捐献骨髓干细胞事迹
捐献骨髓干细胞的善举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治疗许多血液疾病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但由于骨髓的特殊性质,寻找合适的骨髓干细胞配对往往十分困难。这时候,捐献者的存在便成为了患者治愈的重要支持。
1. 陌生人的拯救
我国每年都有数十万人因为血液系统疾病需要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然而,由于骨髓干细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配对成功率远远不及肾脏、眼角膜等器官移植。于是,志愿者捐献骨髓干细胞显得尤为珍贵。
在2017年,南京大学的顾同学不幸患上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医生告诉他和家人,需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但经过两年多的寻找,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配对。
就在顾同学心灰意冷之时,一位自称“王生”的男子主动联系了他们。经过检验发现,这个自称是自己“血液亲属”的王生确实与顾同学的骨髓相适配。
“王生”这个名字,对于顾同学家人来说是陌生的。但正是王生的无私,让顾同学得以成功完成移植手术,幸运地重获新生。
2. 社会爱心的呈现
除了个人的英勇之举外,也有许多机构和组织也在积极推动骨髓干细胞捐献事业。比如全国市场监管总局在2016年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启动了一项“公益捐赠营救行动”,针对捐助者的开展宣传教育,增加公众对骨髓捐赠的积极认知和理解,并鼓励更多体格健康的人士成为志愿者。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组织和机构也竭尽所能为患者提供帮助。而骨髓干细胞库的建立更是为恢复患者健康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有一个叫王健的小伙子,自己并没有亲历过癌症,但作为某知名餐饮集团的人力资源部人员,他去年发起一个内部“圆梦计划”,号召员工在下班时间来到公司设立的义务献血站进行无偿献血。这个计划得到了广泛响应,王健还邀请志愿者代表到集团总部开展援助活动,告诉大家献血和捐骨髓并不痛苦。
3. 一份关爱一份温暖
对于一些身体状况较为特殊的患者,一次成功配型的关键可能取决于全社会的支持。特别是对于儿童患者,寻找合适的骨髓干细胞配对非常困难。因此,针对特定病例进行的大众化宣传和捐献活动尤为重要。
在福建省福州市一所医院,有一个叫小Z的患儿可能因为无法找到适配的骨髓干细胞而面临死亡。因为小Z亲属数量不足,导致很难寻找配对。但由于社会广泛关注这个案例,数百名志愿者来到了当地的骨髓库进行配型检测,终于在短短半个月内为小Z找到了合适的骨髓移植源。
从“王生”的舍己为人,到志愿者和组织的无私奉献,再到针对特定病例的公益宣传。这些善行都是我们社会的一份力量,当我们在那些需要帮助的时候挺身而出,自己所付出的一份爱一定可以帮助一个生命得以重获新生。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