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小伙献干细胞
1. 马鞍山小伙献干细胞,搭建爱心坚固的桥梁
干细胞移植是一项高难度的医疗技术,是目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作为干细胞移植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异体骨髓移植,由于其手术难度大、配型复杂、并发症多等因素,导致供者数量不足,救助患者面临“无骨可用”的困境。在这样的环境中,献血成了很多人关注的焦点。然而,不同于常规的无偿热血捐献血液和器官,外界对于献干细胞却存在着很多误解和陌生感,更让这个“神秘”的过程缺乏支持。马鞍山市的一位年轻小伙,在自己身上的经历中领悟到了“无私援助”的含义,用自己的经历向我们诠释了如何通过个人行动去拓展、传递“生命救赎”的爱与温暖。
2. 献干细胞,爱与温暖传递的桥梁
12月24日,一名接受了异体机体干细胞移植的血癌患者顺利出院,几乎同时,他的供者毛力凡也迎来了手术后的恢复期。五天前,这名名叫毛力凡的28岁小伙从马鞍山市红十字会献血中心走出,成功注册为国内外两项登记难度极高的献骨髓志愿者之一——大概要1万人抽一人,他就是其中一个。
作为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毛力凡在完成高考后进入了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在2016年春节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身体虚弱,后经医疗鉴定,得知罹患血癌,并于当年夏天开始接受了化疗、全骨髓移植等治疗。没想到,举世瞩目、充满希望的大救星——干细胞移植,为他和其他数以万计的癌症病人带来了生命的重生。然而,与治愈癌症不同,干细胞移植作为一项重大手术,其所需的供者数据要比多数器官捐献高出30倍,走进这个行业需要的是坚定的意志、耐心的等待和真挚的爱心。
3. 一天少不了一支笔,一年少不了几个破旧
毛力凡告诉我们,他第一次听到工作人员介绍干细胞移植的医疗应用时,便下定决心注册成为志愿者,并一直保持着 不间断的反馈联系。这次成功登记和做出准备第一时间捐献的背后,可以说是毛力凡用自己的行动,向身边所有人传递“关爱协作”的价值理念。正如他所说,“因为献血而得到认识的热心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我治疗期间都尽心尽力地照料和支持我,让我觉得自己始终不是一个人”。截至目前,毛力凡已经连续在红十字会献血中心献血5次,同时也积极参加了爱心等活动:如母亲节短信祝福送温暖活动、工作坊动员活动等。他将自己童年的故事,纳入了援藏题材书籍《彩虹边上》与全市读者分享。除此之外,毛力凡还关注自己所在企业以及社区的公益工作,并在第一时间为需要帮助的群众提供物质和精神的支持。
4. 积极协作,让爱心传递更远
毛力凡对于干细胞移植“没想过”就是出于这种关爱的原因。在他自述中,影响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两个因素是:一是家人的支持;二是自己阅读到的关于癌症患者所需捐献的化学物质——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等资料,引起了他对于作为一个普通人可以做出的“微薄贡献”的强烈意愿。从阅读资料到真正登记完成,毛力凡曾接待过来自各地的多位调查员、医护人员、义工等,各环节都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而身体的康复也需要额外注意。但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献血注射和拔管后,感觉到自己无法立刻站起来,却依然保持着坚强和平静,直到能够离开志愿者站休息区域的同时,便很真诚地对前来关心的工作人员说“没事,我就是这样!”。
让爱心传递得更远,需要很多人的积极协作和配合。毛力凡的这次捐献也是需要多方合作完成。在他进行了6天的充分备检之后,同县人民医院骨髓移植科医生做出了供受方的数据反向筛查和核对信息,得到高度匹配后,在将其送往南京时才能进行干细胞的采集。
5. 献血和献造血干细胞,我们可以做的更多
干细胞移植除了高昂的费用、反应阶段的细节难点等因素外,其匹配率、数量等情况也会严重影响治疗的效果。而成为干细胞捐献者,有机会将其数量和治疗培养的品质提升到可以救助更多人的高度。在国家及地方政策的支持下,与各个级别众多民间组织的无私捐助完全相比,我们私人应该做什么呢?
在专业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