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中的干细胞是:
经过细胞分裂、生长、分化后,产生红细胞,白细胞的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红细胞发生的动力学及调节因子
1 拼音
hóng xì bāo fā shēng
2 概述
红细胞发生是红细胞起源、发育和成熟的过程。红细胞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经红系造血祖细胞,进入形态学可辨认的原红细胞、幼红细胞阶段,逐渐发育为成熟红细胞。
红细胞发育各阶段形态特点 原红细胞又称原正成红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的0~1%。GiemsaWright染色的骨髓涂片标本上,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15~22μm,胞核圆,约占胞体的4/5,染色质颗粒细小疏松,核仁1~3个。胞质强嗜堿性,着墨水蓝色,尚无血红蛋白。电镜下,它除具有幼稚细胞的形态特点,如核大、染色质细疏、丰富的多核糖体外,胞膜表面常附着铁蛋白,并与胞膜一同凹入胞质,形成带有铁蛋白的吞饮小泡,称为吮铁现象。
早幼红细胞又称嗜堿正成红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的0.2~3.6%。由原红细胞分裂后变成。细胞圆形略小,直径14~18μm。核圆,占胞体3/4,染色质变粗,核仁变小。胞质略增,含丰富的核糖体,嗜堿性强,着色深蓝,并开始合成血红蛋白。电镜下,高尔基复合体发达,多核糖体丰富,有游离铁蛋白、含铁小体和吮铁小泡。
中幼红细胞又称多染性正成红细胞,由早幼红细胞分裂后生成,约占骨髓有核细胞的10%。细胞圆或椭圆形,直径10~14μm。核圆,占胞体的一半或一半以下,染色质聚集,着色深,核仁消失。胞质嗜堿性减弱,血红蛋白增多,以致染灰蓝与橘红相间的颜色,故称嗜多染性。电镜下,胞核异染色质明显增多,聚集于核膜内侧及核孔附近。
晚幼红细胞又称正色性正成红细胞,由中幼红细胞分裂而成,约占骨髓有核细胞的7%。细胞圆,直径7~10μm。核变小并固缩,染色质凝集染深色,常偏于细胞一侧。胞质含丰富的血红蛋白,著橘红色。电镜下,多核糖体减少,游离核糖体增多,说明多核糖体解聚,各种细胞器均明显减少退化。电镜下,上述各阶段红细胞均见数量不等的铁蛋白颗粒和吮铁小泡,这些结构与血红蛋白的代谢有关。
网织红细胞由晚幼红细胞分化而成,后者在穿过血窦壁进入血窦腔时,胞核脱出,成为网织红细胞。胞质中仅残留少量核糖体和线粒体,但仍能合成少量血红蛋白。它经过24~48小时发育,所有细胞器退化分解,变为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3 红细胞发生的动力学及调节因子
人血液中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它是由骨髓中的原始红细胞经过四次细胞有丝分裂发展成的。红细胞的形成过程是核幼稚红细胞到无核网织红细胞再到成熟红细胞发育过程。
发育过程:红系定向干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在红细胞发育过程中,胚胎期红细胞最初由卵黄囊壁产生并释放入血液,是有核红细胞。以后这种有核红细胞被肝所产生的不同细胞同工型——无核红细胞代替。在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分子从胚胎型、胎儿型到成年型的承袭是适应发育过程环境变化及结合、运输氧功能的需耍。
白细胞由骨髓产生。
它们从前体细胞(干细胞)经一定时间逐渐分化、成熟为5种主要类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要产生约1000亿个白细胞。
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细胞,又进一步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 成熟的巨核 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最后这些被细胞膜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开的成分脱离巨核细胞,经过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
干细胞变成红细胞是细胞分化。
【区别】细胞分化侧重细胞形态的改变,由相同的细胞变成一些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
细胞分裂侧重细胞数目的增多,通过细胞的增殖来实现。
【拓展】生物的生长,起主导作用的是细胞分裂(当然还有细胞的生长);体现出个体的不断长大。
生物的发育,起主导作用的是细胞分化,体现生物不断形成各种器官和组织,从而引起形态的改变。
【联系】细胞分化是建立在细胞分裂的基础上,依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实现的。
B,同一来源的细胞产生形态结构功能不同的细胞即细胞分化。
细胞分裂的结果是细胞数量增加,但细胞彼此之间及与原来的亲代细胞相同,细胞分化的结果是细胞数量不变,但细胞与原来的细胞结构功能形态不同。
体内细胞衰老衰老死亡后的补充就是通过相关的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先分裂再分化形成的,如你例红细胞的补充。
关键词:全能干细胞变成红细胞是什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