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免疫细胞 >正文

动物的免疫器官分布(动物的免疫器官有哪些)

2022-12-31 03:59:29 作者:max
评论:0

本文目录一览:

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和法氏囊)。

骨髓:

骨髓位于骨髓腔中,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具有活跃的造血功能。因此,骨髓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是人体的重要中枢免疫器官。其功能如下:

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胸腺:

胸腺是人体主要的淋巴器官,外围的淋巴器官则包括扁桃体、脾、淋巴结、集合淋巴结与阑尾。这些关卡都是用来防堵入侵的毒素及微生物。研究显示盲肠和扁桃体内有大量的淋巴结,这些结构能够协助免疫系统运作。

胸腺位于胸骨后、心脏的上方,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人胸腺的大小和结构随年龄的不同具有明显的差异。胸腺于胚胎20周发育成熟,是发生最早的免疫器官,到出生时胸腺约重15~20g,以后逐渐增大,至青春期可达30~40g,青春期后,胸腺随年龄增长而逐渐萎缩退化,到老年时基本被脂肪组织所取代,随着胸腺的逐渐萎缩,功能衰退,细胞免疫力下降,对感染和肿瘤的监视功能减低。胸腺具有以下3种功能:

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2.免疫调节:对外周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具有调节作用;

3.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脾脏、淋巴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皮肤相关淋巴组织。)

脾:

脾脏是血液的仓库。它承担着过滤血液的职能,除去死亡的血球细胞,并吞噬病毒和细菌。它还能激活B细胞使其产生大量的抗体。脾是胚胎时期的造血器官,自骨髓开始造血后,脾演变为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具有4种功能:

1.T细胞和B细胞的定居场所;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

4.过滤作用。

淋巴结:

淋巴结是一个拥有数十亿个白血球的小型战场。当因感染而须开始作战时,外来的入侵者和免疫细胞都聚集在这里,淋巴结就会肿大,作为整个军队的排水系统,淋巴结肩负着过滤淋巴液的工作,把病毒、细菌等废物运走。人体内的淋巴液大约比血液多出4倍。人全身有500~600个淋巴结,是结构完备的外周免疫器官,广泛存在于全身非粘膜部位的淋巴通道上。淋巴结具有以下功能:

1.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4.过滤作用。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亦称粘膜免疫系统(MIS),主要是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的派氏集合淋巴结(PP)及阑尾等。主要包括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和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等。

1.肠相关淋巴组织:包括派氏集合淋巴结(PP)、淋巴小结、上皮间淋巴细胞、固有层弥漫分布的淋巴细胞等。

⑴M细胞:是一种特殊的抗原转运细胞。存在于肠集合淋巴小结和派氏集合淋巴小结。

⑵上皮内淋巴细胞:存在于小肠粘膜上皮内。约40%为胸腺依赖性,60%为非胸腺依赖性。在免疫监视和细胞介导的黏膜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

2.鼻相关淋巴组织:包括咽扁桃体、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及鼻后部其他淋巴组织。其主要作用是抵御经空气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3.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主要分布在各个肺叶的支气管上皮下。其主要是B细胞。

扁桃体

扁桃体对经由口鼻进入人体的入侵者保持着高度的警戒。那些割除扁桃体的人患上链球菌咽喉炎和霍奇金病的机率明显升高。这证明扁桃体在保护上呼吸道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盲肠

盲肠能够帮助B细胞成熟发展以及抗体(IgA)的生产。它也扮演着交通指挥员的角色,生产分子来指挥白血球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盲肠还能“通知”白血球在消化道内存在有入侵者。在帮助局部免疫的同时,盲肠还能帮助控制抗体的过度免疫反应。病原微生物最易入侵的部位是口,而肠道与口相通,所以肠道的免疫功能非常重要。集合淋巴结是肠道黏膜固有层中的一种无被膜淋巴组织,富含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少量T淋巴细胞等。对入侵肠道的病原微生物形成一道有力防线。 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细胞;B细胞。

淋巴细胞

⑴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如T细胞定居于副皮质区,B细胞定居于浅皮质区;不同功能的淋巴细胞亚群也可选择性迁移至不同的淋巴组织。

⑵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2.意义:

⑴使体内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趋合理,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

⑵增加与抗原接触机会,有利于产生初次或再次免疫应答;

⑶使机体所有免疫器官和组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⑷传递免疫信息到全身,有利于免疫细胞的动员和效应细胞的迁移。

淋巴细胞分类:主要包括T细胞、B细胞。

1.B淋巴细胞:由哺乳动物骨髓或鸟类法氏囊中的淋巴样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成熟的B细胞主要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小结内。B细胞约占外周淋巴细胞总数的20%。其主要功能是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和提呈可溶性抗原。

2.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淋巴样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主要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的胸腺依赖区。T细胞表面具有多种表面标志,TCR-CD3复合分子为T细胞的特有标志。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几个不同亚群,如辅助性T细胞、杀伤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其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免疫。在病理情况下,可参与迟发型超敏反应和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化的NK T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

固有免疫细胞

1.固有免疫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 T细胞、NK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B-1细胞、γσT细胞等。

2.功能:固有免疫细胞主要是发挥非特异性抗感染效应,是机体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防御细胞,能对侵入的病原体迅速产生免疫应答,亦有清除体内损伤、衰老或畸变的细胞。

骨髓红血球和白血球

骨髓红血球和白血球就像免疫系统里的士兵,而骨髓就负责制造这些细胞。每秒钟就有800万个血球细胞死亡并有相同数量的细胞在这里生成,因此骨髓就像制造士兵的工厂一样。

训练场地:胸腺 就像为赢得战争而训练海军、陆军和空军一样,胸腺是训练各军兵种的训练厂。胸腺指派T细胞负责战斗工作。此外,胸腺还分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激素。

吞噬细胞

人类的吞噬细胞有大、小两种。小吞噬细胞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是血中的单核细胞和多种器官、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两者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当病原体穿透皮肤或粘膜到达体内组织后,吞噬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体所在部位。多数情况下,病原体被吞噬杀灭。若未被杀死,则经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进一步把它们消灭。淋巴结的这种过滤作用在人体免疫防御能力上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只有毒力强、数量多的病原体才有可能不被完全阻挡而侵入血流及其它脏器。但是在血液、肝、脾或骨髓等处的吞噬细胞会对病原体继续进行吞噬杀灭。

以病原菌为例,吞噬、杀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吞噬细胞和病菌接触、吞入病菌、杀死和破坏病原菌。吞噬细胞内含有溶酶体,其中的溶菌酶、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防御素、活性氧物质、活性氮物质等能杀死病菌,而蛋白酶、多糖酶、核酸酶、脂酶等则可将菌体降解。最后不能消化的菌体残渣,将被排到吞噬细胞外。

细菌被吞噬在吞噬细胞内形成吞噬体;溶酶体与吞噬体融合成吞噬溶酶体;溶酶体中多种杀菌物质和水解酶将细菌杀死并消化;菌体残渣被排出细胞外。

病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其结果根据病菌类型、毒力和人体免疫力不同而不同。化脓性球菌被吞噬后,一般经5—10分钟死亡,30—60分钟被破坏,这是完全吞噬。而结核分枝杆菌、布鲁氏菌、伤寒沙门氏菌、军团菌等,则是已经适应在宿主细胞内寄居的胞内菌。在无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体中,它们虽然也可以被吞噬细胞吞入,但不被杀死,这是不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可使这些病菌在吞噬细胞内得到保护,免受机体体液中特异性抗体、非特异性抗菌物质或抗菌药物的有害作用;有的病菌尚能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反使吞噬细胞死亡;有的可随游走的吞噬细胞经淋巴液或血流扩散到人体其它部位,造成广泛病变。此外,吞噬细胞在吞噬过程中,溶酶体释放出的多种水解酶也能破坏邻近的正常组织细胞,造成对人体不利的免疫病理性损伤。 1.膜型分子:TCR;BCR;CD分子;粘附分子;MHC分子;细胞因子受体。

2.分泌型分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

免疫球蛋白

1.概念: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称之为免疫球蛋白。

2.分类:

⑴分泌型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液及症状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

⑵膜型球蛋白:主要构成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

3.功能:

⑴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 ⑵激活补体; ⑶穿过胎盘和黏膜; ⑷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⑸结合Fc段受体:IgG、IgA和IgE抗体可通过其Fc段与表面具有相应受体的细胞结合,产生不同的生物学作用:①调理作用;②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③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补体

1.概念:补体是一个具有精密调节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是体内重要的免疫效应放大系统。其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包括30余种成分。

2.组成:⑴补体固有成分; ⑵补体调节蛋白; ⑶补体受体。

3.功能:⑴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⑵调理作用; ⑶免疫粘附; ⑷炎症介质作用。

4.激活途径:⑴经典途径; ⑵MBL途径; ⑶旁路途径。

细胞分子

1.概念;细胞分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2.分类:⑴白细胞介素; ⑵趋化因子; ⑶肿瘤坏死因子; ⑷集落刺激因子;

⑸干扰素家族:包括IFN-α、IFN-β、IFN-ε、IFN-ω、IFN-κ、IFN-γ;

⑹其他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

黏附分子

1.概念:黏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

2分类:⑴免疫球蛋白超家族;⑵整合素家族;⑶选择素家族;⑷粘蛋白样血管地址素;⑸钙黏蛋白家族。.

3.常见黏附分子:如CD4、CD8、CD22、CD28、CTLA-4、ICOS等。

4.功能:⑴淋巴细胞归巢; ⑵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 ⑶免疫细胞识别中的辅助受体和协同刺激或抑制信号。 皮肤与粘膜

1.物理屏障:由致密上皮细胞组成的皮肤和黏膜组织具有机械屏障作用,可阻挡病原侵入。

2.化学屏障:皮肤黏膜分泌物中含有多种杀菌、抑菌物质,如胃酸、唾液等,是抵御病原体的化学屏障。

3.微生物屏障:寄居在皮肤黏膜的正常菌群,可通过与病原体竞争或通过分泌某些杀菌物质对病原体产生抵御作用。

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丛的毛细血管壁和包在壁外的星状胶质细胞等组成的胶质膜组成。其组织结构致密,能阻挡血液中病原体和其他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和脑室,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保护作用。婴幼儿血-脑屏障尚不够完善,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胎盘屏障

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组成,正常情况下,母体感染的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难于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但若在妊娠3个月内,此时胎盘结构发育尚不完善,则母体中的病原体等有可能经胎盘侵犯胎儿,干扰其正常发育,造成畸形甚至死亡。药物也和病原体一样有可能通过母体侵犯胎儿。因此,在怀孕期间,尤其是早期,应尽量防止发生感染,并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副作用较大的各类药物。

宠物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是什么?

肠道是宠物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益生菌可以维持肠胃正常功能。益生菌可由胃肠道黏膜与外界缓慢进行相互作用。益生菌可产生过氧化氢、有机酸、游离脂肪酸、细菌素,从而抑制肠内有害物质吸收,抑制有害细菌生长,促进肠道内多种对体内有益菌的生长与繁殖,提高肠道消化与吸收。

免疫器官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中枢免疫器官

4.1 胸腺 4.2 腔上囊 4.3 骨髓

5 周围免疫器官

5.1 淋巴结 5.2 脾 5.3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6 淋巴细胞再循环

1 拼音

miǎn yì qì guān

2 英文参考

immune an

3 概述

免疫器官(immunean)是指实现免疫功能的器官或组织。根据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功能差异,可分为中枢神经免疫器官(centralimmunean)和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immunean)两部分。免疫器官主要包括胸腺、法氏囊或类囊器官、骨髓、淋巴结、脾脏、扁桃体、阑尾及肠集合淋巴组织等。因这些器官的重要成分是淋巴组织,故又称为淋巴器官。它们的免疫功能是能产生淋巴细胞、滤过淋巴液或血液,参与免疫应答。机体内,除了上述有被膜包裹着、有一定形态的免疫器官外,还散布著许多无被膜的淋巴组织,它们主要分布在消化道和呼吸道粘膜,在免疫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免疫器官发生和作用的不同,通常把它们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周围免疫器官。

4 中枢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又称一级免疫器官、中枢淋巴器官,包括骨髓、胸腺、鸟类法氏囊或其同功器官。中枢器官主导免疫活性细胞的产生、增殖和分化成熟,对外周淋巴器官发育和全身免疫功能起调节作用。中枢免疫器官是对免疫应答的发生起决定作用、能左右机体实现免疫应答功能的器官,主要包括胸腺(所有的脊椎动物)、法氏囊(鸟类)及类囊组织,如骨髓等。发生在胚胎期早期,为淋巴样上皮结构。来自骨髓的原始的淋巴干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接受激素或激素样物质的 *** ,或由于这些器官所提供的微环境,最终分化、成熟为具有免疫活性的细胞——T细胞和B细胞。T细胞和B细胞一旦形成,就被输送到周围免疫器官中。

4.1 胸腺

1.胸腺的组织结构胸腺位于前纵隔、胸骨后。胸腺分为左右两叶,外包结缔组织被膜;被膜伸入胸腺实质内形成隔膜,将胸腺分成许多小叶;小叶的外周部分称为皮质,中央部分称为髓质;相邻的小叶髓质彼此相连(图42)。

图42胸腺结构示意图

胸腺的细胞分为淋巴样细胞和非淋巴细胞两类。淋巴细胞包括原始T细胞向成熟T细胞分化过程中各种不同阶段的细胞,统称为胸腺细胞;胸腺细胞是胸腺内的主体细胞,其分布从皮质到髓质逐渐减少。非淋巴细胞包括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抚育细胞、皮纤维细胞和网状细胞等。这些细胞一方面构成胸腺组织的支架,另一方面构成胸腺细胞营养和分化的微环境,统称为基质细胞。

胸腺皮质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连接紧密,与网状细胞共同形成血液-胸腺屏障,使循环中的抗原物质不能进入胸腺。血液-胸腺屏障是体内为数不多的几个生理屏障之一,其意义目前尚不清楚。胸腺髓质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有间隙,抗原性物质可进入髓质,在髓质内还可见多层扁平上皮细胞呈同心圆状排列成的Hassall小体,或称胸腺小体。直径约25~50μm,其功能尚不清楚。

2.胸腺的免疫功能长期以来对胸腺的功能不甚了解,直到60年代初Miller和Good分别用切除新生小鼠和家兔胸腺的办法证明了胸腺的免疫功能。

(1)训化T细胞:在骨髓初步发育的淋巴细胞经由血液循环迁移至胸腺,定位于胸腺的皮质外层;这些形体较大的细胞为双阴性(CD4-/CD8-)细胞,约占胸腺细胞总数的10%。外层细胞在胸腺微环境中迅速增殖,并推动细胞不断向内层迁移,个体形态逐渐变小;内层细胞为双阳性(CD4+/CD8+)细胞,约占胸腺细胞总数的75%。双阳性细胞为过渡态细胞,其中90%以上在皮质内凋亡或被巨噬细胞吞噬;据认为,死亡细胞可能是针对自身抗原进行应答的细胞。少数胸腺细胞继续发育并迁移至髓质,成为单阳性(CD4+或CD8+)细胞,约占胸腺细胞总数的15%。只有这些单阳性细胞才是成熟的T细胞,通过髓质小静脉进入血循环。

(2)分泌胸腺激素:胸腺上皮细胞能产生多种激素,如胸腺素、胸腺生成素和胸腺体液因子等。这些激素可以诱导活化未成熟胸腺细胞的末端脱氧核苷转移酶,促进T细胞的分化成熟;不同的激素作用于不同的细胞发育阶段,有选择地发挥免疫调节功能。胸腺激素的作用没有种属特异性,所以目前临床应用的胸腺素都是从动物胸腺中提取出来的。

(3)其他:胸腺还可促进肥大细胞发育,调节机体的免疫平衡,维持自身的免疫稳定性。新生动物摘除胸腺,可引起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和总体免疫功能降低。由此可见胸腺在免疫系统中的地位。

3.胸腺的发育过程胸腺于胚胎第6周时就在第三对咽囊的腹侧面形成胚基,至第7周形成胸腺雏形,至第20周时便已发育成熟。出生时胸腺重量仅约为20g,青春期达顶峰,约40g;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萎缩,至老年时仅剩10g左右,且多为脂肪组织替代。机体的免疫功能与胸腺的生长周期相关。

4.2 腔上囊

腔上囊又称法氏囊(bursaofFabricius),是鸟类动物特有的淋巴器官,位于胃肠道末端泄殖腔的后上方。与胸腺不同,腔上囊训化B细胞成熟,主导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将孵出的雏鸡去掉腔上囊,会使血中γ球蛋白缺乏,且没有浆细胞,注射疫苗亦不能产生抗体。

人类和哺乳动物没有腔上囊,其功能由相似的组织器官代替,称为腔上囊同功器官;曾一度认为同功器官是阑尾、扁桃体和肠集结淋巴结,现在已证明是骨髓。

4.3 骨髓

骨髓是成年人和动物所有血细胞的唯一来源,各种免疫细胞也是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发育而来。

骨髓的主要功能是产生血细胞,近来证明骨髓还是腔上囊同功器官。在骨髓异常时,累及的不单是体液免疫,其他免疫功能也发生障碍。

5 周围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又称周围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及肠道相关淋巴组织等,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比中枢免疫器官迟。其淋巴细胞是由中枢免疫器官迁来。因此可以说,周围免疫器官是免疫活性细胞定居及增殖的场所,也是这些细胞产生抗体及发育成致敏淋巴细胞以及发挥免疫应答的重要部位。中枢免疫器官对周围免疫器官的发育起著主导作用。中枢免疫器官的缺损将严重影响免疫应答。

5.1 淋巴结

1.淋巴结的结构淋巴结为近乎圆形的网状结构,表面有一层结缔组织被膜,略凹陷处为门,有输出淋巴管和血管出入。被膜向外延伸有许多输入淋巴管;向内伸入实质形成许多小梁,将淋巴结分成许多小叶。淋巴结的外周部分为皮质,中央部分为髓质(图43)。

图43淋巴结结构示意图

皮质区有淋巴小结,又称淋巴滤泡;受抗原 *** 后出现生发中心;此区内富含B细胞和滤泡树突状细胞(follicledendritic,FDCs),所以又称非胸腺依赖区。皮质深层和滤泡间隙为副皮质区,因富含T细胞又称胸腺依赖区;此区是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门户,有大量T细胞和巨噬细胞分布在滤泡周围,是传递免疫信息的场所。髓质区的B细胞、浆细胞和网状细胞集结成索状,称髓索;在髓索这间为髓窦;此区是滤过淋巴液的场所。

2.淋巴结的功能

(1)滤过和净化作用:淋巴结是淋巴液的有效滤器,通过淋巴窦内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以及体液抗体等免疫分子的作用,可以杀伤病原微生物,清除异物,从而起到净化淋巴液,防止病原体扩散的作用。

(2)免疫应答场所:淋巴结中富含各种类型的免疫细胞,利于捕捉抗原、传递抗原信息和细胞活化增殖。FDCs表面有丰富的Fc受体,具有很强的捕获抗原体复合物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可将抗原长期保留在滤泡内,这对形成和维持B记忆细胞、诱导再次免疫应答很有意义。B细胞受 *** 活化后,高速分化增殖,生成大量的浆细胞形成生发中心;T细胞也可在淋巴结内分化增殖为致敏淋巴细胞。不管发生哪类免疫应答,都会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

(3)淋巴细胞再循环基地:正常情况下,只有少数淋巴细胞在淋巴结内分裂增殖,大部分细胞是再循环的淋巴细胞。血中的淋巴细胞通过毛细血管后静脉进入淋巴结副皮质,然后再经淋巴窦汇入输出淋巴管。众多的淋巴结是再循环细胞的重要补充来源。

5.2 脾

1.脾的组织结构脾是体内形体最大的淋巴器官,结构类似淋巴结。脾的表面有结缔组织被膜,实质比较柔脆,分为白髓和红髓。白髓是淋巴细胞聚集之处,沿中央小动脉呈鞘状分布,富含T细胞,相当于淋巴结的副质区。白髓中还有淋巴小结,是B细胞居留之处,受抗原 *** 后可出现生发中心。脾中T细胞约占总淋巴细胞数35%~50%,B细胞约占50%~65%。红髓位于白髓周围,可分为脾索和血窦。脾索为网状结缔组织形成的条索状分支结构;血窦为迂曲的血管,其分支吻合成网。红髓与白髓之间的区域称为边缘区,中央小动脉分支由此进入,是再循环淋巴细胞入脾之处。与淋巴结不同,脾没有输入淋巴管,只有一条平时关闭的输出淋巴管与中央动脉并行,发生免疫应答时淋巴细胞由此进入再循环池。

2.脾的功能脾在胚胎期是重要的造血器官;出生后造血功能停止,但仍然是血细胞尤其是淋巴细胞再循环池的最大储库和强有力的过滤器;①与淋巴结相似,脾还是发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基地。此外,脾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产生抗体,脾富含B细胞和浆细胞,因此是全身最大的抗体产生器官,尤其是产生IgM和IgG,其数量对调节血清抗体水平起很大作用。所以当自身抗体产生过多导致严重疾病时,曾用切除脾的办法进行缓冲治疗;但脾切除后机体的抗感染能力显著降低。②分泌体液因子,脾可以合成补体(C5和C8等)和备解素等重要的免疫效应分子;还能产生一种白细胞激肽,促进粒细胞的吞噬作用。

5.3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在各种腔道粘膜下有大量的淋巴组织聚集,称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其中最重要的是胃肠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GALT)和呼吸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BALT)。GALT包括阑尾、肠集合淋巴结和大量的弥散淋巴组织;BALT包括咽部的扁桃体和弥散的淋巴组织,构成呼吸道和消化道入口处的防御机构,称为Waldeyer环。除了消化道和呼吸道外,乳腺、泪腺、唾液腺以及泌尿生殖道等粘膜也存在弥散的MALT。

与淋巴结和脾不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没有包膜,不构成独立的器官,通过广泛的直接表面接触和体液因子与外界联系;MALT中的B细胞多为IgA产生细胞,受抗原 *** 后直接将SigA分泌到附近粘膜,发挥局部免疫作用;粘膜靠一种特殊的机制吸引循环中的淋巴细胞,MALT中的淋巴细胞也可输入到淋巴细胞再循环池,某一局部的免疫应答效果可以普及到全身的粘膜。

6 淋巴细胞再循环

各种免疫器官中的淋巴细胞并不是定居不动的群体,而是通过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进行有规律的迁移,这种规律性的迁移为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recirculation)。通过再循环,可以增加淋巴细胞与抗原接触的机会,更有效地激发免疫应答;并不断更新和补充循环池的淋巴细胞。

1.再循环的细胞淋巴干细胞从骨髓迁移至胸腺和腔上囊或其功能器官,分化成熟后进入血液循环的定向移动过程不属于再循环范围。再循环是成熟淋巴细胞通过循环途径实现淋细胞不断重新分布的过程。再循环中的细胞多是静止期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80%以上是T细胞。这些细胞最初来源于胸腺和骨髓;成年以后,再循环池手细胞主要靠外周免疫器官进行补充。受抗原 *** 而活化的淋巴细胞很快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不再参加再循环。

2.再循环的途径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在流经外周免疫器官(以淋巴结为例)时,在副皮质区与皮质区的连接处穿过高内皮毛细血管后静脉(HEV)进入淋巴结;T细胞定位于副皮质,B细胞主要定位于皮质区;以后均通过淋巴结髓窦迁移至输出淋巴管,进入高一级淋巴结;经过类似的路径,所有外周免疫器官输出的细胞最后都汇集于淋巴导管;身体下部和左上部的汇集到胸导管,从左锁骨下静脉角返回血循环;右侧上部的汇集到右淋巴管,从右锁骨下静脉返回血循环(图44)。再循环一周约需24~48小时。

图44体内淋巴细胞迁移路线示意图

鱼类的免疫器官

鱼类的免疫器官

与哺乳动物相比,鱼类的免疫器官较简单,没有骨髓和与哺乳动物相当的淋巴结,但有胸腺和脾脏,有类似骨髓和淋巴结功能的前肾及散在的淋巴样组织。

(1)

胸腺: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特别是真骨鱼类,都有和哺乳动物相近的胸腺。无颚类没有胸腺,但在咽头部有类似胸腺的淋巴细胞丛。胸腺腺体甚小,在头部左右各一,位于紧接上鳃盖下,腺体扁平,呈小薄片状。从组织结构上看,鱼类的胸腺也分为皮质和髓质,主要成分是淋巴细胞(胸腺细胞)、淋巴母细胞和结缔组织,同时还是一个血管分布丰富的器官。在组织学上有一条清楚的内带和一条致密的外带,着色较深,但这两条带并不相当于哺乳动物的皮质和髓质。有的鱼类胸腺在性成熟以前消失(如鲑科和鲱科鱼类),有的在性成熟以后仍持续存在(如鲽科鱼类)。胸腺的形成最早,是鱼类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主要场所,其在免疫应答中的具体作用还不完全清楚,有人认为鱼的胸腺参与T淋巴细胞的成熟(与哺乳动物相似),主要承担着细胞免疫功能。另外,胸腺与特异性抗体的产生也有关。

(2)

前肾:鱼类的肾脏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具有免疫功能的是前肾(又名头肾)。所有的鱼类都具有前肾,前肾已不再具有泌尿机能,而成为造血器官和免疫器官。前肾完全由淋巴样组织构成,有致密的血管窦,其中含有造血细胞。淋巴样细胞系、黑色素-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从功能上看,前肾可以产生红细胞和淋巴细胞等血细胞,是免疫细胞的发源地,相当于哺乳动物的骨髓;另一方面,它又含有吞噬细胞和B细胞,是产生抗体的主要场所,具有类似哺乳动物淋巴结的功能。因此,鱼类的前肾具有类似哺乳动物中枢免疫器官及外周免疫器官的双重功能。

(3)

脾脏:无颚类无脾脏,但七鳃鳗肠壁的肠内纵突起相当于原始的脾,软骨鱼和硬骨鱼的脾脏均为独立的器官。鱼类的脾脏也由红髓和白髓构成,但红髓和白髓区别不明显。红髓含有大量的红细胞,白髓主要为大、小淋巴细胞和粒细胞,此外,还有巨噬细胞。脾脏是鱼类的造血组织,又是重要的外周免疫器官。鱼类红细胞、粒细胞的产生、贮存和成熟都主要在脾脏完成。

(4)

其他淋巴组织:各种鱼类的肾、肠壁固有层、肝脏、心脏或生殖腺等都附着有淋巴细胞丛。

哺乳动物与禽类主要的免疫器官有何差异

哺乳动物主要靠淋巴系统免疫,淋巴系统遍布全身上下,主要在颈部,腋下,大腿根部。禽类淋巴系统不具备全身上下,几乎只存在于颈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吃鸡和鸭的时候,要把颈部淋巴结去掉的缘故。

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主要作用

一、免疫器官的组成:中枢免疫器官和周围免疫器官两部分组成。

二、免疫器官的主要作用:

1、中枢免疫器官将B细胞或T细胞送到周围免疫器官。

2、周围免疫器官中的淋巴细胞由中枢免疫器官迁移来,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

扩展资料:

几种免疫器官:

1、腔上囊又称法氏囊(bursaofFabricius),是鸟类动物特有的淋巴器官,位于胃肠道末端泄殖腔的后上方。与胸腺不同,腔上囊训化B细胞成熟,主导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将孵出的雏鸡去掉腔上囊,会使血中γ球蛋白缺乏,且没有浆细胞,注射疫苗亦不能产生抗体。

人类和哺乳动物没有腔上囊,其功能由相似的组织器官代替,称为腔上囊同功器官;曾一度认为同功器官是阑尾、扁桃体和肠集结淋巴结,现在已证明是骨髓。

2、骨髓是成年人和动物所有血细胞的唯一来源,各种免疫细胞也是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发育而来。骨髓的主要功能是产生血细胞,近来证明骨髓还是腔上囊同功器官。在骨髓异常时,累及的不单是体液免疫,其他免疫功能也发生障碍。

3、淋巴结的结构淋巴结为近乎圆形的网状结构,表面有一层结缔组织被膜,略凹陷处为门,有输出淋巴管和血管出入。被膜向外延伸有许多输入淋巴管;向内伸入实质形成许多小梁,将淋巴结分成许多小叶。淋巴结的外周部分为皮质,中央部分为髓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免疫器官

app
公众号
投稿 评论 关灯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