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移植是一项高难度的治疗方法,对于一些恶性疾病的患者来说,这是最后的救命稻草。但是,干细胞的求援和捐献工作却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捐献要素平台“造血中国”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消息:“一位村干部捐造干细胞,限定为13到40岁男性,身高在173以下。”
聚焦“造血中国”网站上的一则消息,该网站称,“现身山区的一位村干部能成为全国四十例配型成功的‘流动范本’,真的太不容易了”。该网站先前曾在网络上征集过干细胞献血者,但邀请到的大多数还是从高校和机关事业单位寻找到了献血者。据悉,此次献血者是来自广东省郁南县新兴镇豪村镇的杨建华。
“我是一个离家工作的农民工,曾经在珠海市工作了好几年,回到了家里。”杨江华说,“我母亲患有血液性疾病,我希望捐献干细胞可以帮助到像我母亲一样的患者。”
据了解,在干细胞的匹配方面,由于每个人的血型和基因都不同,所以找到匹配的干细胞很难。现在,在国内每年需要进行干细胞移植的数量相当庞大,可是干细胞的献血者并不多,要是出现合适的干细胞又能够消除病人体内的癌细胞,则对于病患来说将是拯救的盼望之光。然而面对干细胞捐献的种种困难,也不是谁都有勇气和能力去献血。
俗话说,“人情是最红火的”。在一次步行活动中,杨建华接到“造血中国”的邀请,来到参加活动的地方后,义无反顾地答应捐造干细胞。“我每天都在野外工作,只有下班后才有时间上网。见到了‘造血中国’发出的征集信息后,马上就开心地加入过去,肯定是对脏器器官的死亡怕得要命,知道自己若能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愿大家需要的时候,不折不扣地把自己奉献出去。”
杨建华在操作台上开始了身体检查和手术准备。这位医生用游刃有余的、从容不迫的手法,将骨髓抽取出来,并且按照专家们的建议早早的进行治疗。时隔两周后,杨建华已出院回家,现在躺在床上娓娓道来,这段经历让他充满了感慨,“这也许就是人之间最最珍贵的东西:爱和信任”。
杨建华所做的事情,是整个社会向干细胞献血迈出的坚实一步,也是人类突破干细胞治疗的艰辛之路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捐造干细胞其实不难,很多人认为身体不允许捐献干细胞。我们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干细胞治疗帮助者的行列中来。”慈善公益组织“造血中国”负责人表示。
随着全科医生领域的发展和进步,新型的干细胞治疗方法正逐渐被广泛应用。然而,正因为干细胞治疗的高昂费用和难以寻找合适献血者的无序,医疗界也在积极地探索和寻求新的有效办法。相信随着技术和制度上的更迭,干细胞移植会更加常见。人类共有的价值远远大于一切疾病。而像杨建华这种勇敢的骨髓献血者,他们英勇无畏、义无反顾,以自身实际行动助力患病人群,为我们这个大家庭创造了更多的希望,也让青少年和大家更加了解骨髓和干细胞献血事项。因此,干细胞献血已经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了,大家可以在自己的生命中去完成更多贡献,用爱助力他人,传递正能量。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那些正在与命运抗争的患者们奉献我们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