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干细胞是源于皮肤等成体细胞的普通细胞,经过人工处理、重编程获得的一种新型细胞。相比天然的胚胎干细胞,它们具有较强的成纤维能力、无限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因此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而“锄禾日当午”这个比喻则说起了人造干细胞的制备过程。
2006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使用4种基因,将已成熟的老鼠皮肤细胞重新重编程为“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细胞),即人造干细胞。这个突破打破了此前人类获取干细胞的权威地位——胚胎干细胞存在道德争议,而源于成体细胞的人造干细胞则不会受到争议。此后,人造干细胞的制备技术不断发展,迅速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使用iPS技术制备人造干细胞的过程类似于喻中的“锄禾日当午”:需要耐心地进行多个步骤、反复精细操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步:
(1)选取合适的成体细胞。因为人造干细胞是源于成体细胞的重编程产物,所以首先需要选取一些容易获得、生长快、代谢旺盛的成体细胞。
(2)重编程基因激活。选定了成体细胞后,研究人员需要通过载体、转录因子等手段将重编程基因注入到细胞中,并激活这些基因,让它们开始发挥作用,改变细胞自身的特性,变成初级的人造干细胞。
(3)人造干细胞扩增。将初级的人造干细胞培养起来,使它们发育成熟,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人造干细胞,扩大供应。
(4)提炼人造干细胞。研究人员需要采用严格的提炼方法,将生成的人造干细胞从其他细胞中筛出来,确保人造干细胞提取干净、纯净。
目前,人造干细胞被广泛用于以下领域:
(1)病理学和医学研究:人造干细胞可以不断分化为各类细胞,包括心脏细胞、神经细胞等,用于模拟和研究各种疾病形成的机制。
(2)组织修复与再生:人造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多种特定功能细胞,应用于替代、修复患者体内受损的组织或器官。
(3)药物筛选和副作用预测:人造干细胞可以用于大规模筛选潜在的药物,同时也可以预测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或中断获得市场批准的可能性。
人造干细胞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并引起了各个领域人士的兴趣。未来,相信人造干细胞还将在以下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完美化技术:目前制备人造干细胞的难点仍然在于提高制备效率和出现的插入基因不稳定等问题。未来的重点将在让生成的人造干细胞质量更稳定,更完美的品质。
(2)应用领域更加丰富:人造干细胞可以针对体外疾病模型进行严格的测试,用于药物筛选和开发的发现,这方面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3)发掘其潜在功能:人造干细胞目前拥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且确定的功能并未全部探索完毕。随着研究不断深入,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应用被发掘出来。
过去,获得胚胎干细胞一直存在道德争议,这也限制了干细胞在医学上的运用。但没有必要因为这个而放弃探索治疗和研究干细胞的可能性。相比胚胎干细胞,人造干细胞无需取自胚胎,并且在制备过程中也不会产生道德纠纷。随着像“锄禾日当午”这样的科技不断发展进步,人造干细胞的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