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免疫细胞 >正文

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章婷(上海免疫创新研究院)

2023-01-03 03:54:32 作者:max
评论:0

本文目录一览:

微生物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有哪些??

微生物在中药中的应用

摘要: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医药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形成了系统的中医药理论和大量经实践检验的成药验方。中药作为天然药物正逐步引起世界的关注。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利用微生物广泛涉及健康、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微生物在中药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微生物可运用于中药菌体发酵、中药炮制等。

关键词:微生物 中药 发酵技术 发酵中药

中国是中医中药的起源,几千年来中医药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逐渐积累,形成了系统的中医药理论和大量经实践检验的成药验方。中药行业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少数几个产业之一,在自然科学领域,我国最有实力、最有优势、最有后劲的就是中医药。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传统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受到各国人民和研究人员的关注和重视。目前各国都在从中药等天然产物中寻找有效药源。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发展较快的学科之一,在生命科学中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各门学科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在制药药现代化进程中,微生物显示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微生物学成果可以更好地促进制药的现代化,也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开辟了新领域。

1 微生物学理论促进了微生物相关中药的发展

对传统微生物中药的生物学研究加深了传统微生物中药的应用和产品开发,特别是多种中药微生物纯培养物代替原药材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如灵芝、猴头等各种药用菌的栽培, 对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用药需求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以金水宝为代表的从冬虫夏草中分离的真菌纯培养物代替冬虫夏草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掀起了以蝙蝠蛾拟青霉、蝙蝠蛾多毛孢、蛹虫草、等虫生真菌的研究热潮。对一些微生物和植物相互作用形成的中药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如龙血竭的形成与真菌有密切的关系, 是龙血树抵抗微生物侵染而产生的一种植物抗毒素;僵蚕中的一些有效成分是微生物、蚕、桑叶相互作用形成的。对天麻、茯苓等中药的生物学研究促进了这些中药品种栽培技术的发展。

微生物相关中药形成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以腐生生活方式形成的大型药用真菌,如灵芝、猴头、木耳、香菇等。这些真菌基本上都可以实现人工栽培。2)天然微生物发酵植物性中药材料形成,如神曲、红曲等,主要是酵母和丝状真菌。3)植物和微生物共生形成的中药, 如天麻是蜜环菌和天麻植物的共生体,天麻植物依靠蜜环菌提供营养;猪苓也是由于蜜环菌侵入猪苓菌核形成的共生体,由蜜环菌提供营养。4)寄生真菌侵染活体昆虫形成的虫菌复合体,其实质是昆虫的致病菌。如冬虫夏草、僵蚕、蛹虫草等。5)微生物侵染植物后,植物抵抗微生物的侵染而形成的植物抗毒素,如龙血竭、沉香等[1]。

微生物相关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为这些中药的质量标准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加深了对这些中药药理作用的认识。药理学研究促进了传统微生物中药在治疗现代社会的高发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多数微生物中药都具有滋补保健的效果,如灵芝、冬虫夏草成为保健食品开发的热点。大多数药用真菌都含有真菌多糖, 真菌多糖能增强免疫力、没有直接的细胞毒作用,成为抗癌、抗病毒产品开发热点。

2 微生物发酵在中药中的应用

发酵工程是指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和有活性的离体酶的某些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直接用微生物参与控制某些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技术。

发酵工程微生物发酵制药是指利用微生物技术,通过高度工程化的新型综合技术,以利用微生物反应过程为基础,依赖于微生物机体在反应器内的生长繁殖及代谢过程来合成一定产物,通过分离纯化进行提取精制,并最终制剂成型来实现药物产品的生产。

中药发酵制药技术是在继承中药炮制学发酵法的基础上,吸取了微生态学研究成果,结合现代生物工程的发酵技术而形成的高科技中药制药新技术,是从中药(天然药物) 制药方面寻找药物的新疗效。传统的中药发酵多是在天然的条件下进行的,而现在的中药发酵制药技术是在充分吸收了近代微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的研究成果而逐渐形成的。其先进发酵工艺特点是:以优选的有益菌群中的一种或几种、一株或几株益生菌作为菌种,加入中药提取液中,再按照现代发酵工艺制成产品,它是一种含有中药活性成分、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的全组分发酵液的新型中药发酵加工制剂。

2.1古代中药发酵技术应用历史与现状

我国人民远在 4000多年前就学会利用发酵来酿酒,此后又相继利用发酵来生产酱、醋、豆豉和臭豆腐等食品。《本草经疏》曰:“古人用曲,即造酒之曲,其气味甘温,性专消导,行脾胃滞气,散脏腑风冷。”说明中药临床应用之曲是在酿酒业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曲与酒相维系。后来人们在酒曲中加入其他药物制成专供药用的各类曲剂。《本草纲目》云:“古人用麴,多是造酒之麴。后医乃造神麴,专以供药,力更胜之。”可见古人早已将微生物发酵应用于中药炮制。即将药材与辅料拌和,一定温度和湿度下通过微生物的发酵达到提高药效、改变药性、降低毒副作用等目的。直到现在,临床仍在应用的发酵(制品)中药,如六神曲、淡豆豉、建曲、沉香曲、半夏曲、红曲、豆黄等,均是利用炮制环境中的野生微生物(多为霉菌、酵母、细菌等)进行多菌种固体发酵而成[2]。

发酵技术应用历史悠久,也是传统中药加工炮制的重要方法之一,一般主要是起到中药复合炮制的作用。不同的培养基经同样的发酵处理后会产生药性的差异,可利用该特性生产不同适应证的中药。例如,发酵淡豆豉时,以桑叶、青蒿发酵者,药性偏于寒凉,多用于风热感冒或热病胸中烦闷之症;以麻黄、紫苏发酵者,药性偏于辛温,多用于风寒感冒头痛之症。在清代,根据辅料中药及治疗功能的不同,又制出了皂角曲、竹沥曲、麻油曲、牛胆曲、开郁曲、海粉曲、覆天曲等10种药曲。

但是传统的中药发酵仅对自然界的菌种进行利用,且菌种不纯,不能利用现代研究成果定向改变药物的性能或有意识地根据药物之间的特性进行有目的的组合。同时,对那些在自然界中不占优势、生长条件要求比较严格的微生物来说,就不可能在药物上生长起来。这极大地限制了微生物的作用。另外,是否会落入有害菌也不明确,使微生物在药物中的潜在效能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中药发酵研究开始于80年代,但仅是对真菌类自身发酵的研究,如灵芝菌丝体、冬虫夏草菌丝体、槐耳发酵等,大都是单一发酵。虽有报道加入中药,但也仅是将中药当做菌丝体发酵的菌质,同时研究发现,含有中药的菌质对原发酵物的功效有影响,只是未见深入研究。目前,已有学者呼吁中药发酵制药可按新药审批办法规定开发新药。同时也开展了另一项研究,即生物转化,我们认为它与中药发酵是密不可分的。90年代初,日本人小桥恭一发现中草药成分如番泻叶甙,可借助肠道细菌转化为致泻有效成分而起到治疗作用。又有报道,在中药有效成分与细菌的生物转化过程,许多甙类、黄酮类、黄酮醇、黄烷酮类、香豆素类等均经过肠道菌进行了化学修饰。有作者指出 ,在中药成分生物转化的研究过程中 ,对代谢物提纯、确定结构模式固然需要,但更应当推出微生物发酵。中药成分的生物转化是中药创制新药研究的重要方面。正在修订中的我国新药申报指导原则,已决定将生物转化列入创新(一类) 药的研究。董玫等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发酵液可显著抑制小鼠肝癌 H22的生长,而等量的六味地黄丸煎剂则无明显抑瘤作用。六味地黄发酵液还可以对抗环磷酸酰胺所致白细胞减少,且升高报细胞的作用明显高于六味地黄煎剂。香港中医博士吴志勇成功发酵出黄芪液,经福建中医学院测定,发酵的黄芪所含的黄芪多糖是普通煎、煮、熬水提法的5.04~0.365倍之间。据悉,卫生部药品检验所动物试验结果:发酵中药只需1/28的量,即可与一般煎、煮、熬的水提物一份的量发挥同等的药效。据报道,含有中药成分的培养基对原发酵中药的影响和多菌种混合发酵的研究将有望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国外对于中药发酵的研究报道较少,主要在食品、酶工程,如日本的纳豆,用Bacillus菌发酵大豆。由于Bacillus菌酶系丰富(包括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并能增加维生素K的含量,Bacillus subtilis菌环能消除小肠内致病菌,其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癌活性和降压作用。中草药发酵的研究有必要借鉴上述成功的经验[4]。

2.2中药发酵制药的特点

中药发酵制药技术的典型特点就是生物转化。可概括如下几点:1)药物的有效组分、活性物质最大限度的得以提取、利用;2)药物进入人体后不能直接被利用的有效活性组分,因在体外得以完成而被直接利用,迅速发挥应有效能;3)优选的人体有益菌种本身具有补充或增强原有药物的功能;4)中药发酵制药与原有药物相比产生了新的活性物质,从而具有新的保健、预防或治疗功能;5)是实现中药现代化、具有高科技水平的又一新技术,生产工艺可控,所得产物精确,制剂方便,便于与国际接轨[4]。

2.3 中药发酵的分类

中药发酵分为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液体发酵是在借鉴抗生素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把菌丝体加入培养基中,将之与药材混合后放置于适温下进行发酵。液体发酵具有较高的物质传递效率,易于实现发酵工艺的自动化控制。固体发酵是以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的农副产品如麦麸、甘蔗渣、玉米芯等作为发酵营养基质,用一种或多种真菌作为发酵菌种,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进行发酵。固体发酵在发酵过程中既生长菌体,又形成各种次生代谢物质,难以将其分离,南京中医药大学庄毅教授将它们统称为“菌质”。按应用方式又可将其分为“无渣式”和“去渣式”,前者不用经过提取可直接用药,后者要经过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制剂后才可用药[3]。

2.4发酵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2.4.1利用中药培养基发酵药用真菌

菌物界估计逾十万种,可供药用的高等真菌约20余种,利用潜力巨大。国内20世纪60年代兴起深层培养(或发酵),2世纪8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进行的冬虫夏草大规模发酵培养研究,也仅是对菌类自身发酵的研究,如灵芝、冬虫夏草、香菇发酵等,且大多是单一发酵。目前对灵芝、云芝、冬虫夏草、灰树花、密环菌、金针菇、香菇、姬松茸、茯苓等很多菌种的发酵技术已日趋成熟。

庄毅曾提出了菌质的概念,即用一定的药用菌菌种接种在一定的固体基质上,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发酵(发酵周期),在特定的质量指标控制下达到发酵终点而产生菌质。可采用现代技术将有效真菌与中草药组成的不同发酵基质构成各种发酵组合,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发酵,产生各种性质不同的菌质。可以利用中药作为培养基的组成部分,构建药性菌质,比较发酵前后中药相关成分的变化,为中药与药用真菌的结合寻找突破点,并开发具有良好功效的药物。王玉红等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黄芪以促进灵芝的生长和灵芝多糖的产生,结果其多糖的组分发生了变化,有可能产生了新的物质。尤建良等将中药抗癌复方“康复灵”(主要含党参、麦冬、薏苡仁、猪苓、淮山药等)以灵芝菌进行生物发酵,结果表明灵芝中药制剂发酵液的抑瘤率达47.87%比单独的灵芝发酵液、单味中药制剂和灵芝发酵液中药制剂混合液均有明显提高。

2.4.2中药发酵用于药材的炮制

发酵法一直是中药炮制方法之一,它借助微生物的作用,改变中药原有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扩大适应症。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酶,将药物的成分分解转化为新的活性成分或将毒性成分分解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现代中药加工中用发酵法炮制中药,如五倍子,这种中药具有收敛止泻、止血的功能,但其主要成分鞣酸在肠道中与蛋白质结合会降低其活性。研究人员用含根毒菌等物质的酵曲发酵五倍子,能显著提高其收敛作用,降低副作用。

香港中医吴志勇博士与内地教授林陆山合作,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发酵中药获得成功。它彻底改变了煎、煮、熬、炼、蒸、浸的传统加工工艺,并使药效提高,发酵黄芪所含的黄芪多糖最多为传统工艺的5倍,且动物实验证明发酵黄芪的用量为传统方法制成的药的1/28,即可产生相同的药效。

(1)提高有效成分提取率

中草药中植物类药材占90%,药材有效成分多存在于胞浆中,植物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木质素2 发酵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2.1中药发酵用于药材的炮制等物质构成的致密结构。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过程中,当胞浆中的有效成分向提取介质扩散时,必须克服细胞壁及细胞间质的双重阻力,使有效成分浸出受阻。微生物可利用中药中的成分为营养进行分裂、生长、繁殖和代谢,在代谢过程中分泌蛋白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淀粉酶等几十种胞外酶进入培养基,使细胞破裂,细胞间隙增加,减小细胞壁、细胞间质等传质屏障对有效成分从胞内向提取介质扩散的传质阻力。体外试验证明对盾叶薯蓣采用预发酵,有效组分薯蓣皂苷元的产率明显提高。

(2)中药发酵可提高中药药效

在发酵的过程中,对中草药细胞进行破壁使有效物质溶出,提高了活性成分的浓度。并且,将许多人体不能直接吸收利用的大分子有效活性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的活性物质,使发酵中药在人体中可以较快的被吸收,且吸收较完,治疗效果好。

王林等人用麻黄、莱菔子、金银花、连翘四味中药发酵灵芝菌,发现这四味中药对灵芝菌的生物量有明显的促进增加作用,且使灵芝发酵液的止咳、祛痰作用高于其与中药混合发酵前。

董枚等也报道,将传统方六味地黄汤发酵,其发酵液对小鼠肝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六味地黄发酵液0.3g/kg连续给药两周,可显著抑制小鼠肝癌Hzz的生长,抑瘤率为30,而同等剂量的六味地黄煎剂无明显的抑瘤作用,而且六味地黄发酵液组的白细胞数比煎剂组多(P0.01)。在免疫调节方面,六味地黄发酵液的功效明显优于六味地黄煎剂。

陈永强等经实验发现,甘草经微生物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水解后甘草酸转化为甘草次酸,甘草次酸可被肠道直接吸收,短期内在血液中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迅速作用于靶部位,并且通过微生物的作用,甘草的细胞间质及细胞壁得到分解,促进甘草其它有效成份的释放。通过微生物对甘草的转化作用,甘草的急性抗炎、镇痛效果都显著增强。

(3)中药发酵产生新的活性物质

有些中药经过多菌种混合发酵后还可产生新的活性物质,产生新的功能,为活性物质的筛选提供新的途径。云南大学与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国红等人,联合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对三七根进行发酵后,在对其中的皂苷成分的研究中发现,从发酵后的三七中分离到了人参皂苷RH4。这种化合物未在发酵前检测到,说明这种化合物是通过发酵产生的,可能是在发酵的过程中,三七须根的某些皂苷被微生物转化为人参皂苷RH4。

(4)减毒增效

微生物有可能将中药中的有毒物质进行分解,从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大黄生用泻下作用峻烈,易引起腹痛、恶心等胃肠道反应。大黄泻下成分主要是结合型蒽醌衍生物,其中以二蒽醌番泻苷的作用最强。在中医临床中,为了缓和大黄的泻下作用及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常用不同的炮制方法,使结合型蒽醌分解或破坏,从而缓和泻下作用和其它副作用。云南中医学院的学者戴万生等人,用发酵法炮制大黄,改变了大黄的蒽醌类成分的含量。蒽醌类成分经酵母发酵后,总蒽醌含量仅略有降低,较传统方法保存了更多的大黄总蒽醌,而起泻下作用的结合型蒽醌含量降低。另外,作为抗菌、抗肿瘤的主要有效成分的游离型蒽醌的含量增加了6倍左右,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5,6]。

2.5 发酵中药的优势

试验证明,发酵的中药与煎、煮、熬、灼、蒸、浸法提取的中药有以下几点不同:(1)中药发酵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进行的生物转化过程,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中药的活性成分,如对热敏感的挥发油和维生素等成分,如薄荷、当归等。(2)中药中有效成份不被破坏并充分利用,如蛋白质、氨基酸,维他命、微量元素等。经检验:发酵中药中含有18种氨基酸、大量的亚麻酸、多肽类小分子活性蛋白、20多种维他命和微量元素等。(3)发酵中药的分

子量较小,吸收较快、较完全、治疗效果较好。如临床中治疗跌打损伤,若筋骨无断裂,98%能1~2次治愈;痔疮98%一次根治。经中央卫生部药物检验所试验证实:发酵中药的药效是普通水提法中药的4~28倍。(4)目前很多中药不能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重金属超标,而发酵中药所含的重金属不会产生毒性,如朱砂不会释放出水银(汞),(5)发酵法既环保又可“废物”再用,通常中药提取有效成分后药渣弃掉,污染环境。发酵法经过反复发酵,约95%被利用,中药渣(即纤维)经过纤维素酶的水解及多酶体的裂解代谢,大部分变成单糖(葡萄糖),可被机体利用,未被利用的纤维素可润肠通便,起到肠道清道夫的作用,有的便秘患者服用了发酵中药后意外地解决了便秘的问题[5]。

2.6中药发酵技术中的关键技术

目前中药发酵技术无论在基础理论方面还是在方法上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单味药材发酵和传统复方发酵开发得都很少,故少有投入生产的发酵新药。同时中药发酵技术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中医药自身体系的模糊性、中药成分的复杂性、中药发酵机理的不明确性、微生物生长特性的多样性以及在中药发酵过程中如何贯彻中医理论的指导等。因此,对中药发酵关键技术的正确把握关系到其发展方向和前景,笔者认为,今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有待深入研究。

2.5.1中药发酵机理:目前微生物发酵中药的机理已有一些基础和推断,但由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和作用机理的不明确性,中药的有效成分、一些非有效成分及特殊的基质环境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尚有待研究;针对具体的中药及复方,明确其发酵作用机理,揭示发酵中药的科学内涵,其发酵体系的特点和作用机理仍待进一步研究。

2.5.2 中药发酵共性技术:加强对单味中药、中药提取物、中药复方发酵技术、微生物培养的系统研究,并进行成分的分离、鉴定和相关药理试验,明确微生物的性质以及变化过程,建立起统一的能应用于大多数中药发酵的通用方法与共性技术体系,为实现发酵中药的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2.5.3 优良菌种选育技术:菌种的选育是中药发酵的关键和基础。因此,应该加大发酵菌种的选育和评价工作,使更多优良的菌种能够最大限度作用于中药,从而为更多有价值的发酵中药产品的研制奠定基础。

2.5.4 现代复合微生物发酵技术:多菌种发酵较单一菌种发酵具有更强的生物转化能力,但也是发酵研究的难点。传统中药发酵多是自然界混合菌种天然发酵的结果,因那时人们并不知道微生物和发酵的关系,从而很难人为控制发酵过程。如何应用现代微生物工程的相关技术,进行中药多菌种发酵,提高发酵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提高发酵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进行现代发酵中药研究的又一关键技术。

2.5.5 发酵中药筛选模型和多维评价体系:中药具有品种多样性、化学成分复杂性、药效作用多向性的特点,中药复方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复杂性、非加和性等特点。因此,中药及其复方在发酵过程中如何遵循中医药理论的指导,进行发酵后选用何种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建立发酵中药筛选模型和多维评价体系,是发酵中药研究的又一技术难点[7]。

3 微生物在组培中药材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中的应用

用组织培养方法来生产中药的有效成分是解决中药资源紧张的重要手段,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组织培养中用发根农杆菌诱导组培物产生发状根(hairy root),由发状根形成次生代谢产物已成为利用中药组织培养物产生次生代谢产物的常用方法。到目前为止已建立了80多种植物的发状根无性系,其中不少是药用植物。Yosh ikawa等的研究表明,人参的发状根在无外源激素的条件进行培养,人参皂苷,可达干质量的0.95%,而天然栽培根仅为0.4%,因此人参发状根完全有可能代替天然人参作药用。黄遵锡从短叶红豆杉诱导出发状根,选育出的5株无性系20 d后生物量增加9倍,紫杉醇的量是愈伤组织的1.3~8.0倍。

在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中,真菌能诱导植物中特定次生产物的积累,使植物产生对这些病原微生物的抗性。丹参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利用丹参毛状根和丹参转化细胞生产丹参酮等次生代谢物成为研究的热点。大丽轮枝菌.激发子V44和酵母提取物分别诱导丹参毛状根和丹参转化细胞后,过氧化物酶活力显著提高,且有利于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1]。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在中药栽培和中药新资源开发方面的应用

内生菌(endophyte)主要指在其生活史的某一阶段存在于健康植物的组织中、不形成明显侵染的一类微生物。内生菌可以促进宿主的生长、发育,增强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甚至会促进宿主植物某些代谢产物的形成。深入研究中药内生菌,对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和栽培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某些活性成分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对于不同地方的相同物种来说,其内生真菌类群是不同的,这可能是形成中药道地性的原因之一。

开唇兰小菇、石斛小菇、兰小菇等3 种小菇属内生真菌对兰科濒危药用植物铁皮石斛、金线莲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接种3 种内生真菌后,铁皮石斛苗的生长量高于对照3~5倍,石斛小菇、兰小菇对铁皮石斛原球茎增殖也有明显促进作用;接种3种真菌的金线莲苗,侧芽及侧根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在植物试管苗培养基中分别加入20%真菌菌丝及10 mg/L发酵液的醋酸乙酯提取物,结果发现3种菌的菌丝体及兰小菇的醋酸乙酯提取物能显著提高铁皮石斛原球茎的增殖率;石斛小菇的菌丝体对金线莲的生长和侧芽增殖有显著促进作用;开唇兰小菇和兰小菇的醋酸乙酯提取物分别对金线莲侧芽发生数及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说明3 种内生真菌对铁皮斛、金线莲的促生长作用与菌丝内及分泌到菌丝外的代谢产物有关。

菌根是植物和真菌的共生体,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现象,菌根菌能促进菌根植物吸收矿质营养和水分,通过刺激或增加寄主植物产生次生代谢物,如抗生素、植保素、酚类化合物、苯丙烷类代谢酶系、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水解酶等,提高寄主植物的抗病和抗逆能力。用VA菌根真菌Glomusm osseae 接种韭菜进行试验, 结果接种株比未接种株的株高、鲜质量、干质量、叶绿素质量分数都增加,抗冻性增强。但在中药栽培研究中应用菌根技术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报道的文献比较少[1]。

展望

我国有悠久的重要使用史,微生物应用于中药业有悠久的历史,中药炮制采用微生物发酵法具有一般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为开发新药、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的研究提供新的手段,为中药的发展开辟新的研究空间。进行中药发酵研究也具有成熟的现实条件,应当成为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内容之一,从而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发酵中药所包含的成分极其复杂,对其成分分离纯化有较大的难度,今后应加强纯化条件的研究,并科学地优化,提高纯化水平。同时,应加强新剂型的研究开发,针对不同的适应症开发出相适应的剂型。

发酵中药是现代生物技术和中药研究的完美结合,必将为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开辟新的道路,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在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酵中药还有利于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提高我国中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中药走向世界、造福全人类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杨红亚, 王兴红, 彭 谦. 微生物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应用[J]. 中草药,2005,36(11): 1728~1731

陆欣媛, 刘松梅, 郑春英, 吴丹. 中药发酵研究概况[J]. 黑龙江医药, 2006,(6): 469~470

赵雯玮, 陈祥贵, 李鑫. 微生物发酵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 生命科学仪器,2008,6(10): 3~5

王玉阁, 曹 军. 微生物发酵制药的研究[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2): 196~197

秦琴. 发酵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中国西部科技,2010,2(21): 43~44

阮晓东, 张惠文, 蔡颖慧, 王艺纯, 孙冬雪, 黄 婷. 微生物在中药生物转化中的应用[J]. 中草药,2009,40(1):149~152

傅超美, 冷静. 中药发酵的概况与关键技术[J]. 药学专论,2008,17(15): 1~2

长期熬夜睡眠不足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7 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抑郁、心脑血管疾病,加速皮肤衰老,使人健忘而迟钝,睡眠不足也会增加体重。失眠往往是抑郁症的征兆之一,睡眠不足会加重抑郁症的病情,进而使睡眠更加困难。如果你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患有心脏病和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患心脏病或中风的几率是普通人群的两倍。如果青少年长期失眠,长大后患高脂血症的几率会大大增加。想必大多数人都经历过几个晚上不睡觉,皮肤蜡黄,眼睛浮肿。但这证明,长期缺乏睡眠会导致皮肤暗沉、皱纹和黑眼圈。如果睡眠不足,身体会释放更多的压力荷尔蒙皮质醇。睡眠对人的思维和学习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睡眠不足在许多方面影响一个人的认知过程。睡眠不足也会增加饥饿感和食欲。RSHWHO快眠不仅具有催眠作用,而且可以缓解疲劳,降低血压,提高学习记忆能力。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存在亚健康状态,如失眠、轻度抑郁等问题如果不及时治疗,往往会给健康带来严重后果。以失眠为例,人们过去认为失眠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事实上,近年来,很多年轻人都有失眠症状。睡眠不足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无法准确地评估和明智地行动,会影响人们对事件的合理判断。睡眠不足还会影响性健康,睡眠专家说,缺乏睡眠的男女性欲较低,对性的兴趣较低。能量受损、睡眠不足和紧张情绪加剧可能是主要原因。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症的男性也可能是性抑郁症的另一个原因。《华尔街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称,许多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症的男性睾丸激素水平也相对较低。在这项研究中,近一半患有严重睡眠呼吸暂停症的男性在夜间睾酮水平异常低。

睡眠障碍可以使用RSHWHO快眠天然方式调节-肾上腺皮质醇,进而稳定血清素浓度有效稳定情绪、疏解压力所产生的影响,已被实验证明有效舒缓压力。和使用最广的BDZ类镇静安眠药 作用类似,但没有BDZ之类的不良作用,例如疲乏、嗜睡、记忆力衰退、成瘾及耐药性等。降低睡眠紊乱,尤其是对中度焦躁和抑郁的人群,显著提升睡眠品质,睡眠效果,日常状态,改善日间活动状态,可能的原因是因为提升了睡眠品质,提升睡眠品质,但不是催眠剂,具有生理和心理双重功效,可改善病理性睡眠不良,但不是镇静剂。在法国的合法宣传功效里,标明可缓解压力和情紧张情绪。

RSHWHO快眠是有助于缓解情绪、促进睡眠的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肽类,由法国公司的科学家和研究机构于1990年开始合作开发。研究始于对婴儿吮奶后恬静状态的观察,研究者欲找出吮奶和这种恬静状态的关系。许多年后,经过了多项临床试验终于鉴定出一种含天然放松功能的生物肽,乳汁中的胰蛋白酶在婴儿机体中作用非常突出,从而释放了产生这种恬静状态的肽。促进脑部的新陈代谢,恢复脑细胞功能,提高脑活力,调节肾上腺皮质醇,肾上腺皮质醇紊乱-----众多疾病的根源,新陈代谢疾病,大脑障碍,焦虑忧郁,记忆力和学习能力下降,睡眠障碍:失眠,性功能问题,心血管疾病,肠胃疾病,免疫系统疾病。

快眠可明显改善精神压力,消化问题,记忆力及精神集中力问题,睡眠问题,情绪波动,最具创新性。健康配料获奖,获得营养补充,品权威界的认可,改善睡眠质量,增加深度睡眠。

它的适应人群:记忆力下降者 、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状态不佳者、失眠、睡眠质量下降者 、工作、生活、学习压力大者 、肥胖人群 、需要美容养颜者。睡眠专家提出建议,睡眠前准备,比如思考问题多的可以在睡前把思考的问题写下来,即可获得放松达到平和入眠。改掉床上看手机、电视的习惯,科学家证实,长期床上使用电子产品,会产生条件反射,躺在床上就会兴奋。另外光线、温度、噪音都可以刻意调整。

一些好习惯促进睡眠:每天在同一时期睡眠,使人体新陈代谢会更加规律,排毒活动可以定期进行。睡前做好睡眠准备,避免进食、喝刺激性饮料、过度激动情绪、过度娱乐和睡前交谈,确保心情稳定舒适。注意睡姿,身体睡得像弓一样有很好的效果,而且右侧躺着的负担也很轻。研究表明,“像弓一样睡觉”可以适当减少地球中心对人体的作用力。由于人的心脏大多位于身体的左侧,所以躺在右侧可以减轻心脏的压力,同时,尽量不要把手放在心脏附近,以免因噩梦而醒来。适宜的环境,睡眠时间线要适中,周围颜色要尽量柔和,通风不要让风直接吹,尽量防止噪音干扰。作为青少年可能居住在宿舍的一部分,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还需要青少年发挥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使不同生活习惯的人能够大致协调和同步。

小结:以上这些长期睡眠对身体有哪些危害,朋友们肯定被惊到了吧,因为失眠看起来没什么,但是长期失眠不只是造成记忆力下降,工作没精神,而且严重失眠还容易导致抑郁。另外,长期失眠也会诱发身体其它疾病,因此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因为长期失眠对身体有这么多的危害,如何睡眠好的方法已经给你们了哦,祝您身体健康,睡的安详。

荨麻疹怎么才会好?

荨麻疹通常是皮肤过敏所导致,这种被称为过敏性荨麻疹。过敏性荨麻疹最主要的是 隔绝自己的过敏原。

过敏性荨麻疹的症状多会出现皮肤瘙痒,发红或者肿红等,是一种强烈而继发的疾病,不但影响人们的美观,还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生活中要注意以下事项:

1、保持整洁、安静,温湿度适宜,空气清新的生活环境。

2、避免用力搔抓致使皮肤破损,防止感染。

3、避免用肥皂、热水洗澡.忌用手搔抓及摩擦;避免穿着粗、纤衣裤;内衣宜选宽松柔软棉质品。

4、避免冷热环境刺激、情绪激动、剧烈运动。

5、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的易消化食物,多食蔬菜、水果。不要吃容易引起自己过敏原的食物。

去荨麻疹的话建议你及时涂抹中草药成分的碧幽诗蕴肌霜到皮肤患处即可,每天两次,坚持使用一个月就会好转的。

灵芝真的有治疗癌症的功效吗?

灵芝真能治癌吗? 百病之中癌症是最令人恐惧的一大顽症了,灵芝能否抗癌? 近年来,抗癌中药的临床研究一直备受医学界关注,尤其是灵芝防治癌症的研究。北京医科 大学林志彬教授告诉我们,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与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合用时,灵芝制剂对 胃癌、肺癌、肝癌、结肠癌、膀胱癌、肾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子宫癌有一定的辅助治疗 效果,其疗效特点如下:提高肿瘤患者对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的耐受性;减轻化学治疗和放 射治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食欲减退等副作用;改善癌症患者的恶病质,提高癌症患者的免 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力。一些癌症病人病情严重,无法手术切除,亦无法进行化 学治疗或放射治疗,经灵芝制剂治疗后,情况转好,可以进行手术、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 灵芝及其有效成份并不能直接杀死肿瘤细胞,抑瘤率也有限。 据介绍,灵芝抗肿瘤作用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包括体内实验和体外试验。前者在给予 灵芝制剂后,观察其抑制肿瘤生长情况,或观察荷瘤动物的生存时间;后者则在体外培养的 肿瘤细胞上,观察灵芝制剂是否能直接杀死肿瘤细胞,即所谓的细胞毒作用。大量实验结果 证明:灵芝及其有效成分如多糖类和三萜类化合物等均无细胞毒作用,即不能直接杀死肿瘤 细胞。但在接种移植肿瘤的实验动物,口服或注射给予灵芝或其有效成分能抑制肿瘤生长, 呈现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但抑瘤率不高,一般在50%至60%左右。 当然,医学专家曾对灵芝及其所含的主要有效成分的抗肿瘤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 ,发现灵芝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增强T杀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促进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2、6和肿瘤坏死因子的生成及其基因表达。最近,医学实验还 证实,在体外试验时,灵芝多糖不能直接抑制人白血病细胞(HL?0)和小鼠S180肉瘤细胞增 殖,也不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但可通过作用于免疫细胞如小鼠脾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产 生细胞因子如白介素2、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a,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诱导肿瘤细胞 凋亡。这些实验结果均指出,灵芝及其有效成分确无直接细胞毒作用,但可通过增强机体抗 肿瘤免疫力而间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因此发挥抗肿瘤作用。

希望采纳

怎么看待睡眠不足的危害?

睡眠不足会产生以下危害:

1、导致抑郁症

长期失眠的人患有抑郁症的机率比较高。

2、加速皮肤衰老

不休息的时候,体会释放出更多的皮质醇,然后分解皮肤中的胶原蛋白,让皮肤不再光滑,从而出现皮肤蜡黄,眼睛浮肿的现象。

3、增加死亡风险

缺乏睡眠会导致患有心血管疾病快速走向死亡。

4、健康受到威胁

睡眠不足会导致心脏病发作,中风,糖尿病,或者其他健康问题。

5、令人健忘愚钝

睡眠不足可损害人的注意力、专注性让学习效率降低,长期下来,人们会变得愚钝健忘。

6、睡眠不足可增重

睡眠不足的时候,就想吃东西,吃的东西不消化,积存在体内,就会导致肥胖。

7、影响判断力

睡眠时间少,在行使判断力的时候会失误,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8、容易引发事故

对于一些常年开车的人,得不到好的休息,就会疲劳驾驶,导致死亡或者受伤。

休息不足的危害有这么多,因此人们一定要保证充足的休息,这样第二天的工作或者学习效率才会增加。如果睡不着们,在可以在吃过晚饭后到处走走,可以加速睡眠。

另外,在睡觉前喝杯牛奶,也有助于安睡。睡觉前,不要想白天的发生的事情,这样会越想越多,造成失眠。建议人们把时间安排好,在适合的时间里干适合的工作,效率会倍增。

app
公众号
投稿 评论 关灯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