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细胞储存 >正文

关于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信息

2023-01-12 03:54:31 作者:max
评论:0

本文目录一览:

常见病毒有哪些?(非电脑病毒哦)

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1],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常见的如:

一,呼吸道病毒及肠道病毒

,麻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素

二,虫媒病毒及出血热病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病毒,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埃博拉病毒

三,狂犬病病毒与逆转录病毒

狂犬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类嗜T细胞病毒

四,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

五,疱疹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V

六,其他病毒

人类乳头瘤病毒,轮状病毒,冠状病毒,风疹病毒

抗艾滋病四十年,人类经历了什么?

从1981年人类确认发现艾滋病到现在,将近40年里,科学家们除了积极寻找治疗方案外,也一直在试图解开艾滋病起源之谜。对于某种爆发中的传染病来说,深入了解疾病的起源以及它的传播过程,可以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人类与艾滋病的早期斗争 

艾滋病真正被人类所认识,是在20世纪80年代。1981年3至4月间,有两种疾病的异常动向引起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专家的注意,分别是卡波氏肉瘤和卡氏肺囊虫肺炎。

卡波氏肉瘤是一种少见的、发生在老年人当中的疾病,恶性程度不高。但1981年3月,他们在纽约市年轻的男性同性恋人群中至少发现了8例恶性程度很高的卡波西肉瘤病例。几乎同时,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和纽约,一种少见的肺部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也呈现上升的趋势。

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其《发病率与病死率每周报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卡氏肺囊虫肺炎—洛衫矶”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发表曾被认为是艾滋病出现的标志。早期对于艾滋病的确诊症状也基本来自于这两种疾病的感染。文章发表以后,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的免疫学家迈克尔·戈特里布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师打来的电话,他们也发现了同样的病例。随着艾滋病病例的不断增加,它所危及的人群范围也在不断扩展。这使人们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开始有了初步的认识。

艾滋病在男性同性恋人群中的流行使人们注意到它是由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随后,人们又发现了艾滋病可以通过异性间的性行为和血液以及母婴而传播的证据。这说明艾滋病的感染,并不是同性恋群体所“专属”。

1982年8月,人们给它起了一个新的名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所谓“获得性”是指,这种疾病不是人类固有或遗传的,是由外界的因素引起的;“免疫缺陷”是就其后果而言,因为这种疾病最终造成的结果是人体免疫系统被破坏;“综合征”是指这种疾病的患者所表现出的症状不止一种,而是一组综合的症状。由于这个名字十分贴切地反映了疾病的特点,因此广为流传而且一直被沿用至今。

美国病毒学家苏珊在《第四级病毒》中书写到,艾滋病是非洲扎伊尔的地方性流行病,至少从70年代中期以来可能就已经存在,除此之外,关于艾滋病的记录寥寥无几。

在此之前以及随后进行的一些研究表明,在非洲流行已久、被当地人称为“消瘦”的疾病实际上就是艾滋病。科学家们在中非地区的卢旺达、扎伊尔都发现了类似的病例。苏珊及病毒学家们在非洲的流行病学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艾滋病病毒来自中非洲农村地区,这部分地区的人群里藏着艾滋病病毒,时不时地感染几个人,与人长期共存,并不是从丛林里突然冒出来的什么新东西。苏珊的研究认为,人口流动和迁移、急剧的社会变动、两性关系混乱等等这些城市化的综合性内容,可以说是非洲流行性疫病的驱动力,加速了艾滋病的传播和提高了在人群中的感染率。

1984年,美国和法国科学家几乎同一时间分离出艾滋病病毒,分别命名为:淋巴腺病相关病毒(LAV)或人类嗜T细胞病毒Ⅲ(HTLV-Ⅲ)。

1985年3月,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签发了第一张艾滋病诊断试剂的商业许可证。这种诊断试剂可以对LAV或HTLV-Ⅲ的抗体进行检测。如果一个人的血液里被发现有LAV或HTLV-Ⅲ的抗体存在,就表明他已经被艾滋病病毒所感染。

1986年6月,国际微生物学会及病毒分类学会将这三个名称统一起来,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每年12月1日定为是世界艾滋病日。

艾滋病在中国

在我国,官方的数据表明,1985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首先报告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人,此人为来中国旅游的美籍阿根廷人,发病后5天死亡,其并发症状为卡氏肺囊虫肺炎感染。其后,艾滋病病例报告也均是来华外国人和海外华人。

1989年8月,负责云南省艾滋病监测工作的工作人员检测吸毒人员血清50份,检测发现HIV阳性者26份。此后,在云南吸毒人群中共发现HIV感染者146例,这标志着艾滋病已由从国外输入发展到国内播散。截止到2015年,我国官方数据表明,共计有50万人感染艾滋。

效应T细胞是什么。

在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对侵入机体的抗原进行摄取和处理,呈递给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再呈递给B淋巴细胞,并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对抗原具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当抗原二次感染机体时,记忆细胞可直接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并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可识别感染抗原的细胞,与此细胞结合,让其裂解,使抗原暴露,随后抗体与抗原结合,杀灭病原体。记忆细胞在抗原二次感染细胞时,可直接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可在人体内存在数月,甚至几十年,使人体避免受到相应病原体的二次侵入。图为T细胞分化的记忆细胞。也就是说 T细胞受到外界刺激后同时产生效应T细胞和 记忆细胞 效应T细胞作用于抗原,而记忆细胞保留下来等到下次遇到相同抗原时就会大量增殖(记忆细胞在抗原二次感染细胞时,可直接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

通常将表达CD4的T细胞归属于辅助T细胞(TH).这些细胞可根据它们的功能,对不同细胞因子的应答以及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可再分成两个主要部分.现认为TH细胞起始于能分泌IL-2的前身细胞,经最初的刺激,这些细胞发育为THO细胞,它能分泌几种细胞因子,包括IFN-γ,IL-2,IL-4,IL-5和IL-10.根据细胞因子的作用,THO细胞能发育成为TH1或TH2细胞.IFN-γ和IL-12有利于TH1的发育,而IL-4和IL-10有利于TH2的发育.TH1细胞分泌IFN-γ,TH2分泌IL-4,然而这两种亚类均等地分泌其他几种细胞因子(如IL-3,GM-CSF,TNF-α).一般地说,TH1有利增强细胞免疫,而TH2有利于增强体液免疫.

所提到的TH1和TH2应答已改变了有关免疫系统与疾病关系的看法.一种免疫应答不仅应有活力,对感染或疾病还需适度.最好的例子是麻风,现相信TH1应答导致结核样麻风,而TH2应答引起瘤型麻风.再则,TH1应答可加重自身免疫病,而TH2应答有利于IgE的分泌和特应性疾病的发展.

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现的第一个人类逆转录病毒,有Ⅰ型(HTLV-Ⅰ)和Ⅱ型(HTLV-Ⅱ)之分,分别是引起T细胞白血病和毛细胞白血病的病原体。属逆转录病毒科的RNA肿瘤病毒亚科。HTLV-Ⅰ可通过输血、注射或性接触等途径传播,也可经胎盘、产道或哺乳等垂直传播。

HTLV病毒传播方式是什么?

HTLV(人类T细胞白血病毒,又叫人类嗜T细胞病毒),是白血病发病的因素,主要通过输血、亲密接触(字敏感,明白什么吧)、母婴传染,当然是在病毒复制期。体液存在较少,一般不传染,汗液不会传染。

逆转录酶是存在于病毒中,还是病毒侵染后在细胞内合成?

对于RNA病毒,逆转录酶是自带的。这类病毒也叫“逆转录病毒”。

此类病毒遗传物质为线状的正链RNA,自带逆转录酶和整合酶。病毒进入细胞后,以正链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双链DNA,双链DNA由整合酶整合至染色体DNA上形成前病毒。前病毒活化时,转录出作为病毒遗传物质的正链RNA和mRNA。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就属于这类病毒。

还有一类病毒叫“拟逆转录病毒”,属于DNA病毒。此类病毒的遗传物质为部分单链和部分双链的环状DNA(rcDNA),病毒本身不存在逆转录酶。

此类病毒进入细胞后,rcDNA进入细胞核,转换成完整的双链环状DNA,并形成超螺旋结构,即cccDNA。cccDNA转录出多种mRNA,其中一种是前基因组RNA。合成逆转录酶后,以前基因组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病毒的遗传物质DNA。

逆转录病毒都有哪些常见种?

常见种类有:

(1)RNA肿瘤病毒亚科

禽类:rous肉瘤病毒,rous 相关病毒,其他鸡肉瘤病毒,禽白血病病毒;

哺乳类:鼠肉瘤病毒,鼠白血病毒,鼠内源性病毒,猪肉瘤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猪白血病病毒,鼠乳腺瘤病毒;

灵长类:灵长类肉瘤病毒,猴白血病病毒,狒C型肿瘤病毒,mason-pfizer猴病毒,langur病毒;

人:人类嗜T细胞病毒Ⅰ型,Ⅱ型,Ⅴ型;

(2)慢病毒亚科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绵羊脱髓鞘性脑白质炎病毒,绵羊肺腺瘤病毒,马传染性贫血病毒;

(3)泡沫病毒亚科

灵长类泡沫病毒,猫,牛,人泡沫病毒。

扩展资料:

应用:

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能阻止HIV传播这项研究进一步表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接受有效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时,不会发生HIV传播。即HIV感染者现在可以确信,如果他们定期接受治疗并抑制病毒载量,他们就没有传染性。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艾滋病防治的主要手段,可以减少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延长生存期和防治艾滋病病毒(HIV)传播,目前已经有6种不同作用机制、超过39种抗病毒制剂应用于临床抗HIV治疗。

虽然不能治愈,但可以有效控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反转录病毒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能阻止HIV传播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中国6成存活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

app
公众号
投稿 评论 关灯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