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利尿激素-缩写(ADH)-(来源)下丘脑,神经垂体-(主要作用)增加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水分从尿中排出
2,催乳素-缩写(PRL)-(来源)腺垂体,胎盘-(主要作用)发动和维持泌乳
3,胰岛素(来源)胰岛B细胞-(主要作用)调节代谢,降低血糖
3,胰高血糖素(来源)胰岛A细胞-(主要作用)调节代谢,升高血糖
4,催产素-缩写(OXT)-(来源)下丘脑,神经垂体-(主要作用)具有刺激乳腺和子宫的双重作用,促进乳腺排乳
5,促甲状腺激素-缩写(TSH)-(来源)腺垂体-(主要作用)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
6,肾上腺素-缩写(E)-(来源)肾上腺髓质-(主要作用)提高多种组织的兴奋性,加速代谢
7,甲状腺素-缩写(T4)-(来源)甲状腺-(主要作用)调节机体代谢与生长发育
8,醛固酮(来源)肾上腺皮质-(主要作用)调节机体的水-盐代谢: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对钾的排泄,是盐皮质激素的代表
9,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下丘脑分泌 作用于垂体
10,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 作用于全身
11,雄性激素:由睾丸分泌 作用于全身
12,雌性激素:由卵巢分泌 作用于全身
13,孕激素:由卵巢分泌 作用于卵巢和乳腺
14,胸腺激素:由胸腺分泌 作用于免疫器官 植物激素有五类,即生长素(Auxin)、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和乙烯(ethyne,ETH)。它们都是些简单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但它们的生理效应却非常复杂、多样。例如从影响细胞的分裂、伸长、分化到影响植物发芽、生根、开花、结实、性别的决定、休眠和脱落等。所以,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调节控制作用。
低浓度的生长素有促进器官伸长的作用。从而可减少蒸腾失水。超过最适浓度时由于会导致乙烯产生,生长的促进作用下降,甚至反会转为抑制。
吲哚乙酸可以人工合成。生产上使用的是人工合成的类似生长素的物质如吲哚丙酸、吲哚丁酸、萘乙酸、2,4-滴、4-碘苯氧乙酸等,可用于防止脱落、促进单性结实、疏花疏果、插条生根、防止马铃薯发芽等方面。愈伤组织容易生芽;反之容易生根。2,在组织培养中当它们的含量大于生长素时,4-滴曾被用做选择性除草剂。细胞分裂素还可促进芽的分化。
赤霉素主要存在于幼根、幼叶、幼嫩种子和果实等部位,由甲羟戊酸经贝壳杉烯等中间物合成。后证明其中含有一种能诱导细胞分裂的成分,赤霉素在植物体内运输时无极性,通常由木质部向上运输,由韧皮部向下或双向运输。赤霉素最显著的效应是促进植物茎伸长。
细胞分裂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防止叶子衰老。定名为赤霉素(GA)。绿色植物叶子衰老变黄是由于其中的蛋白质和叶绿素分解;而细胞分裂素可维持蛋白质的合成,从而使叶片保持绿色,发现感病稻苗的徒长和黄化现象与赤霉菌(Gibberellafujikuroi)有关。延长其寿命。细胞分裂素还可促进芽的分化。
吲哚乙酸可以人工合成。脱落酸存在于植物的叶、休眠芽、成熟种子中。生长素也有重要作用。通常在衰老的器官或组织中的含量比在幼嫩部分中的多。它的作用在于抑制 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茎和侧芽生长,因此是一种生长抑制剂,有利于细胞体积增大。与赤霉素有拮抗作用。脱落酸通过促进离层的形成而促进叶柄的脱落,在于它能使细胞壁环境酸化、水解酶的活性增加,还能促进芽和种子休眠。
乙烯可以促进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在高等植物体内,并使细胞膜的透性增加, 生长素在低等和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加速呼吸作用。因而果实中乙烯含量增加时,已合成的生长素又可被植物体内的酶或外界的光所分解,可促进其中有机物质的转化,加速成熟。乙烯也有促进器官脱落和衰老的作用。用乙烯处理黄化幼苗茎可使茎加粗和叶柄偏上生长。则吲哚乙酸通过酶促反应从色氨酸合成。乙烯还可使瓜类植物雌花增多,在植物中,促进橡胶树、漆树等排出乳汁。乙烯是气体。
植物激素对生长发育和生理过程的调节作用,往往不是某一种植物激素的单独效果。能传到茎的伸长区引起弯曲。由于植物体内各种内源激素间可以发生增效或拮抗作用,只有各种激素的协调配合,才能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已知的植物激素主要有以下 5类: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
我不太清楚你说的是植物细胞壁还是细菌或者真菌的细胞壁,所以我都打上了
一、植物细胞壁:
1.胞间层:胞间层是在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时形成的,是相邻两个细胞间所共有的一层薄膜。它的主要成分是胶粒柔软的果胶质。胞间层既将相邻细胞粘连在一起,又可缓冲细胞间的挤压,也不会阻碍细胞生长。
2.初生壁:在细胞分裂末期胞间层形成后,原生质体就 电镜下的植物细胞壁必泌纤维素、半纤维素和少量的果胶质,添加在胞间层上,构成细胞的初生壁。初生壁有弹性,能随着细胞的生长不断增加面积。这种在细胞生长时形成的细胞壁,叫做初生壁,植物细胞都有初生壁。
3.次生壁:细胞停止生长后,原生质体仍继续分泌纤维素和其他物质,增添在初生壁内方,使细胞壁加厚,这部分加厚的细胞壁叫次生壁。次生壁添加在初生壁里面,次生壁越厚,壁内的细胞腔就越小。次生壁只在植物体的部分细胞中有。厚壁的纤维细胞、石细胞、管胞和导管等有明显增厚的次生壁。
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纤维素,它形成细胞壁的框架,内含其他物质。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这种框架由一层层纤维素微丝,简称微纤丝组成的,每一层微纤丝基本上是平行排列,每添加一层,微纤丝排列的方位就不同,因此层与层之间微纤丝的排列交错成网。微纤丝之间的空间通常被其他物质填充。
此外,在一些植物表皮细胞壁中,常有蜡质、角质、木栓质。在一些成熟和加厚的细胞壁中,常沉积木质素。在禾本科、木贼科植物的表皮细胞壁中含有硅。在真菌类的细胞壁中还有甲壳质。
细胞壁上有纹孔,是因为在细胞生长过程中,初生壁随着细胞的生长而不断伸展,但壁的增厚是不均匀的,形成了许多壁薄的区域,叫做初生纹孔场;细胞产生次生壁时,增厚也不均匀,一般在初生纹孔场的部位不再加厚,细胞壁上就形成纹孔的结构。相邻细胞壁上的纹孔常对应地形成纹孔对。纹孔有单纹孔和具缘纹孔两种。通常有许多胞间连丝从纹孔通过,胞间连丝又跟细胞质中的内质网连接,从而沟通细胞间的物质交流,有利于水分的运输。因此,细胞壁上的纹孔是细胞间联系的通道,使整个植物体在生命活动中能成为有机的统一体
二、细菌细胞壁
革兰氏阳性菌(见图片)
革兰氏阴性菌: G—细菌细胞壁比G+细菌细胞壁薄(15~20nm)而结构较复杂,分外膜(outer membrane)和肽聚糖层(2~3nm)(图2-10)。在细胞壁和细胞质膜之间有一个明显的空间,称为壁膜间隙(periplasmic space)。
外膜 G—细菌细胞壁外膜的基本成分是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它同细胞质膜相同之处也是双层类脂,但除磷脂外还含有多糖和蛋白质。
LPS的多糖部分包括核心多糖和O-特异多糖。O-特异多糖由重复分支的碳水化合物分子组成,含有已糖(葡萄糖、半乳糖和鼠李糖)和二脱氧已糖。由于糖的种类不同,使各种G—细胞具有不同特性的LPS。核心多糖(core polysaccharide)的主要组分是酮脱氧辛酸(ketodeoxyoctonate, KDO)。
外膜中还含有几种蛋白,如脂蛋白、通透蛋白。有些蛋白具有通孔作用(porin),调控外界分子进入细胞;有的蛋白分子可以作为噬菌体的受体;许多G—细菌对高等生物有致病性是由LPS的成分决定的,它的毒性组分常称为内毒素(endotoxins)。
肽聚糖层 G—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层很薄,在大肠杆菌和其它细菌中仅有单
层。肽聚糖层和外膜的内层之间通过脂蛋白连接起来。
壁膜间隙 G—细菌细胞壁的外膜与细胞质膜之间存在明显的壁膜间隙,一层薄的肽聚糖处于其间,肽聚糖层和细胞质膜之间的间隙较宽,肽聚糖层至外膜之间的间隙较窄。大肠杆菌的壁膜间隙宽度为12~15nm,呈胶胨态。其间含有三类蛋白质:水解酶,催化食物的初步降解;结合蛋白,启动物质转运过程;化学受体(chemoreceptors),在趋化性中起作用的蛋白。
三、真菌细胞壁
真菌细胞壁中主要成分为几丁质。
真菌细胞壁厚约 100~250nm, 它占细胞干物质的 30%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多糖,其次为蛋白质、类脂。在不同类群的真菌中,细胞壁多糖的类型不同。真菌细胞壁多糖主要有几丁质 ( 甲壳质 ) 、纤维素、葡聚糖、甘露聚糖等,这些多糖都是单糖的聚合物,如几丁质就是由 N- 乙酰葡萄糖胺分子,以 b -1 , 4 葡萄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多聚糖。低等真菌的细胞壁成分以纤维素为主,酵母菌以葡聚糖为主,而高等真菌则以几丁质为主。一种真菌的细胞壁组分并不是固定的,在其不同生长阶段,细胞壁的成分有明显不同。
好像讲的是酶的合成及溶酶体的形成。酶的合成同外泌型蛋白的合成。根据这张图显示可以从下往上看,secretory vesicle是分泌小泡,内含合成的蛋白质,这是送到质膜的。中间什么都没标的箭头说的是细胞膜和细胞器膜可以相互流通。再往上early endosome是早期内含体,可以看出它可以来源于细胞膜;late endosome由早期内含体形成,它与高尔基体之间的双向箭头说明了膜交换,但我觉得这里没画出来的是——含有酶蛋白的有被小泡与高尔基复合体离断,与晚期内含体融合,形成内溶酶体,即溶酶体。
我的理解就是这样的,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
· 动物的构造
自然界大约有150多万种动物,从肉眼看不到的原生物到庞然大物的蓝 鲸,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动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单位。
有的动物只有一个细胞,就能完成全部生命活动,这种动物叫单细胞 动物,是最低等的动物。绝大多数动物是由多细胞构成的。
由细胞形成组织;由组织构成器官;再由器官组成系统,才能完成整 个动物的生命活动。
动物体内的细胞,总是与形态、结构相同的同伴组合在一起,担负着 共同的机能,就形成了组织。高等动物体(如人体)一般由四大组织构成, 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上皮组织主要起保护、分 泌、吸收和排泄作用;结缔组织具有支持、连接和提供营养等多种作用; 肌肉组织主要由收缩性很强的肌细胞组成,它的主要作用是运动;神经组 织是组成脑、脊髓的基本成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并使动物各部 分的活动协调起来。
一种组织还需要与其他组织联合起来,才能产生一定的生命活动。不 同类型的组织联合起来,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叫做器官。器官具有一定的形态,并且可以相对独立地从事某种活动。
单独的器官仍然不能构成动物体,它们需要排列起来,完成相同的生 理活动,这样就形成了系统。动物的口、食道、胃、肠等器官以及各种消 化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消化系统,才能共同完成消化食物的工作。高 等动物体有许多系统,如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 经系统等,这些系统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各自执行不同的生理机能,并在神经系统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完成整个生命活动。
· 动物的体温
当你用手摸鸡或哺乳动物的身体时,会感到热乎乎的;可是摸到鱼类、 青蛙等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身体时,却感到冷冰冰的。前一类动物的体 温因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能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所以称恒温动物或温血动物。后一类动物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 的改变而变化,所以叫变温动物或冷血动物。
除鸟类、哺乳类动物以外,其他动物都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能随 着外界生活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夏天,蛇的体温清晨是25℃,可是到了烈日炎炎的中午却猛升到40℃。变温动物体内虽则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 机制,但有办法对付过低或过高的气温。在气温变化剧烈的环境中,它们 会把自己隐藏起来,以减少温度的影响。如昆虫、爬行动物等,在气温较低的清晨往往不大活动,要到阳光充足的地方晒热身体,才能恢复活力。 鱼类、两栖类动物到了冬天,可以不吃不喝进行冬眠,以躲过寒冷环境的 影响。像海参、蜗牛等变温动物,总是通过夏眠来躲避高温环境的影响。
恒温动物的身体保持着一定的温度。鸟类体温一般在37.0—44.6℃范 围内,哺乳类动物一般约为25—37℃,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恒温 动物体内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如发达的呼吸循环系统,厚厚的皮毛, 发达的汗腺等,而且每种动物又都有各自独特的保持恒定体温的巧妙方法。如生活在严寒南极的企鹅、海豹,有浓密而厚实的羽毛和厚厚的脂肪能抵 御严寒;生活在热带的大象却早、晚活动,中午“避暑”,通过皮肤辐射散热,也通过皮肤渗透水分和四只大脚掌与温度较低的地面接触来散发热 量,同时大象非常爱洗澡,用鼻子向身上喷水,巧妙降温。生活在热带的 猴子,会利用长长的尾巴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而散热,冷天又能用它 的尾巴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人们常常看见在炎热的夏日狗伸着长舌喘 气,因为狗的汗腺长在舌头上,只能通过长长的舌头散发体内热量。
恒温动物为了保持体温,需要通过消耗体内的能量物质来维持,所以 恒温动物的食量比冷血动物多。鸟类每天要吃下和自己体重相等的食物, 才能保持恒温。重量相等的猪与大蟒蛇,如果猪每天消耗150份重量的能源 物质的话,蛇只要一份就够了。
· 动物的血液
一般动物的血液都是红的,是因为血液中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含有铁 元素的血红蛋白,铁元素与其他化合物形成复合物呈现红色。但是,并非 所有动物的血液都是红色的。一些低等动物,如软体动物中的河蚌、田螺。 节肢动物中的对虾、沼虾等的血液中含血青素,血液是无色透明的,节肢 动物中的鲎的血液中含有铜元素,因此它的血液是蓝色的。这些动物的血 液中都没有血红蛋白。
高等动物的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是微黄色的液体,血细胞 悬浮在血浆中 。血细胞又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凝血细胞(哺乳动物的凝 血细胞又叫血小板)。
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在血液中执行运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机能。血 红蛋白很容易和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它又很容易分解,当红细胞 随血液流到各组织中时,把各种营养物质,如氧气、蛋白质、糖、脂肪运 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中,同时把全身各部分组织细胞代谢的废物,送到 肺、肾、皮肤然后排出体外,使动物能及时地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
血液还有防御和保护作用。如白细胞是防护卫士,能把外来微生物和 体内坏死组织吞噬分解掉,以保护机体。血小板参与血液的凝固,当动物 体某处受伤出血时,在血小板参与下伤口很快凝固。
· 动物的耳朵
耳朵是听觉器官。动物都有听觉器官,但长的形状和位置不同。
水母,又叫海蜇,能听到人听不到的次声波 。它的伞形边缘长着像 “耳朵”似的感受球,感受球里含有钙质的平衡小石。当风暴来临时,会产生一种次声波,水母靠这块小石早就听到了,于是赶紧逃之夭夭。
许多昆虫的“耳朵”生长的位置都很奇特。苍蝇的听觉器官长在翅膀 基部的后面;蝈蝈和蟋蟀的“耳朵”长在前足的小腿节上;而蝉的“耳朵” 却长在肚子下面 。昆虫中只有蟋蟀、蚱蜢、蝗虫、蝉和大部分蛾类才有 “鼓膜”那样的听觉器,可是它们并不是长在头上,而是长在腿上或身躯两侧。
鱼类有较好的听觉,也能利用声音来传递消息。鱼只有内耳,藏在头 骨里面。鱼的侧线也有“听觉”作用,是鱼类的特殊听觉器官。两栖类的青蛙,耳朵已经分化成鼓膜、中耳、内耳等,因此听觉较为灵敏。蛇的耳朵和鱼类相似,只有听骨和内耳,所以蛇不能听到空气传播的声音,只能 听到地面振动的声音,“打草惊蛇”就是这个道理。
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耳廓,能各自接收通过空气、地面或水里等 传来的声波振动。蝙蝠、耳狐、土狼的耳廓很大,能够收听到极轻微的声 音。猫的耳朵也很灵敏,当它打盹时,总爱把耳朵贴在前肢下方的地面, 一旦有老鼠走动,它就会立即惊醒。空中飞行的蝙蝠,也是一种哺乳动物。 它在夜晚捕捉昆虫,不靠眼睛,而是靠一双能“看见”东西的耳朵。科学 家经过研究才明白:蝙蝠是利用超声波来“看”东西的。然而大自然是奇 异的,尽管蝙蝠具有高超的辨声能力,但是有些昆虫,如夜蛾仍然能逃避 它的追捕。夜蛾依靠胸腹间的一种奇妙“耳朵”——鼓膜器,能在30米外 “听”到蝙蝠发出的超声波,并且迅速作出判断而从容逃走。如果把蝙蝠 称为“活雷达”的话,那么夜蛾具有高超的“反雷达”装置。
高等动物的耳朵,如家兔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 廓与外耳道,能够集音;中耳包括鼓室、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 可把鼓膜接收的声波加以扩大和传播到内耳。内耳有三个半规管和一个耳 蜗管,起到感音与平衡的作用。耳蜗管接受声波,由听神经传导至大脑皮 层,引起听觉。
· 动物的鼻子
动物的鼻子不仅是呼吸道的一部分,也是嗅觉器官。警犬所以能跟踪罪犯,就是靠一个对气味非常敏感的鼻子。
一般说来,嗅觉灵敏的动物,鼻子往往长而突出,鼻孔大而潮润,表 面密布嗅觉细胞。如生活在美洲中部的巨型三趾食蚁兽,鼻子仅次于大象, 嗅觉特别灵敏,平时善于在土堆瓦砾中寻找蚂蚁为食。相反,嗅觉不灵敏的动物,鼻子小而干燥,嗅觉细胞少,灵敏度差,捕食主要靠眼、耳帮忙, 鸟类就是这样。
不同的动物,嗅觉的灵敏程度差别很大。鱼的鼻子是两个凹陷的孔, 嗅觉细胞主要集中在鼻腔里,在黑夜里寻找食物主要靠嗅觉。鲨鱼的嗅觉 极其灵敏,可以在几千米外嗅到血腥味并立即赶往有血的地方。狗的嗅觉 特别灵敏,能够辨别1千多种不同物质的气味。
动物的鼻子构造不同,功能也不一样。鲨鱼的鼻子通过灵敏的嗅觉, 可以作为捕食器官。水獭两个鼻孔具有盖子的作用,可以开关,使气体自 由进出,又不至于呛水。大象的鼻子有坚韧的肌肉可以随意伸缩,成为战 斗的武器。水牛的鼻子在炎热天气会渗出汗滴,起着散发热量的调温作用。 狗的鼻子可以作为探测器。蝙蝠的鼻子可发出两万赫兹以上的声波,好像雷达一样。海鸟的鼻子是海水的淡化器,可以长期生活在海上,不为淡水 水源所烦恼。
有些低等动物,如昆虫,虽然没有鼻子,却有灵敏的嗅觉。如蜜蜂可 以闻到距离遥远的花香,赶去采蜜。
· 动物的四肢
低等无脊椎动物没有四肢,或只有很简单的附肢;高等脊椎动物的四 肢坚强,运动非常有力。
鱼的四肢是鳍状的,前肢是一对胸鳍,后肢是一对腹鳍;胸鳍主要起 转换方向的作用,腹鳍主要辅助背、臀鳍保持身体平衡。
两栖动物有强有力的五趾型附肢。青蛙的前肢短,后肢粗而长,趾间 有肉膜叫蹼。这些特点,使它既能在水中游泳,又能在陆地爬行、跳跃。
鸟类的两条腿是一对后肢,它的前肢演变成为翅膀,能在天空翱翔。 世界上最大的鸟——鸵鸟,双腿强健有力;而耐寒冷的鸟——南极企鹅, 双翅已转化成鳍状而失去了飞行能力,后肢也变成了适于冰川上行走和水 中游泳的两只脚。
哺乳动物大多具有典型的、发育完备的四肢,能灵巧自由地运动,快 速地奔跑。跑得最快的猎豹,百米速度仅为3.2秒。
哺乳动物的四肢变化很大。澳大利亚的袋鼠后肢非常强壮,长度约为 前肢的五六倍;蝙蝠的前肢变成皮膜状的翼,能适应空中飞行。生活在海 洋中的鲸类,前肢变成鳍状,后肢基本消失。而海豹四肢却变成了桨状的 鳍脚,后鳍脚朝后,不能弯曲向前,成了主要的游泳器官。
· 动物的爪
爪,是动物进化到一定的时候,才由皮肤的表皮角质层演变而来的。 爪的出现,对动物的生存和御敌都有一定作用。
爬行动物中的避役,生活在茂密的丛林中。它所以能在树干上爬行, 除了尾巴的帮助外,指(趾)端的锐爪起着重要作用。还有蜥蜴、龟、鳖等 爬行动物的爪,都是对爬行生活的适应。
鸟的种类繁多,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使它们的脚和爪也变得 多种多样。猛禽类的猫头鹰、秃鹫等,脚强壮而有力,趾端有锐而钩曲的爪,利于捕杀动物。攀禽类的啄木鸟、杜鹃等脚很强壮,趾端有锐利的爪, 能稳当地抓住树干。
最复杂而多样的爪,是哺乳动物的兽类。穿山甲的爪是向后弯的,像 一把锄头,善于挖掘。树懒的爪呈钩状,适于钩住树枝。猫和狗等动物的 爪既锐利又能屈伸,运用自如。牛、羊、马等兽类的爪变成了蹄,供运动 之用。所以长着蹄的动物一定是食草动物,没有像食肉动物的利爪。老虎、 狮子等猛兽的爪主要用来捕捉食物和防御敌害,所以特别锐利。
· 动物的生存竞争
同种动物或异种动物,往往为了争夺食物、空间、配偶或其他需要而 发生激烈的竞争,结果总是优者生存,劣者淘汰。 动物之间的生存竞争,在捕食动物和被食动物之间表现得非常明显。 豹子的主要食物之一是羚羊。身强体壮、善于奔跑的豹子捕食的机会多, 食物也就丰富;而体力差、奔跑慢的豹子常常因得不到食物而挨饿,甚至 饿死。同样,反应灵敏又善于奔跑的羚羊,被捕食的机会就少,生存下来 的希望就大;而体弱多病又不善于奔跑的羚羊,自然就成了豹子的食物。 这样,留下来的必然身强力壮,这叫“适者生存”。 很多弱小的动物为了生存,不被其他动物吃掉,逐渐进化形成许多防 御本能。甲壳动物的坚硬甲壳,刺猬身上的利刺,以及有些动物身上的毒 毛、毒腺、臭液等都是很好的防御武器。当然,有些动物的防御武器同时 也是捕食的工具。 在动物的生存竞争中,保护色的拟态对它们躲避敌害,保护自身安全, 维持种族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许多动物的体色和环境很接近。生活在沙 漠中的沙鸡、沙狐、沙蜥的体色,几乎都是沙土色;竹叶青蛇的体色和竹 叶子的颜色十分接近;树蛙、鹦鹉和许多昆虫的体色几乎都是绿色,很难 发现它们。 拟态中最著名的例子要数竹节虫了。它好像树枝,不易察觉。还有尺 蠖,它的体态和颜色与真正的树枝相差无几;更有趣的是,尺蠖静止在树 上不动时,常摆出树枝的姿态,以假乱真。 动物的生存竞争使它们之间保持着自然的动态平衡,这对于生物的进 化和物种的延续都具有重要意义。
· 动物的行为进化
动物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指的是形态结构方面的进化。实际上动物的进化还应该包括行为方面的进化, 只是对这方面研究较少。 哺乳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胎生、哺乳,但并非所有哺乳动物全是 这样。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具有接近爬行动物而又不同于高等哺乳动物的特 征。最典型的就是鸭嘴兽。鸭嘴兽的生殖方式很特殊,不是胎生,而是卵 生。刚孵出的幼兽,全身无毛,由母兽用乳汁来哺育。 生活在澳大利亚的有袋类动物,比起鸭嘴兽来要进步得多。它们不再 是卵生,而是胎生了。但是,由于幼仔在母体中发育不完整,只好出生后 在母亲的育儿袋中再哺育一段时间。虽然有袋类表现出一定的高等哺乳动 物特征,相比之下还是比较原始的。 高等哺乳动物由于具备了完整的养育后代的条件,胎儿在母体中发育 完全后再出生,有真正的胎盘,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幼仔的成活率。 由此可知,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哺乳 行为是不断进化的 。在结构 的进化中伴随着行为的进化。 人们常见到鸭有用嘴梳理羽毛的习惯动作。但不同的鸭类,梳理的作 用是不同的。比较冠鸭、野鸭、水鸭、鸳鸯等四种雄鸭,就会发现冠鸭梳 理动作缓慢有力,起到清洁身体的作用;野鸭常常梳理翅下的那块鲜明的 羽毛,梳理作用已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水鸭的动作更为简单,只在 翅上的明亮地方略为梳理一下;动作最简单的是鸳鸯,它只是象征性地碰 一碰翅上鲜明的长羽。从四种鸭梳理羽毛的行为可以看出,梳理已由清洁 身体向炫耀自己的方向发展了。 动物形态结构的进化是动物行为进化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 割。进化的结果总是有利于动物与所处的环境相适应,有利于动物种族的发展。
· 动物的相关相克
生物学家发现,鼠害严重的地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蛇类被大量捕 杀。在大自然中各种生物之间有一种自然的平衡关系,它们彼此既相关又 相克。如果人为地打破生物之间的这种平衡,必定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白蚁和黑蚁是一对冤家,一旦相遇就会大动干戈,往往出现大兵团作 战的场面。结果常常是黑蚁战胜白蚁,白蚁损兵折将,活着的只好纷纷撤 离逃命。这就启发人们用黑蚁来防治毁坏建筑物的白蚁。山雀和啄木鸟是 一对好伙伴。山雀喜欢飞到啄木鸟那儿,在地上吃食啄木鸟啄出的虫子; 啄木鸟由于专心敲啄树皮,很容易遭老鹰偷袭,而山雀只要看到老鹰一出 现,就会突然安静下来,这等于给啄木鸟发出信号,让它赶快躲起来,以 防老鹰的袭击。 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一切食物的循环都是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 来完成的。图中表示各种动物之间的关系,可以清楚看出动物彼此既相克 又相关。狐狸是令人讨厌的动物,但倘若没有狐狸,兔子、田鼠、刺猬的 数量必然剧增;而这些动物所食用的田间植物和果实必然大量减少,甚至 有被吃光的可能。这样,整个生态环境就被破坏了。反过来,如果狐狸的 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兔子、田鼠、刺猬就会减少,而那些田间植物等就 会越来越茂盛,生态平衡也难以维持。 在自然界中,动物之间的相关相克是很微妙的。人们研究它,掌握其 中的奥秘,可以更好地利用动物为人类服务。
· 动物的通讯联络
世界上没有一种动物能够真正单独地生活。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各有 自己的方式。蚂蚁的集体生活,靠特殊的“化学语言”保持联系。 蚂蚁的“化学语言”称为激素,它是由蚂蚁某一器官或组织分泌到体 外的一类化学物质。蚂蚁在觅食时,把激素散布在来回的路上,同伴根据 激素的气味,就知道到哪里去觅食。一同前去的蚂蚁都散发出气味,使来 往的路上成了“气味长廊”,成群蚂蚁就是沿着这条长廊而忙碌地搬运着 食物。蚂蚁还能利用气味辨别谁是同族,谁是异族。如果误入异族巢穴被 发觉,它的命运就悲惨了。 猩猩靠声音互相联络,它看到树上结有果子时,便大声呼啸,告知同 伴前来分享;当它遇到敌害时,也会发出号叫,请同伴前来救援助战。 昆虫的鸣叫是为了吸引异性同类,或对其他动物进行警告。蝉的腹部 有气室,气室的一边是鼓膜,气室中空气的流动使鼓膜发生振动而吱吱不 停地叫。蝗虫用后肢摩擦翅膀发音,蟋蟀又用双翅相互擦击发出叫声。 动物接受信息靠眼睛,而比较容易被眼睛接收的是色彩和动作。雄孔 雀开屏的色彩鲜艳,往往是作为信息引起雌性的注意,同时也是对其他雄 性的一种警告。 蜜蜂以“跳舞”为信号,告诉同伴一块去采蜜。奥地利生物学家弗里 茨经过细心的研究,发现了蜜蜂“舞蹈”的秘密。蜜蜂的舞蹈主要有“圆 舞”和“镰舞”两种形式。工蜂回来后,常做一种有规律的飞舞。如果工 蜂跳圆舞,就是告诉同伴蜜源与蜂房相距不远,约在100米左右 。工蜂如 果跳镰舞,则是通知同伴蜜源离蜂房较远。路程越远,工蜂跳的圈数越多, 频率也越快。
· 动物的聪明才智
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随着身体结构的不断完善,大脑的重量也在不断 增加,智能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一些高等哺乳动物,常常有一些令人费 解的奇妙行为。 在动物界中,最聪明的要数黑猩猩了。人们在一间空屋的天花板上悬 挂着一串香蕉,地上放有几只空木箱。黑猩猩想吃挂得高高的香蕉,但又 拿不到。于是它会把木箱叠起来,然后爬上木箱取下香蕉。这种行为和思 维在动物界是高级别的。 黑猩猩还会利用简单的工具。为了防止手伸入蚁穴被咬伤,它会用细 长的草棒去钓蚁穴里的白蚁吃;还能用棍棒作杠杆扩大土蚁群的入口。有 人还见到过一只母黑猩猩用小树枝剔牙。 海豚也很聪明,它的智能与黑猩猩不相上下。有些技艺,猴子要训练 几百次才能学会,而海豚只要20次就能学会。经过特殊训练的海豚,还可 以帮助人们打捞沉海的遗物,给水下作业人员传递信息和工具,甚至携带 炸药炸毁敌人军舰。如果按照脑占身体重量的百分比来衡量动物智能的高 低,那么海豚仅次于人,而猴子名列第三。 有些动物的智能是与动物的记忆力联系在一起的。大象是一种智慧动 物,并有一定的记忆力。在印度,曾有一妇女正在屋中缝衣服,忽然发现 一只大象将长鼻子伸进了窗口。这位妇女很害怕,随手用针刺了一下象鼻 子。大象痛跑了。过了很久,这只大象又回来了,并足足吸了一鼻子水, 还是从窗口伸进去,把水喷在那个妇女身上。似乎大象对过去的事还念念 不忘,寻找机会报复。 在动物中,狗、海狮、熊等都很聪明,通过人们的精心训练,它们的 智能可以不断提高,可以做各种杂技表演。但是,就像动物种类之间有差 异一样,不同种动物的智能也有差异。
· 动物的疆域领地
很多动物都有自己的领地,安居乐业,不让别的动物入侵。 鸟类对自己的领地特别重视,尤其是在繁殖季节,几乎每只雄鸟都要 占有地盘,确立自己的地位。如有其他鸟类偶然进入它的领土,雄鸟先是 警告、恐吓,随后就是一场激烈的格斗,直至有一方退让为止。当一只鸟 被敌害杀死,它所空出的领地很快会被附近流浪的另一只鸟所占据。 鱼类、哺乳类也常占有领地。有一种淡水鱼,雄鱼在繁殖季节,总是 围着淡水贻贝游动。雄鱼常把贻贝厚厚的外壳看成是自己繁殖后代的理想 场所,贻贝移动到哪里,雄鱼就跟到哪里。当同种雌鱼将卵产在贻贝的外 套膜腔内,雄鱼立即前去授精。授精以后,雄鱼继续承担保卫任务,直到 受精卵发育成小鱼,离开贻贝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倘若有条雄鱼企图占 领这个贻贝,那么,这个贻贝的占领者便会发出强烈的警告,迫使入侵者 退让。 雌雄老虎各自都占有一定的领地,平时互不往来,只有在繁殖季节才 住在一起。交配后又分手,各自重返“家园”。雄虎保卫自己的领地是极 其认真的,若发现其他雄虎擅自侵入,必将拚个你死我活,所谓“两虎相 争,必有一死”,就是这个道理。 动物占有一定的领域,与动物之间争夺配偶和食物有着密切联系。动 物因配偶捍卫领域是为了繁殖,因食物而占领一定的区域也是为了繁殖, 所以,延续种族是动物占有一定地盘的根本原因。
· 动物的耐饥渴力
行走在沙漠中的骆驼,能在缺水情况下行走45天之久。这是因为它在 适宜的时候吃了大量的食物,并能把驼峰内所贮存的脂肪进行分解,利用 代谢中产生的水来满足体内对正常水分的需要。生活在沙漠中的沙蜥,是 通过改变体色来控制体温,从而减少水分的蒸发的。清晨,它的肤色开始 是黑的,当气温上升时,皮肤变成沙土色,来反射过多的热量,减少水分 蒸发;到了黄昏,皮肤再度变色来适应身体内对水分的需要。因此,沙蜥 的耐渴本领也是很强的。 耐饥的动物很多。蝙蝠的耐饥本领在兽类中是有名的,食量同样也很 大。林中益兽棕山蝠能连续捕食30只金龟子,一次吃下的食物竟达体重的 1/3;热带的大蝙蝠却能连续饿48天,在饿到35天时,仍能疾飞如初。 冷血动物的耐饥本领更强。鳄鱼数月不食几乎没有什么影响,龟、鳖 饿上一年多也无关紧要。人们曾做了一个实验:一条蟒蛇整整饿了两年零 九个月才死去。不给食,又不喂水的蝮蛇平均能活78天,个别能活到107天。 冬眠的动物同样贪食耐饿。在冬眠前,它们都要进行一番紧张的准备工作。 从夏天开始,就大吃大喝,以扩充体内的能量库存,特别是皮下脂肪的积 累,为它们度过不吃不喝漫长的冬天作好准备。 臭虫所以不容易被灭绝,与它的耐饿能力大有关系。臭虫的寿命一般 不到两年,但它空腹一年多也不会饿死。即使饿得像枯叶一样薄的臭虫, 一旦有吸血的机会,一口气可以吸血7毫克。 动物有了这种忍饥耐渴的能力,就可以在食物不足或干旱等恶劣环境 条件下生存。同时,动物还能将这种能力遗传给后代,使它们的子孙后代 也具备这种特性。这对于动物自身的发展和种族的延续有着重要的意义。
· 动物的寿命长短
各种动物的寿命不同,即使同一种动物,它们个体之间的寿命也有很 大差异。如生活在波罗的海的鲱鱼,最长寿命只有10年,而生活在挪威沿 海的鲱鱼,寿命可达25年。 人们公认动物中寿命最长的要数海龟,在我国民间也流传有“千年龟” 的说法。沿海渔民视它为吉祥之物,常把捕获的海龟送回大海。在英国的 伦敦动物园里,饲养着一只至今已活了300多年的海龟 。在爬行动物中, 鳄鱼的寿命也较长,一般能活60年左右。 在哺乳动物中,寿命最长的要算大象,大约能活70多年。黑猩猩和类 人猿能活50—60年。家畜中最长寿的是驴,它能活到50岁。而有些小型哺 乳动物却是短命的,如啮齿类中的小动物最多只能活3年左右。 鱼类也有老寿星。据有关文献记载,狗鱼可活200多年;鲤鱼的最高年 龄可达300岁;有一种白鲟可活100年以上。寿命最短的鱼要数透明的鰕虎 鱼,它从出生到死亡,只能活一年。还有我国出产的银鱼、玉筋鱼也只能 活一年。 在现存的动物中,寿命最短的要算一些原生动物了,它们往往只能活 几天,甚至几小时。如草履虫、纤毛虫、变形虫等等。 动物的寿命受气候、温度及天敌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很有规律 的。动物寿命的长短依不同种类而异,并与个体大小有关。同时,动物的 寿命也与动物的生活环境状况有关,即使是同种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 中,它们的寿命也是不一样的。
第一章 基本组织
第一节 概述及上皮组织
一,大纲要求
1.掌握组织的概念,掌握人体基本组织的分类
2.掌握上皮组织的构造,特点和分类
3.掌握被覆上皮的分类,熟悉各类被覆上皮的构造特点
4.了解上皮组织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的结构特点
5.了解腺上皮,腺的概念,熟悉腺的分类
6.了解各类上皮组织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比较,进一步树立形态结构与功能相联系的观点
二,知识要点
(一)基本组织
1.组织定义 形态结构相似和功能相近的细胞群,借细胞间质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结构.
2.基本组织分类 分为四大基本组织:①上皮组织②结缔组织③肌组织④神经组织.
(二)上皮组织
结构特点:细胞多而密集,细胞间质少,有极性,一般无血管.
分类和主要功能:
分 类
被覆上皮
腺上皮
感觉上皮
主要功能
保护及吸收
分 泌
感受特殊刺激
1.被覆上皮
(1)分类,结构特点,分布:
分 类
结构特点
分 布
单层
单层扁平上皮
由一层扁平细胞构成,核扁圆,位于中央
心血管,淋巴管腔面又称-内皮
腹膜,胸膜,心包膜表面又称-间皮
单层立方上皮
由一层立方形细胞构成,核圆,位于细胞中央
小叶间胆管,肾小管和腺内小导管等
单层柱状上皮
由一层棱柱状细胞构成,核椭圆,位于细胞的基底部
胃,肠,子宫,胆囊等腔面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由一层形态多样,高矮不一,但基底部都附着在基膜的细胞构成,柱状细胞游离面有纤毛
气管,支气管腔面
复层
复层扁平上皮
由多层细胞构成;基底部矮柱状,中间多边形,表面扁平状的细胞
皮肤和口腔,食道,肛门,阴道等黏膜
变移上皮
细胞的层次,形态随功能不同而发生变化
膀胱,输尿管,肾盂等黏膜
(2)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主要反映在不同的三个面.
微绒毛 由细胞质和细胞膜向细胞表面伸出的指状突起,细而短,能
游离面 扩大吸收面积.
纤 毛 较微绒毛粗而长,可向一定方向规律性摆动运走表面物质.
侧 面:具有四种连结结构包括①紧密连接②中间连接③桥粒④缝管连接.在以上连接中,如果有两种连接同时存在,则称为连接复合体.
基底面:上皮基底面贴于基膜并与深部组织相连,是上皮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
2.腺上皮和腺
(1)腺上皮概念:专门执行分泌功能的上皮.
(2)腺的概念: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器官.
浆液腺
按分泌物性质 粘液腺
外分泌腺:(有导管腺)分泌物经导管排出 混合腺
单细胞腺
(3)腺的分类 按细胞数量
多细胞腺
内分泌腺:(无导管腺)分泌物直接进入血液或淋巴-统称为激素
第二节 结缔组织
一,大纲要求
1.熟悉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分类
2.掌握各种固有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
3.掌握疏松结缔组织各种细胞的形态特点和功能,熟悉各种纤维的形态和功能特点
4.掌握软骨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
5.熟悉骨组织的结构特点
6.掌握血液的组成,了解血清的概念
7.掌握血细胞的正常值和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特点
二,知识要点
1.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分类
(1)结构特点:①细胞少,排列稀疏,无极性;②细胞间质丰富(基质和纤维);③分布广泛.
(2)分类:
类 型
种 类
结 构 特 点
固有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
①细胞种类多 ②纤维少,排列稀疏
致密结缔组织
①细胞和基质成分少,纤维成分多②纤维集聚成束紧密排布
脂肪组织
由大量的脂肪细胞聚集而成
网状组织
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网架
液 体 状
血 液
血细胞悬浮于血浆中
固 体 状
软骨组织
基质呈凝胶状,细胞包埋于软骨陷凹内
骨组织
胶原纤维与基质构成骨板,细胞存在于骨板之间的空隙内,细胞突起伸入骨小管,彼此连接
2.疏松结缔组织细胞的形态特点和功能
细 胞
形态特点
功 能
胞 体
细胞核
细胞质
成纤维细胞
扁平星形,梭形
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
弱嗜碱性
合成基质和纤维
脂肪细胞
圆形,卵圆形
核呈扁圆形,位于细胞一侧
内含有脂滴
贮存脂肪
巨噬细胞
圆形或有突起,不规则形
核圆而小
内含有许多溶酶体和异物
吞噬异物,参与免疫反应
浆细胞
圆形或卵圆形
核大而圆,染色质呈轮辐状,位于细胞一侧
嗜碱性
合成免疫球蛋白(抗体)
肥大细胞
圆 形
核小位于细胞中央
内含有粗大颗粒
抗凝血,参与过敏反应
3.疏松结缔组织中的纤维
(1)胶原纤维:新鲜时呈白色,又叫白纤维.韧性大,抗拉力强.
(2)弹性纤维:新鲜时呈黄色,又叫黄纤维.有弹性.
(3)网状纤维:纤维短,互相交织呈网状,疏松结缔组织中含量少.
4.三种软骨的结构特点及分布
名 称
纤维结构特点
分 布
透明软骨
间质内含散在的胶原原纤维
喉,气管,肋软骨,关节面
弹性软骨
大量弹性纤维,并交织成网
耳廓,会厌
纤维软骨
大量平行或交错排列的胶原纤维束
椎间盘,耻骨联合,关节
5.血液
(1)血液组成及血细胞的正常值:
男性(4.0~5.5)╳1012/L
红细胞
女性(3.5~5.0)╳1012/L
血细胞 中性粒细胞 50%~70%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0.5%~3%
白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0~1%
血液 (4.0~10.0)╳109/L 淋巴细胞 25%~30%
无粒细胞
单核细胞 3%~8%
血小板(100~300)╳109/L
血浆:呈淡黄色液体.从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原,所形成的淡黄色液体为血清.
(2)各类血细胞形态结构及功能
1)红细胞:双面微凹的圆盘状,直径约7.5μm,成熟的细胞没有细胞核,胞质内含大量血红蛋白(男 120-150g/L;女 110-140g/L),主要功能是携带O2和CO2.
2)白细胞
①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三种.
中性粒细胞:球形,直径10-12μm,细胞核杆状或分2-5叶,细胞质内颗粒细小,均匀,染成淡紫红色,主要功能是吞噬异物的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球形,直径10-15μm,细胞核分2叶,细胞质内颗粒粗大均匀,染成桔红色,主要功能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杀灭寄生虫.
嗜碱性粒细胞:球形,直径10-12μm,细胞核S形或不规则形,细胞质内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紫蓝色,主要功能是抗凝血,参与过敏反应.
②无粒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两种.
淋巴细胞: 圆形或椭圆形,直径6-16μm,细胞核圆形,染成深蓝色,主要功能参与免疫反应.
单核细胞:圆形或卵圆形,直径6-16μm,细胞核呈肾形,蹄铁形或不规则形,细胞质多,染成浅灰蓝色,主要功能是吞噬和参与免疫反应.
3)血小板:呈多突的星形,直径2-4μm,主要功能是止血,凝血.
第三节 肌组织
一,大纲要求
1.掌握肌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分类
2.掌握平滑肌,骨骼肌,心肌的一般形态结构特点
3.了解三种肌组织的差异
4.掌握肌节,肌浆网,横小管,三联体,二联体和闰盘的概念
二,知识要点
1.肌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分类
特点:①由细长呈纤维状的肌细胞构成.肌细胞又称肌纤维,肌纤维的细胞膜又称肌膜,细胞质称肌浆.②肌浆内含有大量的肌原纤维和肌浆网.
分类: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1)平滑肌的形态结构特点:纤维呈长梭形,核呈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
(2)骨骼肌的形态结构特点:
1)一般结构特点:①肌纤维呈细长圆柱状.②肌纤维有明暗相间的横纹.
③核呈扁椭圆形,位于肌膜内面,数量多.④肌浆内含有大量明暗相间的肌原纤维.
2)超微结构特点
肌原纤维:由粗肌丝和细肌丝有规律的排列组合而成.仅有细肌丝处透光度高,为明带,其中央为Z线,两侧细肌丝固定其上;粗肌丝排布的区域透光性差,为暗带,其中央有H带,H带中央有M线.
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是肌原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等于l/2明带+1个暗带+1/2明带,由粗,细肌丝构成.
横小管:明暗带交界处,由肌膜陷入肌纤维所形成的小管状结构.它是兴奋传入肌纤维的通道.
肌质网:在两横小管之间一些纵行互相分支吻合成网状的小管.它具有贮存Ca2+和调节肌浆内Ca2+浓度的功能.肌质网近横小管附近处膨大的结构为终池.横小管及其两侧的终池合称三联体.
(3)心肌的形态结构特点:①纤维呈短圆柱状有分支,横纹,但横纹不如骨骼肌明显.②核1~2个呈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③有闰盘,即相邻心肌纤维之间的连接,染色较深呈带状.使相邻心肌纤维在功能上成为一个整体.
2.平滑肌,骨骼肌,心肌的比较
平滑肌
骨骼肌
心肌
分布
内脏,血管壁
附于骨骼
心
形状
长梭形
细长圆柱状
短柱状分支成网
细胞核
1个,长椭圆形位于
细胞中央
多,扁椭圆形位于
肌膜深面
1-2个,卵圆形位于
细胞中央
横纹
无
有,明显
有,较明显
闰盘
无
无
有
肌浆网及横小管
无
发达,形成三联体
不发达,二联体
神经支配
不随意肌
随意肌
不随意肌
第四节 神经组织
学习指导
一,大纲要求
1.熟悉神经组织的组成和功能
2.掌握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并说出其分类
3.掌握突触的概念和结构
4.了解各类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5.了解神经纤维的概念,比较两种神经纤维的结构差异
6.熟悉神经末梢的概念,说出其分类
二,知识要点
1.神经元
(1)神经元的形态结构
形态
结构
细胞核
细胞质
细胞体
多种多样,大,小不一,圆形,索形或星形等
大而圆,位于细胞中央,核仁明显
多种细胞器,以及尼氏体,神经原纤维
突起
树突
多个,呈树枝状
有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
轴突
只有一个,长,短不一
无尼氏体
(2)神经元的分类
胆碱能神经元
按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的性质分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肽能神经元
氨基酸能神经元
2.突触
(1)定义: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
(2)分部:电镜下突触可分为三部分,即突出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
3.神经胶质细胞
部位
种类
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
星形胶质细胞
在物质交换中起媒介作用
少突胶质细胞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形成神经纤维的髓鞘
小胶质细胞
吞噬功能
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膜细胞(施万细胞)
在周围神经系统中形成神经纤维的髓鞘和神经膜
4.神经纤维
(1)定义:由神经元的长突起及其周围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2)分类:分为两类.
5.神经末梢
(1)定义:神经末梢是周围神经纤维在其他组织或器官内的终末部分.
神经细胞(神经元):能接受刺激,传导冲动
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等功能
神经组织
多极神经元
双极神经元
假单极神经元
按形态分
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按功能分
有髓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长突起外包髓鞘及施万细胞构成.髓鞘呈藕节状,节与节之间的间断处无髓鞘称郎飞节.
无髓神经纤维:有轴索和包裹在外面的神经膜细胞构成,神经膜细胞不形成髓鞘.
分类
触觉小体:感受触觉
环层小体:感受压觉,震动觉
肌梭:感受肌纤维的伸缩,调节肌张力
有被囊的神经末梢
运动神经末梢
运动终板(神经肌突触):结构似突触
内脏运动神经末梢
感觉神经末梢
(2)分类
游离神经末梢:感受痛觉,温度觉
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它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的一个高等动物类群.
鸟类和哺乳类都是从爬行动物起源的,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适应陆栖生活所遇到的许多基本矛盾(陆地上快速运动,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完善的神经系统和繁殖方式),并在新陈代谢水平全面提高的基础上获得了恒温.因而鸟类与哺乳类又称为恒温动物.哺乳动物的进步性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3.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 25 ℃~ 37 ℃),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4.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5.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这些进步性特征,使哺乳类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条件,分布几遍全球,广泛适应辐射,形成了陆栖,穴居,飞翔和水栖等多种生态类群.
学习哺乳类的躯体结构和功能时,应以上述内容做为线索.同时要注意到,尽管鸟纲与哺乳纲都是从古代爬行动物起源的,但在系统进化历史上,哺乳类比鸟类出现早,它是从具有若干类似于古两栖类持征的原始爬行动物起源的.而鸟类则是从较高等的(特化的)古代爬行动物起源的.因而在哺乳类的躯体结构上往往能保持着某些与两栖纲类似的特征(例如头骨具 2 个枕骨髁,皮肤富于腺体,排泄尿素),而鸟类则更保持着一些类似现代爬行动物的特征(例如头骨具单个枕骨髁,皮肤干燥,排泄尿酸).
一,胎生,哺乳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哺乳动物发展了完善的在陆上繁殖的能力,使后代的成活率大为提高,这是通过胎生和哺乳而实现的.绝大多数哺乳类均为胎生,它们的胎儿借一种特殊的结构——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妊娠而成为幼儿时始产出.产出的幼儿以母兽的哺育.哺乳类还具有一系列复杂的本能活动来保护哺育中的幼兽.
胎生方式为哺乳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它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是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正常进行的有利因素,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这是哺乳类在生存斗争中优于其他动物类群的一个重要方面.
胎盘是由胎儿的绒毛膜和尿囊,与母体子宫壁的内膜结合起来形成的(见图).
胎儿与母体这两套血液循环系统并不通连,而是被一极薄(约 2um 厚)的膜所隔开,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是透过膜起弥散作用来交换的.但这又不同于简单的物理学的弥散,而是有着高度特异的选择性的.一般说来可以允许盐,糖,尿素,氨基酸,简单的以及某些维生素和激素通过.大蛋白质分子,红血细胞以及其他细胞均不能透过.氧和二氧化碳,水和电解质均能自由透过胎膜.电子显微镜研究表明,胎盘细胞具有许多种类型,以控制母体与胎儿间的物质交换,它们同时具有胎儿暂时性的肺,肝,小肠和肾脏的功能,并能产生激素.由于胎盘是含有双亲抗原的胚胎结构,因而它在免疫学方面的意义已被引起重视.上述这些物质运输,是通过胚胎绒毛膜上的几千个指状突起(绒毛膜绒毛)像树根一样插入子宫内膜而实现的,绒毛极大地扩展了吸收接触的表面积.以人的胎儿为例,整个绒毛的吸收表面积约为皮肤表面积的 50 倍.
哺乳类的胎盘分为无蜕胎膜和蜕膜胎盘.前者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不紧密,胎儿出生时就象手与手套的关系一样易于脱离,不使子宫壁大.蜕膜胎盘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为一体,因而胎儿产生时需将子宫壁内膜一起撕下产出,造成大量流血,显然,蜕膜胎盘的效能高,更有利于胚胎发育,一般认为是属于哺乳类的较高等的类型特征.但是哺乳类的胎盘结构类型并不完全符合躯体结构和地质史研究所提供的各目的亲缘关系,而且所谓"效能差"的无蜕膜胎盘(例如马,牛)类型的幼仔,可以在产出时发育得十分良好.
无蜕膜胎盘一般包括散布状胎盘(绒毛均匀分布在绒毛膜上,鲸,狐猴以及某些有蹄类属此)和叶状胎盘(绒毛汇集成一块块小叶丛,散布在绒毛膜上,大多数反刍动物属此).蜕膜胎盘一般包括环状胎盘(绒毛呈环带状分布,食肉目,象,海豹等属此)和盘状胎盘(绒毛呈盘状分布,食虫目,翼手目,啮齿目和多数灵长目属此)(见图).
人的胎盘即为一种盘状胎盘.
哺乳类自卵受精到胎儿产出的期限为妊娠期.各类动物的妊娠期都是较为稳定的,可作为分类学的依据之一.胎儿发育完成后产出,称为分娩.不同类群的兽类所产仔兽数是不同的,一般说来,母兽乳头的对数与产仔个数相关,后代成活率高的类群,所产仔兽数较少.
以哺育幼兽,是使后代在较优越的营养条件和安全保护下迅速成长的生物学适应.含有水,蛋白质,,糖,无机盐,酶和多种维生素.生乳作用是通过神经 - 体液调节方式来完成的.通过吸吮刺激和视觉,反射性地引起丘脑下部——垂体后叶径路分泌,释放催产素,使末房旁的平滑肌收缩而泌乳;同时还引起丘脑下部分泌生乳素释放激素和生乳素抑制激素,以调节脑垂体分泌生乳素,使排空了的腺泡制造.
哺乳类幼仔的生长速度因种类而异,新生儿的生长率一般与该种动物内所含蛋白质的量相关.一些有代表性的哺乳动物成分见表 1 :
哺乳是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迅速地发育成长的有利适应,加上哺乳类对幼仔有各种完善的保护行为,因而具有远比其它脊椎动物类群高得多的成活率.与之相关的是哺乳类所产幼仔数目显著减少.
胎生,哺乳是生物体与环境长期斗争中的产物.鱼类,爬行类的个别种类(如鲨鱼和某些毒蛇)已具有"卵胎生"现象.低等哺乳类(如鸭嘴兽)尚遗存卵生繁殖方式,但已用哺育幼仔.高等哺乳类胎生方式复杂,哺育幼兽行为亦异.这说明现存种类是各以不同方式,通过不同途径与生存条件作斗争,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进展而保存下来的后裔.
二,哺乳纲躯体结构
(一)外形 哺乳类外形最显著的特点是体外被毛.躯体结构与四肢的着生均适应于在陆地快速运动.前肢的肘关节向后转,后肢的膝关节向前转,从而使四肢紧贴于躯体下方,大大提高了支撑力和跳跃力,有利于步行和奔跑,结束了低等陆栖动物以腹壁贴地,用尾巴作为运动辅助器官的局面(见图).
哺乳类的头,颈,躯干和尾等部分,在外形上颇为明显.尾为运动的平衡器官,大都趋于退化.
适应于不同生活方式的哺乳类,在形态上有较大改变.水栖种类(如鲸)体呈鱼形,附肢退化呈桨状.飞翔种类(如蝙蝠)前肢特化,具有翼膜.穴居种类体躯粗短,前肢特化如铲状,适应掘土.
(二)皮肤及其衍生物 哺乳类的皮肤与低等陆栖脊椎动物的皮肤相比较,不仅结构致密,具有良好的抗透水性,而且具有敏感的感觉功能和控制体温的功能.致密的皮肤还能有效地抵抗张力和阻止细菌侵入,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因而是脊椎动物皮肤中结构和功能最为完善,适应于陆栖生活的防卫器官.
哺乳类的皮肤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是不断更新的,在不断更新中保持着相对稳定,使之具有一定的外廓.皮肤的质地,颜色,气味,温度以及其他特性,能够与环境条件相协调.这是物种的遗传性所决定的,并在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来完成,以适应多变的外界条件.
哺乳类的皮肤有以下特点(见图):
1.表皮和真皮均加厚 表皮的角质层发达.小型啮齿类的表皮只有几层细胞,人有几十层,象,犀牛,河马及猪有几百层厚,称硬皮动物.真皮为致密的纤维性结缔组织构成,内含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感觉末梢,能感受温,压及疼觉.真皮的坚韧性极强,为制革的原料.表皮及真皮内有黑色素细胞,能产生黑色素颗粒,使皮肤呈现黄,暗红,褐及黑色.在真皮下有发达的蜂窝组织,能贮蓄丰富的,构成皮下层,起着保温和隔热作用,也是能量的贮备基地.
2.被毛 毛为表皮角质化的产物(见图).
由毛干及毛根构成.毛根埋在皮肤深处的毛囊里,外被毛鞘,毛根末端膨大部分为毛球.毛球基部即为真皮构成的毛乳突,内具丰富的血管,供应毛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在毛囊内有皮脂腺的开口,所分泌的油脂能滋润毛和皮肤.毛囊基部有竖毛肌附着.竖毛肌是起于真皮的平滑肌,收缩时可使毛直立,有辅助调节体温的作用.哺乳类皮肤的少毛区域(如鼻,唇及生殖孔周围)富有血管,起着调节体温的冷却作用.
毛是保温的器官.水生哺乳类(如鲸)的毛退化,皮下层发达.毛的颜色还使有机体与所栖息的环境相协调.这些功能都与毛的结构相联系.毛干是由皮质部和髓质部构成的,内具有黑色素,色素主要集中于皮质内.髓质部内含空气间隙.髓质部愈发达的毛,保温性能愈强.
毛是重要的触觉器官,很多种类(如猫,鼠)吻端的触毛,是特化的感官.有人认为毛的基本功能为触觉,在进化过程中发展了保温及调温功能.毛的形态,长短和疏密等,均与保温的效能有关.
根据毛的结构特点,可分为针毛(刺毛),绒毛和触毛.针毛长而坚韧,依一定的方向着生(毛向),具保护作用.绒毛位于针毛的下层,无毛向,毛干的髓部发达,保温性强.触毛为特化的针毛.
毛在春秋季有季节性更换,称为换毛.
3.皮肤腺特别发达 哺乳类皮肤腺来源于表皮的生发层,为多细胞腺,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主要有四种类型,即皮脂腺,汗腺,和味腺(臭腺).皮脂腺为泡状腺,多开口于毛囊基部.汗腺为管状腺,下陷入真皮深处,盘卷成团,以丰富的血管.血液中所含的一部分代谢废物(如尿素),从汗腺管经渗透而达于体表蒸发(即通常所说的出汗).体表的水分蒸发散热,是哺乳类调节体温的一种重要方式(哺乳类散热的主要方式为出汗,呼吸加速以及饮水排尿),从这种意义上说,哺乳类的皮肤还具有排泄和调温的功能.汗腺不发达的种类(如狗),体热散发主要靠口腔,舌和鼻表面蒸发.哺乳类皮肤内还有一种顶泌腺,其结构似汗腺,开口于近毛囊处.顶泌腺的确切功能还不清楚,人的顶泌腺分泌物能被体表细菌转化为一种嗅产物.哺乳类的各种香腺及麝香腺,可能是一种变形的顶泌腺.为哺乳类所特有的腺体,是一种管状腺与泡状腺复合的腺体,也可认为是特化的汗腺.常丛聚开口于躯体的特异部位,如鼠蹊部(牛,羊),腹部(猪)和胸部(猴).在胚胎发生上来源于胎儿腹部上皮的一对乳嵴,从腋部延伸至鼠鼷部,以后在特定的部位加厚形成.借乳头开口于体表,乳头数目因种类而异,一般乳头对数与所产幼仔的数目相当,例如猪为 4 ~ 5 对,牛羊为 2 对,猴与蝙蝠为 1 对.低等哺乳类(如鸭嘴兽)不具乳头,分泌的沿毛流出,供幼兽舐吮,且其内仅含蛋白质和,可能不含乳糖.味腺为汗腺或皮脂腺的衍生物(如麝的麝香腺,黄鼠狼的肛腺),对于哺乳类(特别是社会性集群种类)同种的识别和繁殖配对有重要作用.味腺的出现,与哺乳类以嗅觉(化学感受器)做为主要的猎食方式相联系的.在以视觉做为主要定位器官的类群(例如鸟类和哺乳类的灵长目),嗅觉以及味腺均大为退化.
哺乳类的皮肤衍生物,除了上述的毛和皮肤腺以外,还有爪和角.哺乳类的爪与爬行类的爪同源,皆为指(趾)端表皮角质化的产物,为陆栖步行时指(趾)端的保护器官.常见的类型除爪以外,尚有蹄和指甲,均为爪的变形(见图).
角为头部表皮及真皮部分特化的产物,为有蹄类的防卫利器.常见的有洞角(牛角)及实角(鹿角).洞角不分叉,终生不更换,为头骨的骨角外面套以由表皮角质化形成的角质鞘构成.实角为分叉的骨质角,通常多为雄兽发达,且每年脱换一次(见图).
它是由真皮骨化后,穿出皮肤而成.刚生出的鹿角富有血管的皮肤,此期的鹿角称鹿茸,为贵重的中.长颈鹿的角终生包被有皮毛,是另一种特殊结构的角.犀牛角则为毛的特化产物(见图).
(三)骨骼 哺乳类的骨骼系统十分发达,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化.表现在脊柱分区明显,结构坚实而灵活.四肢下移至腹面,出现肘和膝,将躯体撑起,适宜在陆上快速运动.头骨因脑与嗅囊(鼻囊)的高度发达而有较大特化.从形态解剖特征来看,颈椎 7 枚,下颌由单一齿骨构成,头骨具 2 个枕骨髁和牙齿异型,都是哺乳类骨骼的鉴别性特征.
哺乳动物骨骼系统的演化趋向是:①骨化完全,为肌肉的附着提供充分的支持;②愈合和简化,增大了坚固性并保证轻便;③提高了中轴骨的韧性,使四肢得以较大的速度和范围(步幅)活动;④长骨的生长限于早期,与爬行类的终生生长不同,提高了骨的坚固性并有利于骨骼肌的完善.
1.脊柱,肋骨及胸骨 脊柱分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及尾椎 5 部分(见图).
水栖种类由于后肢退化而无明显的荐椎.颈椎数目大多为 7 枚,这是哺乳类特征之一.第一,二枚颈椎特化为寰椎和枢椎,这种结构使寰椎与头骨间除可作上下运动外,寰椎还能与头骨一起在枢椎的齿突(枢突)上转动,更提高了头部的运动范围,这对于充分利用感官,寻捕食物和防卫,都是有利的适应(见图).
胸椎 12 ~ 15 枚,两侧与肋骨相关节.胸椎,肋骨及胸骨构成胸廓,是保护内脏,完成呼吸动作和间接地支持前肢运动的重要器官.荐椎多 3 ~ 5 枚,有愈合现象,构成对后肢带骨(腰带)的稳固支持.尾椎数目不定而且退化.
哺乳类的脊椎骨借宽大的椎体相联结,称双平型椎体,这种椎体类型提高了脊柱的负重能力.相邻的椎体之间具有软骨构成的椎间盘.椎间盘内有一髓核,是脊索退化的痕迹.坚韧而富有弹力的椎间盘,能缓冲运动时对脑及内脏的震动,提高了活动范围.
2.头骨 哺乳类的头骨由于脑,感官(特别是鼻囊)的发达和口腔咀嚼的产生而发生显著变化.脑颅和鼻腔扩大和发生次生腭(假腭)(见图),使头骨的一些骨块消失,变形和愈合.
所余留下的骨骼因而获得扩展的可能性,使头骨有较大的变形:顶部有明显的"脑杓"以容纳脑髓,枕骨大孔移至头骨的腹侧(见图).
头骨骨块的减少和愈合,是哺乳类的一个明显特征.例如哺乳类的枕骨,蝶骨,颞骨和筛蝶骨等,均系由多数骨块愈合而成的.骨块愈合是解决坚固与轻便这一矛盾的途径.
哺乳类的嗅觉(鼻囊)和听觉(耳囊)十分发达,表现在鼻囊容积扩大的同时,在鼻腔内出现复杂的鼻甲骨(嗅粘膜即覆于鼻甲骨表面),使嗅觉表面积又获得增大,这是哺乳类嗅觉灵敏的基础.相当于爬行动物的副蝶骨向前伸入鼻腔,构成鼻中隔的一部分,称为"犁骨".哺乳类头骨因鼻腔的扩大而有明显的"脸部",与低等种类不同.陆地动物所特有的犁鼻器,在哺乳类中的单孔目,有袋目和食虫目比较发达,其它类群大多退化.在听觉的复杂化方面,表现在中耳腔被硬骨(鼓室泡)所保护,腔内有 3 块互为关节的听骨(锤骨,砧骨及镫骨)把鼓膜与内耳相联结.鼓膜受到声波的轻微震动,即被这些巧妙的装置加以放大并传送入内耳.
鼻腔扩大必然导致内鼻孔的扩大,再加上哺乳类口腔咀嚼的出现,就产生了当咀嚼食物时"消化"与"呼吸"的矛盾.哺乳类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是具有分割口腔内呼吸与消化通路的隔板——次生腭或硬腭.硬腭是由前颌骨,颌骨及腭骨的突起拼合成的,它与软腭一起使空气沿鼻通路向后输送至喉,从而使咀嚼时能完成正常呼吸.
哺乳类头骨的一个标志性特征是下颌由单一的齿骨构成.齿骨与头骨的颞骨鳞状部直接关节,从关节所处的(支点〕位置和关节的方式来看,均加强了咀嚼的能力.与此相联系的是头骨具有颧弓(由颌骨与颞骨的突起以及颧骨本体所构成),以作为强大的咀嚼肌的起点.颧弓的特点常作为分类的一种依据.
3.带骨及肢骨 哺乳类的四肢主要是前后运动,肢骨长而强健,与地面垂直,指(趾)朝前.疾走种类的前后肢均在一个平面上运动,与屈伸无关的肌肉退化,以减轻肢体重量.
肩带薄片状,由肩胛骨,乌喙骨及锁骨构成.肩胛骨十分发达,乌喙骨已退化成肩胛骨上的一个突起(称乌喙突).锁骨多趋于退化,仅在攀缘(如猴),掘土(如鼹鼠)和飞翔(如蝙蝠)等类群发达.在单孔目尚有前乌喙骨及间锁骨.哺乳类肩带的简化与运动方式的单一性有密切关系.前肢骨的基本结构与一般陆生脊椎动物类似,但肘关节向后转,提高了支撑和运动的能力(见图).
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构.髂骨与荐骨相关节,左右坐骨与耻骨在腹中线缝合,构成关闭式骨盘.哺乳类的腰带愈合,加强了对后肢支持的牢固性.后肢骨的基本结构与一般陆生脊椎动物类似,但膝关节向前转,提高了支撑和运动的能力(见图).
陆栖哺乳动物适应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足型上有跖行,趾行和蹄行性(见图).
其中以蹄行性与地表接触最小,是适应于快速奔跑的一种足型.
(四)肌肉 哺乳类的肌肉系统基本上与爬行类相似,但结构与功能均已进一步复杂化,特别表现在四肢肌肉强大以适应快速奔跑.此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特殊的膈肌 膈肌起于胸廓后端的肋骨缘,止于中央腱,构成分隔胸腔与腹腔的隔.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发生运动而改变胸腔容积,是呼吸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皮肤肌发达.
3.咀嚼肌 强大具有粗壮的颞肌和嚼肌,分别起自颅侧和颧弓,止于下颌骨(齿骨).这与口为捕食和防御的主要武器以及用口腔咀嚼密切相关.
(五)消化 哺乳类消化系统从结构和功能方面看,主要表现在消化管分化程度高,出现了口腔消化,进一步提高了消化力.与之相关联的是消化腺十分发达.从行为方面看,哺乳类凭借各种灵敏的感官和有力的运动器官,而能积极主动地寻食,这是其他动物所不及的.
1.口腔及咽部 哺乳类的咀嚼和口腔消化方式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矛盾(例如口腔咀嚼与呼吸的矛盾,食物的粉碎,湿润和酵解问题等),因而引起口和咽部结构发生改变(见图).
哺乳类开始出现肉质的唇,有颜面肌肉附着以控制运动,为吸乳,摄食及辅助咀嚼的重要器官.草食种类的唇尤其发达,有的在上唇还具有唇裂(如兔).唇为人类的发音吐字器官的组成部分.
与口腔咀嚼活动相适应,哺乳类的口裂已大为缩小,在两侧牙齿的外侧出现了颊部使咀嚼的食物碎屑不致掉落.某些种类(特别是树栖生活类群如松鼠,猴)的颊部还发展了袋状构造,称为颊囊,用以暂时贮藏食物.
口腔的顶壁是由骨质的硬腭(次生腭)以及从硬腭向后的延伸部分——软腭所构成.这个顶壁把鼻腔开口(内鼻孔)与口腔分隔开,使鼻通路沿硬腭,软腭的背方后行,直至正对喉的部位,借后鼻孔而开口于咽腔.腭部常有成排的具角质上皮的棱,与咀嚼时防止食物滑脱有关.草食及肉食种类角质棱发达;鲸须即为此种角质棱的特化物所构成的特殊滤食器官.
肌肉质的舌在哺乳类最为发达.与摄食,搅拌及吞咽动作有密切关系.舌表面分布有味觉器官称味蕾,为一种化学分析器.舌也是人的发音辅助器官.
哺乳类的前颌骨,颌骨及下颌骨(齿骨)上着生有异型齿.它与某些爬行类同为槽生齿,但齿型有分化现象,即分化为门牙(切牙, i —— incisor ),犬牙(尖牙 c —— canine )和臼齿(磨牙, m —— molar )(见图).
门牙有切割食物的功能,犬牙具撕裂功能,臼齿具有咬,切,压,研磨等多种功能.由于牙齿与食性的关系十分密切,因而不同生活习性的哺乳类,其牙齿的形状和数目均有很大变异.齿型和齿数在同一种类是稳定的,这对于哺乳动物分类学有重要意义.通常以齿式来表示一侧
哺乳类的牙齿从发育特征看,有乳齿与恒齿的区别.乳齿脱落以后即代以恒齿,恒齿终生不再更换.此种生齿类型称为再出齿.它与低等种类的多出齿不同,后者牙齿易脱落,一生中多次替换,随掉随生.哺乳类的前臼齿和门牙,犬牙有乳齿.臼齿无乳齿.
从哺乳动物的系统发展历史可见,中生代白垩纪(距今约 7 000 万年)的胎盘哺乳动物为食虫类.在进化过程中出现各种适应辐射,即肉食类,草食类和杂食类.这一方面反映了哺乳动物在食性上的高度适应能力,同时也必然引起齿型(特别是臼齿)形态上的剧变.现在一般认为,原始哺乳动物(以现存食虫目为代表)臼齿的基本形态为三角型,其上着生 3 个齿尖,以增大对食物的研磨功能(下颌臼齿的三角型齿后方,尚有带有 2 个齿尖的附属结构).在进化过程中发生"方化"现象以扩大臼齿的研磨面,成为四方形的臼齿.而以干草为食者,其齿冠加高成高冠齿.臼齿面上的椎尖也特化为各种形态(如牛,鹿和马),以加强臼齿的耐磨寿命.这些结构既可作为分类依据,又是根据磨损程度鉴定年龄的一种手段.
关键词:外泌体内含物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