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膜干细胞形态观察
1. 引言 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是一类来自人组织构建复杂网络的多潜能干细胞。 这些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及分化潜能,可形成骨、牙本质和牙周组织,而且在体外培养中能够保持其分化潜能。 2.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镜下细胞形态观察技术,对牙周膜干细胞进行形态学分析和比较。 3. 实验设计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本实验采用的牙周膜干细胞来源于一名22岁健康男性,经过符合伦理要求的手术,采用冷酶法提取牙周膜干细胞。 3.2 实验方法 将牙周膜干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将细胞培养至80% ~ 90% 的汇合度,并在内毒素刺激后的24小时内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在观察中,比较低密度和高密度细胞的形态学差异,拍摄细胞镜下照片并对其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 4. 结果 4.1 镜下观察 在低密度培养条件下,克隆成簇的细胞形态较为关键,细胞尺寸较小,细胞体积相对较小,形态规则,样式相对稳定。 在高密度培养条件下,细胞形态多变,细胞大小和形状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同时,细胞也更容易汇合在一起,形成聚结现象。 4.2 形态学形状及变化 在低密度培养条件下,PDLSCs呈卵圆形或三角形,中间突起明显,且呈“悬桥”现象。部分细胞伸展出类似于树枝状突起。 在高密度培养条件下,PDLSCs变得发胖而扁平,并且贴附度增加,且细胞间隔变窄,垂直向下生长,构成较为稠密的层状组织。 5. 讨论 PDLSCs具有孕育牙骨的多潜能干细胞,可形成骨、牙本质和牙周组织。PDLSCs敷衍具有良好的自我更新能力,其分化潜能在体外培养中可持续保持。 从实验结果看,低密度增殖的PDLSCs更为具有单个而规则的形态特征,同时细胞之间的空间存在维持。 高密度增殖的PDLSCs与Low group相比,其细胞外附着能力更强,且具有塑性变化,在互相接触时容易汇聚成“层状”组织。 6. 结论 通过本研究,我们得出结论:低密度培养条件下的PDLSCs呈卵圆形或三角形,中部呈现一个明显突起,并具有树枝状突起。在高密度培养条件下,PDLSCS依然保持其天性:它们变得发胖而扁平,并贴附度增加,且对空间的需求量变小,构成层状组织。 需要注意的是:文中的实验是在特定夹杂下进行的,结果仅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还需进一步的的探究和验证。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