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注射方法(常用注射方法缩写)
我们提供有用的见解,帮助你理解常用注射方法和常用注射方法缩写之间的关系,以便你能解决实际问题。
关于各种注射方法的简写
IM(肌肉注射)
打在肌肉组织内,常用肌注部位为三角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等。
IV(静脉注射)
打在静脉里面,凡便于穿刺,血流丰富,且离静脉瓣较远的静脉均可用于静脉注射。
IC(皮内注射 )
打在表皮和真皮之间,常用部位为前臂掌侧中段,通常用来作皮试,也是局部麻醉的前驱步骤。
IH(皮下注射)
打在皮下组织,常用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下缘,腹部,大腿内侧等。常用于预防接种。
扩展资料:
打针之前吃点东西,然后半个小时去打针,打完以后两个小时不要吃东西,多喝温开水,然后这一天都不要吃鸡蛋什么的,饮食清淡一些,不要洗澡就可以了。
注射胰岛素的注意事项:
一、注射前要将预混型胰岛素要摇匀,否则会使胰岛素浓度不均衡,影响降糖效果;
二、注射时局部皮肤需保持清洁干燥,避开有硬结、破溃的部位,注射速度不能太快;
三、注射完以后一定要在皮下停留十秒钟以上,等到胰岛素充分吸收后再把针头拔出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打针
临床常见注射法的操作|注意事项
一、皮内注射法
(1)定义: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2)目的:皮肤试验;预防接种;局麻先驱步骤。
(3)部位:皮肤试验在前臂掌侧下段;预防接种在三角肌下缘。
(4)持针姿势:右手食指固定针栓。
(5)进针角度:针尖与皮肤呈5°角。
(6)进针深度:针尖斜面,达表皮与真皮之间。
(7)注意事项:皮肤消毒忌用碘酒,注射部位不可用手按揉,以防影响结果的观察。
二、皮下注射法
(1)定义:将小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2)目的:迅速达到药效和不宜或不能经口服给药时;局部供药;预防接种菌苗、疫苗。
(3)部位: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腹部、后背、大腿外侧方。
(4)持针姿势:右手食指固定针栓。
(5)进针角度:针尖与皮肤呈30°~40°角。
(6)进针深度:针头的2/3(1.5~2cm)。
(7)注意事项:进针角度不宜超过45°角,以免刺入肌层;药液少于1ml时用1ml注射器吸药并注射;经常注射者应更换注射部位。
三、肌内注射法
(1)定义:将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2)部位及定位①臀大肌注射()“十”字法()连线法②臀中、小肌注射③股外侧肌注射④三角肌注射(3)体位①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
②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
③仰卧位:用于危重者;坐位:便于操作。
(4)持针姿势:中指固定针栓(握毛笔式)。
(5)进针角度:针尖与皮肤呈90°角。
(6)进针深度:针头的2/3(2.5~3cm)。
(7)注意事项:2岁以下婴幼儿因臀大肌发育不完善,所以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应选臀中、小肌注射,以防损伤坐骨神经。
四、静脉注射法
(1)定义:自静脉注入药液的方法。
(2)部位: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手背、足背和踝部等处浅静脉(如手背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足背静脉)。
(3)持针姿势:同皮内注射。
(4)进针角度:针尖与皮肤呈20°角。
(5)系止血带的要求:部位在穿刺点上方6cm以上,时间在碘酒与乙醇消毒皮肤之间。
(6)注意事项:推药中若局部疼痛、肿胀,试抽无回血,提示针头滑出静脉,应拔出针头,更换部位,重新注射。需长期静脉给药者,应由远端小静脉开始,以保护静脉。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掌握注入药物的速度,随时听取病人的主诉,观察注射局部及病情变化。对组织有强烈刺激的药物,应先注入少量生理盐水,证实针头在血管内,再换有药液的注射器注射,以防药液外溢而发生组织坏死。
常用的注射法有哪些?
(1)划痕法
在无菌操作下,用针头将表皮划破,使微量药液进入皮内的方法。
用于预防接种或作药物过敏试验。
(2)皮内注射
是将少量药液注入表皮和真皮之间的方法。
用于药物过敏试验、预防注射和局部麻醉的起始步骤。
(3)皮下注射
是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用于不宜经口服给药,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发生药效时,如各种菌苗、疫苗的预防接种和胰岛素、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注射。
(4)肌内注射
是将少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内的方法。人体肌肉组织有较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壁是多孔的类脂质膜,药物透过的速度较透过其他生物膜为快。自肌肉注射的药物可通过毛细血管壁到达血液内,吸收较完全而生效迅速。
凡不宜采用口服或静脉注射的药物,且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者,适于肌内注射法给药。
(5)静脉注射
即自静脉注入药液的方法。
使全部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迅速生效。临床上常用于:急重症的治疗;药物口服、皮下或肌内注射,或需迅速发挥作用等情况;注入药物作某些诊断检查,如肾功能试验、胆囊X线摄片检查等。
由于静脉给药生效迅速,如药物或剂量不对,即可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致命的结果。如操作不慎,还会给病人带来局部甚至全身性感染的危险。因此,护理人员须认真查对,技术熟练,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杜绝差错事故以及防止感染的发生。
静脉注射最常采用四肢浅静脉,小儿多采用头皮静脉,此外,还可采用股静脉。
(6)动脉注射
将药液加压输入动脉,常用的动脉有股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和桡动脉。
用于抢救重度休克,尤其是创伤性休克病人。通过动脉(通常为股动脉)加压输入高渗葡萄糖溶液及血液,增加冠状动脉与颈动脉血液量,从而使心及脑部血流改善。通过心肌和脑部的直接灌注和反射机制使血压回升;用于施行某些特殊检查,如脑血管造影、下肢动脉造影等;用于经动脉注射抗癌药物作区域性化疗。如头面部疾患采用颈总动脉,上肢疾患采用锁骨下动脉,下肢疾患采用股动脉。
注射方法有几种?
临床上常用的注射方式有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以及静脉滴注等。肌肉注射是将一定剂量的药体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常用的注射部位有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以及上臂三角肌。
最常用的是臀大肌注射法,其定位方法是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画一水平线,然后从髂棘最高点做一垂直平分线,外上1/4为注射部位。肌肉注射时应根据药液量、粘稠度及刺激性的强弱,选择合适的注射器、针头,以及合适的注射部位,防止损伤神经和血管。药物抽取后应立即注射,以防效价降低,进针后应先抽检查有无回血,无回血后方可注入药液。
常用注射方法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常用注射方法缩写、常用注射方法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常用注射方法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