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鉴定(间充质干细胞鉴定方法)
本文的目的是加深对间充质干细胞鉴定和间充质干细胞鉴定方法的认识,帮助你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
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Friedenstein教授于1968年发现骨髓中存在一群干/祖细胞能支持造血和分化为骨细胞,在1974年体外培养获得成果,这类贴壁培养的干细胞呈漩涡状生长;1988年将这类干细胞命名为“骨髓基质干细胞”。Caplan教授在1991年进一步把这类干细胞命名为“间充质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的命名逐渐被广泛接受和使用。也有学者认为间充质干细胞的英文名称为mesenchymal stromal cell,但是更多学者习惯采用mesenchymal stem cell。
1995年Caplan教授从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抽取并分离培养出这些贴壁的基质细胞,然后回输到患者体内,观察临床效果并证明这些基质的安全性。这是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研究,是间充质干细胞研究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使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从实验室跨入到实际的临床应用。
第二个里程碑式事件是1999年Pittenger等在science发表文章,首次证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能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这个研究成果激发了众多研究者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潜能的研究,比如分化为肝细胞、神经细胞、胰岛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
第三个里程碑式事件在于2002年发现了间充质干细胞有强大的免疫抑制能力。随后发现MSC本身具有低免疫原性,即使异体或跨种属使用,均难于引起免疫排斥反应。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能促进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使得免疫系统恢复免疫平衡状态。间充质干细胞的这些免疫特性,非常有利于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包括移植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四个里程碑式事件在于定义标准的统一。2006年国际细胞治疗协和(ISCT)统一了间充质干细胞的定义(也是鉴定标准),使得间充质干细胞有了全球范围的最低鉴定标准。只有同时符合这些标准的细胞,才能称之为间充质干细胞。这个定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贴壁生长;②,细胞表面表达一些特异性抗原(标记物);③具有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
间充质干细胞成为药品上市为第五个里程碑式事件。2012年Osiris公司申报MSC作为药品上市得到加拿大FDA的批准,适应症为儿童急性激素抵抗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随后适应症扩大为成年人GVHD,并在新西兰、瑞士等国上市。MSC的临床应用达到一个历史性高度!虽然韩国在2011年就已经批准间充质干细胞作为药物上市,但由于韩国曾经出过一个很著名的干细胞学术丑闻,导致干细胞行业名誉受损,故不把韩国2011年的干细胞药物视为全球第一个干细胞药物。
总之,间充质干细胞被各国政府批准为干细胞药物上市,就是对间充质干细胞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认可。上市,并不意味着对间充质干细胞研究的终止,反而是一种激励和推动,鼓舞着众多学者加深对间充质干细胞本身的研究和治疗疑难杂症的临床研究,更好地造福患者。
如何鉴定间充质干细胞纯度
做流式 cd34,cd90,cd105阳性指标要在95%以上,还有其他好几个指标,本人具体不做这方面工作,只知道这些。或者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一般是梭形
如何鉴定获得的细胞是间充质干细胞
取材时对患者有损伤间充质干细胞最早在骨髓中发现,随后还发现存在于人体发生、脂肪:随着年龄的老化、肌肉,即使是健康供者;制备过程不容易质控, 我们能够从骨髓;移植给异体可能引起免疫反应、发育过程的许多种组织中、胰腺等组织以及羊水,亦不能抽取太多的骨髓、肝,使得寻找骨髓以外其他可替代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但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存在以下问题,用得最多的是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这都限制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患者有骨髓疾病时不能采集、脐带血中分离和制备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能力大幅度衰退。目前,干细胞数目显著降低、肺、骨骼、滑膜
流式分选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应该选用什么表面抗原
不同的干细胞有自己特异的细胞表面抗原,鉴定细胞的种类最准确直接的方法就是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抗原。
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为例,需要鉴定CD34、CD44、SH1等表面标志。除此之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还需要进行分化实验,以证实其可以分化为骨、软骨、细胞。以上两条,即表面标志及分化实验没有问题,就可以确定培养的细胞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不同的干细胞有不同的表面标志及分化能力,所以MSC只是做为一个例子来说明。
关于间充质干细胞鉴定和间充质干细胞鉴定方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鉴定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