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干细胞移植文章正文

多发性骨髓瘤干细胞移植复发几率(多发性骨髓瘤干细胞移植复发几率大吗)

干细胞移植 2023年03月26日 12:32 im

让我们深入研究多发性骨髓瘤干细胞移植复发几率和多发性骨髓瘤干细胞移植复发几率大吗之间的知识,以获得更多的帮助!

CART治疗(全人源BCMA )多发性骨髓瘤 成功率到底有多少?

CAR(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是一类细胞免疫疗法,通过在体外改造患者的T细胞后输回患者体内,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力量,来识别和攻击人体内的癌细胞。Ciltacabtagene autoleucel(cilta-cel)是一种具有差异性结构的CAR-T细胞疗法,不久前获得美国FDA授予的优先审评资格,用于多发性骨髓瘤。

近期,cilta-cel的关键性1b/2期CARTITUDE-1研究结果在《柳叶刀》发表。研究证明,单次输注cilta-cel在复发或难治性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表现出早期、深度和持久的缓解。该疗法的总缓解率为97%,大多数患者在输注一个月内达到首次缓解且安全性可控。

通常,接受过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药物和抗CD38抗体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最终会复发或对这些疗法耐药。一项回顾性研究报告显示,在接受过上述三类疗法的难治性患者中,总缓解率只有31%,中位总生存期仅9.3个月。因此,仍需创新疗法来改善这类患者的长期结局。

Cilta-cel包含一个4-1BB共刺激结构域和两个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抗体结构域,具有促进CD8阳性T细胞扩增的能力。BCMA是一种在骨髓瘤细胞上高度表达的蛋白。

▲Cilta-cel的结构示意图(图片来源:传奇生物官网)

研究团队来自妙佑医疗国际(Mayo Clinic)癌症中心,研究者招募了113例年龄≥18岁、体能状态评分为0或1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这些患者既往接受过至少三线标准药物治疗或者对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调节药物具有双重耐药性,并且接受过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药物和抗CD38抗体治疗。

受试者的淋巴细胞开始耗竭后的5-7天,单次输注cilta-cel(目标剂量0.75×106个CAR阳性活T细胞/kg)。主要终点是1b期试验的安全性和推荐剂量,以及2期试验在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中的总缓解率(ORR),关键次要终点为缓解持续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期。

研究发现,中位随访12.4个月后,在接受了2期推荐剂量(0.75×106个CAR阳性活T细胞/kg)cilta-cel输注的97例患者中,总缓解率为97%,其中65例(67%)获得了完全缓解,达到首次缓解的中位时间为1个月。12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为77%,12个月总生存率为89%。

随着时间推移,缓解持续加深,目前尚未达到中位缓解持续时间(95%置信区间大于15.9个月)和无进展生存期(95%置信区间大于16.8个月)。

3-4级血液学不良事件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淋巴细胞减少。97例患者中有92例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至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中位时间为7天,中位持续时间为4天。除1例患者发生5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外,所有患者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均消退。20例(21%)患者发生CAR-T细胞神经毒性。研究中发生14例死亡;6例死于治疗相关不良事件,5例死于疾病进展,3例死于治疗无关不良事件。

多发性骨髓瘤

MM是浆细胞恶性增长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大部分病例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分泌,造成器官或组织损伤。主要表现为经典的四联征即“CRAB”症状。血钙升高、肾功能不全、贫血、骨痛。其他症状包括 感觉异常、肝脾大、淋巴结肿大、发热等。

发病率:1/10万,中国约每年1-2万患者,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有一定的遗传相关性,患者的直系亲属患病的风险较一般人群高。

根据骨髓瘤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类型把疾病分为以下类型:IgG型、IgA型、IgD型、IgM型、IgE型、轻链型、双克隆型以及不分泌型,还可以进一步根据轻链类型分为κ型、λ型。

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分期标准有传统的Durie-Salmon(D-S)分期体系、国际分期体系和修订后的国际分期体系,虽然分期的临床条目不同, 均根据严重程度分为I、Ⅱ、Ⅲ期。在D-S分期中,根据肾功能正常与否分为A、B亚型 。

典型症状

贫血:超过90%的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贫血。

骨痛:通常是胸痛和腰背痛,一般活动后症状明显,四肢疼痛较少见。活动或扭伤后剧痛有病理性骨折的可能。

肾病:肌酐升高、尿蛋白阳性及低白蛋白血症。

高钙血症:血生化检查中可见血钙明显升高。

感染: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因免疫功能减低,感染较普通人群多发,部分患者因骨痛等原因,胸廓活动度下降,从而导致肺部感染高发。

其他如出血倾向、淀粉样变性等表现。

病史问题:

是否有活动后气短,乏力,觉得疲惫,亲友发现患者皮肤口唇苍白等?是否有胸背痛、腰痛,夜间翻身疼痛等不适?是否有尿中泡沫增多、周身水肿、尿少等表现?是否觉得近期反复出现发热、感染等?

就诊科室:血液内科,在出现较为严重的骨破坏如骨折时需要骨科协助诊治。

医生查体:

对于疑诊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医生将关注是否有浅表淋巴结肿大,是否有舌体肥大,脊柱椎体是否有压痛。

实验室检查:

•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含白蛋白、乳酸脱氢酶)、电解质(含钙离子)、凝血功能、血清蛋白电泳(含M蛋白含量)、免疫固定电泳、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β2微球蛋白、血清游离轻链、C反应蛋白、外周血涂片。怀疑心脏受累需要完善心肌酶谱、BNP及NT-proBNP。

• 尿液检查:尿常规、24小时尿轻链、蛋白电泳、尿免疫固定电泳。

• 骨髓检查:骨髓细胞学涂片分类、骨髓活检+免疫组化(建议包含针对以下分子的抗体:CD19、CD20、CD38、CD56、CD138、轻链λ、轻链κ)。

影像学检查:

包括全身X光片(包含头颅、骨盆、股骨、肱骨、胸椎、腰椎、颈椎)、CT或磁共振成像(全身或局部,包含颈椎、胸椎、腰骶椎、头颅)及PET/CT。

病理检查:

怀疑淀粉样变性者需要完成 腹壁脂肪、骨髓或受累器官活检, 并行刚果红染色。

治疗方案:

• 无症状的骨髓瘤不推荐治疗,但高危患者可根据患者意愿综合考虑。

• 孤立性浆细胞瘤的治疗无论是骨型还是骨外型浆细胞瘤首选对受累野进行 放疗 (≥45Gy), 如有必要则行手术治疗 。 疾病进展至有症状骨髓瘤者,按骨髓瘤治疗。

• 有症状的骨髓瘤的完整治疗流程包括: 对于年龄<65岁(国外可至70岁),一般状况良好病人建议诱导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维持治疗。对于年龄>65岁或者没有自体移植指征的病人建议诱导治疗-巩固治疗-维持治疗。

• 复发患者需要再次完成全面评估,尽快启动治疗。

一般治疗

• 骨病患者推荐口服或静脉使用双膦酸盐控制骨破坏。

• 严重的高钙血症积极降钙治疗,主要通过水化、碱化、利尿,药物治疗包括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双膦酸盐及降钙素。

• 终末期肾衰患者应积极透析,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及时开始非透析治疗。

• 贫血患者可考虑使用促红素治疗,同时酌情补充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等。

• 若反复出现感染或感染危及生命,可考虑使用免疫球蛋白。

药物治疗

I 初始诱导方案

• 硼替佐米/地塞米松;

• 来那度胺/地塞米松;

• 来那度胺/硼替佐米/地塞米松;

• 硼替佐米/多柔比星/地塞米松;

• 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

• 硼替佐米/沙利度胺/地塞米松;

• 沙利度胺/多柔比星/地塞米松;

• 沙利度胺/地塞米松;

• 沙利度胺/环磷酰胺/地塞米松;

• 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地塞米松。

不适合移植的病人,上述初始诱导方案亦可选用,除此以外还可选择以下方案:

• 美法仑/泼尼松/硼替佐米;

• 美法仑/泼尼松/沙利度胺;

• 美法仑/泼尼松/来那度胺;

• 来那度胺/低剂量地塞米松;

• 美法仑/泼尼松。

上述化疗方案中涉及的药物主要不良反应如下:

• 硼替佐米:腹泻、便秘、血小板减少、周围神经病。

• 来那度胺/沙利度胺:静脉血栓较常见,因此选择以这两种药物为基础的方案的病人,建议预防性抗凝。

• 多柔比星:白细胞减少。

• 长春新碱:脱发、恶心呕吐。

• 环磷酰胺:白细胞减少及肝功能损伤较为常见。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有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开始治疗前需要评估其是否可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原则上≤65岁,体能及合并症允许的情况下都建议行移植治疗,在诱导治疗后,应积极性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移植的患者生存期更长。移植候选病人的诱导治疗不宜长于4~6疗程。

巩固治疗

为进一步提高疗效反应深度,以强化疾病控制,对于自体造血干细胞后未获得完全缓解(CR)以上疗效者,可采用原诱导方案,短期巩固治疗,治疗2~4个疗程。

维持治疗

维持治疗可延长疗效持续时间以及无进展生存时间。可选用 来那度胺、硼替佐米或沙利度胺单药,或联合糖皮质激素。

复发患者的治疗

6个月内复发的患者建议换用其他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方案;6~12 个月复发的患者首选换用其他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方案,也可使用原药物再治疗;对于12个月以上复发的患者,可用原方案再诱导治疗,也可换用其他作用机制的药物方案。

放疗

局部放疗:低剂量的放疗(10~30 Gy)可用于缓解药物不能控制的疼痛;骨髓瘤髓外浸润灶(单发或多发)建议局部放疗。

预后

目前多发性骨髓瘤的缓解率有所提高,缓解时间也有所增加,但患者最终仍会复发或进展。

该病总体的中位生存期3~4年,但自然病程差异较大。

【此内容主要来源于

目前,哪些数据支持了多发性骨髓瘤的新治疗方案

多发性骨髓瘤(MM)发病率高,居血液系统肿瘤第二位。虽然近年来MM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大部分患者最终都会复发。对于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RRMM)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先后于2006年,2009年及2011年发表了有关RRMM的共识。2016年5月,IMWG总结基于多个国际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最终形成了针对RRMM的处理推荐。新版推荐意见的突出特点在于:在诊断方面,强调RRMM应与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后出现寡克隆蛋白进行鉴别;在治疗方面,应根据RRMM有无高危因素进行分层治疗。本文作者之一侯健教授有幸参加了此推荐意见的讨论与制定,为了使国内读者更好地了解有关内容,现摘要介绍如下。

一、进展、复发、难治性MM诊断标准

1、进展、复发、难治性MM诊断标准

MM病情进展是指血清M蛋白水平比基线水平升高25%,绝对值升高5g/L;尿M蛋白水平升高200mg/24h,骨髓中浆细胞比例升高10%,受累血清游离轻链(FLC)水平与未受累FIC水平之间的差值增加100mg/L以上;出现新的、确诊的骨病变,或者软组织浆细胞瘤,或者现有浆细胞瘤的体积增大,或者高钙血症。符合病情进展的患者又称为疾病复发。复发难治是指对挽救治疗或者在既往一线治疗至少获得MR后,在60d内出现病情进展。原发难治是指应用任何治疗都不能达到MR。

2、寡克隆蛋白与复发MM的鉴别

新版推荐意见中就一种可能与MM进展混淆的现象,做出特别说明。推荐意见中指出,近1/3疗效好的MM患者,尤其是在移植前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可能在血清蛋白电泳及免疫固定电泳检测中,出现一条或多条与确诊时M蛋白类型不同的异常蛋白条带,这种情况往往是一过性寡克隆蛋白增高,是MM预后良好的标志,并非为疾病进展。这些寡克隆蛋白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寡克隆免疫球蛋白的类型,往往与初诊时患者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类型不同,如初诊时是IgG,κ型,寡克隆蛋白类型往往为一条或多条不同的其他类型免疫球蛋白。二是在血清蛋白电泳中,出现异常蛋白条带的数目不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往往表现为在γ区出现一条窄底的尖峰,而寡克隆免疫球蛋白在血清蛋白电泳中表现为可在毭区形成分开的比较狭窄不连续的区带。三是通过等电聚焦电泳确定出现的异常蛋白条带是否为寡克隆免疫球蛋白。等电聚焦电泳的优点是有很高的分辨率,可将等电点相差0.01〜0.02pH单位的蛋白质分开。等电聚焦电泳图中,寡克隆蛋白为随机条带,而单克隆蛋白为等距阶梯条带蛋白。

关于寡克隆蛋白产生机制尚无明确的报道。但目前明确的是,这种寡克隆蛋白并非是由新的恶性浆细胞克隆产生,也不是恶性浆细胞克隆的类型发生变化。这是由于治疗后,恶性浆细胞被抑制,新生的部分多克隆浆细胞快速扩增,并竞争性抑制其余的多克隆浆细胞增殖,最终产生寡克隆蛋白。寡克隆蛋白意味着对治疗产生强烈应答,而且预后较好。一项对1942例MM患者的随访调查表明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术后寡克隆蛋白的发生率为22.7%,而在传统化疗组寡克隆蛋白产生率仅为1.6%;在128例产生寡克隆蛋白的患者中,总生存期显著延长暡。同样的现象也见于Tovar等的报道,他们发现寡克隆蛋白持续越长则患者的总体生存率越高,并且采用新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前预处理可明显提高寡克隆蛋白发生率。

二、高危RRMM患者的特点及分层治疗

对高危RRMM的识别,是制定合理治疗策略的先决条件。IMWG综合近10年发表的大样本临床研究,总结出包含分子生物学、临床治疗背景、实验室检查诸方面的危险因素如下:①不良遗传学特征包括亚二倍体、t(4;14)、del(17p)、amp(1q21);②存在髓外疾病;③高β2微球蛋白水平(5.5mg/U或低白蛋白水平(3.5g/dl);④既往治疗的缓解持续时间(DOR)短或接受当前治疗过程中发生疾病进展;⑤具有侵袭性临床特征:临床症状进展迅速、复发时实验室、病理学或放射学检查显示存在广泛性病变;复发时出现疾病相关器官功能障碍包括肾衰竭、高血钙或骨折等;⑥高乳酸脱氢酶水平;⑦外周血中出现浆细胞。

其中,amp(1q21)是首次被列入共识中的RRMM不良预后因素。Amp(1q21)在RRMM中对预后的影响,是根据Smetana等的一项基于258例RRMM患者的前瞻性研究的结果。该研究发现,应用沙利度胺治疗患者中,存在amp(1q21)患者的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均短于不含有amp(1q21)的患者。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除了包含乳酸脱氢酶水平,β2微球蛋白、白蛋白、血钙等反映肿瘤负荷的实验室指标,还包括外周血中浆细胞等反映肿瘤侵袭程度的指标;在临床治疗背景方面涵盖了DOR,髓外病变等我们所熟知的MM的不良预后指标。推荐中明确建议,对具有这些高危因素的RRMM采用三药或四药联合,而对不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RRMM可以采用单药或两药联合的化疗方案。

三、RRMM治疗的指导性建议

在制定对RRMM治疗共识的讨论过程中,由于缺乏头对头前瞻性临床研究的数据,来确定各种治疗手段、治疗方案的优劣及先后排名,因此难以确定RRMM的一线、二线治疗方案。但是,根据来自于30多个国家骨髓瘤研究中心近10年来的研究成果,经讨论制订了RRMM总体治疗原则。决定治疗原则的主要因素包括复发次数及是否含高危因素。

1、治疗时机

掌握合适的时机开展对RRMM的治疗,将会让RRMM患者临床获益。新版推荐意见中把RRMM分为临床复发和单纯生化复发两种情况来区别对待。第一种情况是在临床复发并伴有快速增高的M蛋白或者出现髓外病变时,需要马上开始治疗;第二种情况是对单纯生化复发的患者,如果M蛋白在3个月内成倍增加,需要马上开始治疗;如果M蛋白的量变化不明显,则并不需要治疗,但需要每隔3个月进行重新评估。

2、初次复发MM患者的治疗原则

遵照循证医学原则,新版推荐意见首先建议患者参与合适的临床研究;如果患者对前次治疗方案的无进展生存期超过6〜9个月,可以继续应用原治疗方案,如果欲将前次治疗方案留待下次复发时应用,也可以更改为其他治疗方案;对于没有把ASCT作为一线方案或经ASCT治疗达到较长时间缓解的患者,可考虑进行ASCT或再次进行ASCT;对初始方案疗效差、毒副作用明显的患者,应选用含一种既往未应用过的药物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在以硼替佐米为主或是来那度胺为主的化疗方案中无优先推荐顺序。选择方案时,应取决于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当前临床状态、并发症以及药物的给药途径等。对于具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应选用3种或4种药物联合用药;对于惰性疾病,可考虑给予1种或2种药物的联合方案。不良预后的患者可考虑治疗至疾病进展,同时需意识到停止化疗带来的快速复发风险;对于存在惰性疾病特征的患者,治疗医师应根据自己的判断力及患者意愿决定有无治疗间隔。对于硼替佐米和来那度胺难治和(或)不耐受的患者,可首先考虑卡菲佐米和泊马度胺;尤其是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加入含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临床试验。

3、二次或超过二次复发MM患者的治疗原则

新版推荐意见在对二次或超过二次复发患者,首先也是建议参与合适的临床试验;由于患者经过初始治疗及初次复发的治疗,因此对这些患者进行挽救治疗的方案中应至少包含1种既往治疗有效的药物;同初次复发患者的治疗一样,对于侵袭性疾病患者,可考虑给予3种或4种药物的联合方案;惰性疾病患者,可考虑给予1种或2种药物的联合方案;在二次或二次以上复发患者的治疗中,可以考虑应用细胞毒药物。细胞毒药物可以与免疫调节剂或蛋白酶体抑制剂联合应用;在有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时,应坚持治疗直至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或对方案的毒副作用不能耐受。

值得注意的是,在二次及二次以上复发患者治疗手段的选择中,并不包含ASCT,对含异基因移植的临床试验也并不做特殊推荐。无论患者是否含有高危因素,均建议患者持续接受治疗,直至病情进展。在可供选择的细胞毒药物中,具有优先推荐级别的药物包含苯达莫司汀、脂质体阿霉素和环磷酰胺。推荐的药物组合包括硼替佐米联合脂质体阿霉素的两药联合方案,苯达莫司汀联合硼替佐米及地塞米松的三药联合方案,环磷酰胺联合免疫调节剂及地塞米松的三药联合方案。

4、关于ASCT在RRMM治疗中的推荐

首次ASCT后,疾病进展时间18个月的患者,可考虑再次给予ASCT作为挽救治疗。诱导缓解后未接受ASCT治疗的患者,可考虑在首次复发时给予ASCT。

5、关于allo-HSCT在RRMM治疗中的推荐

对于愿意参与临床试验的患者,尤其是有高危因素的RRMM,首先推荐allo-HSCT的临床试验。

由于目前尚不确定allo-HSCT是否优于双次ASCT,因此在患者进行allo-HSCT时,应让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该治疗手段的风险,并知情同意。

6、对硼替佐米和来那度胺耐药的治疗推荐

新版推荐意见对这类患者推荐的药物有卡菲佐米、泊马度胺及帕比司他。优先推荐卡菲佐米及泊马度胺,其次为帕比司他,但在卡菲佐米及泊马度胺两药中无优先推荐顺序。2015年Stewart等将卡菲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KRd)方案与来那度胺+地塞米松(Rd)方案进行对照,结果表明KRd的总有效率及无进展生存率均优于Rd组,因此在这类患者应用卡菲佐米时,应与来那度胺及低剂量地塞米松联用;泊马度胺的用法也为联合低剂量地塞米松,加或不加硼替佐米;帕比司他的用法为联合硼替佐米及地塞米松。

7、有前景的新药

新版推荐意见汇总了目前在MM治疗中极具前景的药物,如单克隆抗体(CD38、CD138及CS1抗体),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mTOR抑制剂,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等。其中单克隆抗体如CS1单抗Elotuzumab与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联用,CD38单抗Daratumumab单药或联合用药均在RRMM治疗中显示了良好的疗效。在本版推荐意见成文时,上述药物均在临床试验阶段。目前继卡菲佐米之后,多种药物如Ixazomib、CS1单抗Elotuzumab、CD38单抗Daratumumab均已经被FDA批准用于RRMM的治疗。可以预期,未来将会有更多的RRMM患者从新药治疗中获益。

总之,新版推荐意见对复发性MM的诊断评估,治疗时机的选择,不同临床背景下疾病治疗的总体原则,自体及异体移植在RRMM治疗中的应用,高危因素的识别、分层治疗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翔实的指导性建议,并对未来治疗前景进行了展望。鉴于篇幅所限,我们只对其中重点进行解读,以供广大临床一线工作者参考。

骨髓移植复发率有多高

“小饼饼”说: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白血病的复发率大约在20%~30%。 ——————这话是有道理的。主要是针对急性白血病的异基因移植。而且这其中没有包括移植并发症死亡的数值、。也就是说移植后获得长生存的概率只有40-60%之间。 而如果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则复发率明显降低,不足这一数值。成功率将超过60%,最高报道达到80%以上。 自体移植恶性淋巴瘤,成功率一般也在50%上下。 自体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基本无治愈的希望,大多数均要复发。只能延长生命。 看看你想知道的是哪种疾病,哪种移植方式。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如何护理?做好这几点避免病情反复

多发性骨髓瘤的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不是特别的少见,很多人都被这个疾病所困扰着。那么这种病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同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导致相关器官或组织器质性损伤。多见表现为骨痛、贫血相关表现、反复感染或肾功能损伤。

许多患者并不了解日常如何护理,那么患者治疗后该注意哪些呢?对于骨髓瘤的日常护理患者首先应当注意起居调养。移植治疗后的患者不但免疫力低下,大部分还会出现双下肢肉略有萎缩的情况。因此应先室内后室外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以恢复体力,增强抵抗力。

同时,患者还需要调整好心态保持乐观情绪,与其他病友多沟通治疗心得、体会,交流经验。参加各种专题活动、相互鼓励。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对患者尤为重要。

其次,为了随时掌握自己的病情,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如果有任何不舒服(如皮疹、感冒、发热、腹泻),一定要及时到做移植的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病情稳定后才可以去其他医院定期复查。

当然患者也不要忘了身体营养方面的补充,应清淡饮食。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过程中,能量消耗比较大。大部分患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营养不良、体质下降,所以要合理饮食,保证营养供给,注意多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建议考虑清淡饮食为主,避免刺激、油腻食物,减少胃肠道反应;少量多餐:根据您的口味,调整食物的色香味;多吃 健康 、营养食物,例如蛋白质、纤维素和维生素丰富的鱼类、海鲜、蛋类和新鲜蔬菜水果。保证足够的水分,预防便秘的发生。不宜饮用浓茶、咖啡。

最后,因为多发性骨髓瘤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造血功能重建后,免疫系统会逐渐重建,但是一般需要一年甚至更久,在这期间有一个敏感期,复发率较高,重点就是预防感染。患者日常应当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早晚开窗通风各30分钟。减少家庭聚会。

保持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不要与患有感冒的人接触。注意保温,防止受寒。这样张弛有度的护理态度才能够帮助患者最大程度恢复到正常人的生活状态。

多发性骨髓瘤干细胞移植复发几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多发性骨髓瘤干细胞移植复发几率大吗、多发性骨髓瘤干细胞移植复发几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干细胞移植复发几率

发表评论

干细胞治疗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30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