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干细胞移植文章正文

干细胞自体移植马法兰用量(mds自体干细胞移植)

干细胞移植 2023年03月26日 17:35 im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以帮助你的方式讨论干细胞自体移植马法兰用量和知识干细胞自体移植马法兰用量。

浆细胞白血病的疾病治疗

PCL目前总体治疗效果不满意,治疗困难,疗效差,预后差,生存期短,中数生存期为2-7个月。PPCL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治疗选择,尚无标准治疗方案或最佳化疗方案。治疗原则上以往多采用治疗MM的方案,曾用COAP、CCOP、VCP、CP、CONP及MP方案,部分患者可缓解。Dimopoulos M.A等的临床调查发现PCL总的治疗反应率为37%。在最初治疗的10天内如果不能使血中浆细胞下降50%则预示着最终对治疗没有反应。PPCL患者生存期短主要是由于部分患者在治疗的头2个月死于并发症(22%)。陈少华等使用改良的VCMP方案治疗PCL9例,具体方案如下:长春新碱2mg加生理盐水40ml静脉注射(第1天);马法兰6mg/d,分3次口服(第2-11天,共用10天,部分病人服用至第13天);环磷酰胺0.4g加生理盐水40ml静脉注射(第2、4、6、8天,共用4次。部分病人用至第10天,共用5次);强的松40-90mg/d,分3次口服(第2-11天,共用10天)。结果完全缓解6例,达完全缓解的疗程数2-3疗程;部分缓解1例;未缓解1例;死亡1例。平均生存时间2.2年。存活4年1例,存活11年1例。是目前国内报道的PCL疗效较好的病例.

化疗中浆细胞容易出现多药耐药及再生耐药,是PCL复发、难治及预后差的主要原因。应用含蒽环类药物的联合化疗方案,用去甲氧基柔红霉素(IDA)替代柔红霉素治疗,可以克服耐药现象,增加疗效。

MM是恶性B淋巴细胞的增殖性疾病,考虑到MM和PCL在发病上有密切的联系,Gemmel C等尝试对1例PCL患者在采用大剂量化疗和自体干细胞移植后联合使用抗-CD20抗体(Rituximab)进行巩固治疗。Rituximab(375mg/m2)使用4周。结果显示Rituximab完全清除了外周血和骨髓中的CD20+细胞。治疗后40天的外周血和骨髓中的浆细胞与70天的外周血中的浆细胞相比没有变化(外周血0.037%,骨髓0.026%)。治疗后90天外周血浆细胞升高到0.066%。在120天患者复发,外周血中有0.65%的CD38++/CD138+/CD20-浆细胞,但没有CD20+B细胞。结果提示患者的疾病进展并不是CD20+ 单克隆B细胞的增殖引起的。

近年来,有报道采用大剂量化疗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PPCL有效。Hovenga 等报道3例PPCL患者先接受各种联合化疗,包括VAD、大剂量环磷酰胺、EDAP(依托泊甙、顺铂、地塞米松、阿糖胞苷),然后在应用大剂量马法兰后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所有患者在移植后均获CR,1名患者在移植后3个月复发,其它患者分别持续缓解14-26个月。

总之,单用烷基化物加泼尼松的治疗方案不适用于PPCL患者。联合使用VAD、环磷酰胺、依托泊甙,或交替使用长春新碱、环磷酰胺、马法兰、泼尼松/长春新碱、亚硝(基)脲氮芥、阿霉素、泼尼松(VCMP/VBAP)的化疗方案可能是最初较好的治疗选择。随着硼替佐米和来那度胺等新药的出现,为浆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和尝试。

马法兰针剂(威克瘤注射液)马法兰片剂(威克瘤) 骨髓移植是否需要呢?

部分患者是需要的,而且国内没有上市的,需要家属自己找

台港药通,实物照片如下

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

非清髓性(NST)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经广泛应用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某些实体器官肿瘤以及非恶性疾病的治疗,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在某些疾病有取代标准移植的趋势。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在许多研究中得到证实,很多患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1 预处理方案的选择传统的标准清髓性(CST)预处理方案的有效性已得到证实,但该方案通常伴有较高的移植相关死亡率,移植相关死亡率通常在20%~50%之间,主要与移植时的状态、疾病以及疾病所处的阶段有关,标准移植通常仅适用于年轻且无其它相关并发症的患者。研究发现尽管使用了大剂量的标准预处理方案,恶性肿瘤细胞并未被完全清除,而移植后的移植物抗肿瘤(GVM)效应可以清除残存的肿瘤细胞,治愈某些恶性疾病。这一发现促进了NST的发展,用低毒甚至无毒的预处理方案预防移植物被排斥,植入后通过GVM效应发挥治疗作用。通常根据预处理方案的强弱将NST方案分为两类,一类是真正意义上的NST方案,其产生的骨髓抑制是可逆的,即使不给予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自身的造血可在28d内恢复,植入后的患者通常为混合嵌合体。该类主要包括福达华(F)+环磷酰胺(C),F+去甲氧柔红霉素(I)+阿糖胞苷(A),以及含2Gy全身照射(TBI)为主的预处理方案。另外一类是减低剂量的预处理方案,如含16mg・kg -1 的白消胺预处理方案以及含10Gy的TBI方案。如果不予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即不能恢复,移植后早期即可产生完全嵌合体,虽然此类方案被划为NST方案,但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其又可被划为CST方案。这一类方案包括F+白消胺(B)(8mg・kg -1 )的FB方案以及F+马法兰(M)(140~180mg・m -2 )的FM方案。 预处理方案的选择主要与疾病对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的敏感性有关。通常按对GVL效应的敏感性不同将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GVL效应高度敏感的疾病,主要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惰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及套细胞淋巴瘤。这些疾病移植前不需要较强烈的预处理方案,选用前种方案即可,这一类疾病的共同特点是进展缓慢,70%的移植后复发者可通过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再次缓解。第二类是对GVL效应中度敏感的疾病,主要包括急性髓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大细胞淋巴瘤以及霍奇金病。这类疾病异基因移植的效果优于同基因以及自体移植,但这些疾病复发后行DLI疗效不如第一类疾病好,并且反应通常是短暂的。第三类是对GVL效应相对不敏感的疾病,主要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及高度恶性淋巴瘤,该类疾病伴有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者复发率低于无GVHD者,复发者DLI通常无效。对于第二、三类疾病应选用更强烈的第二类方案甚至清髓性方案,或当疾病处于微小残留病变时用较小强度的预处理方案。耐药或白血病细胞负荷很高时低剂量预处理效果通常不好。Champlin等用两种不同强度的预处理方案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入选者包括年龄大于50岁或有不能耐受大剂量化疗的并发症的患者,11例接受较低剂量的FIA方案,22例接受FM方案,相关或无关供者的造血干细胞在0d输注,结果显示前者复发率高而后者治疗相关死亡率高。两种NST方案均不能根除白血病细胞,故推测较强的预处理方案可产生较强的GVL效应。这一结论不一定适用于疾病的早期或其它预处理方案。大多数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对GVL效应的敏感性不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高,NST移植欲获成功必须在移植前减低白血病细胞负荷或用能够减低细胞负荷的方案。2 NST后的GVHD问题为了减少移植相关死亡率,低强度的以福达华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发展较快,这一方案的优点在于获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稳定植入的同时,血液系统以外的毒性非常小,但是该方案仍有较高的与GVHD相关的死亡率。Mackinnon等因此设计了一种新的NST方案,在前述以福达华为基础的方案基础上加入Cam-path,显著降低了GVHD发生率。加入Campath还可以获得持久的植入,降低移植相关死亡率。44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用该方案进行了移植,平均年龄43岁(18~62岁),许多患者具有高危特征,包括19例曾经进行自体移植后复发者。预处理方案为Campath20mg・d -1 ,第-8~-4天;福达华30mg・m -2 ,第-7~-3天;马法兰140mg・m -2 ,第-2天。36例患者接受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未经处理的同胞相合者的外周血干细胞,8例接受未经处理的相合无关供者的骨髓,38例单独使用环孢霉素A预防GVHD,6例使用环孢霉素A+氨甲碟磷预防GVHD。可评价疗效的43例患者中42例获稳定植入,中性粒细胞0.5×10 9 L -1 的中位时间为13d(10~18d),血小板20×10 9 L -1 的中位时间为17d(10~51d),1例患者移植物被排斥,第31天恢复自身造血。嵌合状态分析显示58%(18/31)患者为完全嵌合,而其他患者表现为1个系或多系的混合嵌合。仅3例患者发生Ⅲ~Ⅳ级急性GVHD,3例患者发生慢性GVHD,这一比率远低于不含有Campath的NST方案。随访中位时间9个月(3~29个月),33例仍处于完全缓解状态,没有疾病进展的证据;7例患者复发或进展,其中4例随后死亡,4例患者死于移植相关并发症,非复发死亡率11%。这一方案的缺点为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率上升,然而CMV感染率上升并没有对该组生存率发生影响。另外一个问题是该方案可以形成稳定的混合嵌合体,因而影响了GVL效应的发挥,Mackinnon等用逐渐递增的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的方法以使混合嵌合体转变为完全嵌合体。移植后6个月开始进行DLI,首次DLI剂量为1×10 6 kg -1 T淋巴细胞,每3个月增加1次T细胞剂量,最终剂量3×10 7 kg -1 ,直至患者达到完全嵌合或不能测出微小残留病变。25例移植后处于混合嵌合状态的患者中,19例DLI后转为完全嵌合体,其余6例T系仍为混合嵌合,5例髓系仍为混合嵌合体。在全相合同胞供者移植中,早期DLI的 使用不增加GVHD的发生率,然而在相合无关供者移植中,早期DLI的使用在一些患者出现了Ⅲ~Ⅳ级GVHD。因此,早期DLI在相合无关供者移植中使用应慎重。总而言之,在以福达华为基础的NST预处理方案中,加入Campath可以促进植入、降低GVHD发生率和移植相关死亡率。这一方案如与预防性使用DLI相结合,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3 移植后复发的处理尽管预处理方案中使用的大剂量化疗以及异基因移植中的免疫效应,恶性疾病的复发仍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因为新技术已能检测出残存的少量白血病细胞,近年来复发的定义已修改。临床或血液学复发指形态学或有疾病复发的临床证据。对于有某些遗传学标记的疾病,遗传学复发指有染色体异常的细胞的再次出现;分子生物学复发指用PCR方法可以检测出百万分之一的恶性细胞。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促使我们更新了缓解及复发的概念,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治疗方法。移植后复发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除恶性细胞具有耐药性或缺乏免疫抗原的表达外,恶性细胞导致免疫抑制以及其信号传导系统的缺损导致其对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不敏感亦有可能。二次移植在年轻并且有较长首次缓解期的患者疗效尚可,然而,在年龄较大或疾病处于进展期的患者二次移植的复发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许多与复发相关的预后因素目前已经明了。Cross报道如果bcr-abl基因水平逐渐增高,最终会导致遗传学复发,但并非每一个遗传学复发者都会转为血液学复发。NST后复发的CML患者,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行DLI或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使之完全缓解,但有增加GVHD及感染的危险。DLI效果在急性白血病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效果不如CML明显。Levine总结出一个预测系统预测DLI的效果,在急性白血病及CML移植后复发的患者,移植后缓解期的长短对于DLI的效果及生存是惟一重要的因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处理方法取决于疾病复发时所处的阶段。复发时处于微小残留病变阶段(如通过PCR法、FISH或遗传学方法检测出)可以仅予供者淋巴细胞输注,逐渐增加输注量。复发时幼稚细胞25%也可仅予DLI,如不成功,可用DLI+白细胞介素-2(IL-2),也可进一步使用淋巴细胞激活的杀伤细胞(LAK)+IL-2。通过使用干扰素或化学治疗减少肿瘤细胞负荷可以增强DLI产生的GVL效应。如果复发时幼稚细胞25%仅靠DLI是不够的,可以在化疗后给予DLI或进行NST处理,更进一步可以使用DLI+IL-2或LAK+IL-2,这一方法即使对于耐药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亦可能有效。临床观察证实在一些患者DLI可以完全清除肿瘤细胞而无GVHD发生。DLI成功的关键是经常对移植后的患者进行检测,早期检测出宿主及肿瘤细胞并予以清除。4 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对于造血系统恶性疾病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时究竟应选用CST或NST方案存在争议。Uzunel等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分为两组,一组进行CST预处理,选用Cy/TBI或BU/CY方案,另一组进行NST预处理,选用FBA(ATG)方案,一年后CST组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率为50%,NST组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率为20%。Slattery等以稳态血浆药物浓度监测下的BU/CY预处理方案对CML首次慢性期(CP)患者进行移植,3年无病生存率为86%。Reuven等以FBA NST方案对CML首次CP期患者进行移植,中位随访5年,无病生存率为85%。Jane等观察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无关供者2年生存率在CST组和NST组分别为34%及49%。同胞全相合供者移植2年生存率在CST组和NST组分别为50%及48%,并且NST组都是无法接受CST移植的高危患者,以上结果表明对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MDS患者选用以FBA预处理的NST组疗效不亚于CST组。Khouri等用FC加或不加美罗华预处理方案对20例复发的滤泡及小细胞性淋巴瘤患者进行NST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位年龄51岁,仅2例患者需要1次的血小板输注,4例出现≥Ⅱ级GVHD,随访中位时间21个月示所有患者均完全缓解(CR)。以上结果表明,对GVL效应高度敏感的疾病选择NST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可行的,具有高效低毒节省费用的优点,应用前景较好。

老年多发性骨髓瘤进程

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疗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MM)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据国外文献统计,MM确诊的中位年龄为70岁,35%患者小于65岁,28%为65至74岁,37%为75岁以上[1]。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患者数目随之增加,MM的发病人数逐年增加。。

1 老年MM的治疗原则

在无症状MM的治疗中,尚无证据提示早期干预能给患者带来益处。对于症状性MM应当立即开始治疗。有症状MM常伴有终末期器官损害(CRAB):C:高钙血症(11.5mg/dl);R:肾功能衰竭(血清肌酐1.73mmol/L);A:贫血(血红蛋白10g/dl或2g/dl但低于正常下限);B:骨病(溶骨性病变,严重的骨质减少及病理性骨折)。复发的MM再治疗的指征是指MM疾病进展伴CRAB;如果没有CRAB但M蛋白于2月内加倍也需要治疗。

由于年龄大于65岁患者已不具备移植条件,所以将65岁作为MM自体干细胞移植的截点。但生理年龄往往与实际年龄不符。对临床状况优良患者应考虑行降低强度的自体移植(马法兰100mg/m2,Mel100)。对年龄介于65与75岁之间患者,推荐使用全剂量化疗,而75岁以上或年轻并发症严重(严重的心,肺,肾或肝功能障碍)的患者应适当减量,采用降低剂量的化疗。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4级以上血液学毒性或3级以上非血液学毒性)治疗应立即停止。当严重不良反应缓解或降至1级以下时,应以适当减低的剂量重新开始治疗。

老年MM的治疗是否应该考虑预后因素仍有争议。以国际分期系统(ISS)将MM分为3期。ISS各期患者伴FLC比值异常者危险分层相应增加。FISH检出的细胞遗传学异常中,尽管del13合并del17或t(4;14)与不良预后相关,但是单独发生del13并未提示不良预后。FISH检测到的del17或t(4;14)或t(14;16)预后较差,t(11;14)则未提示预后不良,超二倍体与较好预后相关。

2 治疗方案的选择

2.1 新药为基础的治疗

多年来,年龄大于65岁老年患者或不适宜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的年轻患者的常规治疗为马法兰联合泼尼松(MP)。一组平均年龄为72岁随机研究[2]比较了MP与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TD),结果发现:与MP组比较,TD组非常好部分缓解(VGPR)及以上的缓解率(26%vs13%;P=0.006)及部分缓解率(PR)(68% vs 50%;P=0.002)均高于MP组。至疾病进展时间(TTP)(21.2vs29.1月;P=0.2)及PFS(16.7vs20.7月;P=0.1)大体相似,但总生存期(OS)TD组较MP组明显缩短(41.5vs49.4月;P=0.024)。TD组的毒性较大,75岁以上基础状态不佳的老年患者表现尤为明显。在前12个月的治疗中,患者因非骨髓瘤相关死亡人数TD组为MP组的2倍。针对年轻MM患者(平均年龄为64岁)进行的另一项研究[3]表明,无论缓解率(63% vs 46%,P0.001)或至疾病进展时间(22.6 vs 6.5月,P0.001),TD组较大剂量地塞米松单用组有明显优势。TD组3~4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高(79.5% vs 74.2%,P0.001)。尽管TD的疗效优于大剂量地塞米松单药化疗,但与MP方案相比在PFS及OS方面仍缺乏优势,提示TD对那些不适宜大剂量化疗及自体干细胞移植的初诊患者并非最佳选择。

雷利度胺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与大剂量地塞米松单用[4]相比,可产生较高的完全缓解率(CR)(22.1% vs 3.8%)及1年无进展生存(PFS)(77% vs 55%,P=0.002);雷利度胺联合低剂量地塞米松(Rd)2年OS较RD延长(87% vs 75%,P0.001),且不良反应减少。65岁以上老年患者中上述优势尤为显著,表明:Rd方案仍可作为老年患者的理想选择[5]。

MP联合沙利度胺方案(MPT)与MP方案进行比较,MPT组³VGPR(42%~76% vs 28%~48%)以及PFS(14~27.5月 vs 10~19月)均高于MP方案。然而仅有2项研究提示MPT组OS延长(45.3~51.6月 vs 27.7~32.2月)。尽管MPT方案可能会增加3~4级非血液学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如神经系统毒性,感染,心脏毒性及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但75岁及其以上老年患者对沙利度胺能够较好耐受。在预防性应用伊诺肝素后,DVT的发病率由20%降至3%[6]。

为比较不同抗凝剂的差异,意大利GIMEMA的一项Ⅲ期临床试验[7],前瞻性比较低分子量肝素(LWMH)、华法令(1.25mg/d)或低剂量阿斯匹林作为初诊MM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用药。低剂量华法令产生VTE的风险为3.9%,LWMH为4.5%,阿斯匹林为5.5%。患者发生VTE的概率与预防性应用抗凝剂、诱导治疗及年龄之间无显著联系。对有VTE风险患者,LMWH,华法令及阿斯匹林可有效预防血栓。

硼替佐米联合MP(VMP)与标准MP方案比较[8],VMP方案在PR(71% vs 35%),CR率(30% vs 4%;P 0.001),TTP(24月 vs 16.6月,P 0.001)及3年OS(72% vs 59%,P =0.0032)等各方面均有显著改善。在7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也能出现同样的优势。外周神经炎(13% vs 0%)、胃肠道并发症(20% vs 5%)及乏力(8% vs 1%)等表现VMP组较MP组明显增多。较之MP组,VMP组感染带状疱疹的病患数目也高很多(14% vs 4%),预防性应用阿昔洛韦可将发病率降至3%。

VMP与硼替佐米、沙利度胺联合泼尼松(VTP)比较[9],两者的PR,TTP以及OS的差别不明显,但VTP方案导致3~4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的风险较大,包括心脏毒性(8.5% vs 0%, P 0.001),血栓栓塞事件(4%vs 1%)及周围神经炎(9% vs 5%),从而使治疗中止的发生率增高(17% vs 8%, P = 0.03)。VMP组比VTP组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7% vs 21%, P =0.003),血小板减少症(22% vs 12%, P =0.03)及感染(7% vs 1%, P =0.01)的风险要高。尽管两组的疗效相同,但患者较易耐受VMP。

MP联合硼替佐米、沙利度胺(VMPT)与VMP比较[10]:VMPT组有较高的VGPR(55% vs 45%, P0.001)及CR率(39% vs 21%, P 0.001);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两种方案PFS及OS。。两组的常见不良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周围神经病变及感染)的发病率大致相似。当硼替佐米的标准输注剂量由每周2次(1.3 mg/m2 ,第1, 4, 8, 11天)降至每周1次(1.3 mg/m2 ,第1, 8, 15, 22天)后,3~4级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显著降低,VMPT组由24%降至6%,而VMP组由14%降至2%;VMP组CR率由27%降至20%,而VMPT组则相反(36% vs 39%)。若长期随访的结果证明剂量下调并未降低患者的生存期,那么每周1次用药可成为大于74岁患者及年轻患者伴1级以上外周神经炎的理想选择。

MRC进行了一项Ⅳ期试验[11],在900例患者中评价了环磷酰胺(500 mg,第1,8,15天,每3周为一疗程)联合TD(CTD)方案与标准MP方案进行比较。CTD组的PR率(82% vs 49%)及CR率(23% vs 6%)优于MP组。由于随访时限较短,尚未发现PFS的差异。若CTD组PFS优于MP组,CTD可作为老年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

一项I/II期研究[12]探讨马法兰、泼尼松及雷利度胺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患者接受MTD(马法兰0.18 mg/kg,泼尼松2 mg/kg及雷利度胺10 mg)可获得PR率为81%,包括³VGPR47.6%及CR24%;中位TTP及PFS为28.5个月,2年总生存期为90.5%。3或4级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为52.4%,42.3%的患者需要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3到4级非血液病学不良反应影响较轻,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导致的发热(9.5%),皮疹(9.5%)及血栓栓塞(4.8%)。

2.2 降低强度的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

年老及有明显并发症的患者通常不适宜进行大剂量马法兰200mg/m2预处理及其后的ASCT。两项随机研究将中等剂量马法兰100mg联合ASCT与MP进行了比较。对65至70岁患者的研究显示:ASCT组无事件生存期(EFS)及OS均优于MP组。对65至75岁患者,降低强度的ASCT产生的反应率优于MP,几乎与MPT相当,但PFS与OS差别不大。与ASCT相比,MPT可显著改善生存期,降低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提示:年龄65至70岁之间患者可以应用Mel100进行移植,但对于70至75岁的患者则MPT方案更为有效。

降低强度的ASCT前联合使用硼替佐米,脂质体阿霉素及地塞米松(PAD)进行诱导治疗,移植后使用雷利度胺联合泼尼松(LP)巩固治疗及平台期使用雷利度胺单药(L)维持治疗的疗效在65至75岁患者中得到评估[13]。经PAD治疗后的CR为13%,经Mel100治疗后的CR为43%,移植后应用LP-L巩固治疗的CR为73%。上述数据提示:含硼替佐米方案作为诱导治疗以及雷利度胺作为平台期巩固治疗的化疗方案,通过连续暴露于不同的药物来改善治疗反应率。感染是最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发生于PAD(16.6%)诱导后及Mel100(27.1%)移植治疗期间。应用雷利度胺巩固及维持治疗,患者可以很好耐受,且无累积性或持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或血小板减少症,无周围神经炎,其可作为长期维持治疗药物。

3 维持治疗

非ASCT或ASCT后均可以采用沙利度胺进行维持治,沙利度胺治疗患者的PFS有所改善,大部分研究支持可以改善OS。维持治疗期间沙利度胺中止使用的原因主要为周围神经炎,限制该药长期应用。雷利度胺不导致神经炎的发生,故可以作为长期维持治疗的理想选择。目前经MP或其他方案诱导化疗后选用何种方案进行维持治疗尚未明确。

4 老年患者的治疗策略

如今老年病人有多种治疗方案供选择,特别是新药的出现。但是选择是应该考虑新药方案的疗效与毒性。比如,对血栓栓塞风险较高的患者,MPV方案为首选;对曾出现周围神经炎的患者,应考虑MPR方案;并发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尽管雷利度胺经适当减量可以选用,但应选择MPV及MPT等相对安全且易耐受方案。对体弱的极老年患者或年轻但并发严重肺、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上述方案均可选用,但建议根据临床经验下调药物剂量,沙利度胺(隔日100 mg 甚或 50 mg),硼替佐米(每周一次方案)及雷利度胺(15~10 mg 甚或5 mg)[14]。

目前尚无随机临床试验对比兼顾遗传异常的方案有何优势Mayo Clinic提出了一项以细胞遗传学为基础的分类方法:伴del17p,t(14;16), t(4;14),del13,亚二倍体,或浆细胞标记指数升高(3%)等为高危;而t(11;14), t(6;14),或超二倍等为低危。对不宜进行移植的低危病人采用MPT方案,而高危患者则采用MPV方案。

5 不良反应的控制

5.1 血液学毒性

MM常见症状之一为骨髓抑制,尤其为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多出现于疾病终末期。中性粒细胞减少是雷利度胺及烷化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之一,血小板减少症在硼替佐米使用者中也较为常见。控制骨髓抑制需要进行支持治疗及剂量调控。

5.2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最需关注的是感染问题。输注G-CSF是降低或预防粒细胞缺乏的一项安全有效措施。尽管使用G-CSF,若出现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0.5´109/L),化疗应当终止。不良反应降至2级(中性粒细胞数≥1.0´109/L),下调剂量后重始下次化疗。综合参考患者年龄、病史、疾病特点及化疗药物的骨髓抑制毒性,对高危患者为预防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可以预防性使用G-CSF。

5.3 贫血

骨髓瘤相关贫血通常会随疾病的有效治疗而有所改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可用来治疗化疗相关的贫血,静脉补充铁剂同样助于改善疗效。当血红蛋白浓度小于90g/L时,推荐使用EPO;对伴有心脏病或难以进行日常生活的患者,可以早期(血红蛋白100~120g/L)开始EPO治疗。为避免输血及贫血相关性症状,EPO的使用剂量应使血红蛋白浓度维持在110~120g/L。肿瘤患者血红蛋白浓度大于120g/L血栓形成的风险增高。对于凝血高危患者,给予EPO前应仔细权衡利弊。

5.4 血小板减少症

出现4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25´109/L)应中止治疗。至少待不良反应降至2级(血小板计数≥50´109/L)后,方可将骨髓毒性药物减量后重始化疗。

5.5 肾功能衰竭

MM病人常见肾功能受损。肾衰的发病因素包括免疫球蛋白轻链的聚集导致近端小管受损、脱水、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感染以及肾毒性药物的使用。肾功能不全病人在使用沙利度胺和硼替佐米时无需调整剂量。雷利度胺可以使用,但应密切注意其对造血功能的影响,尤其在化疗的前几个疗程。应参照肌酐清除率(Ccr)剂量调整:如果Ccr为30~60mL/min,推荐剂量为每天10mg;若Ccr低于30mL/min但患者不需透析,那么推荐剂量为隔日15mg;如果Ccr低于30mL/min且需要行透析治疗,推荐于透析后当日给予5mg。

5.6 周围神经炎

周围神经炎是硼替佐米及沙利度胺的常见不良反应。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可减轻神经炎症状,治疗过程中迅速降低或调整药量为最有效的处理办法。就硼替佐米而言,出现1级伴疼痛或2级的周围神经炎,剂量应降至1.0mg/m2;出现2级伴疼痛或3级的周围神经炎,应立即中止用药,待周围神经炎症状缓解后以0.7mg/m2的剂量重新使用;若出现4级的围神经炎,应立即停用。对于沙利度胺,若出现复杂的感觉障碍伴疼痛,运动障碍或干扰日常活动应立即减量或停用。若出现1级周围神经炎,维持原量;2级,剂量减半;3级,停用,待其缓解至1级,减量后恢复使用[15]。

5.7 DVT

选择抗栓剂时考虑如下危险因素:个性化危险因素(年龄,肥胖,VTE病史,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并发症诸如心脏病、慢性肾病,糖尿病,感染,制动,外科手术及先天性血栓形成倾向),骨髓瘤相关性风险(诊断依据中各项指标及高粘血症),治疗相关性风险(大剂量地塞米松,多柔比星或多药化疗)。阿斯匹林用于无危险因素或仅有一项个性化或骨髓瘤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LMWH或华法令用于存在至少两项个体化或骨髓瘤相关性危险因素及所有使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或多柔比星或多药化疗的患者。

马法兰针剂说明书

马法兰是商品名,也叫米尔法兰、马尔法兰、美法仑.通用名是:左旋苯丙氨酸氮芥 【厂家】英国葛兰素史克 【英文名】 Alkeran,Melphalan,L-Sarcolysin,L-PAM.【作用特点】 本品为溶肉瘤素的左旋体,较消旋体溶内瘤素作用强.口服吸收良好,均匀分布体内各脏器,但不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功能主治】 本品可用与多种肿瘤,在单一化疗及联合化疗中,为多发性骨髓瘤的首选药.对精原细胞瘤、乳腺癌、卵巢癌、慢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恶性淋巴瘤、儿童晚期神经母细胞瘤、甲状腺癌有效.动脉灌注治疗肢体恶性肿瘤如:恶性黑色素瘤、软组织肉瘤和骨肉瘤有较好疗效,偶用于治疗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防止器官移植时的排异反应.【用法与用量】 因为美法仑具有骨髓抑制作用,故在治疗期间内,必需频繁监测血象(血细胞计数),必要时暂缓用药或调整剂量.或遵医嘱.成年口服用药:口服美法仑的吸收是易变的,为了确保达到可能的治疗水平.应谨慎增加剂量,直到出现出现骨髓抑制作用为止.多发性骨髓瘤:有多种治疗方案,应详细查阅文献,美法仑与强的松合用,可能比单用美法仑更有效,通常联合用药间歇进行.虽然延长连续用药的优越性仍未证实,但典型的剂量是每日每公斤体重0.15毫克分次服用共四天,六周后重复疗程.对治疗有反应者延长疗程超过一年不会改进疗效.卵巢腺癌:典型的治疗方案是每日每公斤体重0.2毫克共五天,每4~8周或当外周血象恢复时重复疗程;当出现骨髓毒性时应减低剂量.晚期乳腺癌:口服美法仑每日每公斤体重0.15毫克或每平方米体表面积6毫克,共5日,每六周重复疗程,也可使用美法仑静脉注射治疗.真性红血球增多症:诱导缓解期,每日用6~10毫克共5~7天,之后可每日2~4毫克直至能满意地控制症状,维持剂量可每周一次用2~6毫克,其间必须对患者仔细谨慎地进行血液学控制,以血细胞计数结果为依据,适当调整剂量.肾功能不全患者:依据目前建立的药动学数据,对中度至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口服美法仑,并非绝对推荐降低剂量,但起始剂量需谨慎地降低.【不良反应】:美法仑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可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高达30%的病人在口服常规剂量美法仑后,出现胃肠道不适,包括恶心和呕吐,使用常规剂量美法仑罕见胃炎发生,而接受高剂量静注美法仑有增加腹泻、呕吐和胃炎发生的可能.有报道称使用环磷酰胺前驱治疗可降低美法仑诱导的胃肠道损伤.偶有患者接受数月以上治疗,出现美法仑过敏反应,例如:荨麻疹、水肿、皮疹和过敏性休克,另有二例出现心脏停顿,但此副作用是否因美法仑引起仍未证实,斑丘疹和搔痒也偶有报道,曾有病例显示,在使用美法仑后,出现肺纤维化和出血性贫血,有脱发的报道,但不普遍.【禁忌证】 对本品有过敏史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禁用,近期内做过化疗、放疗而有白细胞减少者不宜用药.[注意事项] 1.肾功能不良着慎用.2.因本品可使血中尿素氮升高,故使用时应监测血象和血中尿素氮水平,当中性粒细胞低于2×109 /L时应停药.【相互作用】 萘啶酸并用静脉滴注本品高剂量,会令儿童因出血性肠炎而导致死.骨髓移植者,由于术前用高剂量静脉注射本品来控制病情,术后再接受环磷酰胺防止受移植者的身体排斥新骨髓,可引起肾功能缺损.【制剂规格】 片剂:2mg、5mg 粉针剂:50mg 【储藏】 片剂:2-8 ℃一下保持干燥.针剂:避光贮存于30 ℃一下.马法兰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癌病的各种化疗方案参考,各方案的使用因病人的病情的不同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成人体表面积一般约1.5m2 且MP方案是马法兰方案中唯一可以口服的方案,其优点是便于在家治疗 .

关于干细胞自体移植马法兰用量和mds自体干细胞移植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干细胞自体移植马法兰用量

发表评论

干细胞治疗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30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