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移植的危害(肠道菌群移植手术副作用)
本文的目的是仔细看看肠道菌群移植的危害和肠道菌群移植手术副作用的感觉,以帮助你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肠道菌群重建降低血糖20%以上?
很多糖友询问,既然肠道菌群重建效果好,除了远程指导肠道菌群重建,为什么没有医院进行肠道菌群重建呢?有没有相关工作。其实肠道菌群重建是来源于医院的课题研究,当然可以住院治疗,成都、武汉、贵阳、杭州、宁波、绍兴、义乌等地都有医院可以住院肠道菌群重建,参与医院三甲公立医院、民营医院都有。今天,我介绍两家医院住院肠道菌群重建的统计数据。
一、金华某人民医院
金华某人民医院是一家三甲医院,有实力进行相关研究与治疗,干预病人:46名,干预时间为14天,干预结果如下。
1、糖化白蛋白(评估最近两周血糖平均水平)平均下降:34.5%
2、空腹血糖平均下降:21.2%
3、餐后2小时血糖平均下降22.9%
4、显著减少胰岛素、口服药使用
二、义乌某民营医院
义乌某民营医院是一家二甲医院(标准按三乙医院建设),干预病人13人,效果显著。
1、77%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比前一周有所降低,未降低者平均空腹血糖保持在同一水平,平均下降20%以上
2、100%患者的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比前一周显著降低,平均降低25%左右;
3、显著减少用药,特别是胰岛素;
4、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三、效果分析
这些住院病人的数据,都是在医院检查的数据,结果科学可靠。为什么会有这样快速有效的改善呢?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1、每天补充的菌群干预剂有大量的膳食纤维益生元,促进肠道益生菌生长,改善肠道内环境,减少炎症因子,稳定血糖。
2、住院时间生活规律,饮食清淡,有利于血糖;
3、导泻减少有害菌,减少肠道炎症,对炎症因子减少有利;
4、服用黄连素,抑制有害菌,改善肝功能,稳定血糖;
5、适当运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因此,肠道菌群重建是一个科学方案,从调节肠道菌群、减少炎症因子的根本来治疗糖尿病,通过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长期保持,维持血糖问题。
肠道菌群对人体的健康有什么影响?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一个庞大复杂的生态王国,不仅是因为微生物数量众多,占全身菌群总数80%左右。大部分为对健康有益的促进整个肠道活动的“有益菌”,对身体有害的“有害菌”,和受到有益菌,有害菌当中强势力量作用的“中性菌”。
这些数量庞大的菌群可以大致分为益生菌,中性菌,有害菌三大类。
正常情况下,人体有一定抵抗能力与这些肠道寄居菌群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而不引起机体患病的出现。当这种平衡由于某种因素被破坏了,人体就会出现疾病。肠道菌群失衡又称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的组成改变,细菌活性变化或菌群分布变化。菌群失调导致的症状包括口腔异味、胃部不适、恶心、便秘、腹泻、情绪不佳、焦虑等,严重时引发一系列疾病。
近年来,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中的益生菌与肥胖,糖尿病,抑郁症,心血管疾病,免疫代谢性疾病等均有联系。良好的肠道(菌群状态)环境会让您更轻松的实现瘦身、抗衰老、变为不易生病的体质并且对过敏性皮肤炎、抑郁症、高血压、痛风、免疫功能低下、癌症等疾病症状也有积极的治疗效
良好的肠道菌群比例:7(有益菌):2(中性菌):1(有害菌)
当你的肠道菌群出现失衡时,菌群移植是个很不错方法,菌群移植将健康人群的菌群移植到患者的肠道内,重建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来实现肠道内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
菌群移植划分为四个时代
1.0时代:黄龙汤《时后备急方》
2.0时代:标准化粪菌移植、中国粪菌移植之父
3.0.时代:精准菌群移植
4.0时代:特征配方菌、基因编辑菌、生物合成菌
菌群——移植——发展——进程
目前承葛医药集团引领菌群移植进入3.0时代——精准菌群移植。
菌群移植真的对减肥有用?
首先要先了解肠道菌群,肠道菌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环境,有数以万亿计的细菌,但大致可分为有益菌、有害菌、中性菌三大类。
正常情况下,人体有一定抵抗能力与这些肠道寄居菌群之间相互适应,互相竟争,又互相依赖,保持有益菌占上风的平衡状态,维持肠道内环境平衡而避免疾病发生。当这种平衡由于某种因素被破坏了,人体就会出现疾病。肠道菌群失衡又称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的组成改变,细菌活性变化或菌群分布变化,均可引起菌群失调。菌群失调导致的常见症状包括口腔异味、胃部不适、恶心、便秘、腹泻、肥胖、情绪不佳等,严重时引发一系列疾病。肠道菌群失调,与50多种疾病相关,90%的人体疾病发生发展可以溯源到肠道菌群。
菌群失调引起的疾病
肠道菌群移植方式多样,其中包含鼻肠管、肠镜、胃镜、和口服菌群胶囊。临床根据不同患者疾病和因素可以选择合适的移植方式,口服菌群胶囊临床操作简便,患者依从性和耐受性高,其他如认知或意识障碍患者可以进行菌群鼻肠管或内镜移植。目前菌群移植案例以及meta分析研究表明,移植方式的有效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故临床上多用胶囊和鼻肠管移植。
菌群移植的流程图
目前可用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的变化参与肥胖的发病机制和肥胖相关代谢紊乱的发展。
一、短链脂肪酸(SCFAs)
肠道菌群负责从饮食中代谢能量,例如不可消化的膳食纤维,它们被转化为 SCFAs ,能够抑制食欲、阻止身体对脂肪的吸收,以及进入肌肉细胞线粒体来消耗更多能量,从而达到减肥的作用。
短链脂肪酸在微生物-肠道代谢图
二、 AMPK 和 Fiaf
肝脏和骨骼肌中 Fiaf 和 AMPK 会诱导体重增加,而肠道菌群可以通过抑制腺苷一磷酸激酶( AMPK )和空腹诱导脂肪因子( Fiaf )减少肝脏脂肪酸氧化,减少人体脂肪堆积。
三、胆汁酸和脂多糖
肠道菌群能改变胆汁酸种类的组成和相对丰度,影响葡萄糖和胰岛素的稳态。胆汁酸浓度降低与有害菌增多及炎症有关。脂多糖( LPS )含有脂蛋白 A ,脂蛋白 A 负责膳食甘油三酯的吸收和运输,因此可引发炎症,肥胖者的 LPS 浓度较高,更易导致代谢性内毒素血症。
脂肪过度蓄积会导致超重或肥胖,肥胖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是由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能通过SCFA-G蛋白偶联受体途径介导 GLP1的释放,进而促进饱腹感并减缓胃排空;其次微生物可以以胆汁酸途径,促进胃排空。国内外使用菌群移植来减肥的成功案例也屡见不鲜,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或许可以成为减肥的重要方法的一种。
这里分享一个菌群移植减肥的案例:
基础情况:
患者:余某,女,24岁,身高153cm,体重84kg
症状:无明显诱因出现体重增加8余年
治疗方案:三次菌群移植(鼻肠管)+益生元辅助
移植前:
体重84kg
活动便出现胸闷、憋气、睡觉时有压迫感
食欲大,血脂高,脂肪肝
移植后:
体重76.5kg,长期不反弹
食欲明显减小
行动压迫感得到改善
移植结束当天:
感到食欲减小,胸闷感缓解
移植一个月后:
体重81kg,下降6斤,脂肪肝指标改善
移植两个月后:
体重76.5kg,下降15斤,效果持续不反弹
全球3大科学团队研究指出:肠道菌群影响癌症免疫疗法功效!
很多癌症患者,接受了化疗及放射线疗法后,仍然抗癌无效,只能期待新的免疫疗法来抑制癌细胞。但免疫疗法仍无法大幅提升癌症患者的存活率,因此,全球各方的癌者研究专家,都在想方设法提升免疫疗法的癌症治愈率。而自2017年11月和2018年1月,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科学》分别刊登3个科学研究团队都对于肠道菌群影响癌症免疫疗法功效的报导。
芝加哥大学的Thomas Gajewski团队 发现肠道细菌会影响PD-L1抑制剂抗肿瘤的效果
来自芝加哥大学的Thomas Gajewski团队,发现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的存在似乎对于癌症治疗有影响;于是就使用抗生素去杀死小鼠体内的双歧杆菌属,发现接受抗生素注射过的小鼠,再施打免疫疗法的PD-L1抑制剂,完全无法有效对抗肿瘤。 法国Laurence Zivogel博士团队指出 服用抗生素的癌症患者 生存时间短了45%
法国Laurence Zivogel博士的研究团队,对曾经接受免疫疗法,使用PD-L1抑制剂治疗的肺癌、肾脏癌,等不同癌症的患者共249位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刚好其中有69名患者在治疗期间,有因为其他疾病服用抗生素。
结果发现,这69名患者与没有服用抗生素的其他癌症患者相比,总体的生存时间(OS)竟然缩短了45%,如下图表示,红线为服用抗生素患者总体生存时间比黑线没有服用抗生素的患者缩短。
也因此推测,抗生素会引起肠道的菌相紊乱,造成存活率缩短。所以,研究人员更进一步采样接受PD-L1抑制剂治疗癌症有效者的肠道益生菌,移植到无菌小鼠的肠道中,再引发小鼠癌症,发现这些小鼠接受PD-11抑制剂治疗也会同样有效;而移植无效患者的益生菌至小鼠模型中,同样PD-L1的治疗也会无效。
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 分析口腔和肠道益生菌对免疫疗法的功效
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分析了112名使用PD-1抑制剂疗法的黑色素瘤患者,他们口腔及肠道益生菌对免疫疗法的功效,结果和前者相同,免疫疗效成功患者的肠道益生菌,和治疗失败患者的菌相差距很大,研究人员发现,肠道中有瘤胃球菌(Ruminocoaceae)这种益生菌的患者,免疫疗法治愈率高。
科学家再深入鉴定肠道菌相和PD-L1疗法的关系
之后,前述芝加哥大学的Thomas Gajewski团队,深入分析42位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粪菌组成,发现接受PD-L1抑制剂对癌症进行免疫治疗的患者,他们的肠道菌相,被鉴定出有高浓度的产气柯林斯菌(Collinsella aerofaciens)、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屎肠球菌(Enterocous faecium)。
当这些益生菌移植到无菌小鼠身上时,再诱发小鼠罹患肿瘤,给予PD-L1抑制剂一样会出现可以增加免疫力及抑制肿瘤的现象。
研究人员推测:不同区域增进免疫疗法的菌种不一致,可能是患者的饮食习惯及所处的地域不同造成;而 肠道益生菌可能会诱导一些树突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让更多的免系统中的CD4及T细胞集中到肿瘤周遭,增加抗癌的功效。
粪便菌群移植是一项什么样的技术?
粪便细菌移植作为一种古老且创新的治疗技术,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活跃在极少数公众和临床医生的视野中,它们具有神秘而微不足道的形象,在已发表的科学研究中,除艰难梭菌感染外,粪便细菌移植还可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功能性胃肠疾病,肥胖症等,垂死的肠道感染患者在移植后复活。
长期未愈合的肠道溃疡在移植后逐渐愈合
肥胖患者接受了正常志愿者的粪便细菌,其胰岛素抵抗显着改善。这些所谓奇迹的背后是近年来肠道微生态学研究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不断更新的治疗观念和对疾病的深刻理解,作为人体特殊的“器官”,肠道细菌的数量是人类的十倍,人体中的细胞数量,遗传背景,生活环境,饮食,药物等可能会影响肠道菌群。
植物群的失衡会导致各种器官系统的病理生理异常
例如新陈代谢,免疫力和神经精神病学,通过粪便细菌移植重建肠道稳态可能为某些临床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与熟悉的骨髓移植和肝移植不同,粪便细菌移植不需要强烈抑制宿主的免疫系统,并且与移植相关的不良反应相对较轻,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都很好,但是作为生物制剂,仍然存在疾病传播等潜在风险。
当用于某些重症患者时,可能会加重病情,甚至诱发血液感染并导致死亡,手术并发症,例如麻醉事故,呕吐和误吸尽管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的粪便细菌移植远非这项技术的初衷,但也使人们对它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21世纪是肠道微生态的世纪,我们希望见证粪便细菌移植可以为大多数患者带来好消息。
零食中的添加剂有什么危害 揭秘食品添加剂的健康危害
零食好吃,众所周知,大多数小孩儿都抵御不住零食的诱惑,特别是女生,即使是成人也不少都爱吃零食。然而,零食一般都有添加剂,零食中的添加剂对于我们的身体都是有有害的,零食中的添加剂对于我们有什么健康危害呢?关注您的健康,为您介绍零食中的添加剂对于我们健康的危害。
常见的食品添加剂
关于食品添加剂:一般分为三类
第一类一类是对人的身体有益的,如维生素、木糖醇等。
第二类的添加剂,对人没有什么好处,也没有坏处,如明胶等,是起到增稠、增黏的作用。
第三类添加剂,对人体是肯定有危害的,如甲酸、火腿肠里经常用到的亚硝酸钠,虽然是国家允许使用的,但对人体确实是有害的,有些甚至有致癌作用。但是为什么还要使用呢?因为它能够确实提高食品的某些功效,如防腐。这些食品如果腐烂了,可能会对人造成更大的影响。
食品添加剂的常见作用
食品添加剂大大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并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这主要是它给食品工业带来许多好处,其主要作用大致如下:
防止变质
例如:防腐剂可以防止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同时还具有防止由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作用。又如:抗氧化剂则可阻止或推迟食品的氧化变质,以提供食品的稳定性和耐藏性,同时也可防止可能有害的油脂自动氧化物质的形成。此外,还可用来防止食品,特别是水果、蔬菜的酶促褐变与非酶褐变。这些对食品的保藏都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改善感官
改善食品感官性状
食品的色、香、味、形态和质地等是衡量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适当使用着色剂、护色剂、漂白剂、食用香料以及乳化剂、增稠剂等食品添加剂,可以明显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保持营养
保持提高营养价值
在食品加工时适当地添加某些属于天然营养范围的食品营养强化剂,可以大大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这对防止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促进营养平衡、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方便供应
增加品种和方便性
市场上已拥有多达20000种以上的食品可供消费者选择,尽管这些食品的生产大多通过一定包装及不同加工方法处理,但在生产工程中,一些色、香、味俱全的产品,大都不同程度地添加了着色、增香、调味乃至其他食品添加剂。正是这些众多的食品,尤其是方便食品的供应,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
方便加工
方便食品加工
在食品加工中使用消泡剂、助滤剂、稳定和凝固剂等,可有利于食品的加工操作。例如,当使用葡萄糖酸δ内酯作为豆腐凝固剂时,可有利于豆腐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其他
其他特殊需要
食品应尽可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例如,糖尿病人不能吃糖,则可用无营养甜味剂或低热能甜味剂,如三氯蔗糖或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制成无糖食品供应。
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乳化剂的危害
乳化剂(Emulsifiers)作为常用的食品添加剂,被用于加工食品以帮助保存食物质地,延长保质期。近日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的一篇最新报道肯定了我们对于食品添加剂的担心。Georgia State University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乳化剂可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位置,以诱导肠道炎症,促进炎症性肠疾病和代谢综合征。
炎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影响了数百万人的健康。代谢综合征是一组非常常见的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可导致2型糖尿病,心血管和或肝脏疾病。IBD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自20世纪中期开始有了增加。“肠道菌群”是指100万亿个栖息在不同肠道位置细菌。IBD和代谢综合征中,肠道菌群通常都被扰乱。而研究人员调查发现食用乳化剂可能部分导致这种菌群紊乱,使得炎性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增加。
研究人员用两种非常常用的乳化剂混入食物中喂养小鼠,包括聚山梨醇酯80(polysorbate 80)和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sose)。在乳化剂被广泛消化后,他们观察到,肠道菌群的组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更加的促炎症。改变的菌群有更强的消化和渗透肠道致密粘液层的能力,并且导致了细菌表达更多鞭毛和脂多糖,这可以激活免疫系统,激活促炎基因的表达。
在免疫系统已有异常的小鼠中,肠道菌群这些变化引发慢性结肠炎。与此相反,在正常的免疫系统小鼠中,菌群的变化主要诱导轻度肠道炎症和代谢综合症,其特征在于,更多的食物消耗,肥胖,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研究人员又检测了乳化剂激活的菌群对无菌小鼠的作用。乳化剂喂养过的小鼠的肠道菌群移植到到无菌小鼠后,引起了轻度炎症和代谢综合征。这已经足够表明乳化剂食用导致的菌群变化带来的影响。
其实,食品添加剂过量对我们的身体危害很大的。
过量食品添加剂的危害
1.防腐剂过量的危害 。食品防腐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保证食品在运输、储存时的防腐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化学合成物质。如果在添加这些物质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这些为改善食品品质而添加的物质,对人体不会构成危害。但如果情况相反,它就会成为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一些经批准使用的防腐剂,如苯甲酸、山梨酸钾和亚硝酸盐等过量或超标,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人体骨骼生长,危害肾脏、肝脏的健康。
2.糖精过量的危害。按来源可分为天然和合成两类,天然的有木糖醇、山梨糖醇等各种糖醇类,以及非糖类的甜菊糖甙、甘草、罗汉果素、索马甜等;人工合成的最常见的是糖精、阿斯巴甜等,另外还有蔗糖的衍生物三氯蔗糖、新糖等。甜味剂在饮料、糖果、酱类及各种小食品中广泛使用, 除了口感因素外,高糖饮食会引起肥胖,尤其是青少年及儿童吃糖过多不仅容易生龋齿,患多动症和忧郁症的比例也比较高,所以应少食含糖量高的食品。
3.色素过量的危害。人工合成色素是通过人工化学方式合成的,用于改善食品感官性状的化学物质,过量使用后可能含有一定毒性。国家有严格的管理规定,明令禁止一部分食品使用人工色素;另一部分则严格限制人工色素使用剂量。但是,一些食品生产单位为了追求小食品的感官效果,往往过量使用人工合成色素,比如膨化食品等。
4.香精过量的危害。有些小食品生产厂家喜欢大量使用香精来增加食品的味觉,这样使人容易对浓烈的味感形成依赖,而对牛奶、蔬菜等清淡、有营养的食品不感兴趣。长此以往,容易导致膳食结构不合理,影响人对营养的均衡摄入。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而言,这种偏食、挑食的习惯,还会影响到骨骼和大脑的发育。在大量吃膨化食品的人群中,常常可见两种不正常的发育形态:一种是因胃口不好而引起的过分消瘦,另一种则是摄入了膨化食品过高的脂肪而导致肥胖。
常见零食所含添加剂的情况以及对身体的健康危害
口香糖:在被调查的12种口香糖中,阿斯巴甜、阿拉伯胶、安赛蜜、麦芽糖醇、巴西棕榈蜡、甘油、食用香料等使用较为普遍,其中阿斯巴甜的使用频率高达75%。阿斯巴甜曾被报道与多种不良反应相关,在向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投诉食品添加剂的案例中,关于该物质最多,占了所有投诉的75%。
火腿肠:被调查的7种火腿肠中,卡拉胶、亚硝酸钠等添加剂使用较为普遍,其中亚硝酸盐的使用率高达85.71%。亚硝酸钠可与人体中胺类物质反应生成致癌物亚硝胺。
蜜饯:在被调查的13种蜜饯中,使用率 最高 的为柠檬酸,使用概率达到92.31%。专家认为,长期大量食用含柠檬酸的食品,有可能导致低钙血症。
奶茶:被调查的11种奶茶中,含有多种增稠剂,食用香精、柠檬酸钠、酪蛋白酸钠、二氧化硅等食品添加剂使用较为普遍。山梨酸钾上文已有提及,而长期大量摄入六偏磷酸钠等磷酸盐类会导致人体钙、磷比例失衡。当钙质代谢出现紊乱时,人体就会出现低钙血症,骨质疏松等一系列病变。
薯片:在被调查的20种薯片中,增味剂的使用频率较高。长期大量食用谷氨酸钠的潜在危害,上文已有提及。5-肌苷酸二钠与谷氨酸钠一起,会导致情绪异常。
方便面:在被调查的31种方便面中,其配料表中100%都使用了谷氨酸钠作为增味剂。其中,谷氨酸钠是一种可能的过敏源,与抑郁、情绪改变、失眠、腹部不适等症状相关。
推荐文章:添加剂最多的零食排行榜
肠道菌群移植的危害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肠道菌群移植手术副作用、肠道菌群移植的危害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肠道菌群移植的危害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