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干细胞移植文章正文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细胞活化剂(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细胞活化剂是什么)

干细胞移植 2023年03月08日 21:59 im

本文还讨论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细胞活化剂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细胞活化剂是什么的技术实现,以帮助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多发性骨髓瘤(MM)

多发性骨髓瘤(MM)/浆细胞骨髓瘤——单克隆增生的恶性疾病,属于浆细胞肿瘤的一种

特:骨髓微环境被克隆性增生的恶性浆细胞取代,骨质破坏和单克隆蛋白增多,并通过多种机制产生脏器功能障碍。

发病高峰:60~80岁(起病隐)

病理

肉眼:骨髓腔内有灰白色的软胶状鱼肉样肿瘤组识充塞,骨小梁被破坏,癌组织穿破骨皮质后,可浸润骨膜及周围组织

据显微镜下分类(4):

1.间质性:瘤细胞呈少量散在分布(最常见,预后最好)

2.小片性:瘤细胞呈小片状分布

3.结节性:瘤细胞呈结节状分布

4.弥漫性:骨髓内大量瘤细胞充满髓腔(预后最差)

MM典型症状:CRAB

C:高钙血症

R:肾功能不全

A:贫血

B:骨病

骨髓瘤前期 :无症状(数年),血清蛋白电泳中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或尿Bence Jones蛋白(凝溶蛋白)阳性

后期

(一)恶性浆细胞大量浸润骨髓引起的表现

1.骨痛(主):

①多发生于扁骨,最常发生在腰背部(脊椎)、胸廓(肋骨)及颅骨

②表现:隐痛、钝痛-负重、咳嗽、喷嚏-脊椎/肋骨骨折-剧痛-胸廓变形、驼背及神经根压迫症状、截瘫

2.肿块——不常见

3.高钙血症:恶心、多尿、口渴、便秘、谵妄及意识模糊等

4.正常骨髓功能受抑制

(二)血液和组织中异常球蛋白(M蛋白)增高引起的表现

1.出凝血异常

2.血液高黏滞综合症

①原因: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过高

②临表:乏力、头晕、头痛、恶心、耳鸣、出血、反应迟钝、视力障碍、记忆力减退、共济失调、精神错乱等,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充血性心力衰竭、偏瘫或昏迷意识丧失。

③体征:视网膜静脉节段性扩张、视网膜出血

④MM患者血液红细胞大量凝聚成缗钱状

3.肾功能损害:白尿、蛋白尿、管型尿

病因:①大量轻链蛋白通过肾脏排泄并在肾小球重吸收影响肾小球滤过;②轻链沉积——间质性肾炎;③高钙血症的渗透性利尿导致血容量不足,出现肾前性氮质血症;④尿钙增高,钙盐在肾实质中沉淀加重肾脏损害;⑤大量肿瘤细胞坏死引起高尿酸血症,导致尿酸性肾病;⑥泌尿系统的感染;⑦肾脏淀粉样变

4.淀粉样变性:

①心肌淀粉样变性——心肌损害,心力衰竭

②肝脾肿大

③消化道淀粉样变性——吸收功能障碍

④舌——巨舌症

(三)正常的免疫球蛋白生成减少:机体抵抗力下降→感染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主)、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缗线样

2.骨髓:浆细胞增多及异形性,特征性改变:

①瘤细胞常较一般浆细胞为大

②核浆发育不一致,胞核往往比较幼稚

③染色质多较细致,有时可见核仁,多不向成熟浆细胞之染色质凝聚

④往往可见多核

⑤核周带常缺如或不明显

3.流式细胞学检查:浆细胞特征的CD79a、CD138和CD38的强表达

4.免疫球蛋白查:M蛋白/M成分(窄峰)

5.尿蛋白—— Bense Jones(本-周)蛋白

6.血液生化检查

①肾功受损——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可增高

②血钙增高,血磷正常

③尿酸可增高

7.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增高

需与此病鉴别诊断的常见疾病:

1.反应性浆细胞增多:感染性疾病的恢复期、(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急性风湿热、播散性红斑狼疮、过敏反应及肝硬化等

2.其他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

3.其他肿瘤

多发性骨髓瘤的其他类型:

1.骨髓浆细胞瘤弥漫型/多发性

2.髓外浆细胞瘤

3.浆细胞型白血病

4.非分泌型骨髓瘤

5.骨硬化性骨髓瘤

治疗

目的:延长寿命、缓解骨疼、提高生活质量

原则:

①无症状的MM或Durie-Salmon分期I期的患者——每3个月复查一次,直至出现症状

②有症状者——立即治疗:化疗+辅助对症治疗

(一)一般治疗

1.应尽量使患者能起床活动:因疼痛而影响患者活动时,可给舒止痛药——缓脱钙、保肾功

2.鼓励患者饮水,对脱水患者应补充液体,使每日尿量保持在1500ml以上——保肾功

3.其他:

①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

②反复感染/危及生命——静脉用丙种球蛋白

③预防卡氏肺抱子菌肺炎、疱疹和真菌感染——大剂量地塞米松、接种流感和肺炎疫苗

④抗凝治疗——沙利度胺、来那度胺

(二)抗肿瘤治疗

1.策略:根据患者的年龄、一般状况、合并症等,分为适合移植患者和不适合移植患者两类

2.治疗:65岁以下,无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疾病的初诊患者(适合治疗)→4~6个疗程不含烷化剂诱导缓解化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巩固和维持治疗

不适合治疗:巩固和维持治疗

1.化疗——个体化治疗

(1)目的:杀伤肿瘤细胞,降低M蛋白,使症状缓解或控制,生存期延长

(2)初诊拟行ASCT的MM者的诱导缓解化疗推荐使用含新药的两药/三药方案(VTD、VAD、TD、VCD、PAD、VRD、TAD、RD)

(3)常用:联合激素组成的MP方案——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标准治疗方案

(4)其他:①MPT——患者生存获益;②M2——较复杂和更强的治疗方案

2.免疫调节剂

机制:靶向骨髓微环境中的瘤细胞,特别是能触发凋亡蛋白酶-8介导的凋亡,减少肿瘤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的结合,抑制骨髓分泌细胞因子(组成性分泌及因与骨髓瘤细胞结合而分泌),抑制血管生成,活化自身NK细胞、T细胞或二者

(1)沙利度胺(反应停)

①机制:减少患MM动物新生血管系统的凋亡,抑制血管生成

②毒性:镇静、便秘、感觉神经病变和深静脉血栓

③用量:50mg/日,睡前服用,每周增加50mg直至期望剂量值(100mg~200mg)

(2)来那度胺

①特点:对肿瘤坏死因子的抑制作用强于沙利度胺,其不良反也有不同,无明显神经系统副作用,但骨髓抑制较强。

②不良反应:血栓栓塞事件、骨髓抑制、皮疹与腹泻

3.蛋白酶体抑制剂

机制:针对骨髓微环境和瘤细胞的抗癌药物,可抑制包括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和周期素依耐性蛋白激酶抑制酶在内的多种蛋白酶的降解

代表药物:硼替唑米/万珂:抑制核因子的激话,抑制基质细胞旁分泌IL-6,诱导凋亡,逆转骨髓瘤细胞对激素、烷化剂和恩环类药物的耐药,降低血VEGF浓度和抑制其相关的血管生成作用。

4.大剂量化疗及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5.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

6.生物免疫治疗

(1)干扰素治疗:重组的α-干扰素有抑制肿瘤及增强免疫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2)单克隆抗体/树突状细胞治疗:针对分化末期B细胞的特异性抗体(人源化的HM1.24单抗)、针对IL-6的抗体、特异性的抗独特型的抗体和靶向的树突状细胞的治疗

(三)并发症的治疗

1.高钙血症(hypercalcemia)

①表现:恶心、呕吐、食欲缺乏、多尿、多饮、便秘、无力、昏迷

②治疗:给予等渗盐水水化、利尿、激素及双膦酸盐等

2.肾功能不全(renal dysfunction)——重预防

①维持患者足够的液体摄入量,保证其多尿状态(3g/L)

②高尿酸血症——别嘌呤醇治疗

③禁止静脉肾盂造影

④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

3.顽固性感染——抗生素(避免肾脏毒性的抗生素)

4.骨骼病变(bone disease)

①表现: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病理性骨折

②鼓励患者活动,避免创伤

③姑息放疗——不能控制的疼痛、即将发生的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

④手术——长骨病理性骨折、脊柱骨折压迫脊髓和脊柱不稳

5.高黏滞综合征(hyper-viscosity syndrome)

治疗关键:有效地去除/降低患者血清中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降低黏滞度,改善微循环

辅助治疗:血浆置换

6.淀粉样变性——降低淀粉样前体层蛋白的产生

关于弥漫性大B细胞恶性淋巴瘤,烦请专家回答!

癌症的分子标靶治疗

Molecular-targeted Therapy in Cancer

陈若白 黄敬伦 郑安理

台大医院 肿瘤医学部

一,前言

临床肿瘤学的快速进展始於1960至1970年代,当时原本难以控制的何杰金氏症

(Hodgkin disease,HD)及生殖细胞癌,成功地以化学治疗(化疗)治愈,之后也陆续发

现许多癌症对化疗相当敏感(chemosensitive),而且可以藉由化疗控制转移性癌症的恶化.

近四十年来随著分子生物学的突破与各种研究工具的进步,使得人们可以深入地了解癌症生

物学及临床进程.另一方面,化疗药品陆续上市,众多大规模且严谨的临床试验,许多局部

侵犯严重的癌症都可藉由整合手术,放射线治疗与化疗提升治愈率,例如乳癌,大肠直肠癌,

骨癌与卵巢癌等.转移性癌症病人的存活期也因为组合性化疗(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的进步而不断提升.

在1990年代晚期至2000年代初期,肿瘤科医师可使用的新药比起过去的三十年增加了

许多,如paclitaxel,docetaxel,gemcitabine,irinotecan,oxaliplatin及pemetrexed等;

许多癌症的治疗也因此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乳癌,卵巢癌,肺癌,胃癌,食道癌,胰脏癌,

膀胱癌,大肠直肠癌,和恶性肋膜间皮瘤等.在另一方面,虽然有如此多的新一代化疗药物,

许多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却指出,癌症整体存活率并没有随著使用更多化疗药物而有更进一步

增加,反倒是毒性变多了,抗药性的问题也依然存在(1,2).

为了进一步改善治疗成绩,发展低毒性的治疗,科学界与药厂於是利用癌症分子生物学

深入了解,寻求新的药物作用标靶.这些可能成为药物作用的标靶包括了癌细胞具有的特殊

抗原,特殊生长因子受体,肿瘤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癌细胞特殊讯息传递路径中的各类分子,

及癌细胞内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之调控分子.这些重要的分子标靶多数因为肿瘤形成过程中

的基因突变,甚至是病毒感染而过度表现於癌细胞,进而影响肿瘤的存活,增殖,局部侵犯

及远端转移.发展新的药物来调控这些重要的标靶很可能在不增加化学治疗毒性的情况下提

高癌症的治疗成绩(3).这也就是癌症的分子标靶治疗(molecular-targeted therapy)的概念.

一个理想的分子标靶应有下列特点:(1)大多数癌细胞有此标靶且大量表现,(2)与癌

症的致病机转相关,(3)与癌细胞的生存功能有关,(4)其功能对正常细胞则非必要或较少

208

表现,(5)此分子标靶在肿瘤中少有变异性或突变率低,(6)不易由细胞表面脱落或分泌(2).

自1990年代末期起,标靶治疗的新药如雨后春笋般推出,许多药物都有令人惊喜的疗

效,并且已经上市.兹简单於此篇章介绍临床肿瘤学之分子标靶治疗,并把内容大致分为单

株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相关标靶,血管新生相关标靶与讯息传递路径有关的标靶.

二,单株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为了方便说明,把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有关的单株抗体(如cetuximab和trastuzumab)

及与血管新生相关的单株抗体(如bevacizumab)放在后文有关章节再讨论,这裏介绍的是

治疗白血病(leukemia)及淋巴瘤(lymphoma)的单株抗体.

1. 理论基础

单株抗体是一种经基因转殖技术制造的免疫球蛋白,可区分为抗原接合区(Fab domain)

与Fc区(Fc domain).单株抗体的抗原结合区接合癌细胞上的特殊抗原后,可能经由三种

机转对癌细胞产生毒杀作用:(1)抗体依赖型吞噬细胞毒杀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ular

cytotoxicity): 经由Fc区活化具有Fc受体的自然杀手细胞或毒杀型T细胞,对癌细胞产生

毒杀作用.吞噬细胞上的Fc受体的变异性,会影响受体与单株抗体Fc区接合能力(binding

affinity)的强弱程度不一,而影响单株抗体的疗效,甚至会造成抗药性.(2)补体依赖型细

胞毒杀作用(complement-dependent cytotoxicity): Fc区活化补体形成膜攻击复合体

(membrane attack complex)造成癌细胞的崩解.(3)抑制表面受体相关的细胞内讯息传

递:单株抗体接合癌细胞表面的受体标靶后,使受体进入细胞并减少受体与胞外的生长因子

结合,如此可以影响特殊讯息传递路径造成细胞凋亡(图一).

一个理想的标靶抗原只在肿瘤细胞上表现,或是除了癌细胞外仅在非维生器官上表现,

使单株抗体不致对正常细胞有太多伤害.标靶抗原在肿瘤细胞上表现率要高且不易突变.另

外标靶抗原被破坏后会影响癌细胞的重要生理功能及存活.理想的标靶抗原不会从肿瘤细胞

脱落或分泌,避免单株抗体在接合癌细胞前就在循环中被这些脱落的抗原中和.当单株抗体

接合上标靶抗原后,抗原本身最好不会有一连串构造调整的变化,如此才能确保最佳的抗癌

效果.

单株抗体的制备可以是(1)都是老鼠来源的免疫球蛋白(murine antibody,药名以momab

结尾),(2)一半老鼠一半人体来源的复合抗体(chimeric antibody,药名以ximab结尾),(3)

类人体来源的单株抗体(humanized antibody,药名以zumab结尾).鼠源的单株抗体容易

在使用於人体后,在体内产生人类抗老鼠免疫球蛋白的抗体(human anti-mouse antibody,

HAMA),导致输注时的不良免疫反应(infusion-related reaction,如发烧畏寒),而减低单株

抗体的疗效.

有一些方式可以增加单株抗体的疗效,例如:(1)接上放射性同位素(radioimmuno-

209

conjugate),让单株抗体接上肿瘤细胞后,兼有放射治疗之效.(2)接上细胞毒素或化疗药

物(immunotoxin or chemo-immunoconjugate).(3)接上细胞激素(如IL-2)以加强补体

及吞噬细胞毒杀作用(immunocytokine).(4)双特异性抗体,单株抗体的两个抗原接合区

之一是针对癌细胞的标靶抗原,另一个抗原接合区则会针对吞噬细胞上的特异抗原,以加强

其细胞毒杀作用(例如bispecific CD19/CD3,一端针对B细胞上的CD19,一端会接合毒杀

性T细胞上的CD3,让表现CD19的B细胞淋巴瘤,更容易被毒杀性T细胞破坏(4).(图二)

图一,抗体依赖型吞噬细胞毒杀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ular cytotoxicity; ADCC)

Immunoglobulin即免疫球蛋白,开叉处为Fab区,用来接合要被毒杀细胞上的特殊抗原;

另一边直线端即Fc区,可和自然杀手细胞(NK cell)和巨噬球(macrophage)上的Fc受体结合,

让这些吞噬细胞来进行对目标细胞的毒杀作用(5).

2. 在恶性淋巴瘤与白血病的临床应用

Rituximab(Rituxan )

Rituximab是攻击CD20的单株抗体.因为CD20在绝大部份(90%)的B淋巴瘤细胞

上都有表现,所以研发攻击CD20的单株抗体来治疗B细胞恶性淋巴瘤很自然地成为焦点.

Rituximab一开始应用在low grade B or follicular non-Hodgkin′s lymphoma(NHL),针对复

210

发或对化疗具抗药性的病人每周输注375 mg/m2,连续四周.整体反应率达48%,完全缓解

率为6%,有三至四成病人发生输注抗体造成的发烧寒颤反应,但越后面的疗程就越少发生

(7).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於1997年11月26日核准其治疗复发或对化疗具抗药性

的low grade B or follicular non-Hodgkin′s lymphoma(NHL).因为正常的B淋巴球上也有

CD20,rituximab的使用会减少B细胞数目,造成体液免疫功能下降而容易感染.以rituximab

作第一线治疗单独用於分期高但细胞形态较好,且没有症状的follicular lymphoma病人,也

有不错的成效;但是病人若有较高的乳酸脱氢酶(LDH),其治疗反应较差(8).Rituximab也

被使用在与化疗合用以增加疗效,通常是用在分期较高且有症状的病人身上.另外在经过化

疗或rituximab加化疗得到缓解后,也可用rituximab用来作维持疗法(maintenance therapy)

以保持缓解状态.

图二,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CD19/CD3)作用图

此双特异性抗体有两个Fab区,一个接合上B细胞淋巴瘤上的CD19,一个接合上毒杀性

T细胞上的CD3,让毒杀性T细胞可以更直接地破坏淋巴瘤细胞(6).

Rituximab与化疗CHOP(cyclophosphamide,doxorubicin,vincristine,prednisolone)

合并治疗的处方称为R-CHOP,可用来治疗分期较高且有症状的low grade B or follicular

non-Hodgkin′s lymphoma(NHL).CHOP共给6个疗程,每个疗程前一天给一次rituximab,

在第一疗程开始之前及整个疗程结束之后各额外给两次rituximab;此外在第2与第3,第4

与第5疗程之间也额外给一次rituximab,共使用12次.在最近的重要研究中,针对治疗过

和没有治疗过的病人使用R-CHOP,反应率都高达100%,完全缓解率为87%,反应维持的

中位期为83.5月.至於follicular lymphoma常有的染色体14和18转位,也有很高比例在

病人达到完全缓解后消失,即所谓的分子层次缓解(molecular remission)(9).R-COP(无

doxorubicin,毒性较少)可用来治疗年纪大或体力情况较差的患者,也有不错的效果(10).另

外,rituximab与fludarabine或novantrone合并使用治疗low grade B NHL,也有极高的反

211

应率及治疗维持效果(11).不过,follicular lymphoma是相当难治愈的肿瘤,就算有长达7年

的疾病控制,但最终能否治愈病人仍需更长时间的观察.正因为以上所提不错的治疗成果,

R-CHOPヽR-COP和R-FND(rituximab+fludarabine+novantrone+dexamethasone)目前已

用於测试分期较高的low grade B or follicular 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第一线治

疗(12).

CHOP被公认为治疗弥漫性大细胞非何杰金氏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或其他高恶性度淋巴瘤的第一线标准化学治疗,因为有很好的疗效,而且比其他处

方有较少的毒性(13).当rituximab开始应用时,使用rituximab合并第一线CHOP治疗DLBC

的研究也开始进行.德国GELA第三期临床试验,针对60岁以上的DLBC病人,随机分配

成两组分别使用R-CHOP与CHOP.研究结果显示,完全缓解率分别为R-CHOP组76%和

CHOP组63%,达到统计上显著差异;而无论高低危险群的病人整体存活率都是R-CHOP

组较好.此外也发现若病人为Bcl-2阳性,使用R-CHOP的帮助会更大(14).至於R-CHOP

使用於60岁以下病人的成效,却一直没有很好的临床试验来证明比单用CHOP更优异.直

到2004年才有第三期的临床试验,针对60岁以下的低危险群病人使用R-CHOP与CHOP

治疗,研究结果显示两年整体存活率在R-CHOP组为95%,CHOP为85%,统计上有显著

差异(15).但是只有半数病人有大体积的淋巴结,临床上较严重的患者并没有加入,而且追踪

期还不够久,真正的疗效仍有待更久的观察与更多的临床试验来验证.

Rituximab也被应用於治疗接受干细胞移植的淋巴瘤患者.若病人在接受自体干细胞移

植前三个月内有接受过rituximab的治疗,其整体存活率比起没有使用过或大於三个月前使用

的病人较高(16).

在预后不佳的冠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单独使用rituximab的效果很差,

目前的临床试验著重在以rituximab加上交替使用hyperCVAD(cyclophosphamide,

vincristine,doxorubicin,dexamethasone)和methotrexate/ Ara-C化疗;或是在自体干细

胞移植后作为维持性疗法(17).

CD20在B细胞慢性淋巴性白血病(B-CLL)的血癌细胞上亦有表现,但未曾治疗过的

血癌细胞上CD20表现较多.Rituximab用於B-CLL的治疗方式是每周给予375 mg/m2,连

续四周.在未曾治疗过的病人族群,其整体反应率为60%- 90%,而完全缓解率将近两成;

至於使用在复发或对化疗有抗药性的病人,其反应率为10%- 40%,而且少有达到完全缓解

的病人.其效果较差的原因除了CD20在这群病人的表现率较低外,因病情较严重,淋巴球

细胞在循环中过度增生,造成rituximab在血液中的半衰期变短;而且这些CLL细胞会将CD20

分泌至血液中,造成rituximab连结到真正在CLL细胞表面的CD20的比例变少.为了增加

未曾治疗过的病人对rituximab的反应率,可与化疗药物如fludarabine和cyclophosphamide

一起使用(18).

因为CD20几乎都会在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WM)的癌细胞上表现,所

以也可用rituximab来治疗WM.初步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反应率约为三~四成.若与化疗药

212

物cladribine和cyclophosphamide合用在未曾治疗过的病人身上,整体反应率为94%,完

全缓解率则为18% (19).

Yttrium-90 ibritumomab(Zevalin )与Iodine-131 tositumomab(Bexxar )

Low grade B or follicular non-Hodgkin′s lymphoma(NHL)在只有局部疾病时,是很容

易以放射疗法杀死的,因此结合放射性同位素和抗CD20单株抗体的复合物,最近成为这些

淋巴瘤的一种治疗方式.放射线同位素加上单株抗体之后,在肿瘤部位可能释放出alphaヽ

beta与gamma射线.Gamma射线能量不强,主要用在放射线同位素显像以确认肿瘤位置;

beta射线能量中等,但含盖范围较广,正常细胞可能也会造成毒害,主要用於大体积的肿瘤;

alpha射线能量最强,但含盖范围窄,通常用於清除残存的小肿瘤,较不会伤害到正常组织.

最常用的两种放射线同位素是铱90(Y-90)和碘131(I-131).两种新抗体分别为Y-90

ibritumomab和I-131 tositumomab.Y-90先得到重视是因为它比I-131在肿瘤累积较高浓

度,而且半衰期较短且不会释放gamma射线,毒性较低.另外I-131会在不同病人身上以不

同速率去碘化,去碘的过程中也会代谢掉有效的抗体成份,而分解出的碘会沉积在甲状腺,

胃黏膜,泌尿道等处,因此使用I-131 tositumomab需计算全身可能曝露的剂量.

这一类放射性同位素单株抗体的给药方式比较复杂.以I-131 tositumomab的治疗为例,

分为计量步骤(dosimetric step)与治疗步骤(therapeutic step).在计量步骤第一天先给予

没有标记放射性同位素的单株抗体,目的是清除周边循环中CD20阳性的B淋巴球,以利於

后来放射线同位素能顺利在肿瘤部位发挥作用而不受干扰.同一天再给予有放射线同位素标

记的单株抗体以显影肿瘤部位,一般是5mCi(毫居里)的I-131 tositumomab.当天与之后

的七天内共要作三次扫描以确定肿瘤位置,与计算全身曝露剂量.计量步骤开始后的第八天

为治疗步骤,会再给予一次没有标记的tositumomab,以接合在肿瘤外侧的CD20,让之后

具治疗剂量的标记抗体可以穿越至肿瘤中间发挥作用,随后给予含全身曝露剂量0.75格雷

(Gy)的I-131 tositumomab作为标准治疗.

第一期的Y-90 ibritumomab和I-131 tositumomab的临床试验显示大致有七成的整体反

应率和三成的完全缓解率,但因I-131 tositumomab为纯老鼠来源的抗体,容易产生HAMA,

会产生输注时的不良反应而减低疗效.使用这类含放射性同位素的抗体时要注意下列事项:

周边淋巴球小於5000 / L,以免浪费太多抗体於周边血液中;骨髓被淋巴瘤侵犯的比例少於

25%,以免增加骨髓抑制;另外,Y-90 ibritumomab会累积在病人的胸水或腹水中,也较易

造成骨髓抑制;使用I-131 tositumomab者必须有通畅的泌尿道以利I-131排泄,且I-131

tositumomab会造成甲状腺功能低落,或因放射线曝露来造成次发性白血病,胃癌,泌尿道

癌症等(20).

在一个针对化疗无效的low grade lymphoma与转化型(transformed)淋巴瘤病人之第

三期临床试验中,随机把病人分配到两组治疗组: Y-90 ibritumomab和rituximab.使用Y-90

ibritumomab的病人有较高的整体反应率及完全缓解率,并且达到统计上的显著差异,但是

213

两组病人在存活率上并未显著不同(21).FDA於2002年2月19日核准其用於复发或对化疗

具抗药性的low grade or follicular or transformed B NHL的病人,也可以使用於对rituximab

反应不好的病人.I-131 tositumomab也於2003年6月27日以相同的适应症得到FDA核准.

最近的研究指出,以I-131 tositumomab治疗曾接受过rituximab的low grade or

transformed B NHL患者,可以达到65%的整体反应率,完全缓解率则为38%.这群病人中

有60%对之前的rituximab没有反应,由此可见I-131 tositumomab的优异疗效.进一步分

析发现,I-131 tositumomab对细胞型态较好(grade 1- 2)且肿瘤小於7公分的病人较有效.

此外I-131 tositumomab的效果与病人对之前rituximab的反应没有相关性.副作用方面,有

五成病人有严重但短暂的骨髓抑制,还有两人后来发生骨髓发育不全症候群(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22).

在另一个最近的临床试验发现,以I-131 tositumomab来作为细胞型态第一与第二级,

且分期第三期以上follicular lymphoma的初始治疗,其整体反应率高达95%,完全缓解率

75%.骨髓侵犯越少或肿瘤越小,反应率越好;另一方面,分期越高或骨髓侵犯越严重,病

人越容易复发.多变项分析的结果显示只有骨髓侵犯程度在统计上有显著意义.整体而言,

五年无复发率为59%;完全缓解的病人,五年无复发率是77%.在完全缓解的病人中,有

20个在治疗前被证实有染色体14和18转位,其中有16人在治疗后半年此染色体转位消失

了; 这群临床完全缓解及分子层次亦缓解的病人,有八成在五年后都没有复发.所以用

I-131tositumomab为分期较高low grade lymphoma病人的初始治疗是合理的策略(23).

Gemtuzumab ozogamicin(Mylotarg )

Gemtuzumab ozogamicin(GO)是由anti-CD33 monoclonal antibody和calicheamicin

毒素结合而成.CD33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French-

American-British分类M1- M4细胞上皆有表现,而CD33在正常骨髓干细胞上并不表现.所

以GO是一个治疗CD33阳性之AML的理想单株抗体.GO接合上细胞表面的CD33后,与

CD33一起进入细胞内(internalization)来产生毒杀作用.

患有AML的老年人由於较可能有其它系统性疾病,而且对化学治疗耐受性较差,化疗的

反应率不理想且容易复发,所以整体的治疗成绩十分不好.使用GO治疗患有AML的老年人,

目的就是希望藉由单株抗体的特异性与较低的毒性来提升治疗成绩.

综合3个多机构临床试验结果的分析显示,在化疗缓解后第一次复发且平均年龄61岁

的病人,相隔两周投予两剂9 mg/m2的GO,可使三成病人达到缓解.常见毒性包括:输注

GO造成的发烧寒颤,肝功能上升,肝内静脉阻塞性疾病(veno-occlusive disease,VOD).

美国FDA於2000年5月17日核准GO使用於第一次复发且大於60岁的CD33阳性AML

病人,或不适合再做化疗的病人(24).GO也可用在小於60岁的AML病人,和化疗合用以加

强初始缓解率(induction)或在缓解后强化疗效(consolidation),但若与化疗合用剂量需减

低到3-6 mg/m2,以减轻异常肝功能及VOD的机率(25).

214

Alemtuzumab(Campath-1H )

Alemtuzumab是对抗CD52的单株抗体.用来治疗CD52阳性的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一般的使用为每周静脉注射三次,每次30 mg,若

病人可以承受输注的反应,可治疗至12周.要注意的是,因为alemtuzumab同时抑制B和

T细胞,造成细胞免疫力下降,需同时使用预防性药物以防疱疹病毒和肺囊虫感染.在疗效

方面,在未接受过化疗的CLL病人使用后,反应率高达九成,完全缓解率约两成;若使用在

已接受过化疗的病人,整体反应率大约在33%到70%之间,而完全缓解率不到一成.使用

在T-CLL时,有50%-70%的整体反应率和40%-60%的完全缓解率.美国FDA於2001年

5月7日核准alemtuzumab用於对化疗无效的CLL病人.另外也有人尝试把化疗和

alemtuzumab合并使用,最常与fludarabine合并以治疗CLL病人,但两者合并使用有严重

的免疫抑制作用,甚至有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报告.也有小规模临床试验报告,用alemtuzumab

治疗CD52阳性的急性淋巴芽球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能达到完

全缓解的效果(26).

另外,alemtuzumab也被用来治疗许多CD52阳性的恶性血液疾病,例如表皮T淋巴瘤

(cutaneous T-cell lymphoma,CTCL)(27)ヽ第一型人类T淋巴球白血病病毒(human T-cell

leukemia virus-1,HTLV-1)相关的成人T细胞白血病或淋巴瘤(adult T-cell lymphoma/

leukemia)ヽ周边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ヽWM(19),及肝脾T淋巴瘤

(28).在T-NHL患者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前,可使用alemtuzumab以清除骨髓中的残余淋巴

瘤(29).

仍在发展中的药物

Anti-CD22 monoclonal antibody

CD22通常在较成熟的B淋巴球上表现,包括发细胞白血病(hairy cell leukemia),B-CLL

的血癌细胞皆为此类型之B细胞.Epratuzumab是抗CD22单株抗体,使用於follicular

lymphoma的整体反应率为18%,DLBC的整体反应率为10%.但是有关在B-CLL的临床

使用资料很少,甚至有零星报告显示效果不好.BL-22为抗CD22单株抗体加上绿脓杆菌毒

素,此药可直接造成细胞凋亡,最早是用於发细胞白血病,现在被尝试用来治疗B-CLL(18).

Anti-HLA-DR monoclonal antibody

Apolizumab是针对B细胞上HLA-DR的单株抗体,原本设计用来治疗low grade and

follicular B NHL与B-CLL.但在针对CLL与low grade lymphoma的第一及第二期临床测试,

结果不如预期的好(18).

cAC-10-vcMMAE

何杰金氏症的淋巴瘤细胞上大多都有表现CD30,cAC-10为抗CD30 单株抗体;

215

vcMMAE为一种化疗药物auristatin E,可抑制微小管(microtubule)使细胞不易分裂.在老

鼠实验中,使用cAC-10-vcMMAE这种单株抗体和化疗复合物治疗CD30阳性的肿瘤已有初

步的疗效(30).

抗携铁蛋白受体的单株抗体

急性型的adult T-cell lymphoma/ leukemia细胞上表现很多携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A24是一种可攻击此受体的单株抗体,造成铁无法进入血癌细胞而造成细胞凋亡

(31).

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

HRS-3/A9:针对在何杰金氏症细胞上的CD30与自然杀手细胞上的CD16.SHR-1:针

对在NHL细胞上的CD19与毒杀性T细胞上的CD3.251/22:针对在AML细胞上的CD33

与单核球上的CD64.这些双特异性抗体都还在第一期或第二期临床试验中(32).

3. 在固态肿瘤的临床应用

Edrecolomab

这是一种针对癌细胞表面的17-1A糖化蛋白的单株抗体.17-1A最常表现於大肠直肠癌

的癌细胞,在乳癌,肺癌与摄护腺癌的癌细胞上也有表现.在大肠癌第三期病人手术后给予

500 mg,之后每个月一次给予100 mg,连续四次作为术后辅助性治疗,其整体存活率高於

只有接受开刀治疗的病人.但是第三期随机临床试验显示其效果不如术后辅助性化疗(33).

Oregovomab

这是一种针对卵巢癌特有的CA-125(cancer antigen)之单株抗体,卵巢癌第三与第四

期的病人在接受完手术及辅助性化疗后使用,可作为强化治疗(consolidation),确实的疗效

有待进一步的临床试验证实(33).

其它

Y-90 anti-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针对表皮细胞癌,第一,二期临床试验中.

G250:针对肾细胞癌的单株抗体.Anti-PSA(prostate-specific antigen):治疗摄护腺癌.

Anti-GD2/3(ganglioside;神经胶脂):用於治疗黑色素瘤(33).另外,Anti-VEGF单株抗体

与anti-EGFR单株抗体请见后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血管新生部分的介绍.

216

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相关的分子标靶治疗(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related molecular-targeted therapy)

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癌细胞的重要性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有四种: (1)ErbB-1(又称EGFR);(2)ErbB-2(又称HER-2/Neu);

(3)ErbB-3;(4)ErbB-4.这些受体延伸至细胞内的部份,除ErbB-3外,皆具有酪胺酸激

酶(tyrosine kinase,TK),当TK和ATP接合后会将细胞内受体上的酪胺酸根磷酸化,进而

活化下游的讯息传递路径来刺激细胞生长.

表皮生长因子(EGF)是一种生长促进因子,会接合到具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组织器

官以调控许多生理机能.癌细胞会因为受体过度表现或生长因子不受调控,而过度生长促进

癌化过程.具有表皮生长因子接受体的肿瘤非常多,包括了肺癌,乳癌,胃癌,大肠癌与头

颈部癌等.很多肿瘤都可能表现过量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而伴随比较差的预后,这表示表

皮生长因子受体的传导路径在癌化过程与癌症进展中有重要角色.

除EGF以外,alpha转形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alpha,TGF-alpha),

第一型胰岛素生长因子(insulin growth factor-1,IGF-1),及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也会接合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但至今尚未发现可连结上

ErB-2的生长因子.受体接合这些生长因子后会双体化(dimerization),可以形成homodimer

(两个一样的受体)或heterodimer(两个不同的受体).ErbB-2最容易和别的受体形成

heterodimer.最常见的三种heterodimer为ErbB-2/ErbB-3,ErbB-2/ErbB-4,ErbB-1/ErbB-4.

ErbB-2/ErbB-3是最强而有力促成细胞生长转型的heterodimer.ErbB-3因为缺乏细胞内部

的酪胺酸激酶,若形成homodimer会没有生理作用.

双体化之后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会活化彼此细胞内酪胺酸激酶区,进一步活化下游不同

的讯息传递路径,例如:(1)PI3K/ AKT路径(此路径使细胞不易进行细胞凋亡);(2)Ras/

Raf/ MEK/ MAPK路径;(3)STAT路径.以上路径的讯息传递若失去正常调控,会造成细胞

过度生长,抑制细胞凋亡,增加血管新生,增加肿瘤的侵犯与转移能力.

目前已知在许多状况会发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失去正常调控,例如(1)EGF,TGF-

alpha,IGF-1,bFGF过多时;(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细胞上过度表现;(3)表皮生长因

子受体产生基因变异,使其和生长因子的接合能力上升;(4)不经接合生长因子就自行双体

化,磷酸化,活化下游路径;(5)细胞内对此路径的促进因子增多,或抑制因子减少,造成

调控失去平衡.以上各种情况会使细胞不受抑制地循EGFR路径不停生长,也会造成肿瘤对

化疗与放射治疗的效果不好.所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其下游讯息传递路径是一个重要的治

疗标靶,值得发展药物治疗(34).

217

2. 临床应用

Trastuzumab(Herceptin )

25%-30%乳癌患者为HER-2/Neu阳性,而且表现者会有较差的预后且对荷尔蒙治疗有

抗性.其过度表现是因为基因的多体化(amplification),表现越强者愈

什么是干细胞移植呢?

按照发生学来源分类

按照发生学来源,干细胞可以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1、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特性:⑴发育的全能性。可发育为机构成机体的不同细胞类型中任何一种细胞的潜能。ESC可诱导分化为下列细胞:造血干细胞、血管及内皮细胞、心肌细胞和肌肉细胞、神经细胞及其它分化细胞。⑵无限扩增性。体外无限扩增性是ESC研究和应用的前提和关键,这为ESC提供了无限的细胞来源。⑶可操作性。

2、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s,ASC)是指存在于一种已经分化组织中的未分化细胞,这种细胞能够自我更新并且能够特化形成组织的细胞。成体干细胞,位于人体组织器官之中。除了从骨髓和血液中分离组织干细胞、还从人的胎盘、脐带、肌肉、大脑、皮肤、脂肪、滑膜等多种组织中获取各种干细胞。成体干细胞是已经进入临床应用的干细胞。神经等人体组织和器官。科学家认为,利用干细胞培育出的组织和器官对治疗癌症和其他多种恶性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患者所说的肝细胞移植,对于此类情况,多考虑是肝脏移植。肝脏移植属于是器官移植,不是细胞移植。此类情况多见于患者有肝硬化的终末期,或者是由于肝脏的肿瘤性疾病,进一步引起患者肝功能的衰竭。对于此类情况,如果患者经济情况可以耐受,可以考虑行肝脏的移植。经过积极的肝移植,并且在移植之后服用抗排斥药物,患者病情都会趋于稳定。如果后期没有出现排异反应,患者只需要定期观察肝功能,看有没有谷丙、谷草转氨酶的升高,以及胆红素的升高。

什么是造血干细胞移植 (BMT)?

1) 自体骨髓移植(ABMT)或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CT):ABMT和APBSCT治疗CML的目的主要是延长慢性期或使晚期病人重新回到慢性期,从而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2) 同基因骨髓移植:此种BMT是对CML病进行BMT治疗和最早尝试。

(3) 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几乎是目前能够彻底治愈CML的惟一手段,也是CML治疗的最佳方法。

(4)加速期和急变期的治疗 CML 一旦进入加速期病期病情多不稳定,约有2/3的病人会继而发生急变。此阶段已为CML的晚期,治疗比较困难。

肝硬化做自体骨髓肝细胞移植的优缺点

优点就是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对于严重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异常甚至衰竭的改善非常有效,而且所需费用较肝脏移植低几十倍,治疗过程中患者几乎没有痛苦。

缺点就是这类手术难度大,最好找做个这类手术的知名专家作.

干细胞的作用有哪些?

干细胞的作用:

一、美容领域

人体的衰老,皱纹的出现,究其根源实质上都是细胞的衰老和减少。而细胞的衰老和减少则是由干细胞老化引起的。干细胞是各种组织细胞更新换代的种子细胞,是人体细胞的生产厂。干细胞族群的老化严重减弱了其增殖和分化的能力,新生的细胞补充不足,衰老细胞不能及时被替代,全身各系统功能下降,让人一天天老去。而你的皮肤,也因为皮肤干细胞的衰老而无法及时更新,衰老的皮肤得不到修复,所以,你有了皱纹,失去了青春容颜。干细胞美容原理是通过输注特定的多种细胞(包括各种干细胞和免疫细胞),激活人体自身的“自愈功能”,对病变的细胞进行补充与调控,激活细胞功能,增加正常细胞的数量,提高细胞的活性,改善细胞的质量,防止和延缓细胞的病变,恢复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达到疾病康复、对抗衰老的目的。

分化后的细胞,往往由于高度分化而完全丧失了再分化的能力,这样的细胞最终将衰老和死亡。然而,动物体在发育的过程中,体内却始终保留了一部分未分化的细胞,这就是干细胞,干细胞的衰老是机体衰老或人类衰老的重要因素,因而,人体干细胞移植(或注射)对阻止人类衰老意义重大。干细胞又叫做起源细胞、万用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可以这样说,动物体就是通过干细胞的分裂来实现细胞的更新,从而保证动物体持续生长发育的。

干细胞根据其分化潜能的大小,可以分为两类:全能干细胞和组织干细胞。前者可以分化、发育成完整的动物个体,后者则是一种或多种组织器官的起源细胞。人的胚胎干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人,所以属于全能干细胞。

早在19世纪,发育生物学家就知道,卵细胞受精后很快就开始分裂,先是1个受精卵分裂成2个细胞,然后继续分裂,直至分裂成有16至32个细胞的细胞团,叫做桑椹胚。这时如果将组成桑椹胚的细胞一一分开,并分别植入到母体的子宫内,则每个细胞都可以发育成一个完整的胚胎。这种细胞就是胚胎干细胞,属于全能干细胞。骨髓、脐带、胎盘和脂肪中则可以获取组织干细胞。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些终生与自己相伴的干细胞。但是,人的年龄越大,干细胞就越少。为了弥补干细胞的不足,一些科学家建议从胚胎或胎儿以及其他动物身上获取干细胞。进行培养和研究。

二、器官移植

干细胞的用途非常广泛,涉及到医学的多个领域。科学家已经能够在体外鉴别、分离、纯化、扩增和培养人体胚胎干细胞,并以这样的干细胞为“种子”,培育出一些人的组织器官。干细胞及其衍生组织器官的广泛临床应用,将产生一种全新的医疗技术,也就是再造人体正常的甚至年轻的组织器官,从而使人能够用上自己的或他人的干细胞或由干细胞所衍生出的新的组织器官,来替换自身病变的或衰老的组织器官。假如某位老年人能够使用上自己或他人婴幼儿时期或者青年时期保存起来的干细胞及其衍生组织器官,那么,这位老年人的寿命就可以得到明显的延长。美国《科学》杂志于1999年将干细胞研究列为世界十大科学成就的第一,排在人类基因组测序和克隆技术之前。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和中央医院通过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根治了一名因家族遗传而患上严重的地中海贫血症的男童,这是世界上第一例移植非亲属的脐带血干细胞而使患者痊愈的手术。医生们认为,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并不复杂,就像给患者输血一样。由于脐带血自身固有的特性,使得用脐带血干细胞进行移植比用骨髓进行移植更加有效。利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治疗白血病、各种恶性肿瘤放化疗后引起的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障碍等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科学家预言,用神经干细胞替代已被破坏的神经细胞,有望使因脊髓损伤而瘫痪的病人重新站立起来;不久的将来,失明、帕金森氏综合症、艾滋病、老年性痴呆、心肌梗塞和糖尿病等绝大多数疾病的患者,都可望借助干细胞移植手术获得康复。

同胚胎干细胞相比,成人身体上的干细胞只能发育成20多种组织器官,而胚胎干细胞则能发育成几乎所有的组织器官。但是,如果从胚胎中提取干细胞,胚胎就会死亡。因此,伦理道理问题就成为当前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最大问题之一。美国政府明确反对破坏新的胚胎以获取胚胎干细胞,美国众议院甚至提出全面禁止胚胎干细胞克隆研究的法案。美国的一些科学家则对此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们认为,将干细胞用于医学研究,在减轻患者痛苦方面很有潜力。如果浪费这样一个绝好的机会,结果将是悲剧性的。

生命科学是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之一,已经成为自然科学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1957 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多纳尔·托玛斯发现正常人的骨髓移植到病人体内,可以治疗造血功能障碍。这一技术的发现,使多纳尔·托玛斯本人荣获了诺贝尔奖。

骨髓中的肝前细胞可以用于肝衰竭的移植治疗而不必考虑组织相容性抗原的配型问题,因为患者自身的骨髓细胞就可以用于移植。骨髓细胞具有以下优点:⑴可以制备富含干细胞的骨髓细胞。⑵通过转导促进基因能够增加骨髓来源的肝细胞。⑶可用骨髓来源肝细胞用于生物人工肝;此外HGF也可以通过促进包括骨髓干细胞的肝前细胞分化用于肝硬化治疗。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损伤将为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三、疾病治疗

干细胞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对组织细胞损伤的修复、替代损伤细胞的功能、刺激机体自身细胞的再生功能。

1.呼吸道疾病

自体干细胞免疫治疗哮喘、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

干细胞免疫疗法是通过调控细胞因子,修复受损的组织细胞,然后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细胞因子抑制受损细胞的增殖及其免疫反应,从而发挥免疫重建的功能。从根本上消除哮喘病的发病基础。这些治疗方法在观念上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强调通过修复人体免疫细胞来治疗哮喘病等呼吸道疾病。

干细胞免疫疗法对哮喘出现的咳嗽、多痰、胸闷等症状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具有疗效快、疗程短、不易复发等优点,突破了以往“治疗见效——停药复发”的弊端。其针对哮喘病特性经过细胞培养实验室特殊培养的愈喘干细胞,可以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力,舒张平滑肌,促进体内新陈代谢,修复呼吸系统损伤,激活肺部细胞再生,全面调理脾肺肾,激活肺部细胞再生修复肺通气功能,增强肺功能,充足提供肺部供氧,彻底修复肺、气道粘膜,恢复纤毛的排污能力。经过百余例的临床案例见证,其治愈率可到98%。后期配合中药调理,可长效地控制病情,是目前治疗哮喘病、气管炎最理想、最规范的治疗方法。

2.治疗肾病

干细胞移植治疗肾病的原理:因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多向分化潜能,具有造血支持,免疫调控和自我复制等特点。可作为理想的“种子”细胞用于病变引起的组织器官损伤修复。基础研究发现干细胞可分化成肾固有细胞,肾实质细胞等,所以干细胞移植后对肾脏功能具有良好的修复和重建作用。

干细胞治疗肾病的特性和优势

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能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后代。

低免疫原性。因细胞处于原始状态,不易被识别,所以不存在免疫排斥的特性,没有血型匹配问题。

长期传代不改变生物学特性。可分化成肾固有细胞,肌细胞,肝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等多种细胞的能力。

正是由于干细胞所具备的这些免疫学特性和优势,使其在肾病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3.治疗脑瘫

干细胞移植治疗小儿脑瘫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干细胞移植治疗小儿脑瘫是根据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潜能的神经前体细胞,细胞移植后分化的神经元补充缺损的神经元,并促进小儿脑组织中的神经细胞分化发挥功能,恢复脑神经的正常生长发育,改善大脑的认知功能障碍,为脑性瘫痪小儿进一步康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已为先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且年龄越小,再构成代偿能力越强,治疗的可能性就越大。尽早干预,治疗是预防小儿脑瘫致残的唯一途径。

(1)自我更新:干细胞具有对称分裂及不对称分裂两种分裂方式,从而保持干细胞库稳定。

(2)多向分化潜能:干细胞可以向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分化。低免疫源性:干细胞是未分化的原始细胞,不表达成熟的细胞抗原,不被免疫系统识别。

(3)组织融合性好:可以与宿主的神经组织良好融合,并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

4.治疗自闭症

脐血干细胞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和改善脑内微循环的功能。干细胞进入体内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并通过自身分化和分泌细胞因子和神经肽刺激新生血管形成,改善脑内缺血缺氧状态,激活和修复脑内受损的神经细胞。通过联合移植脐血单个核细胞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有助于改善患儿的语言交流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

四、生物修复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肝病,过去认为自身免疫性肝病比较罕见,由于对此类疾病认识不断深入以及有关免疫学检查方法和相关检查方法的引进和提高,临床上发现中国人群中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患者不断增多。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很多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还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等。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细胞活化剂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细胞活化剂是什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细胞活化剂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细胞活化剂

发表评论

干细胞治疗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30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