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自体移植案例(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
我们将引入我们所有关于造血干细胞自体移植案例和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的知识,以更好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关系。
有谁捐过造血干细胞的?会不会有后遗症或者对身体有害处的?
造血干细胞有两个重要特征:其一,高度的自我更新或自我复制能力;其二,可分化成所有类型的血细胞。造血干细胞采用不对称的分裂方式:由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其中一个细胞仍然保持干细胞的一切生物特性,从而保持身体内干细胞数量相对稳定,这就是干细胞自我更新。而另一个则进一步增殖分化为各类血细胞、前体细胞和成熟血细胞,释放到外周血中,执行各自任务,直至衰老死亡,这一过程是不停地进行着的。
造血干细胞是能自我更新、有较强分化发育和再生能力、可以产生各种类型血细胞的始祖细胞。造血干细胞来源于红骨髓,可以经血流迁移到外周血液循环中,不会因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而损坏造血功能。
人体大部分骨头的中央部分有空腔也叫骨腔,骨腔内所含的物质叫骨髓。骨髓分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具有造血功能,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粒细胞等,都是由它经过多次分化发育而成的。 人体骨髓量与体重等因素相关,成年人骨髓量一般为3千克左右。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张晓辉表示,骨髓移植,移植的核心不是骨髓,而是造血干细胞。通过外周血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采血量甚至比献一次全血还要少,对捐献者自身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对白血病患者而言却可以拯救生命。
骨髓移植,在早期移植的就是骨髓血。骨髓存在于长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骨(如髂骨)的骨松质中。能产生血细胞的骨髓略呈红色,称为红骨髓。造血干细胞主要栖息于红骨髓中,它就像种子一样,虽然在骨髓中含量只有1%左右,却可以生根发芽,不断自我复制,并且可以分化成各种血细胞。为了获取足够的干细胞,早期的移植需要对供者进行半身麻醉,从髂骨采集1000毫升左右的骨髓血,这对健康供者来说代价就太大了。
直到上世纪90年代,研究发现应用细胞动员剂可以将造血干细胞动员入血中,通过采集血液就能获得所需的干细胞。这是移植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大大减少了干细胞采集的风险。
张晓辉介绍,目前造血干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血、外周血、脐带血。从外周血采集造血干细胞简单、方便,是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较多采用的方法。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外周血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少,不能满足移植的需要,通过注射动员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使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增加20—30倍。据多年的临床观察,国内外至今还没有发现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副作用。
捐献造血干细胞影响身体健康吗?张晓辉表示,成年人(18—45岁)的骨髓量一般在3000克左右,大部分存在于骨髓腔。捐献造血干细胞一般采集约为20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悬液,在最高峰时采集造血干细胞,采集次数最多不超过两次,对捐献者本身无不良影响。
全球迄今为止100万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案例证明,捐献造血干细胞安全、科学、无损健康。造血干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自我复制的能力。造血干细胞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2周内,血液中各种成分可恢复到原来水平。适龄、健康的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由于血细胞数量减少,会促使骨髓把储备的血细胞释放,并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促使血细胞的生成。
如果觉得有帮助的话记得分享给需要的人哦~
干细胞移植过程是怎样的?
首先让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大量释放到血液中去,这个过程称为“动员”。然后,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获得大量造血干细胞用于移植,这种方法称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这样现在捐赠骨髓已不再抽取骨髓,而只是“献血”了。而且,由于技术的进步,现在运用造血干细胞“动员”技术,只需采集分离约50至200毫升外周血即可得到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细胞。采集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细胞后,血液可回输到捐献者体内。
通过干细胞移植过程可以治疗多种疾病,而且效果明显。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治疗多种血液病、实体瘤、免疫缺陷病和重度急性放射病,这已被很多人所熟悉。据介绍,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广泛应用于恶性血液病、非恶性难治性血液病、遗传性疾病和某些实体瘤治疗,并获得了较好的疗效。1990年后这种治疗手段迅速发展,全世界1997年移植例数达到4.7万例以上,自1995年开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例数超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占总数的60%以上。同时移植种类逐渐增多,提高了临床疗效!
干细胞的移植不会对于贡献者造成什么身体的影响!干细胞移植成为现代医学中间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晚期淋巴癌免化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获重生
一名70岁高龄企业家,因皮肤出现多处丘疹前往就医,确诊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癌(NHL)第四期,之后展开化学治疗,但化疗副作用让他难以忍受倍感艰辛。为达到较高的治愈机会,医师建议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医师讨论后决定使用全新机转造血干细胞驱动剂,成功驱动足量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2周即出院,经追踪病灶全数消失,至今复原状况良好。 根据统计,非何杰金氏淋巴癌每年新增病患约2,082人,多发性骨髓瘤(MM)每年新增约502人,发生率高居台湾血液癌症排名的第一、三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有效改善部分患者存活期,而移植成功的首要关键在于收集足量的造血干细胞。 然而,据统计指出,有10%〜25% 非何杰金氏淋巴癌 患者,使用第一线驱动剂后仍无法收集足量干细胞,因此被迫放弃移植。中央健康保险署为此已于去年12月核准给付全新机转造血干细胞驱动剂,让在一线驱动失败的患者可以使用,有效帮助逾7成以上患者成功收集到足量的干细胞,重拾人生希望。 台大医院内科部骨髓移植病房主任唐季禄医师进一步说明,使用现行健保给付的第一线造血干细胞驱动方式,仍有2 成 5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癌与近1成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初次使用后成效不彰,无法收集足量造血干细胞供移植使用,而再次使用驱动失败机率更逾7成,使得病患被迫放弃移植! 台大 医院血液科主治医师林建廷医师表示,使用白血球生长激素搭配二线全新机转造血干细胞驱动剂,让造血干细胞与骨髓间质分离,即可促使足量的造血干细胞释放至周边血液中进行收集;不仅可有效协助7成以上患者成功再次驱动,顺利收集每公斤200万颗造血干细胞以进行后续移植,现在健保已有给付,最多可为病患省下近67万医疗费用,大幅减轻病患经济负担。 订阅【健康爱乐活】影音频道,阅读健康知识更轻松 加入【】,天天关注您健康!LINE@ ID:@ : /cancer/article/13126/晚期淋巴癌免化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获重生 关键字:台大医院, 血液科, 林建廷, 内科部, 骨髓移植, 唐季禄
什么是造血干细胞,它可以治疗哪些疾病?
造血干细胞( Stem cell ,SC)是指骨髓中的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分化为各种血细胞前体细胞,最终生成各种血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也可以分化成各种其他细胞。它们具有良好的分化增殖能力,干细胞可以救助很多患有血液病的人们,最常见的就是白血病。但其配型成功率相对较低,且费用高昂。捐献造血干细胞对捐献者的身体并无很大伤害。
可以治疗、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各型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何杰金淋巴瘤,非何杰金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多发性骨髓瘤;
2、造血系统非恶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纤维化;
3、实体瘤:神经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骨肉瘤;
4、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多发性硬化,类风湿关节炎;
5、遗传代谢病:粘多糖病,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联合免疫缺陷病,范可尼贫血,地中海贫血,慢性肉芽肿。
史上今日:中国第一例自体骨髓移植手术获成功
1964年2月5日,我国成功地为一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进行了第一例同卵孪生姐妹骨髓移植手术。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一组由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不同因素所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减低或衰竭的疾病,以全身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特征。骨髓移植是对其最常见的一种治疗手段。
骨髓移植是指将供者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体(患者),以期望能够恢复患者正常造血功能的一种治疗手段,这一方法的出现为再障、白血病等血液病的治愈带来了希望。一般来说骨髓移植根据其骨髓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HLA相合的同胞或非亲属骨髓)、同基因骨髓移植(遗传上完全相同的单卵孪生子骨髓)及自体骨髓移植等三种。
日常生活中采用最多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即异基因骨髓移植,虽然对治愈再障、白血病有较好的疗效,但是由于缺乏适合的供髓者以及昂贵的移植费用,所以对于病人来说有很大的限制。自体骨髓移植作为异体骨髓移植的一种替代疗法,虽然有移植复发率高等一些缺点,但是它的移植不需要提供者,没有移植之后的排斥反应,对患者年龄要求也相对较宽泛。
一般进行自体骨髓移植的最佳时机应该是在疾病得到完全缓解时,或者在获得缓解的基础上再巩固治疗一段时间之后。虽然自体骨髓移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且目前也已积累了不少的临床资料,但由于各家报告的疗效相差较远,对自体骨髓移植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对于骨髓移植这一治疗方法来说,最大的限制还是在于供体不足。随着我国对骨髓移植的不断深入研究,被称为“北京模式”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愈加完善,有效的解决了供体不足的问题,为缓解,治愈再障、白血病等血液病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 孔祥宇 [责任编辑: 吕芮光]
关于造血干细胞自体移植案例和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造血干细胞自体移植案例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