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注射七要素(安全注射7要素)
我们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帮助你解决安全注射七要素你目前面临的问题。
预防接种造成不安全注射的原因
预防接种反应发生的因素
(一)生物制品本质方面的因素
1、疫苗的毒株(灭活疫苗:毒力、毒性、菌体旦白、代谢产物等。减毒活疫苗: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等)
2、疫苗的纯度与均匀度(纯度与效果及反应的关系;白喉、破伤风抗毒素、狂犬血清等由原制品→浓制品→精制品;均匀度以卡介苗为例)
3、疫苗生产工艺问题(培养基质、小牛血清、抗生素、细胞碎片等。
4、疫苗中的附加物(防腐剂、佐剂)
5、疫苗污染外源性因子(培养基质如动物组织或细胞可能含有病毒;细菌污染;猴肾细胞(SV40病毒→神经管肿瘤、曾在MV、POLIO、风疹苗中发现噬菌体→发热、人体细胞改变;鸡白血病的问题)
6、疫苗制造中的差错(POLIO毒力返祖、白破类毒素→高温→毒力回升、细菌污染问题)
(二)疫苗使用方面的因素
1、接种对象不当(妊娠妇女、白喉类毒素的问题、甲肝疫苗)
2、禁忌症掌握不严
3、接种部位不正确和接种途径不妥(坐骨神经损伤、BCG和炭疽疫苗接种途径的问题)
4、接种剂量和次数的因素(剂量:BCG→淋巴结反应;次数;DTP和乙脑疫苗的接种反应)
5、误用与剂型不符的疫苗(皮上划痕→皮下、皮内→皮下)
6、使用时未检查或使用中未摇匀
7、不安全注射问题
(三)个体方面的因素
1、健康状况(调查适龄儿童486人,近期有发热、咳嗽、腹泻等现病史的有76人,占总数15.6%。有神经精神病史者(癫痫)1人。最后确定为疫苗禁忌症,暂不能接种者1人,占总数0.2%. )
2、过敏体质(有过敏史者17人,占总数3.5%。其中青霉素过敏9人,占53%;其他药物过敏6人,占35%;虾过敏1人;油漆过敏1人)。
3、免疫功能不全
4、精神因素
(四)其他因素
1、接种时间
2、药物影响(皮质激素、吗啡、消炎痛、氯霉素;)
3、其他(剧烈运动、饮酒)
正确掌握禁忌症
(一)、急性疾病
(二)、过敏性体质
(三)、免疫功能的改变(先天性、继发性)
(四)、既往接种后有严重不良反应者
(五)、神经系统疾患(乙脑苗、流脑苗、百日咳苗)
(六)、重症慢性病病人
(七)、妊娠
(八)、其他(早产儿、丙球的问题)
护理考试安全注射应当符合哪些方面的要求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1)三查七对;
(2)检查药物质量;
(3)有效期;
(4)安瓿和密封瓶是否完整;
(5)配伍禁忌。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1)注射前必须洗手、戴口罩,衣帽整洁;
(2)注射器的活塞及针头应保持无菌;
(3)注射部位按要求消毒(以注射点作为中心,内向外,直径5cm以上);
(4)药液应按规定时间临时抽取,随即注射。
3、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及针头:
(1)根据药液量、粘稠度和刺激性的强弱选择;
(2)注射器应完整无裂隙,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针头应锐利,型号合适,无钩,无弯曲;
(3)注射器和针头的衔接必须紧密;
(4)一次性注射器的包装应密封,在有效期内。
4、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1)避开神经血管处、炎症、硬结、疤痕及患皮肤病处进针;
(2)需要长期注射的患者,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3)静脉注射时选择血管应远心端到近心端。
5、排尽空气:
(1)防止空气进入血管形成空气栓子;
(2)防止浪费药液。
6、检查回血:
(1)进针后,注射药液前,抽动活塞,检查有无回血;
(2)动、静脉注射前,必须见回血,才可注入药液;
(3)皮下、皮内无回血。
7、掌握合适的进针深度:
(1)根据注射法选择;
(2)针梗不可全部刺入皮内。
8、掌握无痛技术:
(1)取舒适体位,使肌肉松弛,易于进针;
(2)解除患者思想顾虑,分散注意力;
(3)进针时做到二快一慢,推药速度均匀;
(4)刺激性强的药物,进针要深;先注射刺激性弱的药物。
9、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交叉感染:
(1)做到一人一消毒,一人一垫枕,一人一止血带;
(2)使用后注射器和针头要先浸泡消毒后,再处理。
安全注射包括哪几个方面
(1) 医务人员掌握手卫生知识,有手卫生指征时正确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2) 在医疗活动中正确使用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
(3) 进行各种注射前,规范地进行注射部位皮肤消毒,确保效果。
(4) 使用注射针、套管针和静脉输液系统时,为了保障患者安全应遵循下列要求:
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②“一人一针一管一用”,包括配药、皮试、胰岛素注射、免疫接种等。
③尽可能使用单剂量注射用药品。
④单剂量注射用药品不得分数次使用。
⑤多剂量包装药品每次使用时注射针(套管)和注射针筒必须无菌。
⑥保存时应按照厂家建议保存,疑有污染时应立即丢弃。
⑦不得多位患者共用袋装或瓶装的静脉输液。
⑧避免滥用注射。
(5) 预防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在医疗活动中减少不必要的注射操作;推荐使用安全医疗器械进行各种注射操作;应使用大小合适的一次性锐器盒收集各种诊疗、护理操作中产生的损伤性废物,锐器盒不可盛装过满,达到3/4满时应及时关闭;不能弯曲折断或手工拔出针头;不可徒手去除针头。
(6) 正确进行锐器伤的应急处理:一旦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发生锐器伤,应立即遵循“一挤二洗三消毒四报告”的原则进行受伤局部的应急处理,降低锐器伤后感染的风险。应急处理后应及时报告锐器伤管理部门进行暴露评估和暴露后干预。
(7) 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要求,正确处理医疗活动中产生的医疗废物。
安全注射对实施者的无害措施
合理用药(r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drug)的概念是指根据疾病种类、患者状况和药理学理论选择最佳的药物及其制剂,制定或调整给药方案,以期有效、安全、经济地防治和治愈疾病的措施。剂量,按合理的时间间隔完成正确的疗程,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
其基本要素包括:安全性,作为诊断、预防、治疗疾病的药物,由于其特殊的药理、生理作用而具有两重性,即有效性和不安全性,包括毒副作用,不良反应等;有效性,“药到病除”是药物的治疗目的;经济性,尽可能少的药费支出换取尽可能大的治疗收益,合理使用有限医疗卫生资源,减轻患者及社会的经济负担。合理用药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药物的选择:用药合理与否,关系到治疗的成败。在选择用药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①是否有用药的必要。在可用可不用的情况下无需用药。②若必须用药,就应考虑疗效问题。为尽快治愈病人,在可供选择的同类药物中,应首选疗效最好的药。③药物疗效与药物不良反应的轻重权衡。大多数药物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副作用或其他不良反应,以及耐药、成瘾等。一般来说,应尽可能选择对病人有益无害或益多害少的药物,因此在用药时必须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防止滥用药物。④联合用药问题。联合用药可能使原有药物作用增加,称为协同作用;也可能使原有药物作用减弱,称为拮抗作用。提高治疗效应,减弱毒副反应是联合用药的目的,反之,治疗效应降低,毒副反应加大,是联合用药不当所致,会对患者产生有害反应。
制剂的选择:同一药物、同一剂量、不同的制剂会引起不同的药物效应,这是因为制造工艺不同导致了药物生物利用度的不同。选择适宜的制剂也是合理用药的重要环节。
剂量的选择:为保证用药安全、有效,通常采用最小有效量与达到最大治疗作用但尚未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之间的那一部分剂量作为常用量。临床所规定的常用量一般是指成人(18~60岁)的平均剂量,但对药物的反应因人而异。年龄、性别、营养状况、遗传因素等对用药剂量都有影响。小儿所需剂量较小,一般可根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按成人剂量折算。老人的药物可按成人剂量酌减。另外,对于体弱、营养差、肝肾功能不全者用药量也应相应减少。
给药途径的选择:不同给药途径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与疗效关系密切。如硫酸镁注射给药产生镇静作用,而口服给药则导泻。各种给药方法都有其特点,临床主要根据病人情况和药物特点来选择。①口服。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具有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适用于大多数药物和病人;主要缺点是吸收缓慢而不规则,药物可刺激胃肠道,在到达全身循环之前又可在肝内部分破坏,也不适用于昏迷、呕吐及婴幼儿、精神病等病人。②直肠给药。主要适用于易受胃肠液破坏或口服易引起恶心、呕吐等少数药物,如水合氯醛,但使用不便,吸收受限,故不常用。③舌下给药。只适合于少数用量较小的药物,如硝酸甘油片剂舌下给药治疗心绞痛,可避免胃肠道酸、碱、酶的破坏,吸收迅速,奏效快。④注射给药。具有吸收迅速而完全、疗效确实可靠等优点。皮下注射吸收均匀缓慢,药效持久,但注射药液量少(1~2毫升),并能引起局部疼痛及刺激,故使用受限;因肌肉组织有丰富的血管网,故肌肉注射吸收较皮下为快,药物的水溶液、混悬液或油制剂均可采用,刺激性药物亦宜选用肌注;静脉注射可使药物迅速、直接、全部入血浆生效,特别适用于危重病人,但静脉注射只能使用药物的水溶液,要求较高,较易发生不良反应,有一定的危险性,故需慎用。⑤吸入法给药。适用于挥发性或气体药物,如吸入性全身麻醉药。⑥局部表面给药。如擦涂、滴眼、喷雾、湿敷等,主要目的是在局部发挥作用。
给药时间间隔、用药时间及疗程的选择:适当的给药时间间隔是维持血药浓度稳定、保证药物无毒而有效的必要条件。给药时间间隔太长,不能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间隔过短可能会使药物在体内过量,甚至引起中毒。根据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规律,以药物血浆半衰期为时间间隔恒速恒量给药,4~6个半衰期后血药浓度可达稳态。实际应用中,大多数药物是每日给药3~4次,只有特殊药物在特殊情况下才规定特殊的给药间隔,如洋地黄类药物。对于一些代谢较快的药物可由静脉滴注维持血药浓度恒定,如去甲肾上腺素、催产素等。对于一些受机体生物节律影响的药物应按其节律规定用药时间,如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根据激素清晨分泌最高的特点,选定每日清晨给药以增加疗效,减少副作用。
药物的服用时间应根据具体药物而定。易受胃酸影响的药物应饭前服,如抗酸药;易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而镇静催眠药应睡前服,以利其发挥药效,适时入睡。
疗程的长短应视病情而定,一般在症状消失后即可停药,但慢性疾病需长期用药者,应根据规定疗程给药,如抗结核药一般应至少连续应用半年至一年以上。另外,疗程长短还应根据药物毒性大小而定,如抗癌药物应采用间歇疗法给药。
影响药物作用的机体因素
有些病人对某种药特别敏感,称为高敏性;反之,对药物敏感性低则称为耐受性;有些病人对药物产生的反应与其他人有质的不同,即为变态反应。因此,临床用药既要根据药物的药理作用,也要考虑病人实际情况,做到因人施治。
影响药物作用的机体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病理状态、精神因素、遗传因素和营养状态等。
关于安全注射七要素和安全注射7要素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安全注射七要素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