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医院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药(湘雅医院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药有哪些)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将指导你如何更好地理解湘雅医院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药和湘雅医院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药有哪些,并带来更多帮助。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效果如何?
国内外大量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研究和临床试验,显示有效改善
01有效改善血糖
02明显减少和缓解并发症的发生
03增加2型糖尿病c肽水平和调节性t细胞水平
04有效改善胰岛抵抗,部分能够摆脱胰岛素
05效果稳定、长期,无不良反应
干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能力的原始未分化细胞, 再生医学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是间充质干细胞,简称MSCs。 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自我更新以及分泌多种因子参与损伤的组织与器官修复和再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大量的试验和临床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或特定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胰岛β细胞,同时促进巨噬细胞M1向M2转化,进而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促进胰岛再生,伴随血糖的改善,使胰岛和β数目再生,干细胞其分泌效应改善了损伤环境,促进损伤胰岛的a细胞和b细胞转化,达到修复损伤胰岛的目的。
提前储存干细胞为以后干细胞治疗的开放做准备,才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目前我们可以储存围产期的脐带、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还有儿童换牙期的脱落的乳牙牙髓干细胞,成人时期的智齿中的牙髓干细胞和脂肪间充干细胞。目前就是这几种可提取的来源比较普遍,其中牙髓干细胞采集最简便,无创伤,并且经过研究比较,牙髓干细胞的细胞活性是其他来源的三倍以上,是目前最佳的种子细胞。
糖尿病到底应该怎么治疗?
目前国际医疗界对糖尿病是治愈不了的。所谓的能治愈糖尿病的药品或食品那是宣传。
但是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
伯利雅 酒石酸罗格列酮片说明书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药品名称】
通用名:酒石酸罗格列酮片
汉语拼音:Jiushisuanluogelietong Pian
英文名:Rosiglitazone Tartrate Tablets
【成份】
主要组成成份 本品主要成分为酒石酸罗格列酮
化学名称:(±)-5-[[4-[2-(甲基-2-吡啶氨基)乙氧基]苯基]甲基]-2,4-噻唑烷二酮L(+)-酒石酸盐
分子式:C18H19N3O3S•C4H6O6
分子量:507.51
【性状】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薄膜衣片,除去薄膜衣后显白色或类白色。
【适应症】
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单一服用本品,并辅以饮食控制和运动,可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对于饮食控制和运动加服本品或单一抗糖尿病药物,而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本品可与二甲双胍或磺酰脲类药物联合应用。对服用最大推荐剂量二甲双胍或磺酰脲类药物,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本品不可替代原抗糖尿病药物,则需在其基础上联合应用。
饮食控制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首选措施。限制热量、减轻体重和增加运动均有助于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因而其不仅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治疗,而且对有效地保持药物疗效有重要的作用。在开始服用本品前,应控制影响血糖控制的病症,如感染。
【规格】
4mg(以罗格列酮计)
【用法用量】
口服。糖尿病的治疗应个体化。
本品的起始用量为4毫克/日,每日1次,每次一片。经12周的治疗后,若空腹血糖控制不理想,可加量至8毫克/日,每日一次或分两次服用(早、晚各1次)。
本品可于空腹或进餐时服用。
单药治疗 本品的起始剂量为4毫克/日,每日1次,每次一片。临床试验表明,服用4毫克/次,每日2次可更明显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和HbA1c水平。
与磺酰脲类药物或二甲双胍合用 在使用抗糖尿病药物的同时加服本品,毋需改变原二甲双胍或磺酰脲类药物的治疗剂量。
与磺酰脲类药物合用 与磺酰脲类药物合用时,本品的起始用量为4毫克/日,每日1次,每次一片。如患者出现低血糖,需减少磺酰脲类药物用量。
与二甲双胍合用 与二甲双胍合用时,本品的起始用量通常为4毫克/日,每日1次,每次一片。在合并用药期间,不会发生因低血糖而需调整二甲双胍用量的情况。
最大推荐剂量 本品最大推荐剂量为8毫克/日,可单次或分2次服用。临床研究表明,此剂量单药服用或与二甲双胍合用均安全有效。目前尚无本品以4毫克以上剂量与磺酰脲类药物合用的足够临床试验资料。临床试验表明,8毫克/日剂量降低空腹血糖和HbAlc最明显。
老年患者服用本品时毋需因年龄而调整剂量。
肾损害患者单用本品毋需调整剂量;因肾损害患者禁用二甲双胍,故对此类患者,本品不可与二甲双胍合用。
若2型糖尿病患者有活动性肝脏的临床表现或血清转氨酶升高(ALT>正常上限2.5倍),则不应服用本品。(详见吸收、分布、排泄-肝损害患者章节)在开始服用本品前,推荐患者检测肝酶,之后需定期检测肝功。(详见注意事项章节)。
本品单片不可掰开服用。
【不良反应】
据国外研究资料报道:在临床试验中,约4600名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其中3300人治疗达6个月以上,2000人治疗达12个月以上。由于马来酸罗格列酮与本品具有相同的活性成份,国内临床研究表明两者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因此,本品的不良反应可参照马来酸罗格列酮资料。
罗格列酮单用和与其它口服降糖药合并用药的研究
单用罗格列酮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类型见表1。
表1: 双盲试验中罗格列酮单药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分类 罗格列酮
2526人 安慰剂
601人 二甲双胍
225人 磺酰脲类**
626人
% % % %
上呼吸道感染 9.9 8.7 8.9 7.3
外伤 7.6 4.3 7.6 6.1
头痛 5.9 5.0 8.9 5.4
背痛 4.0 3.8 4.0 5.0
高血糖 3.9 5.7 4.4 8.1
疲劳 3.6 5.0 4.0 1.9
鼻窦炎 3.2 4.5 5.3 3.0
腹泻 2.3 3.3 15.6 3.0
低血糖 0.6 0.2 1.3 5.9
* 此表中为任一治疗组发生率≥5%的不良反应。
** 包括服用格列本脲 (514人),格列齐特 (91人) 或格列吡嗪 (21人)。
少数患者服用罗格列酮后可出现轻-中度的贫血和水肿,但毋需中断罗格列酮的治疗。双盲试验中,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罗格列酮组1.9%,安慰剂组0.7%,磺酰脲类组0.6%,二甲双胍组2.2%;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罗格列酮组4.8%,安慰剂组1.3%,磺酰脲类组1.0%,二甲双胍组2.2%。罗格列酮与磺酰脲类药物或二甲双胍合用时,所发生的不良反应类型与单用罗格列酮相似。
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合用,贫血的发生率为7.1%,明显高于单用罗格列酮或与磺酰脲类药物合用,这可能与该组病人基线血红蛋白/血球压积水平较低有关(参见实验室结果异常-血液学部分)。
实验室结果异常
血液学:罗格列酮可致患者的平均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下降,且与剂量相关(个别试验中,平均血红蛋白和血球压积的减少可分别达到1g/dL和3.3%)。单用罗格列酮或与二甲双胍/磺酰脲类药物合用时,血液学指标改变的时间和程度是相似的。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合用组患者贫血的发生率较高,可能与罗格列酮治疗前患者血红蛋白和血球压积水平较低有关。罗格列酮亦可致白细胞计数轻度下降。血液学指标降低可能与罗格列酮可增加血容量有关。
血脂:罗格列酮可使患者血脂指标发生改变。(见临床作用部分)。
血清转氨酶:在多项临床试验中,共有4598例患者接受本品治疗,服用时间约为3600病人年,无证据表明有药物所致的肝毒性反应或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发生。
在安慰剂或阳性药物对照试验中,谷丙转氨酶水平超过正常上限3倍的可逆性升高的发生率分别为:罗格列酮组0.2%,安慰剂组0.2%,阳性对照组0.5%。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罗格列酮组0.3%,安慰剂组0.9%,阳性对照组 1%。
在长期开放的临床试验中,谷丙转氨酶的升高超过正常上限3倍的发生率分别为:罗格列酮组0.35/100病人年,安慰剂组为0.59/100病人年,阳性对照组为0.78/100病人年。
本品上市前的临床试验中,无一例特发性药物反应性肝功能衰竭。(详见注意事项章节)。
【禁忌】
对本品过敏者、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妊娠、哺乳期妇女以及18岁以下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
鉴于罗格列酮仅在胰岛素存在的条件下才可发挥作用,故本品不宜用于1型糖尿病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
本品与胰岛素或其它口服降糖药合用时,患者有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必要时可减少合用药物的剂量。
排卵:本品同其它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一样,可使伴有胰岛素抵抗的绝经前期和无排卵型妇女恢复排卵。随着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女性患者如不注意避孕,则有妊娠的可能。
虽然临床前研究发现本品可致激素水平失调(见致癌性、致突变性和对生育力的影响章节),但此改变的临床意义尚不清楚。一旦出现月经紊乱,则应权衡是否继续使用本品。
血液学:罗格列酮单药治疗或与二甲双胍合用对照临床试验中,可见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下降(个别试验中,平均血红蛋白和血球压积的减少可分别达到1.0g/dL和3.3%)。此改变主要出现于服药开始的4-8周,而后相对保持恒定。服用罗格列酮患者可见轻度白细胞计数减少。上述改变可能与血容量增加有关,无临床意义(详见不良反应 实验室异常章节)。
水肿:水肿患者应慎用本品。在健康志愿者参加的临床试验中,受试者服用罗格列酮8毫克/日,一日一次,连续服用8周。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组相比,给药组平均血容量增加(1.8mL/kg),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型糖尿病患者参加的对照临床试验中,有出现轻至中度水肿的报道。(详见不良反应章节)。
鉴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引起液体潴留,有加重充血性心衰的危险。对有心衰危险的患者(尤其是合用胰岛素治疗者)应严密监测其心衰的症状和体征。(见心功能不全部分)。
心功能不全:临床前研究表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包括本品)可引起血容量增加,以及由于前负荷增加所致的心脏肥大。两项超声心动图研究,以评估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的影响,结果表明患者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其中一项试验为服用本品4毫克/次,每日2次,连续服用52周(共86人),另一项试验为服用本品8毫克/次,每日1次,连续服用26周(共90人)。试验的终点指标为左心室容积的改变是否等于或大于10%。心功能3级和4级(NYHA分级)患者未参加该试验,故本品不推荐用于这类病人,除非其服用本品的预期疗效超过其潜在危险。
本品上市初期,有与血容量增加相关的不良反应报道(如:充血性心衰和肺水肿)。 (见水肿部分)。
肝脏反应:另一种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曲格列酮与特应性肝脏毒性有关,在其上市后临床使用中,曾有极少数病例出现肝功衰竭、肝移植或死亡。在上市前对照临床试验中,与安慰剂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在曲格列酮组出现有临床意义的肝酶升高(ALT正常上限3倍)的发生率高,且有极少数病例出现可逆性黄疸。
多项临床试验中,共有4598例患者接受罗格列酮治疗,服用时间约为3600病人年,无证据表明有药物所致的肝毒性反应或ALT水平升高发生。在本品上市初期,有极少的肝功异常(主要为肝酶升高)的报道。造成肝功异常的原因尚不确定。
在对照试验中,ALT水平超过正常上限3倍的发生率分别为:罗格列酮组0.2%,安慰剂组0.2%,阳性对照组0.5%。服用罗格列酮患者的ALT升高均为可逆性,且与服用本品的因果关系尚不确定。
尽管临床试验无证据表明本品引起肝脏毒性或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但罗格列酮在化学结构上与曲格列酮相似,而曲格列酮与特应性肝脏毒性有关,曾有极少数病例出现肝功衰竭、肝移植或死亡。鉴于尚无一些长期大规模的对照临床试验结果及上市后大量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资料以明确罗格列酮的肝脏安全性,故推荐服用本品的患者定期监测肝功。病人开始服用本品前,应检测肝酶。若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转氨酶升高(ALT正常上限的2.5倍)时,则不应服用本品。对于肝酶基线正常的患者,建议在开始服用本品后的12月内,每两个月检测一次肝功,之后定期检查。对于本品治疗前或治疗中肝酶略高(ALT为正常上限的1-2.5倍)的患者,应分析其肝酶升高的原因。对肝酶轻度升高的患者,服用本品应慎重,适当缩短临床随访时间,增加肝酶检测频率,以确定肝酶升高是否缓解或加重。如果服用本品的患者ALT大于正常上限3倍时,则需尽快复查肝酶。若复查结果肝酶仍大于正常值3倍以上时,则应停止服用本品。
尚无资料显示对于那些服用曲格列酮后出现肝脏病变、肝功异常或黄疸的患者服用本品是否安全。服用曲格列酮后出现黄疸的患者不宜服用本品。对于服用曲格列酮后肝酶正常的患者改服本品时,建议在服用本品前有一周的清洗期。
如患者出现疑示肝功异常症状(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腹痛、疲劳、厌食和/或尿色加深)时,需检测肝酶。患者是否继续服药取决于实验室检测结果。若出现黄疸,则应停止服药。
实验室检查
患者应定期检查血糖和HbA1c。
病人开始服用本品前,应检测肝酶,之后宜定期检测。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妊娠分类C:给予妊娠早期的大鼠罗格列酮,对着床或胚胎无影响,但在妊娠中晚期给药,可引起大鼠和家兔胚胎死亡和生长迟滞,分别给予大鼠和家兔罗格列酮3毫克/公斤和100毫克/公斤/日(分别相当于人日服最大推荐剂量AUC的20和75倍),未发现致畸作用。
给予大鼠罗格列酮3毫克/公斤/日可引起其胎盘病变。在大鼠妊娠和哺乳期间连续给药可引起窝仔数减少,新生鼠成活力下降和出生后生长迟缓,但生长迟滞可于青春期后改善。罗格列酮0.2毫克/公斤/日和15毫克/公斤/日分别为大鼠和家兔的胎盘、胚胎/胎仔及子代无影响剂量,该剂量约相当于人日服最大剂量AUC的4倍。
由于缺乏妊娠妇女用药资料,因此,除非所获利益大于对胎儿的潜在危险,否则妊娠妇女不应服用本品。
现有资料表明,妊娠期间血糖水平异常可增加新生儿先天性畸形的发生率、新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此大多数专家推荐在妊娠期使用胰岛素,以尽可能保持血糖正常。
对分娩的影响:尚无罗格列酮对人分娩影响的资料。
对哺乳的影响:大鼠乳汁中可检测出药物相关物质,但本品是否经人乳汁排出尚不清楚。由于许多药物可经人乳汁排出,因此哺乳妇女不宜服用本品。
【儿童用药】
目前尚无18岁以下患者服用本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资料,故18岁以下患者不应服用本品。
【老年患者用药】
老年患者服用本品时毋需因年龄而调整剂量。
【药物相互作用】
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其它形式的相互作用。
经细胞色素P450代谢的药物:体外药物代谢试验表明,在临床使用剂量下,罗格列酮不抑制主要的P450。体外试验资料证实,罗格列酮主要通过CYP2C8代谢,极少部分经CYP2C9代谢。尼莫地平和口服避孕药(炔雌醇和炔诺酮)主要经CYP3A4途径代谢,因此与本品(4毫克,每日2次)合用,不会对上述二药物产生具有临床意义的药代动力学影响。
格列本脲:对于服用格列本脲病情稳定的糖尿病患者,本品(2毫克/次,每日2次)与格列本脲(3.75毫克/日至10毫克/日)合用7天,不会改变其24小时的平均稳态血糖水平。
二甲双胍:对于健康受试者,本品(2毫克/次,每日2次)与二甲双胍(500毫克/日,每日2次)合用4天,不会改变本品及二甲双胍的稳态药代动力学参数。
阿卡波糖:健康受试者服用阿卡波糖(100毫克/次,每日3次)7天,对单剂口服本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影响。
地高辛:健康受试者连服本品(8毫克/次,每日1次)14天,对地高辛(0.375毫克/次,每日1次)的稳态药代动力学参数无影响。
华法林:连续服用本品对华法林对映体的稳态药代动力学参数无影响。
乙醇:服用本品的2型糖尿病患者单次饮用中等量的乙醇,不会增加其急性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
雷尼替丁:健康受试者连服用雷尼替丁(150毫克/次,每日2次)4天,不会改变罗格列酮单剂口服或静脉给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该结果表明胃肠道pH值升高不影响本品的口服吸收。
配伍禁忌:无已知配伍禁忌。
【药物过量】
目前尚缺乏人体药物过量的资料。健康受试者单剂口服本品最高达20毫克,仍可很好耐受。一旦发生药物过量,应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
【临床试验】
国内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本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与马来酸罗格列酮片(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有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理毒理】
药理作用
酒石酸罗格列酮为罗格列酮的酒石酸盐,以下为罗格列酮的作用。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素抵抗。本品属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通过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有效地控制血糖。本品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gamma)的高选择性、强效激动剂。人体内胰岛素的主要靶组织如肝脏、脂肪和肌肉组织中,均存在PPAR受体。本品激活PPAR-γ核受体,可参与葡萄糖生成、转运和利用的胰岛素反应基因的转录进行调控。此外,PPAR-γ反应基因(PPAR-γ-responsive genes)也参与脂肪酸代谢的调节。临床研究中空腹血糖(FPG)和HbAlc的检测结果表明,该药可改善血糖控制情况,同时伴有血胰岛素和C肽水平降低,也可使餐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下降。本品对血糖控制的改善作用较持久,可维持达52周。
本品的抗糖尿病作用已在2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由于靶组织的胰岛素抵抗而出现高血糖症和/或糖耐量降低)中得到提示,可有效降低ob/ob肥胖小鼠、db/db糖尿病小鼠和Zucker肥胖大鼠的血糖,减轻其高胰岛素血症,并可延缓db/db小鼠和Zucker肥胖大鼠模型的糖尿病发展。动物研究提示,本品的抗糖尿病作用是通过提高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实现,并且在脂肪组织中使胰岛素调控的葡萄糖转运因子GLUT-4的基因表达增加。本品单独使用不会使2型糖尿病和/或糖耐量减低的模型动物出现低血糖。
毒理研究
动物毒性:本品小鼠、大鼠、犬给药剂量分别为3mg/kg/日、4mg/kg/日和2mg/kg/日(分别相当于临床最大推荐日剂量的5,22和2倍)时,均发现心脏增大,形态学检查可见心室肥大,这可能与血容量增加导致心脏负荷加大有关。
遗传毒性:体外细菌基因致突变试验、体外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小鼠体内微核试验、体内外大鼠程序外DNA合成试验(UDS)结果均为阴性。小鼠淋巴瘤体外试验中,在代谢活化条件下可见突变率有轻度增加(约20倍)。
生殖毒性:本品剂量达40mg/kg/日(相当于人日服最大推荐剂量下AUC的116倍),对雄性大鼠交配和生育力无影响。本品可改变雌性大鼠的动情周期(剂量2mg/kg/日,相当于人日服最大推荐剂量下AUC的20倍),降低雌性大鼠的生育力(40mg/kg/日,相当于人日服最大推荐剂量下AUC的200倍),并伴血中的孕激素和雌激素降低。在0.2mg/kg/日(相当于人日服最大推荐剂量下AUC的3倍)剂量下,未见到上述改变。本品剂量为0.6和4.6 mg/kg/日(相当于人日服最大推荐剂量下AUC的3和15倍),可降低猴子卵泡期血清雌二醇水平,继而使黄体激素水平和黄体期孕酮水平下降,并出现闭经,这可能与本品直接抑制卵巢甾体激素的生成有关。大鼠怀孕早期给予本品,对着床或胚胎无影响;但在妊娠中、晚期给予本品,可引起大鼠和家兔胚胎死亡和生长延滞。大鼠和家兔给药剂量分别达3 mg/kg/日和100 mg/kg/日(分别相当于人日服最大推荐剂量下AUC的20和75倍)时,未见致畸作用。大鼠给药3 mg/kg/日时可使胎盘出现病理改变。大鼠妊娠和哺乳期连续给药可引起窝仔数减少,新生鼠生存能力下降和出生后生长迟缓,但生长迟缓可于青春期后恢复。本品对大鼠、家兔胎盘、胚胎/胎仔和仔代的无影响剂量分别为0.2 mg/kg/日、15 mg/kg/日,约为人日服最大推荐剂量下AUC的4倍。尚无充分和严格控制的孕妇临床研究资料。只有当其潜在利益大于对胎儿的潜在危险性时,孕妇才可以服用本品。大鼠乳汁中检测到了罗格列酮的相关物质,但本品是否经人乳汁分泌尚不清楚。由于许多药物可经人乳汁分泌,故哺乳妇女不宜使用本品。现有资料明显提示,妊娠期间血糖水平异常可增加新生儿先天畸形的发生率、新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此大多数专家建议在妊娠期单用胰岛素,以尽可能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致癌性:小鼠掺食给予本品2年,剂量为0.4、1.5和6 mg/kg/日(高剂量相当于人日服最大推荐剂量下AUC的12倍),未见致癌作用,但在1.5 mg/kg/日以上剂量,可引起脂肪组织增生。大鼠经口给予本品2年,剂量为0.05、0.3 和2mg/kg/日[高剂量分别相当于人日服最大推荐剂量下AUC的10(雄性)倍和20倍(雌性)],在0.3 mg/kg/日和更高剂量下,可明显增加大鼠良性脂肪组织瘤的发生率。上述两种动物上发现的增生反应与本品对脂肪组织过度而持久的药理作用有关。
【药代动力学】
据国外马来酸罗格列酮片临床研究文献资料报道,在治疗剂量范围内,罗格列酮的血浆峰浓度(Cmax)与药-时曲线下面积(AUC)随剂量增加而成比例增加,消除半衰期为3—4小时,与剂量无关。
吸收:罗格列酮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99%。血药浓度达峰时间(Tmax)为1小时。进食不改变本品的AUC值,但可引起Cmax下降约28%及Tmax延迟至1.75小时,此改变无明显临床意义,故罗格列酮在空腹或进餐时服用均可。
分布:群体药代动力学表明,罗格列酮的平均口服分布容积(Vss/F)大约为17.6升(±30%)。约99.8%的罗格列酮与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
代谢:罗格列酮可被完全代谢,无原形药物从尿中排出,其主要代谢途径为N-脱甲基和羟化后与硫酸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由于在循环中所有代谢产物的活性均明显弱于原形化合物,故对胰岛素增敏作用甚微。
体外研究表明,罗格列酮主要经P450同功酶CYP2C8代谢,经CYP2C9代谢仅占很小部分。
排泄:口服或静脉给予[14C]马来酸罗格列酮后,约64%从尿中排出,约23%从粪便中排出。[14C]相关物质的血浆半衰期范围为103—158小时。
2型糖尿病患者群体药代动力学
共642名男性和405名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35-80岁)参加了3项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其群体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马来酸罗格列酮药代动力学参数不受年龄、种族、吸烟或饮酒的影响。口服清除率及口服稳态分布容积均随体重增加而增加。若患者体重在50-150公斤范围内,其口服清除率和稳态分布容积的变化不大于1.7倍和2.3倍。此外,马来酸罗格列酮的口服清除率受体重和性别的影响,女性患者大约低15%。
特殊人群
年龄: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716名受试者年龄小于65岁;331名受试者大于65岁),本品的药代动力学不受年龄的影响。
性别:相同体重下,女性患者(405人)的平均口服清除率较男性患者(642人)低大约6%。
马来酸罗格列酮单服或与二甲双胍合用均可有效控制男性和女性患者的血糖。马来酸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合用时的疗效不存在性别差异。
单服马来酸罗格列酮,女性患者的疗效较男性显著,究其原因,在相同体重指数(BMI)下,女性患者的脂肪含量一般多于男性,由于分子靶点PPARγ在脂肪组织中表达,因而至少可部分解释本品在女性患者中疗效显著的原因。而肥胖患者则不存在此性别差异。由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应个体化,故毋需根据性别进行剂量调整。
肝损害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相比,伴中、重度肝脏疾患的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马来酸罗格列酮后,未结合药物的口服清除率明显降低,由此导致血中未结合药物的峰浓度(Cmax)和AUC0-inf分别增加了2和3倍,且消除半衰期亦延长2小时。
若2型糖尿病患者有活动性肝脏疾患的临床表现或血清转氨酶升高(ALT正常上限的2.5倍)时,则不应服用本品。(详见注意事项章节)。
肾损害患者:对轻至重度肾功能损害或需血液透析的患者,马来酸罗格列酮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与肾功正常者相比,无显著临床差异,故毋需进行剂量调整。因肾损害患者禁服二甲双胍,故对此类患者本品不可与二甲双胍合用。
种族:对白种人、黑种人和其他种族人群的研究表明,马来酸罗格列酮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不受种族的影响。
儿童使用:目前尚无儿童使用本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资料。
国内临床研究资料表明,本品与马来酸罗格列酮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和疗效,单次口服8mg马来酸罗格列酮(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与单次口服相同剂量的本品具有生物等效性。
【贮藏】
遮光,25℃以下干燥处保存。
【包装】
铝塑泡罩包装。7片/板×1板/盒;7片/板×2板/盒。
【有效期】24个月。
【执行标准】YBH06932008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0406
【生产企业】
企业名称:山东达因海洋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地址:山东省荣成市黎明北路19号
干细胞怎么样可以治疗糖尿病的?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是利用干细胞再生和修复的特性,使之产生新的β细胞,修复受损病变组织,恢复正常胰岛功能。另一方面,干细胞能提高人体组织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使糖、蛋白质和脂肪正常代谢,达到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的目的。很多患者通过多睦健康去日本进行干细胞治疗糖尿病都反映的效果是很不错的,后期可以摆脱胰岛素的困惑,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无毒的,可以放心使用。
干细胞干预糖尿病解决方式
方案一:干细胞定向静脉回输
干细胞回输治疗通过提取高数量和质量的干细胞通过静脉回输给患者。利用干细胞的自我复制和分化潜能来修复受损的细胞,恢复受损器官、组织的正常功能。
利用干细胞的自动“归巢”作用,即干细胞会自动转移到人体内受损的部位,分化生成所需的各类细胞,从而达到修复人体系统固有细胞,恢复系统功能,使患者病症改善,达到治疗的目的。
方案二:干细胞局部靶向移植
干细胞靶向移植是将高数量和质量的干细胞直接移植到患者胰腺,利用干细胞的自我复制和分化潜能来修复受损的细胞,恢复受损胰腺的正常功能。
干细胞移植治疗之后,由于新生胰岛细胞可以像正常胰岛细胞一样发挥分泌胰岛素的作用,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无需刻意控制饮食,可逐步减少药物和胰岛素用量。
干细胞能够治疗许多疾病,比如糖尿病脑瘫等等,还可以美容养颜。其中日本的干细胞技术比较先进,可以咨询一些海外医疗服务机构比如多睦健康进行了解
治疗糖尿病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及代表药
治疗糖尿病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及代表药
1.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糖尿病药物种类,此类药物主要通过 *** 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达到降血糖的目的,分为长效类和短效类。短效类包括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喹酮(糖适平)等,需要在一日三餐前半小时服药。长效类包括:格列齐特缓释片(达美康)、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控释片(瑞易宁)、格列美脲(亚莫利)等,一般每日服药1次,通常建议在早餐前半小时服用。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缓释或控释片剂是不可以掰开或者嚼碎服用,不然就起不到“缓释”、“控释”的效果了。2.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糖尿病药物种类,此类药物也被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常用的包括:瑞格列奈(诺和龙,孚来迪)、那格列奈(唐力)等。顾名思义,它可以快速短效地促进胰岛素分泌,一般每日3次,于进餐前或进餐时口服,如不吃饭则不服药,主要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3.二甲双胍糖尿病药物种类,二甲双胍可能是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最为熟悉的一种降糖药,由于它并不直接 *** 胰岛素分泌,因此服药时间没有什么严格的限制,可以在餐前、餐中或者餐后;但有些患者服用后会产生较明显的胃肠道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等,故可餐后或餐中服药,以减轻胃肠道反应,一般每日2~3次。如服二甲双胍缓释片,也可每日1次服用。4.噻唑烷二酮类糖尿病药物种类,主要包括马来酸罗格列酮(文迪雅)、盐酸吡格列酮(艾可拓、卡司平)等。它与二甲双胍一样,并不直接 *** 胰岛素的分泌,而是通过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来发挥稳定而持久的降糖作用。这类药物一般在每日的同一时间服用一次,每次1~2片,与是否进餐无关。5.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糖尿病药物种类,以阿卡波糖(拜糖平)为代表的此类药物,通过延缓小肠对多糖的消化吸收,主要控制餐后高血糖的发生,尤其适用于饮食习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中国人。服用方法是进餐时随第一口食物嚼服,不要随水吞服。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假如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在日常用药中包含此类药物,需直介面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而口服面包、饼干等食物会因无法立刻吸收而达不到迅速提升血糖的效果。6.胰岛素糖尿病药物种类,①短效胰岛素(如常规优泌林、诺和灵R):三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②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如诺和锐):三餐前即刻皮下注射。③中效胰岛素(如诺和灵N):按照病情需要,一般每日1~2次,可于早、晚餐前1小时或者睡前皮下注射。④预混胰岛素:按照病情需要,一般每日2次。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如优泌林70/30、诺和灵30R、诺和灵50R)应于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中效胰岛素(如诺和锐30)应于餐前即刻皮下注射。注意每次使用前需摇匀。⑤基础胰岛素(如来得时、诺和平、长秀霖):一般每日同一时间皮下注射1次,不受进餐时间的影响。
治疗糖尿病药物的分类
您好: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生性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服用中药,西药,注射胰岛素等治疗方法。
建议您控制饮食,适量体育锻炼,保持愉悦的心情。多吃蔬菜,少吃或不吃含糖高的食物。每周至少应坚持运动3次,每次运动持续时间为30-60分钟,包括运动前准备活动及运动后的恢复整理运动。运动过程中应感觉周身发热、出汗,但不要大汗淋漓。
治疗糖尿病药物:金塘康。
假药
治疗糖尿病药物有多少种
治疗糖尿病的有中药、中成药、西药、生物制剂有很多种,你可以上网搜一下。适合病人的就是最好是药物。
糖尿病药物治疗?
帊迈新吧!我一个亲戚以前也是糖尿病,有10多年的病史了!整天甜一点的东西都不敢吃,身体很是消瘦,我们都看着心疼!最后吃了一种叫帊迈新药物!到现在也没复发!
不行的话你去试试!?
糖尿病药物怎么治疗
糖尿病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就是坚持注射胰岛素2、可以‘荒糖’,降低胰岛素抵抗和减轻其他糖尿病并发症,比现在胰岛素好,且安全,另外也是治疗三高的
糖尿病药物
治疗糖尿病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无副作用的药物肯定就是胰岛素了,全世界范围内都是。
不过楼主要是像吃药控制的话,副作用比较小的还是诺和龙、瑞格列奈、盐酸二甲双胍片、阿卡波糖了。不过最好的还是胰岛素。
糖尿病药物有副作用吗
大活络丸为蜜丸,糖尿病患者不适合服用。而且大活络丸对中风偏瘫、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和抗炎、镇痛等有重要意义。糖尿病患者 的手脚麻木是由于末梢神经病变 引起的一种慢性并发症,治疗需要在控制稳定血糖的同时用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可以静脉输液,也可以是口服和肌注。建议患者到医院内分开接受系统的治疗,自己不要乱用药。
糖尿病药物倍欣的副作用大吗?
您好,糖尿病常规的治疗方法是吃降糖药或打胰岛素治疗,但是这需要终身治疗,药物长时间吃会有副作用和依耐性,对肝肾功能也有损害,可以考虑干细胞移植术,研究证实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细胞,在适当的环境下,可以向各种细胞分化,它就像“种子”一样,在各种组织器官中生长,将一定数量的自体干细胞通过动脉导管迁移到胰腺组织中,“种子”就会在胰腺组织微环境的诱导下分化增殖为胰岛样细胞,替代损伤的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起到治疗糖尿病的作用。
糖尿病药物有什么
1阿卡波糖配合饮食运动; 2体重正常或偏瘦磺脲类药物单独使用;或与阿卡波糖联合使用。 3肥胖者双胍类;或双胍类与磺脲类联合应用。 4以上都失效使用服用‘荒糖’,安全,没有依赖
求问干细胞治糖尿病 为何希望变成泡影?
“干细胞治糖尿病”为何希望变成泡影?随着干细胞技术逐渐被大众熟知,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无疑成为这几年的热议话题。然而当这个“万能细胞”给人们带来无限可能和希望的时候,技术的不够成熟,却让这一切理想变成镜花水月。干细胞“神话”让患者失望而归“干细胞以旧换新,打破糖尿病不治神话,不截肢治疗糖尿病足……”近年,诸如此类的宣传在广大糖友的视野里屡见不鲜。特别是,这类广告大多出自一些正规的医疗机构,这让很多患者动了心。来自江苏的陈女士从广告上看到,北京的一家部队医院正在开展“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项目。陈女士的女儿今年只有20岁,却被诊断出糖尿病,让陈女士着实心疼。女儿这么年轻,只要有机会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帮女儿治疗。来到北京之后,医生非常细心为女儿安排治疗,然而当问起治疗的细节医生却很难说清楚,只说干细胞都是在实验室培养的,是很先进的技术。每当陈女士犹豫徘徊,医生和护士总会“鼓励”她,这么老远来到北京不能就这么放弃,最终陈女士下定了决心。但在治疗结束后几个月,女儿的空腹血糖依然高出正常人很多,昂贵的治疗并没能起到什么效果。与此同时,不少人与陈女士有着同样的遭遇。患者在很多打着“干细胞”旗号的医疗机构,自费做了“小白鼠”,没有效果不说,还承担着不可预知的风险。如今,很多糖尿病患者提起“干细胞”都会产生一种排斥感,认为这些治疗都是骗人的,用“不过关”的技术在拿患者做实验。国内肝细胞治疗糖尿病尚未成熟干细胞作为一项新型的治疗方法,其本身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因为干细胞具备自我复制以及再次分化的潜能,在治疗糖尿病时,可以分化为胰岛细胞、激活休眠的胰岛细胞、修复受损的胰岛细胞,调节免疫平衡、诱导免疫耐受。不过,我国目前关于干细胞治疗疾病(一部分血液系统疾病除外)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与标准,政府也未批准医疗机构用干细胞进行疾病的治疗,因此我国的干细胞治疗还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尚在研究的技术就开始打着“临床应用”的幌子对患者进行治疗,还收取高昂的医疗费用,实在是让患者心寒。那么,既然有这么多医疗机构看上了“干细胞”这块大蛋糕,并以此大做文章,是否因为这项技术曾在治疗中获得过成功?医疗相对发达的欧美国家是否可以完成此项技术呢?德国拥有30年干细胞临床应用史在欧洲,干细胞早就不是一项新技术了。而在众多医疗科技较发达的国家,德国的干细胞技术可以算是这个时代最先进水平的代表。德国对干细胞临床应用已有30年历史,其监管体系、相关标准及法规都已经非常成熟和完善。位于德国海德堡的TICEBA医疗中心,从2008年开始已经帮助全球200多名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最好的治疗效果是能够摆脱胰岛素和降糖药,恢复正常人的生活。他们利用的是ABCB5皮肤干细胞技术,这项技术在2008年获得了世界专利,并正式展开临床治疗。与国内很多尚未获得干细胞应用资质的医院相比,TICEBA获得了欧盟的自体干细胞操作授权,以及德国主管机关根据《德国药品法》颁发的利用自体组织作为药品生产加工材料,并应用于自体治疗的授权。整个治疗过程严格按照GMP标准规范,在TICEBA接受治疗的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国内商业宣传让干细胞治疗成为泡影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技术在国际上获得的成功,无疑给了国内很多医疗机构“启发”:既然糖尿病的根源治疗已经能够实现,一定会有很多患者会因治病心切而选择尝试。但是,不够成熟和规范的技术一次次给患者带来失望和伤害,以至于现在人们谈“干细胞”色变。事实上,可怕的并不是干细胞本身,而是不够完善的技术。优翔专家提示,选择干细胞治疗糖尿病,一定要详细了解医疗机构在干细胞应用方面的资质,不能盲目轻信所谓的“大医院”。目前来讲,全球具备应用ABCB5干细胞治疗疾病权限的仅有德国TICEBA一家机构。
关于湘雅医院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药和湘雅医院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药有哪些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湘雅医院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药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