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储存池(白细胞储存池进入循环池)
本文目录一览:
- 1、什么是细胞池?细胞池的定义
- 2、白血球1146号是出自哪部电影的
- 3、人的白细胞死后会边什么?
- 4、白细胞循环池在哪里
- 5、为什么大量出血后白细胞计数会升高?
- 6、白细胞的主要工作是什么?还有哪些细胞配合白细胞工作?
什么是细胞池?细胞池的定义
根据粒细胞群发育阶段 人为地分为分裂池 成熟池 贮备池 循环池和边缘池等
1.分裂池 包括原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 能合成DNA 具有分裂能力
2成熟池 包括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 失去分裂能力 3.贮备池 包括杆状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 成熟粒细胞贮存于骨髓 在贮备池中停留3~5 d 数量为外周血5~20倍 贮备池中细胞 在机体受到感染和其他上海张江免疫细胞储存的简单介绍应激反应时 可释放入循环血液 通常只有杆状核或分叶核中粒性粒细胞能从贮备池进入血液 当病情严重时 少量晚幼粒细胞也能进入外周血
4、循环池 进入外周血的成熟粒细胞有一半随血液而循环 白细胞计数值就是循环池的粒细胞数
5、边缘池 进入外周血的另一半成熟粒细胞 粘附于微静脉血管壁 边缘池和循环池粒细胞保持动态平衡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边缘池和循环池中的粒细胞可一过性地从一方转向另一方 使白细胞计数显示大幅度甚至成倍波动
白血球1146号是出自哪部电影的
白血球1146号出自动漫《工作细胞》。
白细胞,日本漫画家清水茜所著漫画《工作细胞》及衍生动画中的男主角。现实中人体血液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男性拟人代表,轴心人物编号为U-1146。主要工作是负责驱除侵入体内的细菌(日本方称为杂菌)和病毒。
日常生活
白细胞的生活之地是血管中的循环池和储存池。
平时与其他脸部护理图中性粒细胞同伴分别在身体中不同的区域进行巡逻,有时会带着血小板一起。在发现有害菌和病毒的时候就利用游走的特性,穿透血管壁迅速到达战场,进行第一阶段的免疫战斗,为巨噬细胞、T细胞等免疫细胞到达争取时间。
人的白细胞死后会边什么?
白细胞死亡后自溶,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会被排出体外。
在人的一生中,身体的所有组织中都在发生着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发育和死亡这些正常过程的一部分,人的身体也有内在的机制来清理这些死亡细胞的残片。
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正常白细胞的寿命也就是一两个星期,然后它们会衰老而自溶解体,被人体组织吸收消失。
如果是与病菌等外来感染物“搏斗”,它们大多会在吞噬数十个细菌后,自身发生解体,所释出的各种溶酶体酶类能溶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液。
就是说,每次伤口流出来的脓液就是为你面部皮肤衰老的原因的健康而英勇献身的白细胞。
白细胞循环池在哪里
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循环池就是流动血液中的白细胞,所谓“池”的概念只是人为提出的,为了方便理解白细胞的活动规律,并不真的存在于机体的一个什么地方。
白细胞计数时所得的白细胞值仅为循环池的粒细胞数。边缘池及循环池的粒细胞之间可以互相换位,并经常保持着动态平衡。
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两个池中的粒细胞可一过性地从一方转向另一方面,从而导致白细胞计数结果呈较大幅度甚至成倍的波动。这一点在分析白细胞计数结果时必须予考虑。进入血液的粒细胞约平均停留10h之后,即逸出血管壁而进入组织内或者体腔中,以行使其防御功能。
这些细胞一般不再返回血管,在组织中发挥功能作用的时间为1-2天,其后即消失。消亡的粒细胞由骨髓释放的新生粒细胞加以补充,而保持外围血中白细胞数量的相对恒定。
扩展资料
一个原粒细胞经过增殖发育,最终生成8-32个分顺核粒细胞。目前常根据其发育阶段而将粒细胞群人为地划分为分裂池(mitoticpool)、成熟池(matyration pool)、贮备池(storagepool)、循环池(circulatimg pool)等。
一般认为从原粒细胞发育为分叶核细胞共需10天左右。这一过程是在骨髓内进行。贮备池中的杆状核及分叶核粒细胞仅有约1/20释放到周血中,大部分则仍存于贮备池内以便不断地补充损耗及应急需。
成熟细胞进入积压液后构成况积压液粒细胞池,该池中约半数的粒细胞游离运行于血循环之中,构成循环粒细胞池。另一半则险着于血管内壁而形成边缘粒细胞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细胞
为什么大量出血后白细胞计数会升高?
这是人体应急性反应,大出血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缓解人体不良反应,此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刺激人体血液系统储存池
释放池释放白细胞
血小板引起增高,在出血控制后会自然恢复正常
白细胞的主要工作是什么?还有哪些细胞配合白细胞工作?
血常规中的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是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重要的参考资料,尤其在儿科急性发热、感染性疾病诊治中,血常规检查常是区别细菌性感染或病毒性感染以及感染严重度必不可少的手段。但笔者在日常工作中也经常发现,某些家长或医生由于对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分析的片面性,导致抗生素滥用或疾病严重度判断的偏移。在此作简短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于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必须牢记的要点
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值(包括绝对值和相对百分数)反映的是炎症指标,换言之,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均可以引起上述参数的变化。
对儿科发热的患儿,白细胞和分类值常反映感染性炎症,也常作为鉴别细菌性或非细菌性感染的指标。即细菌性感染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数升高。但是在复杂性慢性、反复性发作的疾病(如哮喘、过敏性咳嗽、过敏性肠病等)和重症感染又伴有全身炎性反应(如各种病原体引起的重症感染、感染性休克)时,上述数值的判断必须慎重,因为它既受感染性炎症影响,又受非感染性炎症的影响。
病毒感染时通常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加,但某些特殊病毒或病毒感染综合征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白细胞总数和分类,作为血常规3项重要信息之一(其他2项是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也是血液病和骨髓功能重要指标。如白血病、白细胞减少症等。
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和分类的常见认识误区
以成人的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正常值来判断小儿的化验值。
解析 小儿各年龄段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见表1)及分类有很大的不同。白细胞主要分粒细胞(包括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白细胞的分类中以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变化比较突出:生后4~6 d至4~6岁期间以淋巴细胞占优势,约占60%为主;中性粒细胞约为30%。而在出生后4~6 d前和4~6岁后直至成人则以中性粒细胞为优势,约占65%。
白细胞值正常范围在国内外不同教科书中有所不同,但各年龄组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而目前各医院包括儿童医院化验单上均以成人正常值为标准,不少儿科医生也以此标准值去判断不同年龄患儿,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也是抗生素滥用的重要原因。
把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值增高作为感染性疾病未愈的指标、作为继续应用抗生素的证据,并因为化验白细胞高而不敢停用抗生素。
事实上对只咳嗽不发热,没有明显感染病灶的儿童,轻度的白细胞增加没有太大意义,更不能区分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因为有多种因素可以引起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增高,如精神紧张、哭闹、运动或活动、预防接种、疼痛刺激等等。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服药、食物等也可使白细胞值改变。有人观察到:在12~24 h内,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可以由(15.0~20.0)×109/L下降至10.0×109/L(即从每立方毫米1.5万~2万降到1万以下)。
过度解读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如机械、简单地用来判断感染病原体、抗生素选择的指标。
解析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是在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综合资料基础上,对病因、发病机制分析后进行针对病因或病理生理机制的治疗,而当前存在着单纯以白细胞总数和分类作为病因、病机诊断分析,甚至作为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包括抗感染和抗炎治疗)的证据,而忽视病人整体的症状体征和其他实验室检查资料的现象。
掌握白细胞生成、循环和清除过程,有利于纠正认识误区
白细胞主要由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以白细胞中占优势的中性粒细胞为例:粒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内成熟为粒细胞后大部分仍在骨髓储存池内停留3~5 d。释放到外周血的粒细胞进入血循环中,成为外周血功能池。外周功能池中粒细胞约半数随血液循环运行,即进入循环池,另一半附着于小静脉或毛细血管壁未进入循环,称为边缘池。化验末梢血血常规计数的白细胞只反应了循环池中的粒细胞数值。而循环池和边缘池的粒细胞经常随机交换,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性粒细胞约在循环中维持10~12 h,半衰期6~7 h,平均6.3 h。然后在毛细血管丰富的脏器,如肺、消化道、脾等脏器中以随机的方式逸出血管壁,进入组织(称为组织粒细胞池)。而组织中的粒细胞约是血管内的20倍。进入组织内的粒细胞不再返回血液循环,而是发挥黏附、吞噬和杀菌等抗微生物作用,生存1~3 d后衰老死亡,再被机体的单核-巨噬细胞清除,少数通过唾液、痰液、消化液或泌尿生殖道排出。
结论:
①末梢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只反映机体内白细胞总数的一小部分;
②白细胞处于较迅速的动态平衡过程中;
③影响白细胞计数的因素包括骨髓储存池释放白细胞的多少、边缘池白细胞进入循环池的多少,以及血管内逸出到血管外组织去的白细胞的多少。
总结
发生复杂反复的病情时,单凭外周血白细胞值去判断疾病和决定抗生素应用,或者只是因为白细胞高(如10.0×109/L)而不敢停抗生素,甚至不敢停止输液是不可取的。
由于复杂因素的影响,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值需要医师综合分析判断,如完善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准确地判断可以获得疾病发生机制的线索,早期发现问题;而过度简单解读血常规会导致病情误判,药物滥用。甚至可以说,医师判断血常规结果是见仁见智的。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