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利赛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干细胞知识 > 正文

干细胞知识

卡佩奇干细胞价位(卡佩奇干细胞怎么样)

max2023-02-11干细胞知识51

本文目录一览:

历届诺贝尔医学奖

历届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1901年~1930年

1、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 德国“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美容院面部护理图片高清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

2、1902年罗纳德·罗斯英国“研究显示了脸部过敏后应如何护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

3、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

4、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转化和扩增”

5、1905年罗伯特·科赫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

6、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

7、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8、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俄罗斯“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

9、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瑞士“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

10、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

11、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

12、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

13、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

14、1914年罗伯特·巴拉尼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

15、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

16、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

17、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奥托·迈尔霍夫德国“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系”

18、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加拿大“发现胰岛素”约翰·麦克劳德加拿大

19、1924年威廉·埃因托芬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

20、1926年约翰尼斯·菲比格丹麦“发现鼠癌”

21、1927年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奥地利“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治疗价值”

22、1928年查尔斯·尼柯尔法国“在斑疹伤寒研究上的工作”

23、1929年克里斯蒂安·艾克曼荷兰“发现抗神经炎的维生素”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爵士英国“发现刺激生长的维生素”

24、1930年卡尔·兰德施泰纳奥地利“发现人类的血型”

1931年~1960年

1、1931年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德国“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2、1932年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爵士英国“发现神经元的相关功能”埃德加·阿德里安英国

3、1933年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美国“发现遗传中染色体所起的作用”

4、1934年乔治·惠普尔美国“发现贫血的肝脏治疗法”乔治·迈诺特美国威廉·莫菲美国

5、1935年汉斯·斯佩曼德国“发现胚胎发育中的组织者效应”

6、1936年亨利·哈利特·戴尔爵士英国“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的相关发现”奥托·勒维奥地利

7、1937年圣捷尔吉·阿尔伯特匈牙利“维生素C和延胡索酸的催化作用”

8、1938年海门斯比利时“发现窦和主动脉机制在呼吸调节中所起的作用”

9、1939年格哈德·多马克德国“发现百浪多息(一种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效果”

10、1943年亨利克·达姆丹麦“发现维生素K”爱德华·阿德尔伯特·多伊西美国“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

11、1944年约瑟夫·厄尔兰格美国“发现单神经纤维的高度分化功能”赫伯特·斯潘塞·加塞美国

12、1945年 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英国“发现青霉素及其对各种传染病的疗效”恩斯特·伯利斯·柴恩英国霍华德·弗洛里爵士 澳大利亚

13、1946年赫尔曼·约瑟夫·马勒美国“发现用X射线辐射的方法能够产生突变”

14、1947年卡尔·斐迪南·科里美国“发现糖原的催化转化原因”格蒂·特蕾莎·科里美国贝尔纳多·奥赛阿根廷“发现垂体前叶激素在糖代谢中的作用”

15、1948年保罗·赫尔曼·穆勒瑞士“发现DDT是一种高效杀死多类节肢动物的接触性毒药”

16、1949年瓦尔特·鲁道夫·赫斯瑞士“发现间脑的功能性组织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葡萄牙“发现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对特定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17、1950年菲利普·肖瓦特·亨奇美国“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美国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瑞士1951年马克斯·泰累尔南非“黄热病及其治疗方法上的发现”

18、1952年赛尔曼·A·瓦克斯曼美国“发现链霉素,第一个有效对抗结核病的抗生素”

19、1953年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英国“发现柠檬酸循环”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美国“发现辅酶A及其对中间代谢的重要性”

20、1954年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美国“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各种组织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美国托马斯·哈克尔·韦勒美国

21、1955年阿克塞尔·胡戈·特奥多尔·特奥雷尔瑞典“发现氧化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22、1956年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美国“心脏导管术及其在循环系统的病理变化方面的发现”沃纳·福斯曼德国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兹美国

23、1957年达尼埃尔·博韦意大利“发现抑制血管系统和骨骼肌的作用”

24、1958年乔治·韦尔斯·比德尔美国“发现基因功能受到特定化学过程的调控”爱德华·劳里·塔特姆美国乔舒亚·莱德伯格美国“发现细菌遗传物质的基因重组和组织”

25、1959年阿瑟·科恩伯格美国“发现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机制”塞韦罗·奥乔亚美国

26、1960年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爵士 澳大利亚 “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彼得·梅达沃英国

1961年~1990年

1、1961年盖欧尔格·冯·贝凯希美国“发现耳蜗内刺激的物理机理”

2、1962年佛朗西斯·克里克英国“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生物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詹姆斯·杜威·沃森 美国莫里斯·威尔金斯英国

3、1963年约翰·卡鲁·埃克尔斯爵士 澳大利亚 “发现在神经细胞膜的外围和中心部位的离子机理”艾伦·劳埃德·霍奇金英国安德鲁·赫胥黎英国

4、1964年康拉德·布洛赫美国“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机理和调控作用”费奥多尔·吕嫩德国

5、1965年方斯华·贾克柏法国“在酶和病毒合成的遗传控制中的发现”安德列·利沃夫法国贾克·莫诺法国

6、1966年裴顿·劳斯美国“发现诱导肿瘤的病毒”查尔斯·布兰顿·哈金斯美国“发现前列腺癌的激素疗法”

7、1967年拉格纳·格拉尼特瑞典“发现眼睛的初级生理及化学视觉过程”霍尔登·凯弗·哈特兰美国乔治·沃尔德美国

8、1968年罗伯特·W·霍利美国“破解遗传密码并阐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哈尔·葛宾·科拉纳美国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美国

9、1969年马克斯·德尔布吕克美国“发现病毒的复制机理和遗传结构”阿弗雷德·赫希美国萨尔瓦多·卢瑞亚美国

10、1970年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美国“发现神经末梢中的体液性传递物质及其贮存、释放和抑制机理”乌尔夫·冯·奥伊勒瑞典伯纳德·卡茨爵士英国

11、1971年埃鲁·威尔布尔·苏德兰美国“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

12、1972年杰拉尔德·埃德尔曼美国“发现抗体的化学结构”罗德尼·罗伯特·波特英国

13、1973年卡尔·冯·弗利德国“发现个体与社会性行为模式的组织和引发”康拉德·洛伦兹奥地利尼可拉斯·庭伯根英国

14、1974年阿尔伯特·克劳德比利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组织方面的发现”克里斯汀·德·迪夫比利时乔治·埃米尔·帕拉德美国

15、1975年戴维·巴尔的摩美国“发现肿瘤病毒和细胞的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罗纳托·杜尔贝科美国霍华德·马丁·特明美国

16、1976年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美国“发现传染病产生和传播的新机理”丹尼尔·卡尔顿·盖杜谢克美国

17、1977年罗歇·吉耶曼美国“发现大脑分泌的肽类激素”安德鲁·沙利美国罗莎琳·萨斯曼·耶洛美国“开发肽类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

18、1978年沃纳·亚伯瑞士“发现限制性内切酶及其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丹尼尔·那森斯美国汉弥尔顿·史密斯美国

19、1979年阿兰·麦克莱德·科马克美国“开发计算机辅助的断层扫描技术”高弗雷·豪斯费尔德英国

20、1980年巴茹·贝纳塞拉夫美国“发现调节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受体的遗传结构”让·多塞法国乔治·斯内尔美国

21、1981年罗杰·斯佩里美国“发现大脑半球的功能性分工”大卫·休伯尔美国“发现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托斯坦·维厄瑟尔瑞典

22、1982年苏恩·伯格斯特龙瑞典“发现前列腺素及其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本格特·萨米尔松瑞典约翰·范恩英国

23、1983年巴巴拉·麦克林托克美国“发现可移动的遗传元素”

24、1984年尼尔斯·杰尼丹麦“发现单克隆抗体产生的原理”乔治斯·克勒德国色萨·米尔斯坦英国

25、1985年麦可·布朗美国“在胆固醇代谢的调控方面的发现”约瑟夫·里欧纳德·戈尔茨坦美国

26、1986年斯坦利·科恩美国“发现生长因子”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意大利

27、1987年利根川进日本“发现抗体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原理”

28、1988年詹姆士·W·布拉克爵士英国“发现药物治疗的重要原理”格特鲁德·B·埃利恩美国乔治·希青斯美国

29、1989年迈克尔·毕晓普美国“发现逆转录病毒致癌基因的细胞来源”哈罗德·瓦慕斯美国

30、1990年约瑟夫·默里美国“发明应用于人类疾病治疗的器官和细胞移植术”唐纳尔·托马斯美国

1991年~2014年

1、1991年厄温·内尔德国“发现细胞中单离子通道的功能”伯特·萨克曼德国

2、1992年埃德蒙·费希尔美国“发现的可逆的蛋白质磷酸化作用是一种生物调节机制”埃德温·克雷布斯美国

3、1993年理察·罗伯茨英国“发现断裂基因”菲利普·夏普美国

4、1994年艾尔佛列·古曼·吉尔曼美国“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中的信号转导作用”马丁·罗德贝尔美国

5、1995年爱德华·路易斯美国“发现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遗传调控机理”克里斯汀·纽斯林-沃尔哈德德国艾瑞克·威斯乔斯美国

6、1996年彼得·杜赫提澳大利亚“发现细胞介导的免疫防御特性”罗夫·辛克纳吉瑞士

7、1997年史坦利·布鲁希纳美国“发现朊病毒——传染的一种新的生物学原理”

8、1998年罗伯·佛契哥特美国“发现在心血管系统中起信号分子作用的一氧化氮”路易斯·路伊格纳洛美国费瑞·慕拉德美国

9、1999年古特·布洛伯尔美国“发现蛋白质具有内在信号以控制其在细胞内的传递和定位”

10、2000年阿尔维德·卡尔森瑞典“发现神经系统中的信号传导”保罗·格林加德美国艾瑞克·坎德尔美国

11、2001年利兰·哈特韦尔美国“发现细胞周期的关键调节因子”蒂姆·亨特英国保罗·纳斯爵士英国

12、2002年悉尼·布伦纳英国“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遗传调控机理”H·罗伯特·霍维茨美国约翰·E·苏尔斯顿美国

13、2003年保罗·劳特伯美国“在核磁共振成像方面的发现”彼得·曼斯菲尔德爵士英国

14、2004年理查德·阿克塞尔美国“发现嗅觉受体和嗅觉系统的组织方式”琳达·巴克美国

15、2005年巴里·马歇尔澳大利亚“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罗宾·沃伦澳大利亚

16、2006年安德鲁·法厄美国“发现了RNA干扰——双链RNA引发的沉默现象”克雷格·梅洛美国

17、2007年马里奥·卡佩奇美国“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引入特异性基因修饰的原理上的发现”马丁·埃文斯爵士英国奥利弗·史密斯美国

18、2008年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 德国“发现了导致子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法国“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吕克·蒙塔尼法国

19、2009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澳大利亚“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卡罗尔·格雷德美国杰克·绍斯塔克英国

20、2010年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英国“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奖”

21、2011年布鲁斯·巴特勒美国他们对于先天免疫机制激活的发现,  朱尔斯·霍尔曼法国拉尔夫·斯坦曼美国他发现树突细胞和其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

22、2012年约翰·格登爵士英国“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写成多功能细胞”

23、2013年詹姆斯·E·罗斯曼美国发现了细胞囊泡交通的运行与调节机制。

24、2014年约翰·欧基夫(JohnO'Keefe)美国、英国国籍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的发现梅-布里特·莫泽(May-BrittMoser)挪威爱德华·莫索尔(EdvardI.Moser)挪威

急求2006至2010年在生物、化学、医药、药学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简要的内容。

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一份声明中说,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而理解这一点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

真核生物是有细胞核的生物,相比起细菌更为复杂,动物和植物都是真核生物。

科恩伯格现年59岁,目前供职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他将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科恩伯格的父亲阿瑟·科恩伯格是1959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得主之一。

将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以表彰他们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发布的公报说,法尔和梅洛获奖是因为他们“发现了控制遗传信息流动的基本机制”。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和奥利弗-史密西斯、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以表彰他们在干细胞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今天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日本学者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以及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他们三人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FP)方面有突出成就。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来自法国和德国的3名科学家因发现导致艾滋病与宫颈癌的病毒分享该奖。这3人分别为发现导致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德国人哈拉尔德•楚尔•豪森,以及发现艾滋病病毒的法国人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5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以表彰他们“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

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共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拉马克里希南、施泰茨和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奖,核糖体是进行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细胞器,了解核糖体的工作机制对了解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核糖体是生命细胞内的蛋白质生产者。三名获奖者在各自漫长旅途上寻获“金钥匙”,成功破解蛋白质合成之谜的“最后一块碎片”。

1978年7月25日,随着世界上第一位“试管婴儿”在英国的诞生,这项技术被称为医学史上的一大奇迹,开创了生殖医学领域的新纪元。“试管婴儿之父”罗伯特·爱德华兹也因此荣获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6日宣布,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铃木章共同获得201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急~~~~~~~求1990年以来到现在十几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生理和医学奖获奖者名单,说明国家、人名和贡献。

一: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名单

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美国)、理查德·爱德华·泰勒(加拿大)首次通过实验证明夸克的存在

1991年:PierreGillardJenner(法国)将研究简单体系中有序现象的方法扩展到更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

1992年:schapac(法国)发明并开发了一种用于高能物理的多线正比室

1993年:herrs和j.h.taylor(美国)发现的脉冲星间接证实了爱因斯坦预言的引力波的存在。

1994年:brockhouse(加拿大)和schall(美国)在凝聚态研究中发展了中子衍射技术

1995年:佩尔(美国)发现tau轻子;莱恩(美国)发现中微子

1996年:D.M.Lee,O'Sherov,R.C.Richardson(美国)发现了在低温下无摩擦流动的氦同位素

1997年:美国的朱棣文和法国的田纳西发明了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

1998年:Rockling,HorstLudwigSteimer和CuiQi(美国)发现并研究了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1999:H.Hoft和Weltmann(荷兰)阐明了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

2000年,alfirov(俄罗斯)和cromer(德国)提出了不同层结构的理论,并发展了不同层结构的快速晶体管和激光二极管;jackkirby(美国)发明了集成电路。

2001年:kotler(德国)、cornell和karle.weiman(美国)在“稀碱金属原子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和“凝聚态早期基本性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成就。

2002年:RaymondDavies、RicardoGiaconi(美国)和ShoichiOzawa(日本)“承认他们对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贡献,包括他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的成就。

2003年:AlexeiAbrikosov、AnthonyLeggett(美国)、VitalyJinzburg(俄罗斯)“对三者在超导体和超流体领域的开创性贡献的认可。”

2004年:DavidGross(美国)、DavidPulitzer(美国)和FrankVilzek(美国)承认他们“在量子场中发现夸克的渐进自由”。

2005年:RoyGlauber(美国)对光学相干量子理论的贡献;JohnL.Hall(美国)和TeodoreHensch(德国)对激光精密光谱学发展的贡献。

2006年:约翰·马瑟(美国)和乔治·斯莫特(美国)承认他们发现了黑体形态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扰动。

2007年:法国科学家阿尔伯特·费尔(AlbertFaire)和德国科学家皮特·克伦伯格(PeteKrunberg)对他们在发现巨磁电阻效应方面的贡献表示赞赏。

2008年:日本科学家NambuYoichiro称赞了他在亚原子物理学中发现的自发对称破缺机制。日本物理学家小林实和Maskawa提出了对称性破坏的物理机制,并成功地预言了自然界中至少存在三种夸克。

2009年:英国华裔物理学家高昆获“光通信领域光传输的开拓性成就”奖;美国物理学家威拉德·S·博伊尔和乔治·E·史密斯因“发明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成像半导体电路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荣膺此殊荣。

2010年: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塞洛夫在二维空间材料石墨烯的突破性实验中获奖。

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90年,josephe.murray(美国),e.donnallthomas(美国),人类器官和细胞移植研究。

1991年,德国erwin-neher和德国bert-sakmann发现了离子通道在细胞膜上的作用。

1992年,EdmondH.Fischer(美国)和EdwinG.Krebs(美国)研究了可逆的蛋白质磷酸化作为一种生物调控机制。

1993年,RichardJ.Roberts(美国)、PhillipA.Sharp(美国)发现了分裂基因。

1994年,AlfredG.Gilman(美国)和MartinRodbell(美国)发现了G蛋白(一种运输GTP的蛋白质)在细胞信号传导中的作用。

1995年,爱德华b刘易斯(美国)、克里斯蒂安nüssleinvolhard(德国)、埃里克fwieschaus(美国)发现了胚胎早期发育的遗传调控机制。

1996年,PeterC.Doherty(澳大利亚)和RolfM.Zinkernagel(瑞士)发现了细胞介质的免疫保护特性。

1997年,StanleyB.Prusiner(美国)发现了一种新的蛋白致病因子朊蛋白。

1998,佛契哥特(美国)、路易斯·路伊格纳洛(美国)和费里德·穆拉德(美国)发现了一氧化氮在心脏血管中的信号传导功能。

1999年,GünterBlobel(美国)发现,蛋白质具有内在的信号物质,可以控制它们向细胞中特定位置的传递。

2000年,arvidcarlsson(瑞典)、paulgreengard(美国)、ericr.kandel(美国)对神经系统的信号传递进行了研究。

2001,Lelandh.Hartwell(美国)、R.TimothyHunt(英国)和PaulM.护士(英国)在细胞周期中发现了关键的调节因子。

2002年,sydneybrenner(英国)、h.roberthorvitz(美国)和johne.sulston(英国)发现了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程序性凋亡)的遗传调控机制。

2003年,保罗·劳特伯(美国)、彼得·曼斯菲尔德(英国)研究了核磁共振成像。

2004年,理查德阿克塞尔(美国)和琳达巴克(美国)研究嗅觉。

2005年,BarryJ.Marshall(澳大利亚)和J.RobinWarren(澳大利亚)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及其对消化性溃疡的致病机制。

2006年,andrewfall(美国)和craigmello(美国)发现了rna干扰的机制。

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和奥利弗·史密斯,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这三位科学家因“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而获得殊荣。这些发现导致了一种被称为“基因靶向”的强大技术。国际团队通过使用胚胎干细胞实现了小鼠的基因改变。

2008年,德国科学家HaraldChulHausen因发现由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宫颈癌而获奖。两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巴尔·辛诺西和吕克·蒙塔涅尔因发现人体免疫缺陷病毒而获奖。

2009年,美国加州旧金山大学的伊丽莎白H.布莱克本、美国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卡罗尔W.格雷德、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杰克W.绍斯塔克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制而获奖。伊丽莎白·布兰奇本来自加州旧金山大学。她1948年出生在澳大利亚。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生于1961年。此外,杰克·绍斯塔克来自霍华德·休·罗伯特·爱德华兹医学院。他1952年出生在伦敦。

2010年,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edwards)因其体外受精研究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1952年出生在伦敦。

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小故事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时间,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居里夫人: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中国网10月10日讯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10月10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芬兰前总统马尔蒂-阿赫蒂萨里。

诺贝尔委员会说,授予阿赫蒂萨里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其30多年来致力于解决全球国际冲突做出的重要贡献。”

不管是作为一名芬兰高级公务员和总统或者是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任职,阿赫蒂萨里一直在为和平事业而努力。在过去20年里,阿赫蒂萨里一 直在积极参与解决全球暴力冲突。1989年至90年,他在促使纳米比亚的独立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05年,阿赫蒂萨里和其组织“危机管理倡议 ”(CMI)对于解决印尼复杂的亚齐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99年和2005年至07年,他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试图找到解决科索沃危机的方法。 2008年,通过“危机管理倡议”和与其它机构的合作,阿赫蒂萨里试图为伊拉克问题寻找一个和平的解决方案。此外,他还对解决北爱尔兰 、中亚、非洲之角的冲突作出了贡献。

尽管事件各方对避免战争和冲突负有主要责任,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曾数次将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国际政治的斡旋者。今天,阿赫蒂萨里是一位杰出的斡旋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取得成果,他向人们展示出了外交斡旋在解决国际冲突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希望,阿赫蒂萨里的努力和成就可以鼓舞其他人。

马尔蒂-阿赫蒂萨里1937年6月23日生于芬兰维堡,社民党人。他1965年进入芬兰外交部工作,曾先后出任过芬兰驻坦桑尼亚 、 赞比亚 、 索马里和莫桑比克的大使。1977年进入了联合国 ,担任联合国纳米比亚问题特别代表、芬兰外交部国务秘书、 前南斯拉夫问题特别代表和联合国负责行政管理事务的副秘书长。1994年3月任芬兰总统 ,2000年3月1日去职。在卸去总统职务后,担任联合国负责处理非洲之角人道主义问题的特使等职务。2005年11月11日被任命为联合国科索沃问题谈判特使。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在颁奖文告中赞扬了她为“可持续发展、民主和和平所作的贡献。”肯尼亚助理环境部长马塔伊在得知获奖消息后对挪威电视台说:“非常感谢你人类胚胎干细胞的主要来源们,我感到很吃惊。我感到很激动,我并没有想到会获奖。

出生于1940年的马塔伊于1977年发起了“绿色带运动”,这一项目致力于提倡生物多样性,并同时创造工作机会、使妇女在社会上获得更多地位。这一项目已栽下了3千万棵树。树木的养护机构目前还雇佣了数千人,其中有不少是妇女。她说:“我们对这些植物的生态系统负有特别的责任。如果我们不能保护它们,那么我们也无法生存。”

这位著名的生物学者于1971年成为内罗毕大学的首位生物学女教授,后来成为生物学院的院长。这位著名的生物学学者1978年获得了德国学术交流奖学金,是获得这一奖学金的首位东非国家的女性。她后来获得了生物学博士学位。

马塔伊于2002年12月作为绿党成员在肯尼亚的首次自由选举中当选议员。2003年1月,她出任助理环境部长,负责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她最近因为对国家的贡献而获得了“手握燃烧着的矛的老者”的头衔。

马丁.路德.金(1929-1968),美国黑人牧师,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他领导了美国五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人逐渐认识到,南北战争所致力解放黑奴运动,并没有产生使美国黑人成为完全平等公民的预效果。十九世纪后期,美国黑人的公民权利受到州和地方歧视黑人的法规和惯例层层约束和限制。在日常生活中,美国黑人常常被隔离开来,不能与白人同在一个学校上学,乘坐同一公共交通工具,同在一个地方居住。黑人不能充分参与美国社会生活,甚至在一百年后仍然和奴隶一样被剥夺各种权利,他们生活水准的提高与国家的发展并非完全相称。因此美国黑人的平等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黑人志愿团体和教会以及其它各阶层关心此事的美国人团体,同心合力掀起了一场争取民权的运动。他们敦促国会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清除美国社会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最后残余。

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八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举行的「为工作的自由进军」是民权运动的重要里程碑。那天最激励人心的,是马丁.路德.金恩牧师代表南方基督教领导会议所作的讲演。 一位新闻记者指出,金氏的演讲「充满林肯和甘地精神的象征和圣经的韵律」。他既义正严辞又有节制;公开宣扬-这是其基本哲学的一部分--非暴力的改革途径;并且侃侃陈词,雄辩有力。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美国国会、总统和法院将金氏在讲演中提到的各种法律障碍解除了

曼德拉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 )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一个大酋长家庭,先后获南非大学文学士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律师资格,当过律师。曼德拉自幼性格刚强,崇敬民族英雄。他是家中长子而被指定为酋长继承人。但他表示:“决不愿以酋长身份统治一个受压迫的部族”,而要“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他毅然走上了追求民族解放的道路。1944年他参加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1948年当选为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书记,1950年任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主席。1952年先后任非国大执委、德兰士瓦省主席、全国副主席。同年年底,他成功地组织并领导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赢得了全体黑人的尊敬。为此,南非当局曾两次发出不准他参加公众集会的禁令。

1961年6月曼德拉创建非国大军事组织“民族之矛”,任总司令。1962年8月,曼德拉被捕入狱,当时他年仅43岁,南非政府以政治煽动和非法越境罪判处他5年监禁。1964年6月,他又被指控犯有以阴谋颠覆罪而改判为无期徒刑,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铁窗生涯,在狱中长达27个春秋,他备受迫害和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1990年2月11日,南非当局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被迫宣布无条件释放曼德拉。同年3月,他被非国大全国执委任命为副主席、代行主席职务,1991年7月当选为主席。1994年4月,非国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中获胜。同年5月,曼德拉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1997年12月,曼德拉辞去非国大主席一职,并表示不再参加1999年6月的总统竞选。1999年6月正式去职。

主要著作有:《走向自由之路不会平坦》、《斗争就是生活》、《争取世界自由宣言》、自传《自由路漫漫》。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曼德拉“乌弗埃-博瓦尼争取和平奖”。1993年10月,诺贝尔和平委员会授予他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为废除南非种族歧视政策所作出的贡献。同年他还与当时的南非总统德克勒克一起被授予美国费城自由勋章。1998年9月曼德拉访美,获美国“国会金奖”,成为第一个获得美国这一最高奖项的非洲人。2000年8月被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授予“卡马”勋章,以表彰他在领导南非人民争取自由的长期斗争中,在实现新旧南非的和平过渡阶段,以及担任南共体主席期间做出的杰出贡献。

1992年曼德拉与温妮分居,1996年3月19日,法院判定曼德拉与温妮离婚。现任妻子格拉萨·马谢尔(Graca Machel)是莫桑比克前总统萨莫拉的遗孀,1998年7月18日与曼德拉结婚。

1992年10月首次访华,5日被北京大学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99年5月,曼德拉总统应邀访华,他是首位访华的南非国家元首。

你说的是特里萨嬷嬷(Mother Teresa)吧!

大学英语教材(复旦版)第三册有一个单元就讲了她的故事。她还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这是转贴的关于她的生平简介:

特里萨嬷嬷(Mother Teresa)原名艾格妮丝·巩霞·博杰舒,1910年8月27日出生在前南斯拉夫的斯科普里一个阿尔巴尼亚农民家庭。她的父亲是个杂货商,家境并不富足,但父慈母爱,手足亲睦,她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生长起来。善良博爱的天性使她对慈善事业着迷。1928年来到印度,并投身于慈善事业。从40年代起,她在印度开展救助孤儿、穷人和老人的慈善工作,并在印度和其他国家创办众多的学校、医院、收容所和孤儿院等。

1952年,特里萨在一座印度庙的旁边建起了“垂死贫民收容所”,以让那些可怜的人在弥留之际能享受一下人间的温暖。至80年代末,大约有3万名身患不治之症又无家可归的穷人在收容所里度过了他们最后的日子。当记者问到挽救这些患有不治之症的人是否值得时,她甚至根本不能理解这个问题的意思,因为这与她的人生观格格不入。

此后,特里萨开始考虑收治麻风病人一事。1964年教皇保罗六世在印度访问期间接见了特里萨,并将自己的一辆高级轿车送给她。特里萨后来将这部车卖掉,用拍卖所得为麻风病人建了一幢楼房,并培训了一些护理人员,使这里成了加尔各彼得堡唯一的麻风病中心。

197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印度修女特里萨,以表彰她“为克服贫穷所做的工作”。在授奖仪式上,特里萨嬷嬷说:“我以穷人的名义接受这笔奖金。”在晚祷后,她对记者说:“贪婪——对权力的贪婪,对金钱的贪婪,对名誉的贪婪,这时当今世界实现和平的最大障碍。”获奖后,特里萨嬷嬷卖掉了奖章,连同19万美元的奖金,全部捐赠给贫民和麻风病患者,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美分。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和平教育奖授予特里萨嬷嬷,以表彰她将其一生献给解除贫困,促进和平和为正义而斗争的事业。她创建和领导的慈善机构在120个国家设立了569个服务中心,3500名修女在其中供职。

1997年9月5日,享誉全球的慈善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里萨嬷嬷因心脏病发作在印度加尔各答逝世,终年 87岁。印度政府于9月13日为特里萨嬷嬷举行了盛大国葬。特里萨嬷嬷的灵柩盖着印度国旗,放在运送过“圣雄”甘地和印度国父尼赫鲁遗体的炮车上,缓缓驶向举行葬礼弥撒的加尔各答体育馆。逾百万不同宗教信仰的群众沿途跟随护送,向灵车抛掷鲜花并高举她的照片。

特里萨嬷嬷将毕生献给为穷苦人谋福利的事业,深受全世界人民的爱戴,被誉为“善良与光明的化身”。特里萨嬷嬷逝世的消息传开后,整个加尔各答沉浸在悲痛之中,成千上万的印度人含着泪水与特里萨嬷嬷作最后的告别。如今,她的名字已经飞越千山万水,传遍整个世界。她以献身慈善事业的至诚,直面困苦的精神,赢得亿万人民的爱戴和尊敬,被人们尊为“善良与光明的化身”。

0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有谁?

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3名美国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创建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

声明指出,“机制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解释何种制度或分配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作为一个重要应用领域,这一理论为最优贸易政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今年已90岁高龄的赫维奇出生在俄罗斯的莫斯科,后加入美国国籍,至今仍活跃在经济研究领域,现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荣誉教授。据当地媒体报道,在得悉获奖消息后,赫维奇激动万分,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得到外界肯定表示非常高兴。

马斯金于195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现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前译普林斯顿进修学院)教授。罗杰·迈尔森1951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现任芝加哥大学教授。这两名获奖人均于1976年取得哈佛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

诺贝尔和平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 他们获奖的理由是因为“在创造以及传递有关人为气候变化知识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所需要的各种度量上所打下的坚实基础”。

戈尔现年59岁,是一位坚定的环保主义者,在白宫任职期间,他积极推动克林顿签署《京都议定书》。离职后的戈尔仍然周游列国宣传环保观念,戈尔的另一项“环保大手笔”是投资并参与拍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在影片中,戈尔一改过去刻板的政治外表和略显木讷的个性,以地球村普通公民的身份向人们展示全球变暖的危害:长此以往,冰川将融化,洪水将泛滥,人类的家园将遭遇毁灭性破坏。影片出乎意料地获得高票房和好评,令他名利双收。

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国前副总统戈尔10月12日在获奖后表示,自己对获奖感觉很荣幸,并称气候变化属于道德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据美国媒体报道,戈尔发表获奖感言时说,地球正处于非常时期,气候危机不属于政治事件,而是对人类道德和精神层面的挑战,这次获奖也是提升公众对气候关注的极好契机。戈尔还表示,他将把分得的奖金全部捐献给气候保护联盟。

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11日宣布,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

莱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现在的伊朗,父母都是英国人。1925年,她跟随父母搬到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南罗得西亚(现属津巴布韦)生活,并在那里度过了大部分童年和青年时光。1939年至1949年,莱辛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育有3个孩子。

1949年,莱辛带着一个儿子和第一部小说的手稿回到英国伦敦。1950年,她发表了第一部小说《青草在歌唱》。这部小说因深刻揭露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和种族矛盾而引起强烈反响,莱辛由此在文坛崭露头角。

1952年至1969年,莱辛陆续发表系列小说《暴力的孩子们》。其间,她还在1962年发表小说《金色笔记》,这部作品被公认为她的代表作。她不仅因这部作品蜚声文学界,还树立了自己作为女权主义者的形象。莱辛创作的小说还包括《黑暗前的夏天》《第五个孩子》等。

莱辛是一位多产作家,除了小说以外,还著有诗歌、散文、剧本等其他体裁的作品。她的许多作品都取材于在非洲的亲身经历,以独特的自传体风格著称。作品题材涵盖了种族矛盾、两性关系、美苏冷战、原子战争、环境污染、科学危机和青年暴力等问题。

诺贝尔物理学奖:

北京时间10月9日下午5点45分,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69岁的法国巴黎大学阿尔伯特·费尔特(Albert Fert)和68岁的德国尤利希研究中心的彼得·格伦博格(Peter Grünberg),因为几乎同时独立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GMR:Giant Magnetoresistance)而共同分享了这一奖项。两位科学家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的奖金。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在宣布物理奖归属时说,这是一次“好奇心导致的发现”。但其随后的应用却不啻为革命性的,因为它使得计算机硬盘的容量从几十兆、几百兆,一跃而提高了几百倍,达到几十G乃至上百G(1G等于1024兆)。

一度被光盘所超越的硬盘储存技术,又重新夺回了自己的领先位置。在每一台笔记本电脑中,都流动着这个物理效应的“幽灵”。磁盘存储技术的原则,是利用每个存储点上的磁场方向代表二进制的0或1,要读取这些数据,需要电极扫过这个磁场;由于磁阻效应,磁场会引起电极电阻的改变,从而改变电流的强度,电极输出电流的高低,就代表了0或1。

在磁场作用下,磁性金属内部电子自旋方向发生改变而导致电阻改变的现象,被称为磁阻效应。这种效应,早在1857年就被英国的开尔文勋爵发现。不过,这种改变的幅度并不大,通常只在1%到2%之间。因此,在巨磁阻效应被发现之前,存储数据所需要的磁场要保持一定的强度,数据点不能做的太小,磁盘容量受到很大限制。

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今天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他获得的奖金额将达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

诺贝尔奖委员会在颁奖文告中表示,将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格哈德•埃特尔是因为他在表面化学所作的开创性研究。表面化学对于化学工业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过程,例如铁为什么生锈、燃料电池如何工作、汽车内催化剂如何工作等。此外,表面化学反应对于许多工业生产起着重要作用,例如人工肥料的生产。表面化学甚至能解释臭气层破坏,半导体工业也是与表面化学相关联的领域。

由于半导体工业的发展,现代表面化学于60年代开始出现。格哈德•埃特尔是首批发现新技术潜力的科学家之一。他逐步建立表面化学的研究方法,向人们展示不同实验过程产生表面反应的全貌。这门科学需要先进的真空实验设备,以观察金属上原子和分子层次如何运作,确定何种物质被置入系统。

格哈德•埃特尔的观察为现代表面化学提供了科学基础,他的方法不仅被用于学术研究而且被用于化学工业研发。格哈德•埃特尔发明的研究方法,基于他对哈伯-博施法的研究,应用哈伯-博施法可以从空气中提取氮,这一点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埃特尔还对铂催化剂上一氧化碳氧化反应进行研究,这种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汽车催化剂中,以过滤汽车产生的废气。

格哈德•埃特尔,1936年出生于德国的巴特坎施塔特,1965年从慕尼黑技术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是柏林马普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的名誉教授。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和奥利弗-史密西斯、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以表彰他们在干细胞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

这三位科学家是因为“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而获得这一殊荣的。这些发现导致了一种通常被人们称为“基因打靶”的强大技术。这一国际小组通过利用胚胎干细胞在老鼠身上引入特定基因修饰。

卡佩西出生于意大利,他现在是美国公民,埃文斯和史密西斯都出生在英国,埃文斯是英国人,史密西斯目前是美国公民。三位科学家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的奖金。

马里奥·卡佩奇:流浪儿终成科学巨匠

有的时候你不得不面对糟糕的境遇,但很可能那是生活给你上了一课。

---马里奥·卡佩奇

夜幕降临,意大利某处被炮火轰炸后的建筑废墟下,年幼的马里奥·卡佩奇钻进一床废纸破布堆成的被子里。整个白天马里奥都在街道上寻找食物,他一边要提防大人的驱赶,一边要防备其他流浪儿的抢夺,到现在也只吃了一个苹果核。他想起白天看到的面包店里香喷喷的面包,不禁咽了咽唾沫。马里奥伸手握成拳放在胸前,暗暗给自己打气,“马里奥,不要哭。你要坚持下去,你要相信妈妈一定会来接你的,她一定会来的。马里奥,坚持!”

距离马里奥和妈妈露西分开有一年多了。第一年的时候,露西在纳粹将她捉走,并关进德国慕尼黑的达豪集中营(注一)前,变卖了所有东西,将马里奥托付给一家农户。在这里,马里奥虽然需要每日辛勤劳作,但是生活十分安定。这样过了一年后,农户说马里奥的妈妈留的钱已经全部用光了,就把可怜的马里奥孤零零地扔在大街上。

达豪集中营(网络图)

马里奥变成了流浪儿。他有时候一个人行动,有时候加入流浪儿组织寻求帮助。他几次寻求过父亲的照顾,但是父亲的虐待常常让他忍不住逃走。他向南流浪,忍受过寒冬酷暑,经历过饥饿毒打,有好几次他以为自己会去见上帝,但最后他还是坚持住了。

1945年春,美国军队解放了慕尼黑,露西也被释放出来。而当她获得自由的第一时间,她就去寻找马里奥。1946年10月,马里奥赤裸裸地躺在没有的毛毯的病床上,营养不良、伤寒将他折磨地奄奄一息。当一只温暖的手覆上马里奥发热的额头上,马里奥睁开眼,发现一位苍老的神色激动的女人站在床前,她的手腕处还搭着几件衣服。她倾身靠近马里奥,嘴里喃喃自语,“马里奥,哦,马里奥,妈妈来接你了!”

马里奥的母亲——露西(网络图)

露西悉心地照顾着马里奥,等到马里奥病好后,母子两人拿着舅舅爱德华寄来的船票来到了美国。爱德华舅舅和舅妈对马里奥十分关心。来到美国的第二天,舅舅就决定送马里奥去学校上课。但是由于之前的流浪生活,马里奥直到九岁还不会阅读和写字,舅妈担心他因此跟不上课程,更是手把手教他阅读。

苦难的流浪生活锻炼了马里奥坚韧的性格,更让他倍加珍惜学习的机会。高中毕业后,马里奥怀揣着让世界更公平、更美好的心愿,进入安提阿学院学习政治学。然而政治学却不是马里奥心中那门“科学”的学科,他转而学习物理科学-物理学和化学。安提阿所有的数学、 物理学和化学课程,包括布尔代数、 拓扑、 电动力学和物理化学,马里奥几乎都有涉猎。但是,马里奥心中最想学习的是“独立研究、独立做实验的科学”。

在美国从事物理研究的舅舅爱德华给了马里奥温暖和支持(网络图)

这个愿望在马里奥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时得到实现,在这里,马里奥第一次接触了分子生物学。马里奥沉迷于分子生物学的世界不能自拔。他跟随诺贝尔奖获得者、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沃森(注二)做实验。沃森不仅是一名聪明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导师。他教给马里奥如何在现有技术下找到关键且可行的研究问题,这对马里奥以后的研究生涯有着重要影响。

马里奥的恩师——“DNA之父”詹姆斯·杜威·沃森(网络图)

随着DNA的双螺旋结构、中心法则的发现,科学家们开始将眼光投到基因功能领域。马里奥发现将标记后的DNA片段注入小鼠细胞的细胞核中,DNA片段会随机整合到细胞核内原有的DNA上。马里奥认为如果将DNA片段插入某一特定位置,使原先位置的基因失活,就能进一步研究基因的功能了。然而在人类几万个基因面前,DNA定点插入的几率是多么微小。198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取消了对马里奥这个项目的资金支持。

然而从小经历苦难、性格坚毅的马里奥并没有放弃。他认为这个计划是可行的,是有研究价值的。他想:虽然成功的机会渺茫,但是如果不去行动去坚持,就永远不会成功。就好像如果年幼时我不去找食物不坚持到底,我可能早就死在意大利冰冷的街头了。马里奥怀着一颗永不认输的心继续研究,无论是在资金短缺时还是伙伴抱怨退出时,他的信念一点都没有动摇。1988年,Mansour等人设计了正负双向选择系统,DNA片段定向插入的难题终于得到解决。而早在1986年,埃文斯就发现了胚胎干细胞能够分化所有类型的细胞。马里奥发现如果将胚胎干细胞和DNA同源重组技术结合起来,再辅以正负双向选择系统,就可以得到基因缺陷的小鼠,还能够在它身上进行各种基因功能测试。

1989年,马里奥将他的研究---基因打靶技术写成论文进行公布,掀起了科学界的一阵浪潮。名誉、赞美接踵而来。2007年,一生坚忍不拔的马里奥佩戴上代表荣誉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牌,在世界科学史上留下精彩一笔。

2007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获奖者,右一为马里奥(网络图)

人物小档案:

马里奥·卡佩奇(Mario Capecchi),1937年10月6日── ,意大利出生的美国分子遗传学家;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之一。目前是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人类遗传学与生物学杰出教授。

注释:

注一:达豪集中营,纳粹德国三大中心集中营之一。1933 年3 月建于德国巴伐利亚的达豪(Dachau)市附近,系纳粹德国最早建立的集中营。首任长官为*艾克。先后关押约25 万人。其中有近7 万人在监禁中被折磨至死。

注二: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Watson),20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带头人之一,1953年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_(包括中心法则),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誉为“DNA之父”。

资料来源:

维基百科

《从流浪儿到诺奖得主:让饶毅目瞪口呆的基因修饰先驱》

《诺贝尔医学奖传奇》

《名人圈马里奥·卡佩奇》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