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利赛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知识 > 正文

养生知识

中脘穴最简单找法(找中脘的简单方法)

max2023-02-12养生知识144

本文目录一览:

穴位密码-中脘穴

中脘为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免疫组化ckpan代表什么八个穴位,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中脘也是 手太阳、少阳、足阳明、 任脉 之会。

位置:

中脘穴 在人体上腹部, 前正中线 上,脐中上4寸。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五十八篇:“上纪者胃脘也”

《难经译释》记载:“太仓本系胃的别名,在此系经穴内,即中脘穴,在脐上四寸。”

曾用名:胃脘穴,大仓穴,上纪穴, 太仓 穴,胃管穴,中管穴,三管穴,中碗穴。

中脘穴位置在胃脘之中,为胃之募穴,主治胃腑病症,所以称之为“腑会”。中脘作为六腑之气所会聚之处,因为六腑皆禀于胃,胃属土,为六腑之大源。

主要治疗作用

健脾化湿,补中益气,通络止痛,和胃降逆

临床多用于治疗胃痛、腹痛、呃逆及血症等。

腹痛

《针灸大全》记载“中满不快,胃脘伤寒,中脘一穴、大陵二穴、三里二穴”。

上述记载看出,中脘与足三里上下配伍,体现了在《黄帝内经灵枢》中提到的“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的治疗法则。

《勉学堂针灸集成·卷二》记载:“腹胀坚脐小腹亦坚,水分、中极各百壮,三焦俞、膈俞各三壮,肾俞以年壮,太溪、太冲、三阴交、脾俞、中脘针”。

上述方法中脘与背俞穴配伍来协调阴阳,体现了在《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的“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免疫治疗在医保范围内吗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的治疗法则。

呃逆

《万病回春呃逆》记载:“大抵发呃不止,将乳香纸卷烧烟,熏鼻中及灸中脘、膻中、期门三处即效”。

胃气上逆则出现呃逆,膻中为气海,主要治疗气机不畅;中脘为腑会,胃之募穴,两穴相配伍可达降逆胃气、调畅气机之功效。

血症

《针灸大成》记载:“吐血等症:膻中、中脘、气海、三里、乳根、支沟”

《类经图翼》记载:“中脘、气海上二穴灸脱血色白,脉濡弱,手足冷,饮食少思,强食即呕,宜灸之,其效如神”

在治疗气虚血证时,一般多用中脘配气海、足三里等穴,以达补气摄血之功。

穴位养生篇—中脘穴

中脘穴是任脉的一个穴道。中脘穴是胃之募穴(脏腑经气聚集于胸腹部的俞穴),是胃经的灵魂俞穴,胃病多取中脘穴。八会穴中的腑会穴,回阳九针穴之一,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的会穴。对调养脾胃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脘对应于解剖学中胃脘的正中部。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分。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的中点。(如下图所示)

中医学称“用穴如用药”,且无任何副作用,直接见效果。比任何的外在介入治疗都安全。人体的经络穴位共有365个穴,中腕穴是临床常用穴,经常按摩这个穴位,能够发挥神奇的作用。

中脘穴就像与生俱备的人体药箱,我们身上的365个穴位也被医家先辈们称之为人体自带的大药房。

胃的功能 胃喜热,最怕寒冷,指的是进食饮食物的温度和属性。如果是胃部着凉也会导致胃脘部不舒,严重的会呕吐,腹泄。平时保健可用热水袋多热敷中脘,艾灸也可以。没有条件做艾灸的朋友,可以按摩中脘穴位。

经常的刺激中脘穴,有疏肝养胃、消食导滞、和胃健脾之功效。可祛除眼袋、美容养颜,延缓衰老。中医临床上辅助治疗慢性肝炎的必选穴道。因中气虚弱导致的子宫脱垂症状也有显著疗效。

中脘、足三里、梁丘、承浆穴四个穴位组合,通治一切胃病,对于急性胃炎特效。可按摩可针灸。针灸需专业的医执业人员操作。

中脘拔罐有理气和中、行气除胀、降逆止呕、缓急止痛的作用。

我们经常听讲 “胃安则卧” 这说法,中医经典《内经》中明确提出“胃不和则卧不安”,指出胃肠疾病与抑郁、焦虑等睡眠障碍相关疾病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治疗失眠从调理脾胃开始。可在睡前,在中脘穴、大腿部胃经上的梁丘和伏兔穴位拔罐10分钟。有助于改善睡眠,对于中轻度特别是脾胃虚寒的失眠患者,一般拔罐1-3次即可入安睡。

梁丘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穴位,梁丘穴位于人体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从膝盖骨外侧端,约三个手指左右的上方也是该穴。如下图所示

伏兔穴同属于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大腿外侧、髂前上嵴与髌骨外缘连线上,髌骨外缘上6寸。取穴方法:坐位,膝盖成90度弯曲,掌根对应髌骨底上缘,手指并拢将手掌放在大腿上,中指指尖的位置取穴。

婴幼儿积食、吐奶,可搓热手掌捂中脘。吃到不对的东西或冰冷的东西呕吐搓热手掌捂胃部也适用。

养胃的食物:小黄米最养脾胃。特别适用于脾胃功能虚寒、大病术后的休养。

战争年代,食物比较匮乏,从战场上抢救回来的死伤病患,术后的调养皆是以为小米粥为主,经济实惠又易得。不失为病术后养虚的最佳食疗。

在北方产妇的坐月子食疗方:小黄米熬红糖粥。产后百脉待虚,小米温养脾胃,红糖补铁佳,两者搭挡,可快速调补气血。

熬小米粥时一定要熬出米油来,可加些红枣、南瓜一起煲,口感更好。

所有保健手法,食疗方,一般在早上7:00-90:00辰时这个时间段操作进行,效果更佳。

中医讲:辰时是胃经当令,胃经是多气多血的经络,在辰时保健中脘效果更好,食疗吸收更优。早餐要吃好,从时辰养生来讲,吃早餐正对应的就是胃经当令的辰时。所以早餐我们一定要重视,要吃好,营养均衡,建议以流食的粥、面食为主,有助于胃的吸收,再配合中脘穴的保健,只要坚持做到,人人皆可脾胃气血充盈,吃嘛嘛香,身体健康棒棒哒。

人体十大养生穴位之中脘穴

中脘穴:养胃穴

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线上,胸骨下端与肚脐连接线中点处,按压时会有酸痛感。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

急性胃刺痛患者可点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压10秒,松开,再压,如此反复,三五分钟就可缓解症状;慢性胃不适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轻揉,可促进消化;急性胃肠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时,还可以按揉天枢穴(位于肚脐旁2寸处)、大巨穴(位于脐下2寸旁开2寸)配合治疗。

取穴方法:

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研究进展:

针刺中脘,可使胃蠕动增强,幽门开放,肠鸣音增加,空肠蠕动增强。

艾灸中脘,见小白鼠的单核巨细胞吞噬机能增强。

胆绞痛:用解痉止痛膏贴中脘穴。取白芷10g,花椒15g,研成细末,韭菜、葱白各20个和苦楝子50g捣烂如泥,用白醋50ml将上药调成糊状,贴于中脘穴,24小时换贴1次,连贴2~4次。

解除幽门痉挛:据报道指压中脘后,在X线下发现胃蠕动增强,110例患者中有94例波频增加,波速增快,幽门痉挛解除。

针刺中脘穴对小肠的蠕动有促进作用,尤其能促进空肠的蠕动。

中脘穴名解:

1、中脘。中,指本穴相对于上脘穴、下脘穴二穴而为中也。脘,空腔也。该穴名意指任有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继续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脉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中管、中碗名意与中脘同,碗通脘。

2、上纪。上,上部也。纪,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

3、胃脘。胃,胃腑也。脘,空腔也。胃脘名意指本穴气血直接作用于胃腑。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性温,与胃经气血同性,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故名胃脘。胃管名意与胃脘同,管通脘。

4、大仓。大,与小相对,大也。仓,仓库也。大仓名意指本穴为地部经水汇聚的大仓库。理同中脘名解。太仓名意与大仓同。

5、三管。三,指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三经也。管,孔也。三管名意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之水皆由本穴聚集下流。

6、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水液,故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中脘穴部位是什么器官

中脘穴 Zhōng wǎn xué

人体穴位,属奇经八脉之任脉。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此外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治疗恶心、治疗烧心、嗳气、治疗慢性肝炎、治疗慢性胃炎、胃痛等。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如下图:

有胃病,按一按这三个穴位,简单易学,很有效

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压力过大。经常由于工作忙碌或者是过度 娱乐 ,而导致忘记了吃饭,或者是随随便便的吃一点东西填饱肚子也就算了。刚开始的时候饥饿的感觉是比较明显,而越到后面饥饿感越来越不明显,很多人就习以为常了。这样洗下去,就会很容易导致我们的身体出现胃病的发生。而胃病会导致我们所食用的食物营养没有办法吸收,从而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身体 健康 状态。而在中医当中,其实可以通过按摩穴位的方法就可以娶到一个镇痛,调节肠胃机能,从而来对我们的胃病进行一个调理。那么具体有哪些穴位可以调节我们的胃病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1】内关穴

内关穴在中医当中是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俞穴之一,他五十岁女人怎么保养脸部主要位于我们的前臂掌侧,在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两寸,掌长肌腱与饶侧腕曲肌腱之间。

取穴方法:我们扬起我们的手掌,在我们的手腕往手肘的方向大约三横指(大概在两寸)距离的地方,在两根骨头,两根手筋的中间,那么这个穴位就是我们的内关穴了。

我们在平时感觉到自己的胃胀或者是在吃了东西之后感觉总是好像有什么东西梗在我们的胸口吞不下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我们的大拇指来对这个穴位进行按压,这样就可以起到一个畅调气机的作用,从而缓解我们胃部不适的症状。

【2】中脘穴

中脘穴是属于我们人体奇经八脉的任脉,是我们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主要是治疗我们消化系统的疾病,例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等疾病,而且这条经脉上面的穴位还可以对于一般胃病,食欲不振,耳鸣,目眩,青春豆,精力不济,神经衰弱等症状也非常的有效。中脘穴的位置主要位于我们的腹部。

穴位位置:中脘穴位于我们的肚脐眼上正中线大约4寸,大概是5根恒指的地方。

穴位主治: 由着凉所引起的胃痛以及胃气攻心而感到的胸闷,打嗝,食道逆流等胃部不适的症状都可以起到一个有效的缓解,以及治疗的作用。治疗的效果可以说是非常的好的。

【3】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我们我们膝盖的下外侧,大约是恒指的小腿胫骨外侧的凹陷处。这个穴位可以说是治疗我们一切肠胃消化系统疾病的万能穴了,只要是有关于我们肠胃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问题,包括消化不良,胃胀,胃痛等症状都可以通过按揉这个穴位来进行一个有效的缓解以及治疗的作用。

按揉方法:用我们的拇指指腹对这个穴位进行按揉,力度不宜过大,直至按摩,自有酸胀感为宜。

本文章由五福大 健康 文案组供稿

按摩简单穴位可强效“除体内湿气”

大家都知道我们人体有很多穴位,从头到脚都有穴位,有时候按摩简单的几个学穴位就能把身体里的湿气排出去,接下来让我来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吧。

01

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中脘穴是身体中一个重要的交汇穴道,是身体中不同静脉所交汇在一起的一个穴道,其中包括了任脉、小肠经还有足阳明胃经等等,这些都是在中脘穴中出现交汇。按摩够帮助身体快速的排出多余的脂肪还有废弃物,起到排毒养生,祛除湿气的效果。按摩需用指端或者掌根在穴位上揉揉2-5分钟即可。

02

曲池穴:

曲池穴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屈肘,于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用大拇指弹拨曲池穴,可治腹痛,吐泻等肠胃病症(每天早晚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曲池穴,每次1~3分钟可排除湿气)。

03

神阙穴:

神阙穴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它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神阙为任脉上的阳穴,命门为督脉上的阳穴,二穴前后相连,阴阳和合,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顺时针揉动腹部对腹痛肠鸣、水肿膨胀、泄痢脱肛、中风脱症,祛除湿气等有独特的疗效。

04

承山穴:

承山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承山穴一方面是全身承受压力最多的筋、骨、肉的集结之处,另一方面又是人体阳气最盛的经脉的枢纽,所以,刺激它能通过振奋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

05

涌泉穴:

对准穴位点按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以有酸痛感为佳,长期按摩这个穴位,能够益肾、清热、开郁;治疗咽喉肿痛、头痛、目眩、除湿、失音、失眠、小便不利、休克、中暑、中风、高血压、等疾病,具有特效。

06

阴陵泉穴

主要以点按为主,每次按摩100~ 160下,每日早晚各1次,阴陵泉有清利温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排渗脾湿,益肾利湿、行气消肿的作用。

07

丰隆穴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络穴,善调脾胃之气,脾为生痰之源,故本穴既可调太阴以运化水湿,又可泻阳明以去火热,广泛用于治疗痰湿内蕴、痰火上扰之病证。用拇指指腹以顺时针方向揉按丰隆30-50次,再以逆时针方向揉按30-50次可除体内湿气。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