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利赛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知识 > 正文

养生知识

中药香薷的功效与作用(中药香薷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max2023-02-18养生知识61

本文目录一览:

香薷的功效与作用

香薷的主要成分含有挥发油,还含有甾醇、酚性物质以及黄酮苷等,其主要的药理作用:

一、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其挥发油对病原微生物有较强的抑杀作用,主要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白喉杆菌等等;

二、香薷挥发油对机体非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具有显著的增强作用。

扩展资料:

香薷栽培于江西分宜、新余等地。 分布于华东、中南、台湾、贵州;唇形科、香薷属植物,直立草本,密集的须根。茎通常自中部以上分枝,钝四稜形,具槽,无毛或被疏柔毛,常呈麦秆黄色,老时变紫褐色。

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穗状花序,花梗纤细,近无毛,花萼钟形,花冠淡紫色,花丝无毛,花药紫黑色。花期7~10月。生于路旁、山坡、荒地、林内、河岸,海拔达3400米。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香薷 (中药)

香薷的功效与作用禁忌有哪些?

香薷,中药名。为唇形科、香薷属植物,直立草本,密集须根。茎通常从中部以上分枝,钝四边形,具槽,无毛或疏生柔毛,通常在颜色和紫棕色年龄的黄棕色。叶卵形或椭圆形披针形,穗状花序,花梗纤细,近无毛,花萼钟形,花冠略带紫色,花丝无毛,花药紫色黑色。花期从七月到十月。生长于路边、山坡、荒地、森林、河岸,海拔3400米。香薷具有出汗、舒表、祛湿、消肿的作用。主治:夏寒饮寒,头痛发热,寒战无汗,胸胀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病。

夏天常用来解寒、出汗,但对发烧、头痛没有效果。香薷具有祛暑除湿的作用,适合夏季因生冷、湿阻脾胃而引起的呕吐、腹泻。可与扁豆、黄连、厚朴配伍使用。可单独或与白术合用,健脾利尿。

香薷不仅能排汗,而且能祛暑除湿。因此,它是脸上过敏可以做护理夏季因感冒、发热、出汗、呕吐、腹泻而饮用的常用药物。本品虽能祛暑,但温心散多适用于阴热证。前人曾说:“香薷在夏季的使用类似于麻黄在冬季的使用。”。因此,在用它祛暑解暑时,一定要有怕冷、出汗的症状。如属湿热,可与黄连配伍使用。至于夏季炎热引起的出汗、发热、口渴等症状,本品不宜使用。

性、味、经向性:味辛辣,性平。入肺、胃经。

功效:出汗、润肤、祛湿、补水、消肿。主要用于风寒、感冒、浮肿、脚气病。

除新疆和青海外,中国各地都产香薷。全草海州香薷。果实成熟后,将整个草切碎,晾干,切成段待用。具有出汗化外、祛湿、利尿、消肿的功效。适用于感冒、寒热、头痛出汗、胸胀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病等。

1出汗,缓解外部症状

香薷分布广泛,可入肺经出汗,舒表散寒。可治疗湿热感冒、感冒发热、头身剧痛等疾病。它被称为夏麻黄和月亮麻黄。

2和而不同

香薷气味芳香,可入脾胃祛湿清热。多用于夏季过冷而感到风寒脾胃湿寒的夏季感冒患者。

三。祛湿消肿

香薷粉温热通畅。它可以通过出汗来分散肌肉表面的水分。同时具有散肺的作用。肺是水的来源。祛湿消肿,通肺气,活络上源,疏通水路。常用于治疗水肿、脚气病等疾病。

4利尿

香薷具有出汗解热的作用,刺激消化腺分泌和胃肠蠕动,刺激肾血管,引起肾小管充血,增加滤过压,有利尿作用,适用于排尿不良者。

香薷主要功效分析:出汗泻表、利尿消肿

鹿茸配伍

① 治疗脾胃不和、胸膈胀大、内风寒、外寒邪、厌寒强热、体痛、四肢乏力、霍乱呕吐、脾痛、胃、酒不醒、四伤寒头痛:毛茛(土)两两两、甘草(炒)半、白扁豆(炒)、厚朴(去皮,生姜炒),复参一两片。上半部分很好。每人拿两块钱,把汤煮成盐点。(香薷汤)

②治霍乱吐利,四肢烦疼,冷汗出,多渴:香薷二两,蓼子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温服,日三。(《圣济总录》香薷汤)

③治霍乱腹痛吐痢:生香薷(切)一升,小蒜一升(碎),厚朴六两(炙),生姜十两。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吐痢止,每服皆须温。(《救急方》香薷汤)

④治暴水风水气,水肿,或疮中水,通身皆肿:干香薷一斤,白术七两。上二味捣术下筛;浓煮香薷取汁,和术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夜四、五服,利小便极良。夏取花、叶合用亦佳。忌青鱼、海藻、菘菜、桃、李、雀肉。(《僧深集方》香薷术丸)

⑤治舌上忽出血如钻孔者:香薷汁服一升,日三。(《肘后方》)

⑥伤暑(暑天卧湿当风,或生冷不节,头痛发热,转筋,干呕,四肢发冷等)。用香薷一斤、厚朴(姜汁炙过)、白扁豆(微炒)各半斤,锉散。每服五钱,加水二碗,酒半碗,煎成一碗,放水中等冷定后服下。连进二服,很有效。此方名"香薷饮"。方中的扁豆,可用黄连(姜汁炒)代替。

⑦水肿:香薷五十斤,锉入锅中,加水久煮,去渣再浓煎,浓到可以捏丸时,即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药量可以逐日加一点以小便能畅为愈。此方名"香薷煎"。又方:香薷叶一斤,水一斗,熬烂,去渣,再熬成膏,加白术末七两作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米汤送下。此方名"深师薷术丸"。

⑧心烦胁痛。用香薷捣捣汁一、二升服。

⑨鼻血不止。用香薷研累,水冲服一钱。

香薷怎么吃?

1、香薷粥:香薷1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将香薷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剂。可发汗解表,祛暑化湿,利水消肿。适用于夏季外感于寒,内伤暑湿所致的暑湿表症,水肿,小便不利等。

2、香薷羹:香薷嫩苗100克,猪瘦肉250克,调味品适量。将香薷洗净,切细;猪瘦肉洗净,切丝,调芡,纳入热油锅中炒熟,纳入香薷、调味品等,翻炒片刻即成,每日1剂。可健脾利湿。适用于慢性肾炎、肾病水肿等。

3、香薷饮:香薷10克,白扁豆、厚朴各5克。将3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10分钟后,水煎取汁,分次饮服,每日1剂。可解表散寒,化湿和中,适用于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所致的的恶寒发热,头重头痛,无汗胸闷,或四肢倦怠,腹痛吐泻等。

4、新加香薷饮:香薷6克,银花9克,鲜扁豆花9克,厚朴6克,连翘6克。将诸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10分钟后,水煎取汁,分次饮服,每日1剂。可祛暑解表,清热化湿,适用于恶寒发热,无汗,心烦而赤,口渴,苔白,脉洪大者。

5、黄连香薷饮:黄连5克,香薷10克,白扁豆、厚朴各5克。将诸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10分钟后,水煎取汁,分次饮服,每日1剂。可疏表散寒,兼清暑热,适用于冒受暑热,入夜露宿感凉,初起形寒,继而壮热无汗,头胀而痛,胸闷欲呕,周身关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弦而数。

6、扁豆香薷饮:白扁豆30克,香薷15克。将诸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10分钟后,水煎取汁,分次饮服,每日1剂。可化湿消暑,适用于中暑发热,暑湿吐泻等。

服用香薷的禁忌

1.香薷其性辛温走泄,有明显的发汗作用,故气虚多汗者不宜用。如气短自汗,阴虚盗汗,以及小儿、老年患者,产后虚弱多汗等忌用。对于阴暑之证,火盛气虚,阴虚有热,内伤元气,或因受暑热而大渴,微恶风寒,短气少气,汗泄而表气不固者忌用。

2.香薷辛温发散之力较强,故表虚有汗者当忌服。

3.对于阴暑之证,火盛气虚,阴虚有热,内伤元气,或因受暑热而大渴,微恶风寒,短气少气,汗泄而表气不固者,皆当忌用。

4.香薷可使肾小球血管充血,滤过压增高而利尿,故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每天介绍一味中草药辛温解表类之四-香薷

注:香薷属于辛温发汗的药物,主要用于感受暑邪并且有表实的症候,在暑湿感冒中具有和中利水作用,用于风邪水肿,尤其是湿邪水肿的病人更为适合。

按语:香薷性微温,味辛。归肺、胃经。具有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功效。用于解表发汗,不宜久煎,用于利水退肿须浓煎。临床用于:

1.治感冒风寒:取本品辛温发汗、解表散寒的作用。可与厚朴、扁豆等合用,如香薷散。

2.治水肿,取本品健脾化湿,利水消肿的作用。可与白术等合用,治疗脾虚湿盛的水肿病,如薷术丸。

3.治吐泻腹痛、脾胃不适等症,可与厚朴、苍术等合用。

4. 有报道本品可用治寒湿伤中的胃肠型感冒、肾炎水肿等。

5. 用药体会:香薷具有辛温发汗功效,是夏季常用药物,尤其是夏季暑湿感冒兼有风寒表证更为实用。香薷具有贯穿上下之功效,治疗湿气最佳,肺得以则清化而泄热自下。香薷治疗伤暑以利小便。历代医家把香薷列为治疗暑病的要药,夏季乘凉过度,暑热过食冷饮,导致阳气被阴邪逼迫,导致头痛恶寒发热,烦躁口渴和吐血。这个时候用香薷、干姜以发散阳气,散水和脾化湿。达到治疗目的;若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导致的中暑出现大渴大热,汗出如雨,出现烦躁喘促,或者吐泻者属于劳倦内伤之证。就不适宜用香薷了兰寇抗衰老效果怎样,必须应用人参白虎汤以泻火益元。如果应用香薷就会导致汗出,伤其元气。香薷是夏季的解表药,故有“冬用麻黄,夏用香薷”之说。香薷气味芳香,质地轻扬,上能开泄腠理,宣肺气,达皮毛,以解在表之寒;下能通达三焦。输膀胱,利小便,以导在里之水。香薷可以通阳气,可以温阳化湿,无如四肢厥冷,并不是加以干姜、附子、吴茱萸就能治疗,必须加以香薷效果才能解决,加以香薷可以开鬼门,使肺气开泄,清肃下降,通达小便,使水肿自消,香薷达表通阳,又能利水。香薷配合倒扣草、益母草、生姜皮治疗肾病综合征导致的水肿有较好的疗效。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较强,表虚有汗,阴伤者忌用。

药理研究:香薷挥发油有发汗退热作用,可刺激肠蠕动,有利尿、镇咳、祛痰、抗菌、抗病毒和抑制真菌等作用。

中草药:香薷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名称】香薷(《别录》)

【异名】香菜(《本草经集注》),香菜(《千金方》),香戎(《食疗本草》),香茸(《本草图经》),紫花香菜(《履巉岩本草》),蜜蜂草(《纲目》)。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带花全草。

【植物形态】海州香薷

多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茎直立,通常呈棕红色,二歧分枝或单一,均四棱形,密被灰白色卷曲柔毛。叶对生,广披针形至披针形,长2.3~3.5厘米,宽3~5毫米,先端锐尖或钝尖,基部广楔形,边缘具疏锯齿,偶近全缘,上面深绿色,密被白色长柔毛,下面淡绿色,密布腺点,沿主脉疏被柔毛。轮伞花序密聚成穗状,顶生和腋生;苞片阔倒卵形,绿色,先端骤尖,基部渐狭,全缘,两面均具长柔毛及腺点,边缘具长缘毛,具5条明显的纵脉;花萼5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具长柔毛及腺点,每裂片具1条中脉;花冠唇形,淡红紫色,上唇2裂,下唇3裂,中裂片矩形,两侧裂片略呈三角形;雄蕊4,花药黄色,花丝着生于花冠筒中部以上;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线状,柱头2歧。小坚果4,近卵圆形,棕色,藏于宿存萼内。花期9月。果期10月。

生于山野。分布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采集】夏、秋季采收,当果实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阴干。

【药材】干燥全草,全体被有白色茸毛。茎挺立或稍呈波状弯曲,长约30~50厘米,直径约1~3毫米;近根部为圆柱形,上部方形,节明显,淡紫色或黄绿色;质脆,易折断。叶对生,皱缩破碎或巳脱落;润湿展平后,完整的叶片呈披针形或长卵形,长2.5~3.5厘米,宽3~5毫米,边缘有疏锯齿,暗绿色或灰绿色。茎顶带有穗状花序,呈淡黄色或淡紫色,宿存的花萼钟状,苞片脱落或残存。有浓烈香气,味辛,微麻舌。以质嫩、茎淡紫色、叶绿色、花穗多、香气浓烈者为佳。

主产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以江西产量大,品质佳,商品习称"江香薷"。

各地民间所用的香稿尚有以下几种:①四川、陕西、山东等地以同属植物香薷的干燥全草,作香薷使用。药材形状与上述品种相似,惟完整的叶较大,呈卵状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3.5~10厘米,宽1.5~3厘米;穗状花序,花明显地偏向一侧。在四川称此为"德昌香薷"或"土香薷"。《本草衍义》所述香薷,即为本种,但目前在药材商品中很少使用。参见"半边苏"条。②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以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全草作香薷使用。参见"石香葇"条。③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有以唇形科植物牛至的全草作香薷使用者。参见"土香薷"条。④新疆地区使用的香薷,为唇形科植物萼果香薷的全草。参见"萼果香薷"条。⑤西藏地区尚有以密花香蒲及其变种的全草入药,又称"密香薷"。

【化学成分】海州香薷含挥发油,密花香薷含有挥发油0.3%,其中主成分为香薷二醇。还含甾醇、酚性物质和黄酮甙等。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喷润后,除去残根,切段,晒干即得。

《雷公炮炙论》:"凡采得(香薷),去根留叶,细锉, *** ,勿令犯火。"

【性味】辛,微温。

①《别录》:"味辛,微温。"

②孟诜:"温。"

③《滇南本草》:"性温,味苦辛。"

④《本草汇言》:"味辛甘,性温,无毒。"

【归经】入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手少阴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少阳胆经,手太阴肺经,手阳阴大肠经。"

【功用主治】发汗解暑,行水散湿,温胃调中。治夏月感寒饮冷,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

①《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②孟诜:"去热风,卒转筋,可煮汁顿服。又干末止鼻衄,以水服之。"

③《日华子本草》:"下气,除烦热,疗呕逆冷气。"

④《履巉岩本草》:"截四时伤寒."

⑤《本草衍义补遗》:"治伤暑,利小便。"

⑥《滇南本草》:"解表除邪,治中暑头疼,暑泻肚肠疼痛,暑热咳嗽,发汗,温胃,和中。"

⑦汪颖《食物本草》:"夏月煮饮代茶,可无热病,调中温胃;含汁漱口,去臭气。"

⑧《纲目》:"主脚气寒热。"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研末。

【宜忌】表虚者忌服。

①《本草从新》:"无表邪者戒之。

②《得配本草》:"火盛气虚,阴虚有热者禁用。"

【选方】①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滞,内感风冷,外受寒邪,憎寒壮热,身体疼痛,肢节倦怠,霍乱呕吐,脾疼翻胃,中酒不醒,四时伤寒头痛:香薷(去土)二两,甘草(炙)半两,白扁豆(炒)、厚朴(去皮,姜汁炒)、茯神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沸汤入盐点服。(《局方》香薷汤)

②治霍乱吐利,四肢烦疼,冷汗出,多渴:香薷二两,蓼子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温服,日三。(《圣济总录》香薷汤)

③治霍乱腹痛吐痢:生香薷(切)一升,小蒜一升(碎),厚朴六两(炙),生姜十两。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吐痢止,每服皆须温。(《救急方》香薷汤)

④治暴水风水气,水肿,或疮中水,通身皆肿:干香薷一斤,白术七两。上二味捣术下筛;浓煮香薷取汁,和术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夜四、五服,利小便极良。夏取花、叶合用亦佳。忌青鱼、海藻、菘菜、桃、李、雀肉。(《僧深集方》香薷术丸)

⑤治舌上忽出血如钻孔者:香薷汁服一升,日三。(《肘后方》)

⑥伤暑(暑天卧湿当风,或生冷不节,头痛发热,转筋,干呕,四肢发冷等)。用香薷一斤、厚朴(姜汁炙过)、白扁豆(微炒)各半斤,锉散。每服五钱,加水二碗,酒半碗,煎成一碗,放水中等冷定后服下。连进二服,很有效。此方名"香薷饮"。方中的扁豆,可用黄连(姜汁炒)代替。

⑦水肿:香薷五十斤,锉入锅中,加水久煮,去渣再浓煎,浓到可以捏丸时,即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药量可以逐日加一点以小便能畅为愈。此方名"香薷煎"。又方:香薷叶一斤,水一斗,熬烂,去渣,再熬成膏,加白术末七两作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米汤送下。此方名"深师薷术丸"。

⑧心烦胁痛。用香薷捣捣汁一、二升服。

⑨鼻血不止。用香薷研累,水冲服一钱。

【名家论述】①《本草衍义补遗》:"香薷有彻上彻下之功,治水甚捷。肺得之则清化行而热自下。又大叶香薷治伤暑,利小便。浓煎汁成膏,为丸服之,以治水胀病效。《本草》言治霍乱不可缺也。"

②《纲目》:"世医治暑病,以香蒲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若饮食不节,劳役作丧之人伤暑,大热大渴,汗泄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劳倦内伤之证,必用东垣清暑益气汤、人参白虎汤之类,以泻火益元可也。若用香薷之药,是重虚其表而又济之以热矣。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伤元气,不拘有病无病,概用代茶,谓能辟暑,真痴人说梦也。且其性温,不可热饮,反致吐逆,饮者惟宜冷服,则无拒格之患。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

③《本草经疏》:"香薷,辛散温通,故能解寒郁之暑气,霍乱腹痛,吐下转筋,多由暑月过食生冷,外邪与内伤相并而作,辛温通气,则能和中解表,故主之也。散水肿者,除湿利水之功也。"

④《本草汇言》:"香薷,和脾治水之药。伤暑用之,即消蓄水;霍乱用之,即定烦躁;水肿用之,即行小便。其辛温利水,有彻上彻下之效;甘温和脾,有拔浊回清之功;所以肺得之则清气化行而蕴热自下;脾得之则浊气不干而水道流行也。"

⑤《本经逢源》:"香薷,先升后降,故热服能发散暑邪,冷饮则解热利小便,治水甚捷。"

⑥《幼科要略》:"考《本草》香薷辛温发散,能泄宿水,夏热气闭无汗,渴饮停水,香薷必佐杏仁,以杏仁苦降泄气。又曰,香薷辛温气升,热服易吐,佐苦降如杏仁、黄连、黄芩则不吐。"

⑦《本草正义》:"香薷气味清冽,质又轻扬,上之能开泄腠理,宣肺气,达皮毛,以解在表之寒;下之能通达三焦,疏膀胱,利小便,以导在里之水。《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者,是夏月形寒饮冷伤其中阳,以致大气缭乱,上吐下泄,腹痛如绞。香薷能通阳气,所以可治,然此特寒霍乱之轻者耳,如果肢厥脉伏,目陷面青,唇舌淡自如纸,则是真寒直中之阴症,非大剂姜、附、连、萸,不能挽救于什一者,亦非香薷轻清所能胜任。散水肿者,水溢于肤表,本宜发表以开鬼门,且肺气开泄,清肃之令顺其下降之常而小溲自畅,水肿自消。香薷达表通阳,又能利水,故治肿甚捷,此与麻黄解表亦能消肿之理无二。《别录》用一散字,则所以退肿之由,重在散表,不重在利导,其旨更显。昔人每谓此物为治暑要药者,亦指暑月受凉,外寒闭其内热,有发热恶寒头痛等证,则香薷通阳解表,是其专职,而又能导水利湿,更与暑月湿热郁蒸,膀胱不利者相合,非谓暑天百病,香薷一物能通治之也。"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提醒您:香薷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香薷的作用

【中药名】香薷 xiangru

【别名】香茹、青香薷、华荠芋、小叶香薷、香茸、香菜、石香薷、石艾。

【英文名】Moslae Herba。

【药用部位】唇形科植物石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或江香薷Mosla chinensis.Jiangxi angru.的地上部分。(本文以石香薷为例)

【植物形态】直立草本,高9~35厘米。全株香气甚浓。茎细方柱形,多分枝,被白色疏柔毛。叶对生;柄短,密被柔毛;叶线状长圆形至披针形,先端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疏锯齿,上面深绿色,密被白色长柔毛,下面淡绿色,密布腺点。轮伞花序密集成头状总状花序,苞片覆瓦状排列,圆倒卵形,先端短尾尖,全缘,两面被疏柔毛,下面具凹陷腺点,边缘具睫毛;萼钟状,5裂,被长柔毛及腺点;花冠唇形,淡紫红色,长约6毫米,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4枚,上部2个较短。小坚果4个,球形,灰褐色,具深雕纹,无毛。花期6~9月,果期7~11月。

【产地分布】多生于山野,路旁。有栽培。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等地。

【采收加工】夏、秋季茎叶茂盛、果实成熟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药材性状】长30~50厘米,基部紫红色,上部黄绿色或淡黄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茎方柱形,直径1~2毫米,节明显,节间长4~7厘米;质脆,易折断。叶对生,多皱缩或脱落,叶片展平后呈长卵形或披针形,暗绿色或黄绿色,边缘有疏锯齿。花序顶生及腋生;苞片宽卵形,脱落或残存;花萼宿存,钟状,淡紫红色或灰绿色,先端5裂,密被茸毛。小坚果4,近圆球形,具网纹。气清香而浓,味凉而微辛。

【性味归经】性微温,味辛。归肺经、胃经。

【功效与作用】发汗解表、和中利湿。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临床应用】用量3~9克,水煎服,或研末。用治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小便不利。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增强免疫、解痉、利尿、镇痛、镇静、止咳祛痰等作用。

【药理研究】具有解热镇痛作用;对离体肠有抑制作用;可增强机体免疫;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在体外对血管紧张素受体β-羟基-β-甲基戊二酸辅酶A还原酶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可能具降压和降低胆固醇作用。尚有利尿、镇咳和祛痰作用。

【化学成分】含有黄酮类、挥发油、萜类、脂肪酸等,另含香荆芥酚、对聚伞花素、对异丙基苯甲醇、β-蒎烯、4-蒈烯、α-松油烯、百里香酚、葎草烯、β-金合欢烯和柠檬烯。

【使用禁忌】内服宜凉饮。表虚自汗、阴虚有热者禁用。

【配伍药方】①治中暑烦渴:香薷60克。上一味,捣罗为散,每服6克,水一盏,煎服七分,不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圣济总录》香薷散)

②治霍乱吐利,四肢烦痛,冷汗出,多渴:香薷60克,蓼子30克。上二味粗捣筛。每服6克,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温服,日三。(《圣济总录》)

③治小儿白秃,发不生,汗出:浓煮陈香薷汁少许,脂和胡粉敷上。(《子母秘录》)

④治口臭:香薷一把,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稍稍含之。(《千金要方》)

⑤治多发性疖肿,痱子:鲜香薷适量,捣烂外敷。(江西《草药手册》)

⑥治皮肤瘙痒,阴部湿疹:鲜香薷全草适量。水煎外洗。(《浙江药用植物志》)

香薷有哪些作用?

研究表明,香薷主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有效成分是香芹酚,另含香芹酚乙酸酯、麝香草酚、对聚伞花烃、香薷二醇,还含有γ-松油烯、β-蒎烯、α-水芹烯。除挥发油成分外,尚含有甾醇、黄酮甙等。种子含脂肪酸。香薷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香薷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灭活能力,挥发油的制剂用于预防流感使疫情得到控制,发病率降低。

香薷能外散暑邪解表,主要是通过兴奋汗腺来疏通腠理、促进分泌而实现疗效,同时,香薷尚具化湿和中、健胃消食及很好的利尿作用,在与其传统应用有关的一些指标上做得较深入,也发现了一些新用途,如止牙痛、治疗痔疮等。临床广泛用于夏季暑湿感冒、霍乱泄泻、水肿、鼻衄、口臭、化脓性皮肤病等,均有很好的疗效。据对几种香薷非挥发性成分的研究看,这些植物中还含有大量黄酮类、有机酸成分,与其抗炎、降血脂的作用有较大联系,这些成分的药理作用有待人们去研究,为进一步开发香薷的药用价值提供依据。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