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利赛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知识 > 正文

养生知识

炙甘草汤标准配方(炙甘草汤标准配方及用量)

max2023-02-27养生知识67

本文目录一览:

请教“炙甘草汤”的详细配方

炙甘草汤配方及功用

本方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配伍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以助生地之功;再配炙甘草、人参、大枣补益心脾之气,配桂枝、生姜温心阳、通血脉,加酒煎煮以助药力。综合全方,共成阴阳气血并补之剂。其对阴血不足之心律失常,脉律不齐有较显着的作用,所以本方又名“复脉汤”。

1.室性早搏 用本方加减:炙甘草15克,大枣6枚,阿胶、生姜、党参各10克,生地20克,桂枝6克,麦冬、麻仁、炒枣仁各10克,丹参15克。加水。

酒各半,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

2.病毒性心肌炎 用本方加减:炙甘草9克,人参6克,生地黄30克,阿胶9克,麦冬12克,麻仁9克,桂枝,生姜各6克,红枣6个。水煎服,每日1剂。

3.心律失常 用本方加减:炙甘草9克,党参,生地各12克,麦冬9克,桂枝3~6克,丹参12克,酸枣仁9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4周。对心房早搏、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频繁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不全性阻滞、心动过缓,以及冠心病、高血压病、风心病、心肌病及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都有较好的疗效。

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按人参、阿胶各l份,甘草、生姜、桂枝各2份,麦冬、麻仁、大枣各3份,地黄5份的比例配方,制成膏剂。每次服15克,每日2次,连服3周。本法对慢性心律失常也有较好疗效

炙甘草汤配方

灸甘草汤的方剂现在教材:炙甘草12克生姜9克人参6克桂枝9克生地黄50克阿胶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10个功用:滋阴复脉,益气养血。主治:1: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2:虚劳肺萎

心律不定,心累可以用药物益心丹参胶囊3个,当归片4片,一次用量,吃了对你外泌体超速离心机价格极有好处,可以帮助你

经方65:炙甘草汤|心悸、神经性心动过速、心脏病、突眼性甲状

经方65:炙甘草汤|心悸、神经性心动过速、心脏病、突眼性甲状腺肿大

炙甘草汤出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为经典滋阴强壮方,主要用于瘦弱、皮肤干枯体质的强心、止血用。

其用药组成、用量及煎服方法如下: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桂枝三两(去皮),生地黄一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子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此主用药量特殊者有四:

一是生地黄一斤,在伤寒论诸方中,此为用量最大者。

二是麦门冬半升,根据实测,约相当于三两。

三是麻子仁半升。根据实际称重,麻子仁半升大概为45克,也相当于三两。

四是大枣三十枚,在伤寒杂病论诸方中,也是用量最大的。相当于八两。

炙甘草汤推荐量(克):

原方原量: 炙甘草60,生姜45,人参30,桂枝45,生地240,阿胶30,麦门冬45,麻子仁45,大枣120。

常规标准量: 炙甘草12,生姜9,人参6,桂枝9,生地48,阿胶6,麦门冬9,麻子仁9,大枣24。

经方中医程医生说明:

1.释名:

在伤寒论与金匮二书中,以甘草名方者有二:

一是“甘草汤”,在甘草汤方中并没有注明是生用,还是炙用。但一般是生用。

二是本方,并且注明是用的“炙”甘草。我精神干细胞是什么们一般认为“炙”是用蜜炙。但据研究,在汉代所谓的炙甘草,即甘草切片放入炸锅内加热,发出芳香,待至狐色为度,搅拌而成。

在此方中,用量最大者为地黄,但为什么却命名为炙甘草汤呢?柯韵伯说:反以甘草名方者,藉其载药人心,补离中之虚以安神明耳。

2.方证:

此方之方证条文两现于伤寒与金匮。

在伤寒论中只有一条,即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在金匮中出现,都是做为附方:

一是出自千金翼之炙甘草汤:一云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二是出自外台之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对于此方之方证,在临床运用,主要还是以伤寒论之第177条为主,所以我们重新定义此方之方证如下:

少阴病,脉结代者,炙甘草汤主之。

临床运用此方,主症即是“脉结代”,那什么是结代呢?

对于结脉与代脉,在经典原文中也有说明与分析,但不好理解。结合现代医学与临床,可以这样认为:炙甘草汤所治疗的心脏病,以心律不齐为最多。《伤寒论》所说的“脉结代”,便是搏动缓慢而有歇止的一种脉象。即:脉结代谓脉不快,即脉搏跳动缓慢,时有休止。结合心电图所见,即:结脉由代偿性期外收缩引起,代脉由房室不完全传导阻滞所致。

众多医家的临床经验表明,炙甘草汤对于多种心脏疾患或者心外其他零下多少度手机费电快因素而致的心律失常,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3.药证:

从方义来说,炙甘草汤可以理解为是桂枝汤去芍药加入其他五种药而成。

分析此五种药之药性,都属于润性和补性,即本方的滋润作用,就体现在麦门冬、麻子仁、人参、阿胶、生地黄上。

麦门冬有治疗干咳的作用。

麻子仁有缓下的作用。

地黄有补血的作用。

人参有补气的作用。

阿胶有镇静、止血的作用。

由于去掉了芍药,所以本方适用症通常没有腹痛,其腹证也没有腹直肌紧张。

因本方以地黄为主药,故宜用于脐下不仁,烦热,心尖部及腹部大动脉亢进者。

4.病症:

通过以上方证与药证的分析,可知本方之适用病证为针对燥证与虚症,即患者经常自汗,易于疲劳。治疗心悸(心动过速),贫血,易于便秘等症状。

5.人证:

炙甘草汤证多见于黄煌老师所说的桂枝体质,即:形体消瘦且面容憔悴,常有贫血貌,如体型肥胖、面色暗赤或油腻者,多为痰热证或痰湿证,炙甘草汤不宜使用。

6.煎服方法:

本方煎服方法之特殊处在于用“清酒”与水当做溶酶。

用酒的原因,可能在于其主药生地的运用。因为在伤寒论诸方中,医圣对于所有用生地之方,都是用酒。其作用,可能是将众药之有效成人有效煎出,并且酒能散心下痞,善行血,引经以增强药效。

7.注意事项:

胃肠虚弱,食欲衰减,下利,或服此方下利者禁忌。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