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干细胞生育成功的案例(骨髓干细胞能再生吗)
本文目录一览:
全球首例治疗卵巢早衰研究的婴儿在哪里诞生?
34岁的卵巢早衰患者方女士在南京鼓楼医院产下健康的男宝宝。这是全球首例干细胞复合胶原支架治疗卵巢早衰临床研究诞生的婴儿,标志着我20岁还能矫正牙齿吗?国再生医学技术治疗卵巢早衰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再生医学是目前世界医学研究的前沿。再生医学专家、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戴建武认为,再生医学的优势在于通过改善再生微环境,患者借助自身的再生修复能力引导再生,再生后的组织是人体自身的一部分。将来,随着再生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只要构建合适的微环境,人体组织都有可能进行再生——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种类疾病的患者有望从中受益。
让卵巢早衰的女性重新获得生育能力
卵巢早衰是指女性40岁之前由于多种病因出现卵巢功能衰竭,在育龄女性中发病率超过1%,近年来发病率上升,并且出现年轻化的趋势。
南京鼓楼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孙海翔说:“因为这类患者在月经周期中没有优势卵泡活动,无法取得卵子,即使通过辅助生殖技术也很难实现受孕。因此,解决这些患者不孕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挽救卵巢功能。目前雌孕激素替代治疗是治疗此类疾病的常规方法,但收效甚微。”
2015年,戴建武再生医学研究团队与南京鼓楼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合作,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干性皮肤保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卵巢内移植治疗卵巢早衰合并不孕症临床研究。此项临床研究在通过医院伦理审查、国家卫计委备案后,成为我国实行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制度后首批备案的8个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之一。
为了攻克这个难题,戴建武团队设计了可注射智能型胶原支架材料用于卵巢功能再生。
戴建武说:“我们让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附着在可降解的胶原支架材料上,然后利用支架帮助干细胞定植、分化,激活原始卵泡,修复早衰的卵巢,从而使卵巢早衰的女性能够重新获得生育的能力。”
2015年12月,孙海翔临床团队为方女士实施了干细胞卵巢内移植术,术后复查发现,卵巢血流有明显改善。2016年她又两次接受移植术。2017年5月,方女士经检查确认恢复卵巢大卵泡活动,并实现自然受孕。之后,经医院随诊,母亲和宝宝都很健康。最终,方女士于2018年1月12日成功分娩,产下一名5斤9两、49厘米长的健康男婴。
据介绍,两年来,干细胞卵巢内移植手术临床研究已入组患者23人,随访发现9位患者有优势卵泡活动。其中,已有两位患者获得临床妊娠,另有两位患者已经获得可移植胚胎。鼓楼医院院长韩光曙表示,高龄妇女卵巢功能低下及卵巢抗衰老也有望通过该技术实现。
修复子宫内膜损伤,解决不孕不育问题
此前,戴建武团队利用再生医学技术在子宫内膜修复方面就已取得突破。
2014年7月17日,用自身骨髓干细胞复合胶原生物支架修复子宫内膜之后,一名产妇在南京鼓楼医院成功产下一名健康男婴,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例在干细胞修复子宫内膜技术下诞生的婴儿。同年10月30日,第二例婴儿又成功分娩。这标志着该技术具有充分的临床可行性,是世界再生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据统计,我国的不孕患者数超过5000万人,其中20%—40%是由于子宫内膜损伤所引起的。
南京鼓楼医院副院长、妇产科专家胡娅莉说:“受到损伤的子宫内膜会出现明显的瘢痕化供血不足,造成胚胎无法在子宫内膜上着床,让很多妇女丧失了生育能力。”
成功产下第二例婴儿的张敏就是这样一位患者,她第一次怀孕流产后输卵管梗阻,曾在当地医院做试管婴儿,但胚胎未能着床。流产清宫后,她的子宫内膜严重受损,3/4的宫腔面积发生粘连,70%的面积瘢痕化。
“解决这部分患者不孕的关键,是如何使子宫内膜实现功能性修复。”戴建武说。
从2007年开始,戴建武团队研发智能胶原生物支架引导子宫内膜再生。在做了大量研究和动物实验后,该团队于2014年与南京鼓楼医院胡娅莉团队合作,开展子宫内膜再生临床试验。研究团队通过提取患者自身骨髓干细胞,附着在可降解的生物支架材料上,用支架材料的孔隙和干细胞的分化功能完成内膜组织的再生,结合传统宫腔镜的改进,实现了受损子宫内膜的功能性修复。
戴建武说:“具体来说,就是医生将从病人骨髓中提取出的骨髓干细胞附着在一种‘胶原膜’上,并将‘胶原膜’卷在一根尿管上伸入患者的子宫,再通过向尿管灌水使‘胶原膜’撑开,贴在子宫壁上,使干细胞可以在子宫壁上进行内膜再生。这种‘胶原膜’是可以降解的材料,留在体内也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戴建武说,手术效果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想。“这些怀孕的患者多是在手术后4个月左右就有了好消息,这证明她们受损的子宫内膜已经在干细胞帮助下实现了再生。”
“不仅自体的骨髓干细胞可以用,我们还在研究能否使用异体的临床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做类似手术。”戴建武表示。目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临床研究也已开展,已有多名受试者成功妊娠并生育健康婴儿。使用临床级间充质干细胞不仅能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手术时间也将由原来的3小时缩短为1小时左右。他预计,等技术更加成熟后,通过修复子宫内膜来解决不孕不育,花费可能会少于做试管婴儿。
有效促进急性脊髓损伤患者损伤修复
近百年来,脊髓损伤修复,一直是世界性临床医学难题。在中国,就有超过200万的脊髓损伤患者等待救治。
戴建武介绍,脊髓损伤后由于损伤及其继发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在损伤部位形成抑制神经再生的微环境,导致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及运动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但一直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
直到再生医学的兴起,才为脊髓损伤的治疗带来了希望。经过10余年的努力,戴建武团队在2015年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提出了以生物材料为基础构建适合脊髓再生的微环境,促进神经干细胞定向神经元分化,引导神经再生的脊髓损伤再生修复的科学策略。
戴建武说:“我们把干细胞‘种’在胶原蛋白做成的支架材料上,然后把支架移植到脊髓损伤部位。之所以用支架‘固定’,是因为如果单把干细胞放进去,它可能会通过脑脊液和血液‘跑’到全身各处,很难集中在受损部位发挥作用。此外,支架还能起到连接作用——两端好的神经组织能够通过支架实现‘桥接’,这样支架上事先‘种’好的干细胞就能完成修复。”
这年4月,戴建武团队在中国武警脑科医院顺利完成了首例神经再生胶原支架治疗急性完全性脊髓损伤临床手术。此后,首例腰段脊髓损伤受试者经过一年的康复,运动功能方面得到显著改善:可在支具的辅助下通过髋关节的活动行走,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高。
“手术后经过一年的康复,受试者下肢肌力明显增强,髋关节的活动功能大幅度改善,能够准确感知到小便,初步开始感知大便。此外,2015年9月进行手术的颈段损伤受试者,经过一年多的康复,目前大、小便感觉及运动功能均大幅度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戴建武说,“目前的临床研究表明,神经再生胶原支架可有效促进急性脊髓损伤患者损伤修复,实现了我国在生物材料移植治疗急性完全性脊髓损伤临床研究中的重大突破。”
戴建武表示,再生医学研究及产品转化在我国已取得长足进展,但仍存在不少瓶颈。比如,干细胞产品的政策监管需要更适于产业化进程;干细胞的制备、临床研究及转化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标准体系等。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监管部门与科研、临床工作者共同推进解决。随着多学科的不断交叉融合,以干细胞和生物材料为核心的再生医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科研、转化与应用将越来越向纵深方向发展。这不仅可以通过体内引导组织再生,修复因老化、生病、受损造成的不健康组织或器官,将来还有望实现体外人体组织器官制造。
生吧,为了女性的谋福利。
苏州95后护士捐髓救3岁男孩还称从此有个弟弟,是什么让她这么做?
现在生活仍有很多人在受白血病、地中海贫血等血液病的困扰,因为缺少合适的造血干细胞,所以不能进行移植,这些病人只能继续受病魔的折磨,而每年都会有大批的爱心人士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去挽救其他人的生命,而苏州一位25岁的女护士朱梦姣就用自己的骨髓造血干细胞救助了一个患有地中海贫血症的 3 岁小男孩,是这位年轻的护士,用自己的骨髓造血干细胞,成功救助了一个与她配型相符的年轻生命,让这个男孩能获得健康,而朱梦娇表示非常骄傲,也很开心,能帮助别人,用朱梦姣的话说:这次造血干细胞能完美配型成功,是一件好事,也让我收获了一个可爱的3岁弟弟。
年轻苏州女护士,捐赠骨髓造血干细胞,救活小男孩
25 岁的朱梦娇是一个为普通护士,她从小就对救助病患感兴趣,在大学毕业后也是成功圆梦,做了一位护士,而在朱梦娇得知,可以捐赠造血干细胞的时候,她也是毅然决然签了捐赠书,而她与一位3岁地中海贫血男孩,完美配型,当朱梦娇躺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房里时,她的手上插着粗细不同的管子,鲜红的血液从她身体里缓缓流出,两个小时的采集过程并不漫长,她正在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拯救一名素不相识的少年,使他重获新生。而朱梦娇的父母全程陪同,朱梦娇是家中的独生女,但父母表示尊重女儿的意愿,能成功救助那位地中海贫血的少年,也是善举。
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会影响大家的健康
其实,大家在想要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疑虑,就是会怕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不是会影响自己的生命健康,但其实,依照专业医师所言,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是没有害处的,不会影响人体健康。所谓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指的是人体内的骨髓造血干细胞。捐献造血干细胞也不会减弱我们的免疫功能和造血能力,因为我们身体正常成人的骨髓是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的,就是捐献了还可以再生的意思。健康人在捐献后,一般只需十天左右就可以补足所捐献的造血干细胞的数量。
其实,苏州小护士朱梦娇捐赠造血干细胞的善举,不仅可以挽救重症血液病人生命,更充分弘扬了我国“博爱与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这才是平凡中的伟大,这样的善举值得我们学习。
史上今日:中国第一例自体骨髓移植手术获成功
1964年2月5日,我国成功地为一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进行了第一例同卵孪生姐妹骨髓移植手术。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一组由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不同因素所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减低或衰竭的疾病,以全身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特征。骨髓移植是对其最常见的一种治疗手段。
骨髓移植是指将供者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体(患者),以期望能够恢复患者正常造血功能的一种治疗手段,这一方法的出现为再障、白血病等血液病的治愈带来了希望。一般来说骨髓移植根据其骨髓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HLA相合的同胞或非亲属骨髓)、同基因骨髓移植(遗传上完全相同的单卵孪生子骨髓)及自体骨髓移植等三种。
日常生活中采用最多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即异基因骨髓移植,虽然对治愈再障、白血病有较好的疗效,但是由于缺乏适合的供髓者以及昂贵的移植费用,所以对于病人来说有很大的限制。自体骨髓移植作为异体骨髓移植的一种替代疗法,虽然有移植复发率高等一些缺点,但是它的移植不需要提供者,没有移植之后的排斥反应,对患者年龄要求也相对较宽泛。
一般进行自体骨髓移植的最佳时机应该是在疾病得到完全缓解时,或者在获得缓解的基础上再巩固治疗一段时间之后。虽然自体骨髓移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且目前也已积累了不少的临床资料,但由于各家报告的疗效相差较远,对自体骨髓移植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对于骨髓移植这一治疗方法来说,最大的限制还是在于供体不足。随着我国对骨髓移植的不断深入研究,被称为“北京模式”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愈加完善,有效的解决了供体不足的问题,为缓解,治愈再障、白血病等血液病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 孔祥宇 [责任编辑: 吕芮光]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