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功散的功效与作用(异功散的功效与作用方解)
本文目录一览:
- 1、异功散简介
- 2、什么是干细胞疗法治疗癌症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理中汤、平胃散
- 3、五积散有什么功效
- 4、四君子汤,为何被冠以“君子”之称?
- 5、四君子汤的包含敏感性皮肤该怎么护理的词条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 6、冬参的功效与作用 怎么用
异功散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异功散
3.1 异功散的别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功能主治 3.5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3.6 摘录
4 《医学正传》卷八方之异功散
4.1 组成 4.2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4.3 功能主治
5 《外科正宗》卷一方之异功散
5.1 异功散的别名 5.2 组成 5.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5.4 功能主治
6 《重楼玉钥》卷上方之异功散
6.1 异功散的别名 6.2 组成 6.3 制法 6.4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6.5 功能主治
7 《圣济总录》卷十八方之异功散
7.1 组成 7.2 功能主治 7.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7.4 制备方法
8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方之异功散
8.1 组成 8.2 功能主治 8.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8.4 制备方法
9 《圣济总录》卷六十八方之异功散
9.1 组成 9.2 功能主治 9.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9.4 制备方法
10 《圣济总录》卷一四一方之异功散
10.1 异功散的别名 10.2 组成 10.3 功能主治 10.4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0.6 附注
11 《幼幼新书》卷二十七引《刘氏家传》方之异功散
11.1 组成 11.2 功能主治 11.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11.4 制备方法
12 《幼幼新书》卷三十四引《张氏家传》方之异功散
12.1 组成 12.2 功能主治 12.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12.4 制备方法
13 《种痘新书》卷三方之异功散
13.1 组成 13.2 功能主治 13.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13.4 制备方法
14 《种痘新书》卷四方之异功散
14.1 组成 14.2 功能主治 14.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15 《杨氏家藏方》卷二十方之异功散
15.1 组成 15.2 功能主治 15.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15.4 制备方法
16 《保婴撮要》卷七引汤氏方之异功散
16.1 组成 16.2 功效主治 16.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16.4 制备方法
17 《续本事》卷三方之异功散
17.1 组成 17.2 功能主治 17.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17.4 制备方法 17.5 附注
18 《片玉痘疹》卷三方之异功散
18.1 组成 18.2 功能主治 18.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18.4 运用
19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方之异功散
19.1 异功散的别名 19.2 组成 19.3 功效主治 19.4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19.5 运用 19.6 制备方法
20 《揣摩有得集》方之异功散
20.1 组成 20.2 功能主治 20.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21 《保命歌括》卷十一方之异功散
21.1 组成 21.2 功效主治 21.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21.4 制备方法
22 《症因脉治》卷四方之异功散
22.1 组成 22.2 功能主治
23 《广嗣纪要》卷十一方之异功散
23.1 组成 23.2 功效主治 23.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23.4 制备方法
24 《医方类聚》卷一八四引《吴氏集验方》之异功散
24.1 组成 24.2 功能主治 24.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24.4 制备方法
25 《中国医学大辞典》引《疫痧草》方之异功散
25.1 异功散的别名 25.2 组成 25.3 功效主治 25.4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25.5 制备方法 25.6 附注
26 《证治准绳·幼科》卷一方之异功散
26.1 组成 26.2 功能主治 26.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26.4 制备方法
27 《点点经》卷一方之异功散
27.1 组成 27.2 功能主治 27.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28 《万病回春》卷七方之异功散
28.1 组成 28.2 功能主治 28.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28.4 运用 28.5 制备方法
2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异功散
1 拼音
yì gōng sǎn
2 概述
异功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二十六首。
3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异功散 3.1 异功散的别名
五味异功散[1](《保婴撮要》卷十五) 。
3.2 处方
人参、茯苓(去皮)、白术、陈皮、甘草各等分[1]。
人参(切,去顶)茯苓(去皮)白术 陈皮(锉)甘草各等分
3.3 制法
上药为细末[1]。
3.4 功能主治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异功散功能温中和气[1]。主治吐泻,不思饮食,小儿虚冷病[1]。
功在健脾理气。治脾胃虚弱,中焦气滞,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现用于小儿消化不良属脾虚气滞者。
3.5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水煎,食前服[1]。
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2个,同煎至100毫升,空腹时温服。
3.6 摘录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4 《医学正传》卷八方之异功散 4.1 组成
木香、当归(酒洗去芦)、桂心、白术(麸炒)、茯苓、陈皮、厚朴(姜制)、人参、肉豆蔻(面裹煨)、丁香、半夏(汤泡七次)、附子(泡)各三分[1]。
4.2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1]。
4.3 功能主治
《医学正传》卷八方之异功散主治厥阴病,舌卷卵缩,时发厥逆[1]。
5 《外科正宗》卷一方之异功散
异功散为方剂名,出自《外科正宗》卷一,即《外科正宗》卷一方记载的神应异功散的别名[2][1]。
5.1 异功散的别名
异功散[2]。
5.2 组成
木香、官桂、当归、人参、茯苓、陈皮、白术各一钱,半夏、丁香、肉豆蔻、附子、厚朴各五分[2]。
5.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五分,大枣三枚,水煎,不拘时服[2]。
5.4 功能主治
《外科正宗》卷一方之异功散功能温补脾肾[2]。治溃疡阴盛阳虚,发热作渴,饮沸汤而不知热,手足冷,大便溏,脉虚无力[2]。
6 《重楼玉钥》卷上方之异功散
异功散为方剂名,出自《重楼玉钥》卷上,即《重楼玉钥》卷上方记载的人中白散的别名[3][1]。
6.1 异功散的别名
异功散[3]。
6.2 组成
白霜梅、枯矾各二钱,煅人中白五钱,冰片二分[3]。
6.3 制法
上药为细末[3]
6.4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先用韭根、松萝茶煎浓汁,乘热以鸡翎蘸洗患处,去净腐血见鲜血,再敷此药,若烂至咽喉者,以竹管吹之[3]。
6.5 功能主治
《重楼玉钥》卷上方之异功散主治痘疹而致的牙疳,黑臭腐烂出血者[3]。
7 《圣济总录》卷十八方之异功散 7.1 组成
天麻(酒渍,焙)1两,赤箭1两,松黄1两,鬼臼1两,安息香(研)1两,羌活(去芦头)1两,款冬花1两,枫香脂(研)1两,天蓼花1两,侧枯叶1两,苍耳1两,苦参1两半,何首乌(炮,去黑皮)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防风(去叉)半两,蔓荆实(去浮皮)半两,藁本(去苗土)半两,牛膝(切,焙)半两,地骨皮(去土)半两,甘草(炙,锉)半两,乳香(研)半两,天门冬(去心,焙)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丹砂(研)半两,萆薢半两,木香半两,虎骨(酒炙)半两,当归(切,焙)半两,天南星(炮)半两,干蝎(炒)半两,乌蛇(酒浸,去皮骨,炙)半两,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半两,麻黄(去根节)半两,雄黄(研)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芎半两,白僵蚕(直者,炒)半两,桂(去粗皮)半两,鸡舌香(研)半两。
7.2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十八方之异功散主治大风疾涂药后。
7.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半匕,腊茶或米饮调下,每日3次。
7.4 制备方法
上为散,入云母粉6两研,和匀。
8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方之异功散 8.1 组成
陈粳米1升(生姜半斤,捣自然汁浸,焙干),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蜜炙)2两,诃黎勒(煨)3枚(小者),槟榔(锉)1枚,甘草半两(半生半炙,锉)。
8.2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方之异功散主治久咳嗽。
8.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食后米饮调下,每日3次。
8.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9 《圣济总录》卷六十八方之异功散 9.1 组成
人参1两。
9.2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六十八方之异功散主治吐血。
9.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五更鸡鸣时,打鸡子清调和稀糊,匙抄服;若服1两人参尽甚好,不尽,半两亦可。服讫却卧。
9.4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
10 《圣济总录》卷一四一方之异功散 10.1 异功散的别名
犀灰散
10.2 组成
黄牛角(角思??)1枚(碎),蛇蜕皮1条(白者),猪牙皂荚5梃(锉),鲮鲤甲半两。
10.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四一方之异功散主治五种痔疾,肠风泻血,外痔内痔;及脱肛,下部四边有努肉如乳。
10.4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先用胡桃肉1枚,分作4分,取1分,临卧时细研如糊,温酒调下,便睡,先引出虫;至五更时,用温酒服药散2钱匕,至辰时更1服。虽患年久,不过3服愈。
10.5 制备方法
上入瓷瓶内,黄泥封固,候干,先以小火烧令烟出,后用大火煅令通赤为度,取出摊冷,为散。
10.6 附注
犀灰散(《传信适用方》卷三)。
11 《幼幼新书》卷二十七引《刘氏家传》方之异功散 11.1 组成
藿香、白术(炒)、人参、白茯苓、陈皮、木香、肉豆蔻(面裹,煨)、甘草各等分。
11.2 功能主治
《幼幼新书》卷二十七引《刘氏家传》方之异功散主治胃气不和,脏腑泄泻,不思乳食;或(口冗??)奶呕逆。
11.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小半钱,以紫苏饭饮调下。
11.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2 《幼幼新书》卷三十四引《张氏家传》方之异功散 12.1 组成
盆消1两,甘草(炙)6钱,诃子肉半两,白僵蚕半两,贯众半两,马勃半两,蛇蜕(点油醋,慢火炒黄)半两,硼砂1两,玄精石1两。
12.2 功能主治
《幼幼新书》卷三十四引《张氏家传》方之异功散主治缠喉风,痄腮,喉闭,及咽喉一切患。
12.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字,以芦管吹喉内;缠喉风,每服半钱,以磨刀水调下;寻常置舌根下。
12.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3 《种痘新书》卷三方之异功散 13.1 组成
白术1两,茯苓8钱,黄耆1两,当归(土炒)8钱,陈皮4钱,半夏4钱,木香4钱,丁香3钱,豆蔻6钱(去油),诃子(煨,去核)5钱,肉桂(去皮)5钱,人参1两。
13.2 功能主治
《种痘新书》卷三方之异功散主治痘疮虚寒泄泻,灰白不起,咬牙寒颤。
13.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口服。
13.4 制备方法
上为末服。
14 《种痘新书》卷四方之异功散 14.1 组成
人参、白术、当归、陈皮、半夏、厚朴、茯苓、丁香、木香、豆蔻、附子。
14.2 功能主治
《种痘新书》卷四方之异功散主治小儿脏寒,痘疹不能发毒而腹胀,痘淡白,脉微缓。
14.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5 《杨氏家藏方》卷二十方之异功散 15.1 组成
浮小麦不以多少(拣净,炒令焦,薄纸衬于地上放冷)。
15.2 功能主治
《杨氏家藏方》卷二十方之异功散主治盗汗不止。
15.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用煮软猪嘴薄切数片,临睡捏药吃;不食荤者,用白汤点服。
15.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6 《保婴撮要》卷七引汤氏方之异功散 16.1 组成
泽泻3钱,猪苓(去皮)3钱,陈皮2钱半,白术5钱,茯苓5钱,人参5钱,辰砂1钱。
16.2 功效主治
《保婴撮要》卷七引汤氏方之异功散功在止渴,消暑,生津,补脾胃。主治小儿脾胃虚寒,泻痢兼呕,或腹中作痛。
16.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灯心、竹叶汤化下。
16.4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
17 《续本事》卷三方之异功散 17.1 组成
牡丹3钱,芍药3钱,白芷3钱,干姜3钱,当归半两,陈皮(去白)半两,官桂半两,玄胡索半两,乌药半两,川芎半两,苦梗半两。
17.2 功能主治
《续本事》卷三方之异功散主治妇人血冷气痛,心胸烦闷,不思饮食,四肢无力,头目昏疼,寒热往来,状似劳倦。
17.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加生姜3片,酒、水各半盏,煎至7分,温服;初生产时,每日3次,7日后渐减次数,至10日。
17.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7.5 附注
服后些少腹痛,不妨事。
18 《片玉痘疹》卷三方之异功散 18.1 组成
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炙)、陈皮、山药、莲肉、木香、青皮、诃子(面包,火煨,取肉)、泽泻、升麻、车前子(炒)。
18.2 功能主治
《片玉痘疹》卷三方之异功散主治小儿元气下陷,痘疹光壮而色灰白,里虚作泻无后重者。
18.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大枣、莲肉、糯米为引,水煎,空心服。
18.4 运用
泄而作渴,加麦冬、干葛、花粉、乌梅;寒甚而泄不止,加干姜(炒)、丁香。
19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方之异功散 19.1 异功散的别名
正气散
19.2 组成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炙)、白扁豆、薯蓣各等分。
19.3 功效主治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方之异功散功在温中和气。主治小儿吐泻思食,及小儿虚冷病。
19.4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用水6分,加生姜2片,红枣1枚,煎至4分服,不拘时候。
19.5 运用
虚冷泄泻,加附子;风证,加天麻;痢,加罂粟壳。
19.6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0 《揣摩有得集》方之异功散 20.1 组成
潞参1钱,白术1钱(炒),云苓1钱,陈皮5分,制草5分,蔻米5分(研)。
20.2 功能主治
《揣摩有得集》方之异功散主治小儿脾胃虚寒,吐泻不食。
20.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21 《保命歌括》卷十一方之异功散 21.1 组成
人参、白术、白茯苓、陈皮、苍术、香附、抚芎、神曲各等分,炙草减半。
21.2 功效主治
《保命歌括》卷十一方之异功散功在补脾胃。主治诸郁。
21.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
21.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2 《症因脉治》卷四方之异功散 22.1 组成
白术、人参、陈皮、白茯苓、炙甘草、木香、诃子、肉果。
22.2 功能主治
《症因脉治》卷四方之异功散主治脾元不足,有痢无积,久不愈者。
23 《广嗣纪要》卷十一方之异功散 23.1 组成
人参、白术、白茯、炙甘草、陈皮、当归、黄芩、柴胡各等分。
23.2 功效主治
《广嗣纪要》卷十一方之异功散功在补脾和胎。主治妊娠疟久。
23.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米饮调下,每日3次。
23.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4 《医方类聚》卷一八四引《吴氏集验方》之异功散 24.1 组成
黄柏皮3钱(以蜜涂,火炙5次),白矾1钱(飞过),鹰爪黄连1钱半,脑子半钱,麝香1字,荆芥穗半钱,甘草半钱(蜜炙3次)。
24.2 功能主治
《医方类聚》卷一八四引《吴氏集验方》之异功散主治痔漏下疳,连(月刄)疮,面上伽摩罗疮,脑疽,恶毒脓血不止,腥臭,生虫疮。
24.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先以荆芥、黄连、黄柏皮、白矾、百药煎、川椒木、葱各少许,以水10碗,煎至7碗,用盆盛之,盖盆面小窍,就疮口熏之,水温洗疮净,以净软绢片拭干,以前药干撒于疮口。
24.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5 《中国医学大辞典》引《疫痧草》方之异功散 25.1 异功散的别名
拔疔散、咽喉异功散
25.2 组成
斑猫(去翅足,糯米炒黄,去米)4钱,血竭6分,没药6分,乳香6分,金蝎6分,玄参6分,麝香3分。
25.3 功效主治
《中国医学大辞典》引《疫痧草》方之异功散功在吊泡拔毒。主治烂喉风,喉闭,双单喉蛾。
25.4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用寻常膏药1张,取此散如黄豆大,贴项间;患左贴左,患有贴右,患中贴中。34时起泡,用银针挑破即愈。凡阴证起泡更速。
25.5 制备方法
共为细末,瓷瓶收藏,封口,切勿走气。
25.6 附注
拔疔散、咽喉异功散(《疡科纲要》卷下)。本方方名,《中药成方配本》引作ldquo;贴喉异功散rdquo;;《疡科纲要》有冰片。
26 《证治准绳·幼科》卷一方之异功散 26.1 组成
龙骨(煅)2钱,薄荷叶2钱,蛇床子2钱,轻粉半钱。
26.2 功能主治
《证治准绳·幼科》卷一方之异功散主治脐中疮。
26.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少许干掺脐。
26.4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
27 《点点经》卷一方之异功散 27.1 组成
腹皮2钱,当归2钱,木通6分,乳香3分,没药3分,沉香3分,木香3分,丁香3分,甘草3分。
27.2 功能主治
《点点经》卷一方之异功散主治酒病初发,形如感冒,被医误治,三焦大痛。
27.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四香研末,葱为引,冲服。
28 《万病回春》卷七方之异功散 28.1 组成
当归1钱,川芎1钱,人参(减半)1钱,黄耆1钱,白术(去芦)1钱,白茯苓(去皮)1钱,诃子(煨,取肉)1钱,大附子(面包煨,去皮脐)1钱,半夏(姜汁炒)1钱,厚朴(姜汁炒)8分,肉桂8分,小丁香7枚。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28.2 功能主治
《万病回春》卷七方之异功散主治痘疮寒战咬牙,痒塌泄泻;胃虚里热干呕。
28.3 异功散的用法用量
水1钟,煎至8分,温服。
28.4 运用
泄泻甚,加肉豆蔻。
28.5 制备方法
什么是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理中汤、平胃散
四君子汤[组成] 人参12 白术15 云苓15 炙甘草8 [功用] 益气健脾。通常结合其它药方使用,防止虎狼之剂伤正气。 [现代应用] 常化裁运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属脾胃虚弱者。 [启示] 古代中医用药时比较注重悉心呵护脾胃,脾胃好则正气盛,人体就容易驱除病邪。现代医生治疗炎症时惯重用清热解毒药,往往一方剂中有八、九成药材为清热祛邪药,往往病人的病情很难得到控制。其实治病讲究治标,更要考虑治本,找到病之根本而对症下药,病才能根治。治疗乙型肝炎同属一个道理,肝、胃同治才算高策。 [方解] 本方由理中丸衍化而来,只是去干姜,加入云苓而成。本方中四味均属于平、温药材,不热不燥,补中有泻,补而不滞,平补不峻,诸药合用能使脾气足而气血生化有源,脾健运而湿气得消。 [加减法] 如果病人兼有气滞,则加入陈皮6 木香9 春砂仁9 ;兼有痰湿者,加入法夏10 ;兼肝血虚者,加白芍12 当归12 ;如果脾气虚寒,配干姜6 肉桂末4[衍化方剂](1)异功散 由四君子汤加入陈皮所得,有着芳香醒脾之功,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兼气滞证。 (2)六君子汤 由四君子汤加入陈皮、法夏。六君子丸为药房最常见的中成药之一,家庭必备也。其着重于健脾化痰止呕,适合于脾胃虚弱兼有痰湿之证。 (3)香砂六君子汤 由六君子汤加入木香、砂仁,当然选用阳春砂仁效果更佳。本方剂能疏理中焦气机, 温化寒邪,健脾理气止痛,适用于治疗气虚痰饮、或饮食内停、或寒邪入侵中焦之证。 (4)七味白术散 由四君子汤加入木香、藿香、葛根而成,功效为和胃止呕,清热生津。 五味异功散[组成药物]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生姜、大枣。 [主治效能] 小儿病后衰弱,元气未足,食欲不振。 [运用经验] 凡病后之儿童服之可促进食欲及恢复元气。 理中汤[组成药物]人参、甘草、白术、干姜。 [主治效能] 治胃中寒腹痛、呕吐、泄泻、不饮不食、胸痹、胸痞痰多、自汗、脉虚弱、舌苔白腻者。应用于慢性腹泻、慢性胃炎、胃下垂、小儿自家中毒症、恶阻、胃溃疡。 [运用经验] 此方能兴奋胃机能,促进乳糜管之吸收作用,增进食欲,及止痛。可以应用于急慢性胃肠加答儿,胃弛缓等症。对急性肠胃炎之衰弱无热者及小儿自家中毒症之预防和治疗亦具良效。 平胃散平胃散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陈皮、厚朴、甘草组成,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为燥湿运脾之常用方。对湿浊中阻脾胃,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者,尤为合适。方中苍术燥湿运脾升脾气,厚朴行气化湿,陈皮理气安中降胃气,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治湿先顺气,气顺湿自消,治胃在运脾,脾运胃自健”之义,共奏脾升胃降,平运胃气,调中治安之效。临床常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恶心呕吐,嗳气吞酸,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怠惰嗜卧,体重肢痛,常多自利等症。
五积散有什么功效
五积散别名 催生汤、异功五积散、熟料五积散、百病无忧散、调中健胃汤 处方来源 《理伤续断方》。 药物组成 苍术20两,桔梗20两,枳壳6两,陈皮6两,芍药3两,白企3两,川芎3两,川归3两,甘草3两,肉桂3两,茯苓3两,半夏(汤泡)3两,厚朴4两,干姜4两,麻黄(去根节)6两。 加减 功效 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调经。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助气催产。解表温中,消痞调经。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身热无汗,头痛身痛,肩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脚气痹痛,疮疡痈疽,妇女血气不和,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属于寒湿者。阴经伤寒,脾胃不和。太阴伤寒,积聚腹痛。感寒发疟初作。寒湿伤肾,气滞腰疼,不可俯仰。产后身痛,兼感寒伤食。身热无汗,头痛身痛,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冷秘,寒疝,寒疟,恶寒无汗。附骨、咬骨二疽,初起不红不热,如同伤寒,渐次漫肿无头,筋骨疼痛,腿不能伸者。 制备方法 上除枳壳、桂2件外,余锉细,用慢火炒,令色变摊冷,入枳壳、桂令匀。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半盏热服。凡被伤头痛,伤风发寒,姜煎2钱,仍入葱白,食后热服。 用药禁忌 临床应用 1.喘证:一男性农民,年约三十,素体坚强。自某年秋在田间遭受暴风雨之淋袭以后,即常发喘息咳嗽,遇冷即发,时发时愈,已有二、三年。症见咳嗽喘促,痰多泡沫,喉间如水鸡声,胸闷不能平卧,头痛,肩痛,腰背痛,两目似突,苦闷欲绝,并见头上有汗而两足冰冷,诊其脉沉弦而紧,舌苔白腻。予处方五积散,以麻黄、桔梗、陈皮、半夏等为君药,服药一剂,喘促大减,续服二剂,病去大半,嗣后,配制丸剂继续服用,即不闻再发。 2.寒性深部脓肿:张某,女,26岁,因右腿疼痛两天。查右大腿内侧上1/3处疼痛,局部肿块,按之痛剧,皮色不红。微恶寒。体温37℃,白细胞13400/立方毫米,嗜中性79%。诊断:寒性深部脓肿。拟予五积散煎剂:麻黄五分,白芷、当归、白芍、法半夏、陈皮各三钱,苍术、川朴、枳壳、桔梗、甘草、川芎、桂枝各钱半,生姜三片,连须葱头五个。煎服两剂而愈。 3.产后发热:郎某。女,26岁。产后36天因感受风寒而发热,服西药半月略有好转,但体温波动在37.6-38.2℃之间,查血、小便均正常。现头痛身疼,项背拘急,食纳尚好,二便如常,体胖面红润,脉弦滑苔薄。为产后外感风寒,气血瘀阻,营卫失和,投五积散全方四剂低热即退净,诸症悉平。 药理作用 各家论述 1.《医方集解》:此阴阳表里通用之剂也。麻黄、桂枝所以解表散寒;甘草、芍药所以和中止痛;苍术、厚朴平胃土而祛湿;陈皮、半夏行逆气而除痰;芎、归、姜、芷入血分而祛寒湿;枳壳、桔梗利胸膈而清寒热;茯苓泻热利水、宁心益脾。所以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也。一方统治多病,惟治法者变而通之。 2.《方剂学》:本方为治寒、湿、气、血、痰五积而设,故名五积散。方中麻黄、白芷发汗解表,干姜、肉桂温里祛寒,为本方的主要部分;配伍苍术、厚朴燥湿健脾;陈皮、半夏、茯苓理气化痰;当归、川芎、芍药活血止痛。桔梗与枳壳同用,有升降气机,加强理气化痰之效,适宜于痰阻气滞之证。炙甘草和中健脾,调和诸药。以上均为本方的辅助部分。由于本方能行气和血。温里祛寒,放对妇女气血不和,寒凝气滞的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亦可加减运用。 备注 催生汤(《医方类聚》卷二二九引《简易方》)、异功五积散(《医方类聚》卷五十六引《管见大全良方》)、熟料五积散(《医方集解》)、百病无忧散、调中健胃汤(《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本方诸药生用,名“生料五积散”(见《易简方》);《得效》本方去麻黄,名“异功散”。
四君子汤,为何被冠以“君子”之称?
对于中医而言,四君子汤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药方,其可谓是“补气第一方”。
四君子汤——补气第一方
中医注重季节,而冬季人的食欲相对旺盛,正是一年之中最适合进补的季节。方大夫为患者开具的药方——四君子汤历史悠久,该方主要组成成分有人参、白术、炙甘草和茯苓,后世有不少补气的药方都是在它的成分基础上进行加减而成。
四君子汤最重要的功效是补气,被称为“补气第一方”,其中,人参为君药,其具有健脾养胃、益气甘温的作用;白术为臣药,有健脾益气的功效;佐以炙甘草和茯苓,健脾祛湿的功效更显著,且补中有利,滋生气血。
这个药方的适用范围主要是各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症状,如气短乏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胸闷恶心等,古有“四君补气基本方,食少无力大便溏”一说。
现代人常常有气虚、脾胃虚弱等问题,坚持服用四君子汤一段时间后,身上不适的症状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因而人们对该药方感到惊叹,不少人也感到疑惑:为什么这个补气的方子得名“四君子汤”,它与“君子”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为何补气的方子被冠以“君子”之称?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硕士陈玲指出,在中药里,甘草、茯苓、白术、人参是最有名的四君子,它们组合在一起变成了齐鲁干细胞美容效果怎么样人们熟知的四君子汤,之所以被称为“君子”,是因为这四味中药药力平和,专门扶正。
人生病的时候,应先扶正,再驱邪,此时四味药便如同君子般扶助正气,而且,这四味中药性温和,虽补气但不燥热,也如同君子不偏不倚的品行,故而将该方子称为“四君子汤”。
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对其成分进行加减,又可生成新的药方,而功效也更多,适用于更多症状,以下几种方子是最为常见和使用的。
四君子加减,一方变四方
中医治病在望闻问切之后,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开具药方,且药方并非固定不变,患者的情况不同,药方的成分时有变动,如常见的四君子汤亦是如此,在基础的四君子汤成分上加减,可得到以下4种方子:
异功散:四君子汤加上陈皮,则得到“异功散”,这个药方是用于治疗脾胃气虚、且有气滞症状的患者,侧重于健脾胃,可以有效改善呕吐腹泻、食欲不振、胸闷、大便溏泄等情况。
六君子汤:在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四君子的基础上,再加上二君子:陈皮、半夏,即得到六君子汤,这个药方具有改善脾胃气虚兼痰湿症状的功效,重在益气化痰,常用于有食欲不振、大便溏泄、胸闷呕吐等不适的治疗。
香砂六君子汤:六君子汤加砂仁、木香则为香砂六君子汤,该方中各成分药性温和,用于脾胃气虚、痰阻气滞症,可改善消瘦倦怠、呕吐痞闷、不思饮食等症状。
保元汤: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佐以生姜、肉桂、黄芪,补气功效更为显著,常用于治疗元气不足,尤其是小儿元气不足诸多症状,如畏寒、倦怠、乏力等。
四君子汤作为补气第一方,在日常治疗上应灵活配伍,根据患者具体的情况加减成分,才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情况,这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
四君子汤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四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面色萎黄,语声低微,四肢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脉细缓。
组成:人参10克,白术、茯苓各9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早晚服。
方解:
方中以人参为主药,甘温补元气,健脾养胃;白术为辅药,苦温健脾燥湿;佐以茯苓甘淡渗湿健脾;茯苓、白术合用,健脾除湿之功更强,促进运化。使以甘草,甘温调中。全方配合,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扩展资料
1、《医方集解·补养之剂》:“此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为君。白术苦温,燥脾补气为臣。茯苓甘淡,渗湿泻热为佐。甘草甘平,和中益土为使也。气足脾运,饮食倍进,则余脏受荫,而色泽身强矣。再加陈皮以理气散逆,半夏以燥湿除痰,名曰六君,以其皆中和之品,故曰君子也。”
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3:“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大宜服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君子汤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调理月经的方剂: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散
冬参的功效与作用 怎么用
1、健脾胃
脾胃之气不足, 可出现四肢困倦、短气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软等症。党参能增强脾胃功能而益气,可配合白术、茯苓、甘草、陈皮(五味异功散)或白术、山药、扁豆、芡实、莲肉、 苡米、茯苓(参苓白术散)等同用。
2、益气补血
气血两虚的证候(气短、懒倦、面白、舌淡、甚或虚胖、脉细弱等),可用党参配合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等同用(如八珍汤), 以达气血双补的作用。再者,前人经验认为益气可以促进补血,健脾可以帮助生血,所以在治疗血虚证时,也常配用党参益气、健脾而帮助补血。据近代实验证明本 品能通过脾脏刺激增加血色素和红血球。近些年来常以本品配合当归、白芍、生地、熟地等,治疗各种贫血。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