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三伏贴中药配方比例(三伏贴的配方比例)
本文目录一览:
在家怎么自制三伏贴
以下是生活百科频道我解决女生掉头发的方法为您整理在家怎么自制三伏贴,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在家怎么自制三伏贴
三伏贴怎么做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对相应疾病所需的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开始制作:生药粉和生姜汁或醋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亩差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自制三伏贴中药配方
迅轿皮下面是一些根据具体病症的制作的三伏贴所需的中药配方:
1、三伏贴治哮喘
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香1.5克,生姜汁适量。
2、三伏贴治虚寒性便秘
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生姜汁少许。
3、三伏贴治风湿性帆山关节炎
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独蒜头任选一种。
4、三伏贴治高血压
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米醋适量。
5、三伏贴治过敏性鼻炎
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姜汁适量。
三伏贴最佳贴敷时间
三伏贴初伏开始贴三伏贴是最佳时间。
具体分析:
1、三伏贴是三伏期内,在患者背部的特定部位,贴上对疾病有防治效果的贴敷。
2、大部分人认为,三伏的第一天是贴三伏贴的最佳时期。
3、但是事实上在三伏期间贴都有效果,所以提前或者延迟一两天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具体时间和次数:
1、成人的贴敷时间是8~10个小时,而儿童每伏贴1~3次,三伏共3~9次,每次根据儿童年龄贴3~6小时不等。
2、医生会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质确定贴敷时长。一般来说,年龄低一些的孩子一般是2小时,年长的孩子是3~4个小时。
3、贴敷疗法三年为一疗程,病程长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
三伏贴的配方是什么
三伏天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气血趋于体表,通过运用三伏贴,在配方中使用一些幸温发散药物,调动人体阳气,能够有效祛除身体疾病。 小儿哮喘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其比例为4∶4∶2∶2∶1 。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三伏天进行,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两天,1个疗程共贴10次 疗程:每年贴敷1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 贴敷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双侧肺俞、心俞、膈俞六个穴位。临床可根据辨证,肺气虚者加膏肓、膻中;脾气虚者加脾俞、关元;肾气虚者加肾俞、定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配伍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 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其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他干细胞治疗市场规模药物的雀大透皮吸收作用。由于白芥搏岁指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热、发红,甚至起泡。临床上可以适当调整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证临床疗效,又可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性。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贴敷部位: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支气管哮喘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 虚贴方:黄芪、苍术、沉香、肉桂、补骨脂等。 阳驱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小茴香。 药材基配炮制:上述药物均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均采用生药。药物用量按一定比例确定。 实施时间:头伏开始,隔7天贴1次,至末伏止,连贴3年。 实施方法 虚贴方:属肺虚、脾虚、肾虚患者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心俞(双侧)、定喘(双侧)。肺虚者加太渊穴(双侧),脾虚者加足三里(双侧),肾虚者加太溪(双侧)。 温阳驱寒方:脾肾阳虚患者可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膈俞(双侧)、气海(双侧)。 就呼吸疾病来说,三伏贴主要适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肺气肿、肺心病、过敏性哮喘、慢性咳嗽、慢性鼻炎、慢性咽炎、反复感冒等,除此之外,三伏贴还对关节疾病及一些妇科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三伏贴的配方收集
三伏贴的配方:
哮喘三伏贴配方: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香1.5克,生姜汁适量。
治法:将前四味药共研成细末,使用时将药末加入鲜姜汁调匀,做成药饼备用。于夏季三伏天进行敷贴,临用前将药饼放于消肿止痛贴上湿贴肺俞、百劳、膏肓或檀中穴,约4-6小时,局部皮肤灼辣,发红而未起水泡时除去。每伏贴一次,三年为一个疗程。
寒症无痰哮喘:细辛5、白芥子6、元胡6、制甘遂3,共为细末。姜汁调和湿贴肺腧,定喘穴。
寒有痰哮喘:皂荚3、白芥子6、元胡6、细辛6,共为细末。姜汁调和湿贴肺腧,定喘穴。
虚寒性便秘三伏贴配方:
取穴:神阕、足三里、气海。
药物: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生姜汁少许。
治法:前三味混合研为细末,与姜汁调和如泥膏,制成小圆饼三个。将药饼放于消肿止痛贴上湿贴于穴上。一般12--24小时气通便下即愈。揭药后局部出现水泡,对症处理。
风湿性关节炎
药物: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独蒜头任选一种。
取穴选择:肩周炎选肩三井。肘关节曲池、尺泽穴。下肢及膝关节选足三里、阳陵泉、绝骨。肩关节也可用疼痛通用方加姜汁调和。
高血压三伏贴配方:
取穴:神阕、涌泉。
药物: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米醋适量。
过敏性鼻炎三伏贴配方: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姜汁适量。
胃病:
1.遇寒则痛:生附子、苦丁茶、炮川乌、白芷、白胡椒共为细末,大蒜汁贴上脘穴和足三里。
2.遇热则痛:连翘,檀香共为细末,姜汁调和湿贴中脘足三里。
感冒:
阳虚感冒:制附子,肉桂取6克,蜂蜜调和贴双肺腧12-24小时。
风寒感冒:炙麻黄,白芥子,细辛,杏仁,干姜共为细末,蜂蜜调和贴肺腧大椎穴。
注意事项:
1、贴敷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
2、敷贴期间缺山段,忌烟、酒、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3、贴敷之后可能在皮肤上留下中药的沉着,用湿毛巾擦拭即可;
4、贴敷时间:成人4—6小时,儿童1-2小时;
5、谨遵医嘱。贴敷的适应症主要有: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慢性胃唯孝炎,胃痛,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虚寒性的疾病亦可贴敷。
不适宜贴敷的情况有:
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妊娠期妇女、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
贴敷后的反应主要有:伏誉
1.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2.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3.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皮肤科就医。
三伏贴是中医治疾病瑰宝,通过三伏贴可以预防和治疗冬天发生的疾病,请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三伏贴。
小儿哮喘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其比例为4∶4∶2∶2∶1 。
贴敷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双侧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临床可根据辨证,肺气虚者加膏肓、膻中;脾气虚者加脾俞、关元;肾气虚者加肾俞、定喘。
咳喘灵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苏合香、松脂粉、麝香、冰片、川贝、冬虫夏草等生药。
贴敷穴位,起到针刺穴位引药透里,直达病灶。增强抗过敏,抗病毒功能。使用方便,无毒副作用。贴敷本膏药不影响其它药物疗效。有当即止咳平喘的功能。也有“冬病夏治”预防作用。贴敷力强,四季适应疗效持久,有较好地近期与远期疗效。
支气管哮喘配方:
药物组成:
虚贴方:黄芪、苍术、沉香、肉桂、补骨脂等。
温阳驱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小茴香。
实施方法虚贴方:属肺虚、脾虚、肾虚患者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心俞(双侧)、定喘(双侧)。肺虚者加太渊穴(双侧),脾虚者加足三里(双侧),肾虚者加太溪(双侧)。
温阳驱寒方:脾肾阳虚患者可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膈俞(双侧)、气海(双侧)。
(以上配方供参考,临床应用请根据病人实际情况)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