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利赛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干细胞知识 > 正文

干细胞知识

肿瘤干细胞表面标志物表格(肿瘤干细胞主要标志物)

max2023-05-26干细胞知识121

本文目录一览:

造血干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表面标志

造血干细胞最早产生于胚胎卵黄囊,妊娠4周出现于胚肝;妊娠5个月至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两种重要潜能,在造血组织微环境中.可增殖分化为各种功能不同的血细胞,因此又称多能造血干细胞。CD34和CD117是外泌体凝胶属于几类医疗器械人类造血干细胞表面主槐哪要标志,应用CD34单克隆抗体可从骨髓、胚肝或脐血中分离、富集造血干细胞。CD117是昏迷病人皮肤护理干细胞因子受体,可识别结合相应干细胞因子,对不铅仔码同分化阶戚棚段干细胞的发育分化具有重要诱导和促进作用。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标志物

考虑到巨噬细胞亦正亦邪,在各种生物环境中发挥复杂的作用,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它们的丰度和功能。这份指南概括了筋膜抗衰巨噬细胞表达的基因,以及适用于检测的免疫学工具。

巨噬细胞(Macrophage)是分布广泛的白细胞,存在于人体的多种组织中。作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的一部分,巨噬细胞的作用是吞噬死细胞、细胞碎片、病原体及其他外漏哪来物。此外,它们还具有信号传导和调节功能,参与了许多生物学过程,比如免疫、发育、修复、稳态和癌症。

考虑到巨噬细胞亦正亦邪,在各种生物环境中发挥复杂的作用,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它们的丰度和功能。这份指南概括了巨噬细胞表达的基因,以及适用于检测的免疫学工具。靶向这些蛋白质不仅可鉴定巨噬细胞的亚型,还有助于研究相关的通路或疾病状态。

除了在各种组织中发挥特定作用,巨噬细胞还具有很高的可塑性,能够响应环境信号而改变其表型。这使得巨噬细胞形成完全不同的亚群,每个亚群有不同的基因表达谱和细胞功能。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差异,我们在此对各种蛋白标志物进行分类。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转化中的标志物

巨噬细胞的来源是个复杂的问题。小鼠研究表明,巨噬细胞或源于胚胎前体细胞,或源于骨髓来源的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循环的单核细胞迁移到组织,形成组织驻留巨噬细胞(TRM)。这种密切相关的细胞类型有效地补充了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为了区分巨噬细胞及其前体,人们通常检测一组细胞表面标志物及其差异表达水平。

检测单核细胞谱系标志物的抗体包括:Ly6c1抗体、F4/80抗体、ITGAM/CD11b抗体、CD68抗体、FCGR3A/CD16抗体、CD14抗体

图1. 巨噬细胞发育的示意图(图片来晌汪自Biocompare)

组织驻留巨噬细胞的标志物

巨噬细胞驻留在不同组织中,从而产生了执行不同功能的细胞群体。小鼠的研究表明,巨噬细胞的表型和功能是由它们在组织微环境中收到的信号所决定的。除了作为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之外,驻留的巨噬细胞在维持组织完整性和组织稳态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人们发现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育的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有多种功能,包括清除碎片、重塑突触连接以及免疫监视。在脂肪组织中,与脂肪相关的巨噬细胞参与信号传导,调节胰岛素敏感性。肺泡巨噬细胞攻击吸入的异物,并通过吞噬作用清除过量的肺表面活性物质。肝脏中的巨噬细胞(即Kupffer细胞)可清除血液中的微生物、红细胞及其他细胞碎片。骨髓巨噬细胞可促进红细胞的造血作用。脾脏中的巨噬细胞参与免疫监视、铁代谢和细胞清除等活动。

M1和M2极化的标志物

在适当的刺激下,巨噬细胞被宴搜仔激活成不同的炎症状态,包括M1(经典激活)和M2(选择性激活)两类。M1巨噬细胞具有促炎作用,与细菌及细胞内病原体的免疫反应相关。相反,M2具有抗炎作用,在血管生成和伤口愈合中发挥功能。M2也与辅助性T细胞2(Th2)反应相关,如抗蠕虫免疫力、哮喘和过敏。

M1型巨噬细胞的激活是通过IFNG、TNF和Toll样受体(TLR)的信号传导而发生的。与M1极化相关的遗传标志物包括IL1a、IL1b、IL6、NOS2、TLR2、TLR4、CD80和CD86。对于M2型巨噬细胞,激活是通过IL4、IL10和IL13等细胞因子。M2标志物包括CD115、CD206、PPARG、ARG1、CD163、CD301、Dectin-1、PDL2和Fizz1。值得注意的是,M1和M2表型是连续的,因此处于中间范围的巨噬细胞可以同时表达一些标志物。

检测M1标志物的抗体包括:IL1B抗体、NOS2抗体、TLR2抗体、CD86抗体;检测M2标志物的抗体包括:CSF1R/CD115抗体、MRC1/CD206抗体、ARG1抗体、CD163抗体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标志物

人们发现,癌细胞也可以利用巨噬细胞来促进癌症发展。对于多种类型的癌症,肿瘤部位巨噬细胞的密度增加与患者存活率低存在关联。小鼠研究也发现,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可刺激肿瘤血管生成,协助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并抑制肿瘤免疫力。

这些结果的出现可归因于癌细胞信号传导影响了巨噬细胞功能,以及TAM自身产生的蛋白质促进肿瘤生长。癌症生物学本身就很复杂,同样,TAM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基因表达谱。文献中提到的一些TAM标志物包括CCR2、CSF1R、MARCO、PDL2、CD40、CCL2、CSF1、CD16和PDGF beta。巨噬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仍然是癌症研究和药物开发中的活跃领域。

检测TAM标志物的抗体:CCR2抗体、PDL2抗体、CD40抗体、CCL2抗体、PDGFB抗体

靶向肿瘤干细胞——治疗癌症新策略!

在过去的20多年里,随机模型是癌症发生的主流观点。按照随机模型,正常体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随机突变,从而获得更强的增殖能力、分化抑制和克隆选择,最终导致癌症发生。

随机突变模型认为,肿瘤中的每个细胞具有均等的形成新肿瘤的能力,肿瘤起源于克隆。但另一个学说,即癌症干细胞理论也得到业界不少人的认可。

癌度将为您简要介绍癌症干细胞理论的发展历程、来源和检测方法。

癌症干细胞概念的发展历程

对癌症发病机制好厅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第一个已知的癌症发生理论由Hippcrates、Celsius和Galen提出。基于疾病的体液本质,他们推测癌症是由多余的“黑胆汁”所导致。

直到19世纪中叶,干细胞作为癌症前体的概念才首次被提出。病理学家Cohnheim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癌症的“胚胎残留”假说,认为肿瘤来源于残留的胚胎而不是成体组织,这个理论构成了现代癌症干细胞概念的基础。

与“胚胎残留”假说并行发展的另一个关于癌症克隆进化的假说也迅速在科学界流行起来。

1871年,Knudson提出了癌症的“双重打击”学说,揭示了遗传性与非遗传性癌症的基础。5年以后,Nowell提出癌症发展是通过一系列、逐步获得的基因突变和更具侵袭性克隆的连续选择而实现。

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癌症的克隆进化理论盛行,胚胎残留理论很少被提及,直到1960年干细胞生物学的复兴。在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中,Pierce发现畸胎瘤中的多能干细胞同样出现在肿瘤的胚状体中,他的发现使得癌症发生的胚胎残留理论得以复兴。

20世纪末期,实验医学的重大技术进步促进了多项技术的发展,包括放射自显影的放射性标记技术、商业化的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明确验证的细胞表面标记、小鼠异种移植实验和检测HSCs的高速多通道流式细胞术。

首先是发现了血液癌症中存在干细胞群的证据,即白血病干细胞的发现;然后是在实体瘤中,2003年的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中,乳腺癌的细胞异质性被发现。随后更多的研究者报道了癌症干细胞存在于结肠癌、肝癌、肺癌和前列腺癌中。

癌症干细胞的来源

癌症干细胞被认为来源于正常组织干细胞或者更分化的细胞群的转化。这些细胞在应对突变事件或免疫反应中发生了去分化,从而获得了类似干细胞的特征。在实体瘤中,干细胞表型的获得可以通过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来实现。

为了理解癌症来源于正常组织干细胞,我们先来看三个概念。

成体干细胞是增殖率极低的分裂静止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是成体组织的来源。

祖细胞分化程度比成体干细胞高,它具有一定的分化特征和有限的自我更新能力,最终形成特定的分化细胞。

癌症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有很多相似之处,且成体组织干细胞与祖细胞都有转化成癌症干细胞的能力。

大多数癌症中,细胞中的一个突变是导致这种转化的起始事件,原癌基因突变引起随后的多重打击将在一段时间内造成突变的积累,最后导致癌症干细胞失去调控的扩增。在血液癌症和实体瘤中,科学家发现了大量证据说明癌症干细胞来源于成体干细胞和祖细胞。

癌症干细胞的检测方法

癌症干细胞研究的最大挑战是其在肿瘤中比例低,有研究表明其比例不足肿瘤细胞总数的5%,这就给检测带来了难题。

癌症干细胞的检测手段包括荧光激活细胞分选(FACS)、免疫磁珠分选、细胞表面标志物的免疫组织化学(IHC)分析以及肿瘤微球形成实验。

FACS是最广泛使用的分离和富集癌症干细胞的方法,该技术既可以用于分析血液癌症,又可以用于实体瘤研究。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析细胞表面标志物,二是检测“侧群”细胞。

常见肿瘤中癌症干细胞的免疫表型特征见表1所示。当然,流式细胞技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它需要分析足够多的非粘连细胞才锋袜粗能获得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癌症干细胞数目,癌症干细胞本身数量不足制约了该技术的应用。

表1 常见肿瘤中癌症干细胞的免疫表型特征

肿瘤微球形成实验的方法是将癌细胞以低密度接种在半液态无血清非黏附培养基中,几周内形成肿瘤微球,再联合免疫缺陷的小鼠,尤其是缺乏T细胞和B细胞的SCID小鼠。对这些小鼠进行不定期的检查以观察肿瘤的形成,进一步将潜在的干细胞分离和鉴定出来。

癌症干细胞生物学中的信号通路

一个正常组织干细胞转化成癌症干细银镇胞需要积累多个基因突变、表观遗传变化和信号通路失控,研究最多的是Notch、Hh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Notch信号通路对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信息通信非常重要,它通过调控干细胞增殖、分化和细胞死亡调控胚胎发育和成体稳态的维持。

一方面Notch信号促进T细胞前体细胞的增殖、生存和分化;

另一方面抑制B细胞前体细胞的生长并能诱导凋亡。

Wnt蛋白的主要功能是调控一系列器官系统的发育,Wnt基因转录表达上调会引发干性、细胞增殖、EMT和侵袭的行为。

Hh信号在胚胎发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负责干细胞群体在成体中的维持。Hh通路的突变导致信号持续激活可以引发肿瘤形成,这在基底细胞癌和成神经管细胞瘤中得到了公认,在其他多种癌症中也观察到了该信号的不正常激活。Hh信号通路也被发现可以调控癌症干细胞的增殖并能增加肿瘤的侵袭能力。

干细胞微环境是指非上皮的间质组织所形成的独特微环境,干细胞存在其中。癌症干细胞也存在于具有类似支持功能的微环境中,称之为癌症干细胞微环境。癌症干细胞与其所处的微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以调控干细胞的干性、增殖以及抵抗凋亡。

微环境提供了合适的空间保证癌症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使其产生分化程度更高的细胞,同时保持未分化的状态。

微环境保护癌症干细胞免受遗传毒性伤害,增加其化学药物耐受和放射耐受能力。

微环境通过引起肿瘤中非癌症干细胞的去分化以及诱导EMT的发生,来促进肿瘤的进展和转移。

这些在骨髓、皮肤、神经、胃肠道、结直肠中发现了大量的证据。

癌症干细胞对放化疗耐受,主要是由于其具有细胞周期缓慢、增值率低、DNA修复和抗凋亡基因表达水平较高等特征,使得放化疗等针对活跃增殖的癌细胞的方法失效,而且癌症干细胞与不良预后相关,所以很有必要发展针对癌症干细胞的治疗方法。

靶向癌症干细胞的新疗法

靶向癌症干细胞的治疗可以从多方面设计:诱导癌症干细胞分化、抑制干细胞状态的维持、靶向癌症干细胞的微环境等。

靶向诱导癌症干细胞分化的治疗是通过诱导CSC失去自我更新能力损耗癌症干细胞池来制约肿瘤的进展。诱导分化的药物包括维A酸、BMP、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等,很有希望作为实体瘤传统放化疗辅助手段应用于临床。

通过靶向信号通路而抑制干细胞状态的维持主要包括针对Notch、Hh和Wnt等药物,目前已经进入人体临床阶段。抑制Notch信号通路的两个药物罗氏的RO4929097和默克的MK0752进入临床I期。靶向Hh通路的著名药物是基因泰克(GDC-0449)。

靶向癌症干细胞的微环境主要是抗血管生成抑制剂,比如贝伐、索拉非尼、舒尼替尼和依维莫司等。

癌度有话说

以肿瘤发生为基础的癌症干细胞假说在过去20年里成为了研究焦点。大量的实验证据支持这一假说,也由于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在癌症生物学家中存在争论。其中最主要的争论涉及癌症干细胞的来源、动物模型数据和人体数据的差异以及肿瘤中存在的癌症干细胞数量等问题。

不管如何,癌症干细胞假说模型解释了一个长期存在的关于化疗治疗肿瘤的困扰,即化疗导致最初的临床和病理缓解,但随后可能会发生更具侵袭性和耐药性的复发和转移的难题。

因此,针对癌症干细胞为靶点的治疗有望解决这一难题,癌度也希望未来有更多更好的研究和药物造福肿瘤患者。

编者:飞宇

转载需授权后注明来源:癌度

简述T、B细胞有哪些主要的表面分子

一、T细胞表面标志有:

1、T细胞抗原受体(TCR);

2、有丝分裂原受体;

3、E受体(纳念CD2);

4、CD3;

5、CD4和CD8;

6、CD5抗原;

7、CDll a/18;

8、CD28;

9、HLA抗原;

10、白细胞介素受体.

二、B细胞表面标志有:

1、白细胞分化抗原;

2、MHC;

3、多种膜表面受体。

扩展资料:

T细胞抗癌研究:

2013年1月初,日本科则此学家首次培育出能够杀死癌细胞的T细胞。他们表示这一研究突破为直接将T细胞注入癌症患者体内,用以对抗癌症铺平了道路。实际上,人体可天然产生T细胞,但数量较少。成功洞盯困培育T细胞让将这种细胞大量注入患者体内,以增强免疫系统成为一种可能。

为了培育这种细胞,他们首先对专门杀死一种确定癌细胞的T淋巴细胞进行“再编程”,使其变成另一种细胞,被称之为“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随后发育成功能齐备的T淋巴细胞。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发育而成的T淋巴细胞未来可充当一种潜在的癌症治疗手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T细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B细胞

请问肝癌干细胞表面标记物之间有关系吗?CD133、CD90、CD13阳性细胞之间可以相互产生吗?

1,肿瘤干细胞标志物,本就存在于该组织正常干细胞。

2,肿瘤干细胞标志物,是该组织普通细胞突变后被诱导产生的?/逆分化/转分化。肿瘤的发生,前期讨论的重点在于基因突变,而现在的热点在于其发生的微环境。在了解肿瘤干细胞标志物的时旦告候,是否首先 要明确:肿瘤干细胞是生来就存在于体内,还是由体内原本正常的干细胞转变。如果是前者,其表面标志物的意义巨大;如果是后者,那么恶变的干细胞保存有原始干细胞的某些特征,应该也较好理解,但用标志物做靶向治疗的饥梁意义就小了很多。

个人看法,如果和该贴内容不符,斑竹可以给删掉,再次感谢楼上的几位朋友提供的有关肝癌的一些最新进展^_^我想由体内原本正常的干细胞转变的可能性更高,由于原癌基因以及其模肢明抑制物的平衡关系被打破,而导致癌症的产生,这个已经很明确了!谢谢!谢谢!关注。关于肿瘤干细胞有几个疑问:

1. 现在实体瘤中其存在的证据是否足够充分?目前的文章大部分都是在细胞系中。

2. 肿瘤的发生是否与肿瘤干细胞有直接的关系?一直有个疑问,肿瘤细胞其不同与正常细胞,可以无限制分裂,那末非肿瘤干细胞应该也可以长出肿瘤,不需肿瘤干细胞。

肿瘤标志物检测中CYFR21-1的含义

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21-1)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标记物方面的研究相裤咐当活跃,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诊断、评估疗效、监测复发和推测预后。本文就这方面的应用及进展综述如下。

1 单一检测

1.1 细胞角蛋白19片段:细胞角蛋白19段(CYFRA21-1)是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联合应用两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Ks19.1和BM19.21)进行检测血清中的细胞角蛋白19片段。细卜携胞角蛋白是细胞体的中间丝,根据其分子量和双向二维电泳中等电点的不同,可以分为20种不同类型。其中,CYFRA21-1在肺癌中含量尤其丰富。

1994年Koga等[1]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检测137例肺癌患者的血清,CYFR21-1的浓度阈值为2.2ng/ml,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57.7%、91.9%及64.9%。血清CYFR21-1浓度及敏感性随病情进展而升高。从组织学角度来看,CYFRA21-1对鳞癌的敏感性(76.5%)较腺癌(47.8%)和SCLC(42.1%)显著高(P0.01,P0.05),对鳞癌Ⅰ~Ⅳ期患者的敏感性分别为60.0%、88.8%、80.0%及100%。与CEA(45.3%)、鳞状细胞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 SCC,22.6%)相比,CYFRA21-1对肺癌(不分组织学类型)的敏感性最高(57.7%,P0.05,P0.01)。对鳞癌而言,CYFRA21-1的敏感性显著高于SCC(47.1%,P0.05),对腺癌而言,CYFRA21-1的敏感性及准确性高达75.4%及78.1%。该研究结果表明,CYFRA21-1有可能代替SCC成为检测肺鳞癌的首选肿瘤标记物。同年Ebert等[2]报道国际多癌症中心研究的结果基本相似。

1.2 粘蛋白1抗原:粘蛋白是粘液的重要组成成份,是一种高分子量的糖蛋白,是一包含许多丝氨酸、苏氨酸和脯氨酸残基的蛋白核心。1993年Willsher等[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单克隆抗体技术,测定86例肺癌患者、24例肺良性疾病患者血清及55例肺癌患者、21例肺良性疾病患者支气管灌洗液中MSA(mammary serum antien),CASA(canecr associated serum antigen)的浓度。结果,血清CASA及MSA敏感性分别为57%、10%,与正常相关的特异性分别为93%、95%,与肺良性疾病相关的特异性分别为63%、92%。血清CASA水平显著高于肺良性疾病患者(P=0.024),但MSA未显示明显差异(P=0.635);血清CASA水平与肺癌分期及进展呈正相关;而肺癌患者及肺良性疾病患者支气管灌洗液CASA、MSA测定未显示出明显差异。由于血清CASA在肺癌所有病理类型及分期中均升高,其浓度高低与肺癌分期及进展有关,其敏感性(57%)优于CEA(33%)、CA19.9(51%)和CA125(44%)。所以,CASA对肺癌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有较高价值,而血清MSA及支气管灌洗液CASA、MSA的测定均无临床意义。

1.3 P53蛋白:P53蛋白是一种由393个氨基酸组成的含磷蛋白,位于细胞核。夏书月等[4]研究发现在癌旁正常和鳞状化生的支气管上皮未见P53蛋白表达,在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中,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逐渐升高,表明P53基因与肺癌发生有关。

胡云伦等[5]对P53基因的不同类型肿瘤中突变频率检测结果,鳞癌为63.6%,腺癌为65%,发现P53蛋白在不同分化程度肺癌组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在肺鳞癌组织中随分化程度降低P53表达却增强,认为P53蛋白与肺鳞癌的关系可能较肺腺癌更为密切。而且在肺鳞癌伴有和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病例中,P53表达无显著性差异,而肺腺癌中伴有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P53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P53过度表达与肺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

1.4 CD44:白细胞分化抗原44(CD44),作为一种细胞粘附分子包胡弊纯括一个多形性细胞膜糖蛋白家族,在肿瘤浸润、转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关于CD44在肺癌中的表达,以往的研究结果多数显示,CD44主要表达于NSCLC,而在SCLC中不表达[6],Washimi等[7]则认为CD44在NSCLC、SCLC及正常肺组织中均有表达。Penno等[8]认为,CD44在NSCLC中主要表达于腺癌,而Vimmel等[6]发现鳞癌中CD44表达率最高,赵惠儒等[9]通过对96例肺癌研究表明鳞癌表达高于腺癌,这也与大多数学者观点相符[6,10]。CD44同肺癌预后的关系也是临床上又一研究热点。Penno[8]、Wimmel[6]指出,CD44表达同肺癌临床分期及组织分化程度无关;Tran[10]则认为在低分化NSCLC中,CD44V4、5阳性可能提示有鳞状上皮分化。赵惠儒等[9]发现在比较Ⅰ~Ⅱ期肺癌同Ⅲ~Ⅳ期肺癌时,二者CD44V6表达存在明显差异。从临床实际来看,高TNM分期尤其是Ⅲ~Ⅳ期肺癌,往往伴有高频率的淋巴结转移,因此推测,CD44V6可能会成为一个评价NSCLC、TNM分期的参考指标。

1.5 碳水化合物抗原242:CA242是一种唾液酸化的新型粘蛋白类糖类肿瘤抗原。1993年Pujol等[15]采用迟缓铕镧荧光分析技术测定102例NSCLC患者血清CA242浓度,CA242血清浓度阈值为20.0U/ml,结果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28.5%和95.6%。肺鳞癌患者血清CA242水平显著低于非鳞癌(腺癌和大细胞肺癌)患者,发生远处转移者的CA242浓度高于未转移者,且Ⅰ~Ⅳ期浓度逐渐增加。在50例化疗患者中,对化疗无反应患者的CA242浓度显著高于有反应患者。从整体角度看,CA242水平与生存不相关,但是,在不能手术切除的NSCLC患者中,CA242浓度升高患者的生存期较浓度低于20U/ml患者显著短。由于CA242敏感性较低,对NSCLC的诊断无意义。但其浓度水平与NSCLL分期密切相关,且能预测化疗反应,与分期及体力状况比较,对提示预后意义不大。

1.6 谷胱甘肽S转移酶-π:目前一些研究表明,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在NSCLC对烷化剂包括铂类化合物产生耐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994年Hida等[16]首先提出将GST-π作为一种新的NSCLC肿瘤标记物。作者采用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121例NSCLC患者血清GST-π浓度,并同时测定CEA、SCC及NSE,GST-π浓度阈值为34.8ng/ml。结果,50例(41.3%)患者血清GST-π浓度高于阈值,其敏感性高于CEA(37.2%),SCC(15.7%)及NSE(14.9%)。经化疗部分缓解者的治疗前平均血清GST-π浓度显著低于对化疗无反应者。治疗前血清GST-π浓度高于阈值患者对含铂联合化疗方案的有效率仅为13.8%(4/29),而低者部分缓解率为40.0%,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2)。研究表明,GST-π可作为检测NSCLC的肿瘤标记物,其治疗前血清浓度水平能作为预测对含铂联合化疗方案化疗反应的一项参考指标。

1.7 ABH血型抗原:ABH血型抗原(ABH blood group antigen)是细胞表面碳水化合物抗原,广泛分布于人表皮细胞及内皮细胞上。在肿瘤形成过程中,ABH血型抗原减少或消失。1993年Matsumoto等[14]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研究89例肺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周围邻近正常组织的ABH血型抗原表达情况,结果发现ABH血型抗原的消失与肺癌发生转移,尤其是血行转移有关。因此,肿瘤组织ABH血型抗原阳性的肺瘤患者其预后较ABH血型抗原阴性者好。其中,B型抗原消失对血行转移及预后的影响较A型、H型更为显著。目前认为ABH血型抗原对提示肺癌转移和预后有一定价值。

1.8 Ha-ras癌基因产物-p21蛋白:研究表明癌基因的活化在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Ha-ras癌基因是ras癌基因家庭中的一种,其表达产物Ha-rasp21位于细胞膜的胞浆侧,对传递细胞增殖信号起关键作用。fes癌基因是生长因子受体类癌基因的一种,其表达产物fesp85代表酪氨酸激酶的活性。1992年Nishio等[15]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及单克隆抗体研究147例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Ha-ras,fes癌基因的表达,结果80.5%的腺癌患者、39.5%的鳞癌患者、21.4%的大细胞肺癌患者及15.4%的SCLC患者fesp85阳性。与其它组织类型相比,肺腺癌的Ha-ras基因及fes基因表达更显著。在分化较好或中等分化的肺腺癌中,Ha-ras在预后差患者中表达显著高于预后较好的患者。目前认为,Ha-rasp 21可能是提示肺腺癌患者预后的一个有用标记物。

1.9 原癌基因bcl-2蛋白:bcl-2蛋白是原癌基因bcl-2编码的一种能调节细胞死亡而不影响细胞增殖的蛋白质,1993年Pezzella等[16]研究bcl-2在NSCLC患者中的表达与预后之间的关系。该实验采用bcl-2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及免疫组化染色测定80例肺鳞癌及42例肺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bcl-2蛋白。结果25%(20/80)的鳞癌患者及12%(5/42)的腺癌患者bcl-2蛋白阳性,在邻近的正常呼吸道上皮中,bcl-2蛋白仅存在于基底细胞。bcl-2蛋白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高于阴性患者(P0.1),年龄为60岁或60岁以上bcl-2蛋白阳性患者的预后最好(P0.02)。该研究表明,原癌基因bcl-2在肺癌患者中发生异常表达,其表达与预后有一定关系。

1.10 神经细胞粘附分子: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CAM)是膜结合粘蛋白的一个家族。1993年Japues等[1]报道检测血清NCAM浓度对SCLC的临床意义,并与NSE进行了比较。该试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单克隆抗体Mab735,NCAM Mab抗体检测221例SCLC患者、28例NSCLC患者血清NCAM水平,NCAM血清浓度阈值为20U/ml。结果51%(113/112)的SCLC患者NCAM水平高于20U/ml,34%(75/221)SCLC患者NSE水平高于25ng/ml。两种肿瘤标记物的血清水平在局限期患者及晚期患者中均有显著差异。血清NCAM浓度20U/ml或NSE浓度25ng/ml患者的生存期显著短于低于该水平的患者,治疗前NES,NCAM浓度呈正相关(n=221,r=0.60)。在跟踪监测的19例SCLCA患者中发现,当治疗有效时,NCAM及NSE水平均降至正常,而当肿瘤复发时,其水平均又升高。由此可见,NCAM对SCLC的诊断、预后和监测治疗均有一定意义。

1.11 神经特异烯醇化酶NSE:NSE是由两个γ亚单位组成的糖酵解酶,存在于正常神经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内。肺癌组织中NSE含量是正常肺组织的3~35倍。Plebani[11]认为,不同组织类型的肺癌癌组织和血清中NSE含量依次为SCLC、大细胞癌、鳞癌、腺癌。因此,可认为NSE是SCLC的特异标记物。

2 联合检测

2.1 NSE+CEA+CD50:Bergman等[18]研究联合检测血清中NSE、CEA、CA50(Carbohgdrate antigen 50)水平对肺癌诊断的临床意义,该试验检测168例患者、102例肺良性疾病患者的血清NSE、CEA、CA50水平。其阳性标准为:0.037NSE+0.053CEA+0.011CA501。结果三种标记物联合检测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肺癌阳性预测 率为95%,其诊断敏感性为57%。该研究结果表明,NSE、CEA、CA50联合检测对肺癌辅助诊断有较大意 义。

2.2 CYFRA21-1+CA19-9,CYFRA21-1+TPA:王耀等[19]对97例肺癌联合检测CYFRA21-1和CA19-9(胃肠道癌抗原),发现当CYFRA21-1以3.9μg/L为临界值与CA19-9组合对肺癌诊断有更高特异性,达96%,此时的敏感性为76%。此外,Stieber等[20]联合检测CYFRA21-1+TPA(肿瘤多肽抗原)显示可提高大细胞肺癌的敏感性。

2.3 齐法莲等[21]对肺癌患者进行七项血清学指标观察,采用ELISA、IRMA和RIA法对肺癌组(273例),慢性支气管炎CAB(179例)。正常对照组(193例)进行血清中层粘连蛋白(LN),可溶性E-选择素(SE-SLT),CA242,透明质酸HA,NSE,CEA及酸性铁蛋白AIF七项指标的含量测定显示,肺癌组和慢性支气管炎组LN、SE-SLT、HA、CEA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肺癌组Ⅲ~Ⅳ与Ⅱ期比较含量明显升高;肺癌组与CAB组比较,LN、SE-SLT无显著的差异,P0.05,CAB组CEA和H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但与肺癌组比较则明显降低(P0.01),提示LN、SE-SLT含量变化仅与患者的病情变化严重程度密切相关,HA和CEA则不仅与病情进展有关,而且在鉴别良恶性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肺癌组CA242NSE、AIF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而CAB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则无显著的差异(P0.05),从而进一步证明CA242、NSE、AIF可作为肺癌实验诊断的较好标记物。

2.4 陈书盘等[22]对85例肺癌和胸部良性疾病患者的血清脂质结合唾液酸LSA,唾液酸总量TSA和a1-抗胰蛋白酶AAT同时进行检测,并采用相对操作特征分析和多元差别分析进行客观评价,单项检测的界定值以使试验产生95%以上的阳性预测值(PPV)的最低标记物浓度确定之。研究发现在特异性为95%时,LSA、TSA和AAT相应的界定值为31.6、100、4和495ml/dl,灵敏度分别为66.6%、53.3%、3%和26.7%,其PPV分别为90.9%、84.2%和88.9%,均小于确诊肺癌所需的95%。然而在PPV≥95%时,单项试验的灵敏度均相应下降。而通过联合检测30例肺癌者有6例假阳性,55例胸部良性疾病仅1例假阳性,准确率为91.8%,灵敏度达80%,显著高于单项试验(P0.01),特异性90%,表明联合检测这些标志物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单项标志物之间彼此协调互补的特性,从而为确诊肺癌提供重要依据。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