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干细胞 >正文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超急性移植抗宿主病发生于移植术后(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于移植后)

2023-01-13 03:57:46 作者:max
评论:0

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移植物抗宿主病?

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它是指供者的免疫活性细胞与免疫功能低下的受者抗原起反应的一种疾病。有急性与慢性之分。

(1)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该病的症状和体征是发热,剥脱性皮炎,伴有高胆红质血症的肝炎,呕吐,腹泻和腹痛,可发展为肠梗阻和消瘦。

(2)慢性类型移植物抗宿主病大约1/3~1/2的骨髓移植受者可发生一种症状更不明显的慢性类型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的皮肤,肝和小肠仍是主要的靶器官,躯体其他部位(如关节、肺)也可被累及。

几乎20%~40%的患者死于与移植物抗宿主病有关的并发症。当供者的骨髓并非取自HLA相同的同胞中,此病症的发生率还要高。在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患者中,所有的免疫抑制剂可在骨髓移植6个月后停止使用,这可使这些患者后期的并发症明显少于那些需继续使用免疫抑制剂者。

移植排斥反应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排斥反应的机制

3.1 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 3.2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

4 排斥反应的类型 5 排斥反应的病变

5.1 超急性排斥反应 5.2 急性排斥反应 5.3 慢性排斥反应 5.4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6 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监测

1 拼音

yí zhí pái chì fǎn yìng

2 英文参考

graftrejection

transplant rejection

在同种异体组织、器官移植时,受者的免疫系统常对移植物产生排异反应(transplant rejection),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免疫学现象,涉及细胞和抗体介导的多种免疫损伤机制,都是针对移植物中的人类主要组织兼容抗原HLA(human leucocyte antigen) 的反应,供者与受者HLA的差异程度决定了排异反应的轻或重。除单卵双生外,二个个体具有完全相同的HLA系统的组织配型几乎是不存在的,但选择供者与受者配型尽可能地接近,是异体组织器官移植成功的关键。

HLA系统是目前人类已知的最复杂的基因群—HLA复合体,或称MHC基因的编码产物。HLA复合 *** 于第六对染色体的短臂,是免疫遗传的调控中心。每个基因位点存在多种等位基因,导致HLA系统的高度多态性。HLA复合体的基因位点,从功能角度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包含基因位点HLA-A·B·C,所有真核细胞均具有Ⅰ类基因位点。第二类即HLA-D(DR)位点,主要见于抗原递呈细胞、B细胞及T辅助细胞,此外,血管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如果受到淋巴因子IFN-γ的诱导,亦可表达Ⅱ类抗原。第三类则属于编码补体C2、C4和B因子的基因位点。HLA分子的主要生理作用是将抗原递呈给T细胞,因而无论对诱导体液及细胞免疫反应均起重要作用。已知调控免疫反应的Ir(immune response)基因亦位于HLA-D区,所以Ⅱ类抗原的基因亦具有Ir基因的功能,调控免疫反应的幅度。因而可以认为与HLA直接相关的免疫病理现象是:移植排斥反应、对疾病的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

3 排斥反应的机制

移植排斥反应过程很复杂,既有细胞介导的又有的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参与作用。

3.1 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

在人体和实验性组织、器官移植中证实,T细胞介导的迟发性超敏反应与细胞毒作用对移植物的排斥起着重要的作用。移植物中供体的淋巴细胞(过路淋巴细胞)、树突细胞等具有丰富的HLA-Ⅰ、Ⅱ抗原,是主要的致敏原,它们一旦被受体的淋巴细胞识别,即可引起以下系列变化(图4-3)。

(1)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前细胞:前细胞具有HLA-I受体,与HLA-i 抗原结合后可引起分化,成为成熟的CTL,溶解移植组织。

(2)CD4+T辅助细胞(TH):TH细胞能识别HLA-Ⅱ抗原并与之发生作用引起移植物中抗原递呈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I(IL-I),后者可促进TH细胞增生和释放IL-2,而IL-2可进而促进TH细胞增生并为CTL细胞的分化提供辅助信号。除了IL-2之外,TH细胞还能产生IL-4、IL-5、促进B细胞分化并产生抗移植物的抗体,参与移植排斥。此外与迟发变态反应相拌随的血管损害、组织缺血及巨噬细胞介导的破坏作用,也是移植物毁损的重要机制。

3.2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

T细胞在移植排斥反应中无疑起著主要作用,但抗体也能介导排斥反应,其形式有二:①过敏排斥反应,发生在移植前循环中已有HLA抗体存在的受者。该抗体来自过支曾多次妊娠、接受输血、人工透析或感染过某些其表面抗原与供者HLA有交叉反应的细菌或病毒。在这种情况下,器官移植后立即可发生排斥反应(超急性排斥),此乃由于循环抗体(抗HLA)固定于移植物的血管内皮(表达HLA)发生Ⅱ型变态反应,引起血管内皮受损,导致血管壁的炎症、血栓形成和组织坏死;②在原先并无致敏的个体中,随着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的形成,可同时有抗HLA抗体形成,此抗体在移植后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中对激发晚期急性排斥反应颇为重要。免疫抑制药虽能一定程度上抑制T细胞反应,但抗体仍在继续形成,并能过补体介导的细胞毒(CMC)、依赖抗体介导的细胞毒(ADCC)及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形成等方式,引起移植物损害。

图1 组织不相容性移植物破坏过程示意图

4 排斥反应的类型

在同种异体移植中,排斥反应有两种基本类型: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ostversusgraftreaction,HVGR)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versushostreaction,GVHR),临床最多见的是前者;根据发生的机制、时间、速度和临床表现,HVGR又可分为3种类型。

1.超急排斥反应发生在移植物与受者血管接通的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出现坏死性血管炎表现,移植物功能丧失,患者有全身症状。发生的基本原因是受者循环内存在抗供者的抗体,常见于下列情况:①ABO血型不符;②由于多次妊娠或反复输血等使受者体内存在抗HLA抗体;③移植物保存或处理不当等其他原因。超急排斥发生迅速,反应强烈,不可逆转;需立即切除移植物,否则会导致受者死亡。如果事先认真进行ABO基至Rh血型检查和交叉配合试验,多可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2.急性排斥反应是排斥反应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发生在移植后数周到1年内,发生迅速,临床表现多有发热、移植部位胀痛和移植器官功能减退等;病理特点是移植物实质和小血管壁上有以单个核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间质水肿与血管损害,后期在大动脉壁上有急性纤维素样炎症。急性排斥出现得早晚和反应的轻重与供-受者HLA相容和程度有直接的关系,相容性高则反应发生晚、症状轻、有些可迟至移植后2年才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经过及时恰当的免疫抑制治疗多可缓解。

3.慢性排斥反应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发生于移植后数月甚至数年之后,表现为进行性移植器官的功能减退直至丧失;病理特点是血管壁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和瘢痕形成,有时伴有血管硬化性改变。本型反应虽然进展缓慢,但用免疫抑制治疗无明显的临床效果。

4.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多发生于同种骨髓移植者,也可见于脾、胸腺和小肠移植中;此时患者的免疫状态极度低下,而移植物中丰富的免疫活性细胞则将受者细胞视为非己抗原,对其发生免疫应答;移植物的T细胞在受者淋巴组织中增殖并产生一系列损伤性效应。GVHR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型。急性型多见,多发生于移植后3个月以内,患者出现肝脾肿大、高热、皮疹和腹泻等症状;虽是可逆性变化,但死亡率较高;慢性型由急性型转来,患者呈现严重的免疫失调,表现为全身消瘦,多个器官损害,以皮肤和粘膜变化最突出,病人往往因严重感染或恶液质而死亡。

5 排斥反应的病变

移植排斥反应按形态变化及发病机制的不同有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三类。兹以肾移植中各类排斥反应的病理变化为例加以说明。类似的变化亦可见于其他组织、器官的移植。

5.1 超急性排斥反应

是受体对移植物的一种迅速而剧烈的反应,一般于移植后数分钟至24小时内出现.本型反应的发生与受体血循环中已先有供体特异性HLA抗体存在,或受体、供体ABO血型不符有关.这主要是由于循环抗体与移植物细胞表面HLA抗原相结合并激活补本系统,释放出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从而引起局部炎症、血管内皮细胞损害、血栓形成和组织损伤。本质上属Ⅱ型变态反应,但广泛分布的急性小动脉炎、血栓形成和因而引起的组织缺血性坏死,在形态上类似于Arthus反应。

移植肾肉眼观表现为色泽迅速由粉红色转变为暗红色,伴出血或梗死,出现花班状外观。体积明显肿大,质地柔软,无泌尿功能。镜下表现为广泛的急性小动脉炎伴血栓形成及缺血性坏死。受累的动脉壁有纤维素样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并有IgG、IgM、补体沉积;管腔中有纤维蛋白和细胞碎屑阻塞。肾小球肿大,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间质水肿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有时还可有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5.2 急性排斥反应

较常见,在未经治疗者此反应可发生在移植后数天之内;而经过免疫抑制治疗者,可在数月或数年后突然发生。此种排斥反应可以细胞免疫为主,也可以体液免疫为主,有时两者可同时参与作用。

(1)细胞型排斥反应:常发生在移植后几个月,临床上表现为骤然发生的移植肾功能衰竭。镜下可见肾间质明显水肿伴有大量细胞浸润,以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并夹杂一些具有嗜酸性胞浆和水泡状胞核的转化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证实有大量CD4+、CD8+细胞存在。肾小球及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中有大量单核细胞,间质中浸润的淋巴细胞可侵袭肾小管壁,引起局部肾小管坏死(图2)。

图2 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肾间质水肿,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间质及毛细血管内有大量单核细胞

(2)血管型排斥反应:主要为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CMC,ADCC和免疫复合物形成),往往在稍后出现,以突出的血管病变为特征。表现为肾细、小动脉的坏死性血管炎,可呈弥漫或局灶性分布。免疫荧光证实有免疫球蛋白、补体及纤维蛋白沉积,肾小球毛细血管袢亦可受累。纤维蛋白样坏死的血管壁内常有淋巴细胞、泡沫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腔内可有血小板凝集、血栓形成(图3)。后期的血管内膜纤维化,管腔狭窄。间质内常有不同程度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浆细胞浸润。肉眼观,肾常明显肿大,呈暗红色并有出血点,有时可出现黄褐色的梗死灶,可伴有肾盂及肾盏出血(图4).临床上,移植肾出现功能减退,大剂量免疫抑制剂疗效不佳。

图3 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小叶间动脉呈纤维素样坏死,并有大单核细胞及中性白细胞浸润和血栓形成

图4 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肾肿胀,明显出血,肾盏及肾盂中充满血块

5.3 慢性排斥反应

慢性排斥是反复急性排斥的积累,其突出的病变是血管内膜纤维化,常累及小叶间弓形动脉。动脉内膜纤维化引起管腔严重狭窄(图5),导致肾缺血,表现为肾小球毛细管袢萎缩、纤维化、玻璃样变,肾小球萎缩,间质除纤维化外尚有中等量单核、淋巴细胞浸润。肉眼观,肾体积明显缩小,并有多少不等的瘢痕(“小瘢痕肾”)。包膜明显增厚并有粘连。患者肾功能呈进行性减退,其程度与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球、肾小管萎缩的程度成正比。

图5 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

小叶间动脉管壁纤维化,管腔闭塞,内膜有中等量单核细胞浸润,管周组织内也有类似的细胞浸润

5.4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GVH)是免疫缺陷患者接受骨髓移植可发生的一种反应,。在此过程中,移植骨髓的部分干细胞分化成T细胞或B细胞,当其与宿主组织HLA相接触时可诱发:①CTL和淋巴因子形成,导致细胞介导免疫反应;②抗宿主HLA抗体形成,导致体液免疫反应,是GVH发生的主要机制。临床上,患者表现发热、体重减轻、剥脱性皮炎、肠吸收不良、肺炎及肝脾肿大等,其中些是由于感染所致。GVH的程度与供体和受体的HLA差别程度有关。本型反应多见于用骨髓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特别是经细胞毒性药物或放射治疗后正常造血细胞和白血病细胞均被消灭的病例。

6 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监测

排斥反应的临床判断主要依靠症状和体征、移植物功能状态及实验室检测等综合指标。超急排斥很容易诊断,急性排斥和GVHR的临床表现较明显,慢性排斥多无典型临床表现。移植器官的功能测定根据移植物不同而异,多需做大量的生化测定和血液学指标,某些辅助检查例如B型超声和彩色多普勒等对了解移植器官的形态、血管通畅性和血流量等也有一定的帮助。免疫学监测是在排斥反应发生之前检查受者体内参与反应的免疫细胞及某些免疫分子的变化,对判断患者是否会出现排斥反应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外周血T细胞计数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或流式细胞仪测定T细胞及其亚群,在急性排斥的临床症状出现前1~5天,T细胞总数和CD4/CD8比值升高,巨细胞病毒感染时比值降低;各家报道的比值不同,一般认为当比值大于1.2时,预示急性排斥即将发生;比值小于1.08则感染的可能性很大。如果能进行动态监测,对急性排斥和感染的鉴别诊断会有重要价值。另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对测定T细胞总数和功能状态也有一定意义。

2.杀伤细胞活性测定移植后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杀伤细胞的活性受抑制,但在急性排斥前会明显增高。取供者淋巴灭活后作为 *** 细胞,分离患者淋巴细胞作反应细胞,将两种细胞混合直接做CML,测得的结果是Tc细胞和NK细胞共同作用的结果;进行动态监测的意义更大一些。

3.血清IL2R测定T细胞激活后可释出IL2R,在急性排斥和病毒感染时IL2R的血清含量升高,以巨细胞病毒感染时增高最明显。环孢霉素A肾毒性的肾功能减退时血清肌酐值增高,而IL2R明显降低。血清肌酐值和IL2R同时增高对急性排斥的诊断有意义。但个体间血清IL2R的含量差别显著,无公认的诊断标准,限制了它的临床的应用,动态测定可克服这一缺点。

4.抗供者HLA抗体的检测利用交叉配合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抗供者HLA的抗体,抗体的存在预示著排斥反应的可能性。

造血干细胞移植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操作名称 5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适应证 6 准备 7 方法

7.1 1.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类型 7.2 2.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预处理 7.3 3.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和移植

8 注意事项

8.1 1.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 8.2 2.注意防治下述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合并症

1 拼音

zào xuè gàn xì bāo yí zhí

2 英文参考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3 概述

造血干细胞移植(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是目前治疗白血病最为有效的方法,此外,许多恶性肿瘤和遗传性疾病,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可通过此方法获得治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本质是将正常的造血干细胞植入患者体内,利用造血干细胞具有不断自我复制和分化的能力来重建患者造血功能。

造血干细胞好比人体造血器官的“种子”,我们的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都是由它分化、成熟而来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白血病最为有效的方法,此外,许多恶性肿瘤和遗传性疾病,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可通过此方法获得治愈。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本质和基本步骤是:1)移植前预处理,使用超大剂量的放疗或化疗,最大限度地消灭体内残存的肿瘤细胞,同时抑制患者免疫系统,使供者造血细胞能够顺利植入;2)根据供者造血干细胞来源的不同,可采集供者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或脐带血干细胞作为移植的“种子”;3)将正常的造血干细胞通过患者静脉输入体内,造血干细胞能自动定居在患者骨髓内,利用造血干细胞具有不断自我复制和分化的能力来重建患者造血功能,通常需要1~2月的时间,免疫功能的恢复需长达6月~1年的时间。

4 操作名称

造血干细胞移植

5 适应证

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主要适应证包括:

(1)恶性肿瘤疾病: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及多发性骨髓瘤。

(2)非恶性血液病:如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Faconi贫血、地中海贫血、纯红再障,以及先天性再生不良性贫血。

(3)遗传性疾病:如骨硬化病、联合免疫缺陷症、WiskottAldrich综合征等。

nb

6 准备

1.患者

(1)选择合适病例,年龄最好在45岁以下。

(2)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治疗的利弊,以取得医患双方的配合。

(3)制定周密的实施计划。

(4)全面体检,特别要注意有无感染病灶。

(5)血液学、免疫学及心、肺、肝、肾功能的检查。

(6)组织配型(HLA血清学检查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等)。

(7)拟定模型测定照射剂量。

(8)术前10d开始服用肠道灭菌药物。

(9)术前8d理发,药浴后进无菌室,并开始无菌饮食。

(10)术前7d留置静脉导管。

(11)术前6~3d化疗,同时补充入水量、静滴碳酸氢钠和口服别嘌呤醇至骨髓输注日。

(12)术前2d休息。

(13)术前1d照射(以1次性全身照射为例)。

2.供者

(1)体检及常规化验。

(2)组织配型(同患者)。

(3)循环累积自身血液贮存。

(4)在手术室麻醉后采集干细胞,并过滤加肝素抗凝,干细胞作计数及培养。采髓过程中输入自身血液。

7 方法 7.1 1.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类型

(1)根据造血干细胞供者的不同可分为:

①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syngeneic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供、受者组织相容性抗原基本相同,见于同卵双胎孪生子之间的移植。这种移植是治疗重症再障的最理想方法,但同基因供者的机会极少,且不适合用于遗传性疾病的治疗。

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供、受者为同一种族,供、受者虽然基因不完全相同,但要求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一致。这种移植适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白血病和造血系统恶性疾病、重症遗传性免疫缺陷病、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髓功能衰竭,如再障等,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疗效最好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通常按供者来源不同又分为同胞兄妹供者和无血缘关系供者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选择条件。

A.HLA抗原的匹配:人类决定HLA抗原的HLA基因位于第6号染色体的短臂上,HLA基因决定了细胞表面带有以下抗原:Ⅰ类抗原,包括HLAA,B,C抗原;Ⅱ类抗原,包括HLADR,DP,DQ;此外,还发现有Ⅲ类抗原,其对异基因移植的重要性尚待证实。同胞兄妹中HLA完全相合的机率为1/4,而在中国人中无血缘关系供者HLA相合的机率仅数万至十万分之几,联决于患者HLA基因表现频度。

B.供者选择:供者年龄应<60岁,无严重心肝肾及骨髓疾病,无活动性肺结核及巨细胞病毒感染。移植前应对供者作仔细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实验检查。

(2)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预处理超剂量放、化疗前,采集患者自己的一部分造血干细胞,分离并深低温保存。待超剂量放、化疗后再回输给病人,以此重建造血功能。适合于淋巴瘤和实体瘤的患者,经治疗已获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病人,若无合适的异基因供者,也可考虑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3)根据造血干细胞来源的不同可分为

①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通过多点骨髓腔穿刺,抽吸含造血干细胞的骨髓血混合液,是经典的移植方法,效果可靠。但采髓需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下进行。

②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PBSCT):使用动员剂将造血干细胞从骨髓中释放到外周血,再通过血细胞分离机从循环血中收集造血干细胞。与骨髓移植相比,具有采集方便、供者不需麻醉、移植后造血恢复快、而GVHD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并无明显增加的优点。由于其发展的时间尚短,远期疗效以及是否能彻底代替骨髓移植尚待定论。

③脐带血干细胞移植(cord blood stem cells transplantatlon,CBSCT):胎儿脐带血中含有大量具有增殖活力的造血干细胞,且免疫原性不成熟,在同胞兄妹中HLA配型不完全相合者也能植活,无关供者脐带血干细胞移植仍需要作HLA配型。由于受采集的脐带血干细胞数量限制,目前脐带血干细胞移植主要用于儿童患者。

7.2 2.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预处理

(1)预处理的目的:清除患者体内残存的肿瘤细胞或骨髓中的异常细胞群;抑制及摧毁受者体内的免疫细胞,使移植的造血干细胞得以成活。

(2)预处理方案:白血病患者经典的预处理方案有两种:①CY+TBI方案:环磷酰胺60mg/kg×2天,全身照射80~100Gy,分两次完成。②BUCY方案:白消安4mg/kg×4天,环磷酰胺60mg/kg×2天。重症再障及遗传性免疫缺陷病的病人预处理方案常用环磷酰胺50mg/kg×4天,也可在此基础上加小剂量TBI或全淋巴照射(TLI)。

7.3 3.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和移植

(1)骨髓造血干细胞的采集

①在进行BMT前2~3周,采用“蛙跳式”自体储血法,收集供者自体血800~1000m1备采髓时使用。

②供者在麻醉的情况下,用采髓针在供者的髂前或髂后上棘作多点穿刺抽取骨髓血。对于重症再障病人,若进行synBMT所需的有核细胞数仅为0.35×108/kg,所需采集的骨髓血量约200ml;AlloBMT所需的有核细胞总数应达3×108/kg,通常所需的骨髓血量一般在800~1000ml左右。

(2)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供者经造血 *** 因子(GCSF或GMCSF:5μg/kg×5~6天)动员后,使用血细胞分离机选取单个核细胞(MNG)分离程序,全血流速35ml/min,终点为2倍全血容量(约8~10L),终体积200ml,采集的MN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数,要求CD34+细胞数达2×106/kg以上,通常需采集1次到数次。

(3)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健康产妇分娩时待胎儿娩出后,迅速结扎脐带,以采血针穿刺脐静脉收集残留于脐带和胎盘内的脐带血。通常所需的有核细胞数应>1×107/kg(受者体重),若需分离和冷冻保存,应至少达2×107/kg。

(4)造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在采集后当天经静脉输入给患者,若供、受者ABO血型不合,应将红细胞分离去除,常用羟乙基淀粉沉淀或血细胞分离机作骨髓细胞淘洗。自体造血干细胞加含10% DMSO的冷冻防护液,经程控速率降温后置-196℃液氮保存,待预处理完成后在40℃水浴中迅速解冻后直接回输给病人。输入的造血干细胞会自动在受者骨髓中定居。

8 注意事项 8.1 1.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

(1)急性白血病:

①儿童标危组患者经适当化疗,可达长期缓解,通常不主张在CR1期作移植,而在CR2时再做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长期存活30%~50%。

②儿童高危组和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R1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5年以上长期生存者达50%。

③急非淋白血病患者CR1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长期缓解50%~70%。

④急性白血病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长期生存率低于异基因移植,5年生存率约50%~60%,这是因为缺乏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GVL)。

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又次于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长期存活者不到50%,原因是除缺乏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之外,还存在移植物被白血病细胞污染的问题。

(2)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能治愈慢粒的唯一方法,在慢性期进行移植的患者,5年存活率达80%,而在加速期或急变期接受移植者,复发率可高达50%。故对慢粒病人,应尽早作HLA配型,以免错过治愈患者的时机。

②由于CML基因病变在于细胞水平,通常放、化疗很难除去CML的Ph1阳性细胞,CML患者一般来说不适合作自体移植,体外长期培养或药物处理及反义BCR/ABL寡核苷酸等方法从移植物中除去Ph1阳性细胞再作移植,可能是今后的发展的趋势。

(3)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再障病人的最佳治疗选择,但机会太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适合于年轻患者。30岁以下,有同胞兄妹供者应首选,移植后治愈率可达60%以上。拟作移植者,应尽量减少输血,以免激活淋巴细胞,增加移植排斥的机率。30岁以上患者可先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ATG等,无效时再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4)遗传缺陷性疾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重症地中海贫血、遗传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等遗传缺陷,可通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使造血或免疫功能得以重建,疗效可达80%左右。

(5)其他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乳腺癌、卵巢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若有合适供者,经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骨髓未受浸润者可取得较好疗效,随着肿瘤细胞体外净化技术的发展,其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宽。

正确和妥当地处理患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出现的合并证是关系到移植最终成败与否的关键。

8.2 2.注意防治下述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合并症

(1)免疫缺陷性感染:移植后患者处于严重粒细胞缺乏和免疫缺陷状态,移植后1月内以粒细胞缺乏最突出,此期以细菌性感染为常见,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多见,真菌感染也可发生,此期患者应住入层流病房给予环境保护。免疫功能需一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恢复,移植后3月~1年内,威胁生命的感染主要来自病毒,尤其以巨细胞病毒引起的间质性肺炎最严重,亦可有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感染等。

(2)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后的一个最严重的并发症,系由供者免疫活性T细胞对抗患者体内存在的抗原所引起,可能与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有关,按GVHD出现的时期分为2类:

①急性GVHD:常在移植后100天内发生,移植后10天内出现者称超急性GVHD。主要涉及的靶细胞有皮肤、肝脏和肠道。临床表现为皮肤红疹、斑丘疹、水疱甚至剥脱性皮炎;腹痛、大量水样腹泻;肝功能异常伴进行性高胆红素血症。皮肤活检可确诊,必要时可考虑肝及肠粘膜活检。急性GVHD的临床分级见表1。

对急性GVHD重点在于预防,常用的方案是甲氨蝶呤+环孢素A,预防性用药应持续至移植后3~6月。若发生急性GVHD,可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20mg/(kg·d)×3天,继以10mg/(kg·d)×4天,以后每4天减量一次至1mg/(kg·d)。必要时可加抗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急性GVHD病死率为10%~30%。

②慢性GVHD:发生在移植后100天之后,发生率25%~40%。临床表现可局限于皮肤(局限型),类似于硬皮病,皮肤色素沉着或减少,也可广泛损害内脏(广泛型),肝功能损害而导致肝硬化、胆汁潴留性黄疸,以及肠道病变、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局限型预后良好,广泛型预后较差。

治疗慢性GVHD,强调早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对多数患者有效。常用泼尼松、硫唑嘌呤、环孢素A、环磷酰胺等,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也有一定疗效。

(3)间质性肺炎:发生间质性肺炎的中位时间是移植后60天,45%与巨细胞病毒(CMV)有关,15%由其他病毒引起,血清检查CMV抗体阳性的受体,或接受CMV抗体阳性的供者供髓,则移植后发生CMV感染的机会较多。鉴于CMV间质性肺炎的病死率高,对CMV抗体阳性的患者,可在移植前-8天至-1天,静滴丙环鸟苷(ganciclovir),5mg/(kg·d),qd,或膦甲酸钠(Foscar),在移植后白细胞和血小板恢复后再用药7~14天预防CMV间质性肺炎。如已发生了间质性肺炎,除使用上述抗病毒药物,可加量静滴丙环鸟苷至5mg/kg,q12h,此外,还可使用抗CMV免疫球蛋白。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对人有哪些方面的危害?

1、感染: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由于免疫功能的抑制,发生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加,发生率50%~80%。感染病变可能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可能来自移植操作的并发症、潜在的感染病原体激活、环境中接触的新病原体。引起感染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仍是目前影响移植个体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之一。

2、移植失败: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最严重的早期并发症之一。由于移植物未能成功植入,造血重建失败,临床呈现患者全血象严重减低伴骨髓空虚或增生减低,感染、出血并发症重,处理困难,死亡率高。但随着移植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移植失败的发生率已降低至5%以下,甚至更低。

3、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它的发生与供受体之间的免疫遗传学差异有关。GVHD通常分为急性GVHD和慢性GVHD。急性GVHD主要累及皮肤、肠道和肝脏,临床表现为皮疹、腹泻、肝功损伤。慢性GVHD是一种类似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全身性疾病,常累及多个器官。

异基因骨髓移植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异基因骨髓移植的适应证 5 准备

5.1 患者 5.2 供者

6 骨髓输注 7 术后处理 8 注意事项 9 参考资料

1 拼音

yì jī yīn gǔ suǐ yí zhí

2 英文参考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WS/T 203—2001 输血医学常用术语]

AlloBMT [WS/T 203—2001 输血医学常用术语]

3 概述

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AlloBMT)是指基因型不完全相同的两个个体间的骨髓移植[1]。可用于治疗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重症遗传性免疫缺陷病、重症放射病乳腺癌等[1]。

4 异基因骨髓移植的适应证

异基因骨髓移植适用于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海洋性贫血、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等。

5 准备 5.1 患者

(1)选择合适病例,年龄最好在45岁以下。

(2)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治疗的利弊,以取得医患双方的配合。

(3)制定周密的实施计划。

(4)全面体检,特别要注意有无感染病灶。

(5)血液学、免疫学及心、肺、肝、肾功能的检查。

(6)组织配型(HLA血清学检查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等)。

(7)拟定模型测定照射剂量。

(8)术前10d开始服用肠道灭菌药物。

(9)术前8d理发,药浴后进无菌室,并开始无菌饮食。

(10)术前7d留置静脉导管。

(11)术前6~3d化疗,同时补充入水量、静滴碳酸氢钠和口服别嘌呤醇至骨髓输注日。

(12)术前2d休息。

(13)术前1d照射(以1次性全身照射为例)。

5.2 供者

(1)体检及常规化验。

(2)组织配型(同患者)。

(3)循环累积自身血液贮存。

(4)在手术室麻醉后采集骨髓,并过滤加肝素抗凝,骨髓细胞作计数及培养。采髓过程中输入自身血液。

6 骨髓输注

(1)当天骨髓输注(采集的供体骨髓在4h内静脉输入),同时输入适量的鱼精蛋白中和肝素。

(2)骨髓输注前给予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

(3)开始全静脉营养。

7 术后处理

(1)术后第1天开始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d,静滴,连续3天。

(2)预防GVHD:氨甲喋呤术后第1天15mg/m2,术后第3、6、11d各10mg/m2静滴。环孢霉素A术前1d开始3~5mg/(kg·d)静滴,同时监测其血清浓度,使浓度维持在150~300μg/L。2~3周后改为口服,剂量加倍,共用6个月以上。

(3)当天开始应用造血细胞生长因子(GCSF或GMCSF)150~300μg/d,皮下注射,直至白细胞总数达1.0×109/L以上。

(4)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应输注血小板悬液。

(5)血制品在输注前均应经25Gy照射。

(6)如有感染,应根据病原微生物检查结果选用足量抗生素。

(7)术后第1d开始每天查血常规及血小板计数,在白细胞及血小板数达安全范围后改为3/周。术后第1d开始查尿、便常规3/周。移植后3周内查血钾、钠、氯每周3次,肝肾功能每周2次,血清免疫球蛋白及有关免疫功能检测每周2次。

(8)细胞遗传学检查术后第1个月查2次,以后每月1次。

(9)细菌学检查(含真菌):包括鼻腔、咽部、皮肤等部位及导管,移植后1个月内,每周2次。血、尿、便的检查酌情进行。

(10)每日记录出入量,直至迁出无菌室。

(11)迁出无菌室一般需2个月左右,但具体时间应视病情而定(至少要求粒细胞>0.5×109/L,连续3次)。

(12)静脉导管一般在迁出无菌室前3~5d拔管。

(13)迁出无菌室转入普通病房作短期观察后出院,定期随访。

8 注意事项

注意防治下述合并症:

1.免疫缺陷性感染  移植后患者处于严重粒细胞缺乏和免疫缺陷状态,移植后1月内以粒细胞缺乏最突出,此期以细菌性感染为常见,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多见,真菌感染也可发生,此期患者应住入层流病房给予环境保护。免疫功能需一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恢复,移植后3月~1年内,威胁生命的感染主要来自病毒,尤其以巨细胞病毒引起的间质性肺炎最严重,亦可有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感染等。

2.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后的一个最严重的并发症,系由供者免疫活性T细胞对抗患者体内存在的抗原所引起,可能与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有关,按GVHD出现的时期分为2类:

(1)急性GVHD:常在移植后100天内发生,移植后10天内出现者称超急性GVHD。主要涉及的靶细胞有皮肤、肝脏和肠道。临床表现为皮肤红疹、斑丘疹、水疱甚至剥脱性皮炎;腹痛、大量水样腹泻;肝功能异常伴进行性高胆红素血症。皮肤活检可确诊,必要时可考虑肝及肠粘膜活检。

对急性GVHD重点在于预防,常用的方案是甲氨蝶呤+环孢素A,预防性用药应持续至移植后3~6月。若发生急性GVHD,可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20mg/(kg·d)×3天,继以10mg/(kg·d)×4天,以后每4天减量一次至1mg/(kg·d)。必要时可加抗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急性GVHD病死率为10%~30%。

(2)慢性GVHD:发生在移植后100天之后,发生率25%~40%。临床表现可局限于皮肤(局限型),类似于硬皮病,皮肤色素沉着或减少,也可广泛损害内脏(广泛型),肝功能损害而导致肝硬化、胆汁潴留性黄疸,以及肠道病变、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局限型预后良好,广泛型预后较差。

治疗慢性GVHD,强调早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对多数患者有效。常用泼尼松、硫唑嘌呤、环孢素A、环磷酰胺等,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也有一定疗效。

3.间质性肺炎  发生间质性肺炎的中位时间是移植后60天,45%与巨细胞病毒(CMV)有关,15%由其他病毒引起,血清检查CMV抗体阳性的受体,或接受CMV抗体阳性的供者供髓,则移植后发生CMV感染的机会较多。鉴于CMV间质性肺炎的病死率高,对CMV抗体阳性的患者,可在移植前-8天至-1天,静滴丙环鸟苷(ganciclovir),5mg/(kg·d),qd,或膦甲酸钠(Foscar),在移植后白细胞和血小板恢复后再用药7~14天预防CMV间质性肺炎。如已发生了间质性肺炎,除使用上述抗病毒药物,可加量静滴丙环鸟苷至5mg/kg,q12h,此外,还可使用抗CMV免疫球蛋白。

app
公众号
投稿 评论 关灯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