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视网膜移植成功案例(视网膜移植技术进展)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国内视网膜移植成功案例,以及视网膜移植技术进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视网膜可以移植吗
视网膜上有视细胞,是接受光信号的地方,细胞的一部分延长最后形成视神经进入颅内。所以视网膜是不可能移植的,因为视细胞是无法吻合并且保证存活。
角膜移植术大突破!缺陷角膜再利用,助改善视力
角膜移植手术重大突破!过去,角膜移植手术最常碰到的困境就是,一旦捐赠者角膜有基质结疤、白斑、变薄等病变,或是曾做过近视雷射手术等问题,往往无法使用。但如今在「微创角膜后弹力层内皮移植手术(DMEK)」下,医师仅需取捐赠角膜后的弹力层内皮即可使用。将大幅增加适用的捐赠角膜,改善国内捐赠角膜严重短缺问题!
受限手术方式 过去捐赠角膜成功移植门槛高
台北荣总眼科部林佩玉医师表示,一般来说,患者需要接受角膜移植的原因,半数以上是因角膜内皮细胞功能不佳,导致角膜水肿所致。由于人体角膜内皮细胞不会再生,所以要恢复视力,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只移植角膜内皮细胞,恢复正常角膜结构。
可是,偏偏角膜内皮细胞只有薄薄的一层附着在角膜内面的后弹力层上,且碰触会损伤。因此过去在角膜移植上,多做全层角膜移植,减少手术对内皮细胞伤害。虽然过去几年,国内已开始接触施行角膜内皮移植手术,但因为仅移植后弹力层内皮技术十分困难。
所以移植组织除了内皮外,仍必须包括部分捐赠者的角膜基质,和正常的角膜结构还是有所差异。正因为上述原因,故以往如果捐赠者的角膜有基质结疤、白斑、变薄等病变,或是曾做过近视雷射手术,其角膜都不适宜捐赠使用。
医疗新突破!「微创角膜后弹力层内皮移植手术」增加捐赠角膜适用度
不过,由于国内角膜捐赠十分缺乏,如果因为上述因素而不能使用实在很可惜。还好值得庆幸的是,台北荣总眼科部日前终于克服困难,成功实施「微创角膜后弹力层内皮移植手术」!
手术仅只需取捐赠角膜的后弹力层内皮即可,不需施行全层角膜移植,且伤口仅3毫米,近似微创白内障手术伤口大小。若病人视网膜神经正常,术后一、两周,即可恢复8成以上视力,排斥率更低。因此有上述情况的捐赠角膜皆可使用,有助增加适用的捐赠角膜。
而台北荣总眼科部也于今年4月率先成功完成第一例后弹力层内皮移植手术;第二例亦于6月完成,2位患者术后一周视力皆大幅进步。根据美国眼科医学会议报告,此项手术方法和以前的技术比较,视力复原更快、更好,以后发生排斥的机率更低。
以第二位手术病人张女士为例,所使用的捐赠者角膜近中心有6毫米撕裂伤,原已被判定不适用。但在「微创角膜后弹力层内皮移植手术」帮助下,经评估因撕裂伤不及角膜一半深度,且未伤及后弹力层内皮,仍可善加利用。于是张女士终于成功进行手术,从术前因角膜水肿视力仅0.2,到术后一周视力即进步到0.8,重返光明人生。
由右至左依序为眼科部林佩玉医师、病友张女士、眼科部刘瑞玲主任、郭懿萱医师。(图片/台北荣总提供) 角膜移植手术重大突破!如今在「微创角膜后弹力层内皮移植手术(DMEK)」下,医师仅需取捐赠角膜后的弹力层内皮即可使用。 台北荣总眼科部林佩玉医师表示,一般来说,患者需要接受角膜移植的原因,半数以上是因角膜内皮细胞功能不佳导致角膜水肿所致。(图片/台北荣总提供) 可偏偏角膜内皮细胞只有薄薄的一层附着在角膜内面的后弹力层上,且碰触会损伤。因此过去在角膜移植上,多做全层角膜移植,减少手术对内皮细胞伤害。(图片/台北荣总提供) 角膜移植术式比较表。(图片/台北荣总提供)
我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手术治疗经历
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目前仍无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如果体内的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营养缺乏,会加速视网膜变性的病情发展。最新研究表明增加某些必需的营养素补充如叶黄素、玉米黄色,能够提高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吞噬酶的活性,增强视细胞营养供应,从而达到改善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效果。
视网膜色素变性能不能治愈?
视网膜色素变性,又称色素性视网膜炎(Retinitis Pigmentosa, 以下统称RP)是一种遗传性的视网膜疾病,全球患病率大约为1:5000-1:3000。RP的遗传模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双基因和线粒体模式。如果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小孩父母的视力均为正常,那很有可能是父母双方都为致病基因的隐性携带者,小孩继承了父母两边的致病基因而发病,这种情况属于隐性纯合突变。
RP的发病原因通常是由于一系列的基因突变或缺失导致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逐渐退化。其临床通常表现为夜盲,伴有进行性视野缺损,眼底色素沉着和视网膜电流图显著异常等。由于致病基因的不同,部分患者可合并白内障、青光眼或黄斑囊样水肿等。
1. RP的发病机制:
1) 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
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外界的物体,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经过眼部的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等最后聚焦到视网膜上,在这里发生了一次神奇的光电转换,即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视网膜中的光感受器在视网膜的最里面,是光信号处理的第一站,负责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视网膜的光感受器,分为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两种功能和形态十分迥异的细胞类型。
视锥细胞有尖尖的帽子,主要在白天工作,根据含有的不同的感光色素以及对不同颜色波长的光敏感度,又分为L-型(红视锥),M-型(绿视锥)和S-型(蓝视锥)视锥细胞。每种感光细胞的“帽子”里都有感光色素,当光照进来的时候,感光色素会分解,从而产生电信号,进而将其传递到视神经环路的其它细胞单元之中。视杆细胞的帽子形状像木杆,它们主要在夜晚工作,不负责颜色区分,但是对中段波长的可见光(蓝光)最敏感。
视网膜光感受器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以后,双极神经元就会负责接收并将信号传递给下游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而信息从光感受器到双极细胞以及从双极细胞到神经节细胞的传递过程分别受到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的调节,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则是视觉信息在视网膜中的最后一站,最后电信号会传递到大脑负责处理视觉信号的视觉脑区,在这里进行信息加工,我们最终才能够感受到视觉信息 。
2)RP病人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受损
RP具有很大的遗传异质性,也就是说和RP相关的致病基因很多。迄今为止,至少已鉴定出50多种不同的基因和基因座可能导致非综合征性RP。这些与RP相关的致病基因大部分编码光转导的蛋白(光子的光能在感光细胞外段转化为神经元信号的过程),视觉循环(视紫红质生色团的产生和循环利用),光感受器细胞结构,以及光感受器细胞的转录因子等视网膜功能相关的蛋白。另外最近发现,多种凋亡和非凋亡机制也参与了RP的发病过程。但是,许多与RP相关的致病基因的功能目前仍然是未知的。
RP的几个主要的致病基因有:视紫红质基因(RHO)导致约25%的显性RP遗传,USH2A基因导致大约20%的隐性RP遗传,而RPGR基因约占X连锁遗传RP之中的70%。RHO,USH2A和RPGR三种基因的突变总共引起所有RP病例的大约30%。
2. RP的突破性治疗进展
由于RP的遗传复杂性和发病机制的复杂,目前临床上大部分的治疗方法都旨在延缓疾病的进程,特效药或特效的治疗方法都是凤毛麟角。补充维生素A和多吃富含omega-3的食物能够延缓RP引起的视力下降,不过并不能完全停止疾病进程。如果不及时干预治疗,绝大多数RP患者最终都会无可避免的失明。
目前最有希望能治愈RP的治疗方案有:1.纠正各种基因突变的基因治疗,2.用来移植丢失细胞的细胞移植。
1)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旨在纠正各种特定的致病突变。通过替换或关闭突变基因,可以将健康基因插入视网膜以恢复蛋白质功能。目前科学家们已经使用病毒和非病毒载体开发了不同的基因介导的治疗策略。对于功能缺失的基因突变,基因治疗的策略是将野生型版本的突变基因引入正常功能的细胞中来纠正遗传缺陷。
Spark Therapeutics在2017年获FDA批准的首个基因治疗视网膜疾病的基因治疗药物Luxturna,就是利用腺相关病毒(AAV)技术将RPE65基因直接引入到RPE65基因缺失病人的视网膜细胞中使其产生正常的RPE65酶,从而在具有足够数量的存活视网膜细胞的儿童和成人患者中帮助恢复视力和改善视力。
另外,强生旗下杨森制药近日公布的正在进行的针对RPGR的基因疗法 I/II期6个月试验数据的效果喜人。该研究通过视网膜下注射给载有RPGR基因的AAV腺相关病毒来治疗遗传性视网膜疾病。中期数据显示,低剂量和中等剂量的AAV-RPGR的耐受性良好,并表明视力有显著改善。
然而,许多显性遗传的RP用基因治疗的难度较大。大部分的显性遗传突变通常会改变转录的氨基酸序列,并导致编码蛋白的毒性变异。治疗这些改变的一种策略是消除突变基因(基因沉默)。在常染色体显性疾病中使用的当前实验方法包括基于CRISPR技术的基因治疗。但是很遗憾这一类技术目前仅仅在动物身上试验阶段,还没有临床上批准的治疗方法。
2) 干细胞疗法
受RP影响的视网膜细胞是非常特殊分化状态的细胞,人体无法轻易再生。干细胞可以分化为人体任何类型的体细胞,具有替换受损或缺失的视网膜细胞的潜能。干细胞研究的目的是将干细胞分化为有功能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然后将其注入视网膜,从而替换受损的细胞。
干细胞用于治疗视网膜疾病的优势在于,相对于其他器官移植来说,视网膜下腔是相对免疫豁免的区域,因此注射的外源细胞不容易产生免疫反应,他们的存活几率更大时间也更长。而且病人甚至不需要终身服用免疫抑制药物。
在FDA批准的3项干细胞治疗视网膜疾病的临床试验中,ReNeuron Group公司进行的人视网膜祖细胞(hRPC)疗法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I/IIa期临床研究效果最有希望。结果显示,与治疗前基线相比,该研究IIa期首个队列中全部3例受试者的视力均得到了持续和进一步的改善,迄今为止视力相对基线的平均变化为提高23行字母,比FDA要求的最少15行的效果还更进一步。
在国内,北京同仁医院和江苏艾尔康公司合作的《人源RPE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前期结果显示结果显示人源RPE细胞注射液有比较好的安全性。疗效方面,接受治疗的10例病人平均随访时间为1年半左右,约2/3的病人视力有显著改善(ETDRS视力表提高10个字母左右)。
不管用什么来源的干细胞进行细胞移植,安全性都是排在第一位的。因为干细胞毕竟是分化程度比较低的细胞,会有潜在的致瘤风险。因此所有的临床试验首先需要证明安全性,其次才考虑有效性。
总结:
现代医学技术和进展日新月异,很多没有特效治疗方法的疾病现在都有希望得到治愈。对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患者及其家属,最好的策略就是先进行基因筛查和诊断,找到致病基因,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这篇文章里,我只筛选了已经处于临床实验比较后期且前景较为明朗的方法和产品,很多有希望的治疗方案还处于动物实验或者更初期的阶段。但是小编相信,通过市场和资本的运作机制以及监管机构的加速审批,这些有效的方法最终应用于临床的速度肯定会越来越快。
最后,小编还是要在这里给大家提个醒,由于遗传病的咨询不是特别容易,加上有些媒体不负责任的夸大宣传,非专业人士很难有效的获得客观正确的信息。因此患者们还应该要以医生推荐的方案为主,即使想选择比较激进的治疗方法,也要到国家卫健委审批过关并且有临床试验资质的机构咨询哦!
北京天健医院眼科主任杨春华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脉络膜萎缩可靠吗?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组以进行性感光细胞及色素上皮功能丧失为共同表现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以夜盲、视力下降、视野缩小、眼底色素沉着和视网膜电图异常或无波为特征。是眼科常见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男女共患,但男性多于女性。估计全世界约有此病患者170万人,是致盲的常见眼底病之一。
眼病专家指出,典型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最早的症状就是夜盲,白天在户外活动时和正常一样,但是到黄昏时在户外和室内光线暗淡时则看不清,寸步难行,多数始于儿童少年时期。早期或轻者仅暗适应功能减退,暗适应慢、时间延长。随着病程的进展会出现进行性视野缩小。进而视力下降。这一过程是渐进性的,时间较长,有的患者直到视野很窄、视力差,才到医院检查确诊。
另辟蹊径,守护患者光明
1982年杨春华主任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进修期间发现她的两位恩师国内眼底病权威谭玉章教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周亮教授,在临床上采用眼上直肌深层巩膜移植手术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早期南京铁道医学院学的是全国医学院校统一教材,眼科的教科书上没有涉及这一病种,所以对于这种眼病的名称是首次接触。
怀着对未知的领域及新奇知识极强的好奇心,本能的想一探究竟。于是当门诊遇到全国各地慕名前来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时,都会详细询问一下病史,杨春华主任发现患者大都是初期夜盲,数年后视野缩小,随着病情发展导致视力逐渐下降,最终直至失明。当时查阅了很多相关文献,使她心灰意冷,因为该病统一结论为:目前国内外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
杨春华主任联想起两位恩师居然有勇气涉足这个领域,一种崇拜的心理油然而生。当时身为刚刚跨入眼科门坎的临床医生,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都需要从零开始认真的学习。为避免造成好高骛远的不良影响,只能是在好奇心驱使下默默的到承德医学院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
在查询资料时发现:1990年英国学者Langhzm ME在“视网膜色素变性与脉络膜血流量减少有关”文献报道中重点提示:“对视网膜色素变性但还未出现严重视力丧失者进行增加血流量的治疗。一些患者的血流减少越多。其视功能越差,也说明这一原理。”
于是得出结论,可以通过改善脉络膜血流拯救那些处在营养不良阶段的视细胞使其恢复功能,达到控制改善病情的目的。同时手术时机的把握至关重要,存活的视细胞越多手术效果越显著。
一位内蒙古RP患者的求医之路
来自内蒙古的哈斯先生,自幼夜盲,视野范围逐渐缩小。于2018年10月11日接受了杨春华主任医疗团队的“自体血管取材侧支循环建立术”。术前视力:左眼0.12,右眼眼前光感,术后观察治疗十五天。出院视力:左眼 0.2,右眼 0.3/0.5米(距离视力表半米可以看到第六行)手术前后视力检测均由同一名家属陪伴,作为术前术后的视力鉴证人。
杨春华主任几十年专研视网膜色素变性研究,把此研究作为她一生的医学事业,并取得了成功性的突破。通过手术,让很多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和改善,对晚期患者则延缓了其失明的进程。
眼睛视网膜可以移植吗
视网膜移植是个热点,美国已经有眼科中心完成了数例视网膜移植手术,术后解剖上的复位还是相当不错的,可惜的是功能的复原却远远不理想,就是说移植了但不能用,还是看不见。
比起移植人的视网膜,现在移植人工视觉假体则更有效,有美国生物公司和眼科中心开发的视网膜视觉假体依靠移植在视网膜下的芯片,晶状体内的信号接收器和类似框架眼镜的特殊摄像头,能使患者重新获得具有色彩的视觉,但空间定位仍不十分理想,此项研究还在努力进展中.
总而言之,现在移植人的视网膜并不可行.
关于国内视网膜移植成功案例和视网膜移植技术进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国内视网膜移植成功案例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