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利赛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干细胞知识 > 正文

干细胞知识

万能干细胞央视(干细胞视频)

max2023-02-08干细胞知识77

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干细胞???什么是万能干细胞?

万能的干细胞

上海科技 2001年08月15日

两只鹦鹉的故事

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先教会两只鹦鹉唱歌,然后让其中一只鹦鹉的大脑中枢神经丧失功能,于是,这只鹦鹉便失去了八个方法让头发浓密头发稀少唱歌的本领;然后,他们再把从另一只鹦鹉身上提取出来的干细胞注入这只神经受损的鹦鹉体内,不久,奇迹出现了,那只不会唱歌的鹦鹉同先前一样会唱歌了。这就是神奇的干细胞所发挥的作用。

干细胞的分类

干细胞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胚胎干细胞,另一种是组织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又称全能干细胞,是从哺乳动物包括人的早期胚胎分离培养出来的。它的一大特点是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以参加整个生物体的发育,构成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受精卵便是一个最初始的全能干细胞,它在分裂的早期,会形成一个称为囊胚的结构,大约由 140个左右的细胞组成。在囊胚内部,有一个“内细胞群”,这就是胚胎干细胞的集合。

胚胎干细胞在进一步的分化中,可形成各种组织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如血液组织干细胞、神经组织干细胞和皮肤组织干细胞等。它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但却失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多能干细胞进一步分化,可形成专能干细胞,如神经组织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类神经细胞,血液组织干细胞可以分化成红细胞、白细胞等各类血细胞。

干细胞研究为何热?

正因为胚胎干细胞和组织干细胞能分化成诸如神经细胞、心肌细胞、血液细胞等,因而在细胞治疗上将具有重要意义。如:帕金森氏病患者主要是神经细胞在功能上出现紊乱,如能给患者注入健康的神经细胞,就会有治疗效应;对心脏受损的人也可以通过注入心肌细胞的方法缓解病情。

此外,由于干细胞是未成熟细胞,尚未开始分化,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能,因此,人们寄希望于利用干细胞在体外繁育出各种组织或器官,并最终用这些组织或器官移植来代替病变的组织或器官。

最新的研究还发现,干细胞不但能再生某些组织,而且可以衍生成与其来源不同的细胞类型。如把血液干细胞放到脑组织中,在大脑环境中,血液干细胞有可能分化成神经细胞。反过来,如果将分离出的人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到老鼠的骨髓里,它还能分化成血液细胞。这一系列工作是从1999年开始的,由于人胚胎干细胞培养成功和组织干细胞对人类健康的潜在价值,因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干细胞研究热。

将神经干细胞植入脊髓损伤患者的体内,一方面可以生成新的神经细胞,另一方面可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促使尚未死亡的受损神经细胞重新活跃起来,有望让脊髓再生。

在体细胞克隆技术出现之前,科学家只能通过流产、死产或人工受精的人类胚胎获取胚胎干细胞进行研究。克隆羊多利的问世,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体细胞克隆出人类胚胎,这将使获取干细胞更为容易。

从理论上讲,如果将一位病人身上的体细胞取出,并将这一体细胞的细胞核注入另一个去核的卵细胞内,在体外继续培养到囊胚期,就能从中分离出遗传特征与病人完全吻合的胚胎干细胞,诱导培育出理想的、不会发生排异的组织和器官。届时,血细胞、脑细胞、心肌细胞、骨组织等都将可以更换,这将给白血病、帕金森氏症、心脏病和癌症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文汇报》)

如何增强报纸新闻标题的吸引力

如何增强报纸新闻标题的吸引力

标题是一篇报道的眼睛。目前,从实际运作、特别从传播效果看,新闻标题制作的一般化、概念化仍然是影响传播效果、困扰党报发展的弊端之一。笔者认为,要增强党报竞争力,须下大力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新闻标题制作水平。

不能过硬、过长

综合各地情况,当前标题的一大缺憾是视角偏硬,用词造句往往爱用号召性、祈使句,给读者感觉是报纸在做报告,提要求,居高临下,耳提面命。如,各种会议新闻标题,就存在千会一面、百会一腔的“八股”模式。会议的新闻价值究竟何在,其与百姓生活的关系何在则较少体现,标题往往告诉人们的是会议的规模、出席会议的领导姓名等。

面对业界的这些陈旧做法,有没有更新鲜、更容易被读者接受的表现方式?

不妨看看《广州日报》在这方面的创新。3月5日这天,《广州日报》的主标题是《温总理今天上午作报告》,副题是《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今日上午9时开幕 央视等现场直播》,亲切简短;6日这天,《广州日报》标题由引题、主题、副题组成:引题是《困难挑战前所未有总理报告八提“信心”》,主题是《9500亿赤字60年最高》,副题是《赤字率虽然接近3%的警戒线但风险可控总体安全》。

这组标题给人感觉直观、新颖、具体、容易理解。特别是6日这天,将全国人大会议首日精华内容提炼出来,既帮助读者找到了总理报告的核心内容,又对引导读者续看全文作了提示。

党报新闻,尤其是时政新闻经常使用引、主、副齐全的标题形式,总字数常常在60字以上。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标题,许多报纸竟达到100字以上。而《广州日报》标题在字数上坚持了少而精,人大开幕的引、主、副标题总共才49个字。这样的标题简单明了,重点突出,易记易懂,读来明快。

新闻标题字数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字号的大小和标题的醒目程度。在版位固定的情况下,主标题字数跟字号成反比,字数的多少也关系到版面的安排。

字数的多少还影响人的阅读心理和对标题信息的有效接收。心理实验证明,人只有在眼球不动时才能看清文字。据统计,4~6字的标题,可以在眼球不动的情况下一目了然。标题越长,眼球移动的次数越多,读者视线在标题上停留的时间和标题的易读性也随之下降。

主标题不宜过长,简短生动才能使读者在一瞥之中被吸引。笔者认为主题字数控制在14字以内最好。如果是三栏题的空间,用1号字最多可容纳13个字,眼球转动3~4次就可以看完。14个字则便于做成两句对仗式的七言标题,符合我国传统的标题阅读习惯。

控制主标题字数,并不是一味求短。从语言学上说,4个字符多数只能构成词组或短语,能作为句子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较少。所以新闻标题虽以追求简短生动为主,但主标题字数的多少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关键要完整表达新闻信息,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在这个前提下,则越简练,越短小,越好。

标题不是新闻,它只是新闻的眼睛;标题也不是导语,它是导语中的精华。太多浓眉大眼的标题不仅会削弱大字号标题的冲击力,还会造成人视觉上的疲惫。有些过于冗长标题忽视读者的阅读心理,以为标题越长显得越重要,越能抓住读者眼球,其实恰恰降低了新闻标题的可读性和新闻的受关注程度。

还有一些报纸上的政务报道标题,每每大而化之、空洞乏味,既无时效,又官味浓厚,更缺乏新鲜感,恕不一一列举了。

转变标题制作的视角

报纸离不开读者,研究读者心理,有针对性地办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读者。随着传媒业的高度发达,现代人远离了封闭而单一的信息环境,面对的是一个浪花翻卷的信息海洋。汹涌的信息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生活与精神空间,同时,也迫使人们提高对信息传媒的选择判断力和理性思辨力。读者不可能对报纸上的每一条新闻都从头到尾逐字阅读,很多都是先看新闻的标题,有兴趣了再往下看,没有兴趣则直接跳过。因此,一条新闻能否吸引读者,标题的好坏将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党报除了要面向党委、政府机关,更多的是要面向广大的群众。因此,在新闻标题制作时应尽量面向普通读者,以他们喜闻乐见的语言遣词造句。具体说来,就是改进标题的视角,增强可读性和亲和力。

  如何做到视角的转变,可读性和亲和力的增强?笔者以为,报纸上的标题除了要达到鲜明的舆论引导等基本要求外,还应根据读者心理,在求实、求特、求近上下功夫,以期让读者一见倾心。

求实就是要具体,要有内容、有事实、有新闻,就是让读者一目了然,忌笼统化,忌概念化。这是新闻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在“读题时代”,读者的读报时间有限,做新闻标题应尽可能多地将打动读者的主要的关键事实或信息“挑”入标题,以事入题,以实立题。

求实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实、朴实,要明白如话。不要云山雾罩,让读者一头雾水。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在快节奏的休闲时刻,人们更愿意读一些简短明了、深入浅出、实实在在、一眼见底的标题。那些矫揉造作、故弄玄虚,看起来费解、读起来费劲、想起来费神的标题是很难让读者喜欢的。

求特,就是追求标题的个性和特点。应该说,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中,新闻事实的发生必然是千差万别的,即使同一新闻事件,也有不同的报道侧重点和角度,编辑应善于观察、肯于动脑、精于分析,从所报道的各种人物、事件的共同点中发现不同点,并把这种与众不同的差异或个性标到题目上去,使其成为真正的“这一个”,让读者感到新奇、陌生、别致,标题的吸引力肯定会大增。例如3月9日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签署政令,放宽联邦政府资助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条件。11日各地报纸纷纷就这一事件刊发新闻,其中多数报纸的标题是《美国胚胎干细胞研究松绑》,而《南方日报》的标题却与众不同:《奥巴马给“万能细胞”亮绿灯》。该题强调的“万能细胞”,是将“干细胞”形象化了:干细胞因为可以分化成不同种类的体细胞,以培养人体组织和器官,所以又被称为“万能细胞”。与其他标题相比,此标题的蕴意无疑更丰富、更有吸引力。

如今报纸同质化、新闻同源化日趋严重,追求标题的特色和个性更显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说,提高标题的竞争力就是提高“读题时代”的新闻竞争力。

求近,就是让读者一眼望见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对一般读者而言,最大的希望就是从媒体上看到与自己相关的信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读者总是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对自己有或多或少关系的新闻更为关心。求近心理直接影响读者对新闻的选择和对标题的好恶。我们制作标题,就要让标题与读者近些、近些、再近些。

在标题的贴近性制作上,笔者主张从三方面考虑:一是尽可能地用“我们”、“你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咱”、“您”等称谓词入题,使读者成为新闻当事人,吸引其关注。二是注重本地化,善于远中取近,大中取小。三是树立平民意识,多从内容和语言上考虑怎样为读者所接受,怎样更适合读者口味。如《我们有信心实现总书记的嘱托》(3月9日《南方日报》)、《古村画卷:认识你脚下的土地》(3月10日《南方日报》)。

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晚报、都市报等新闻标题的制作从过去爱堆词藻,玩文雅转向更通俗、更直接、更实用的表达。谁能带着对读者的感情,从读者的视角,用读者的语言,反映读者的生活,谁制作的标题让读者感到亲切,感到“与我有关”,谁才有可能在“读题时代”赢得读者垂青。

在短、新、活、冲上下功夫

简洁明快的文字,流畅的文笔是一个人良好文风的体现,标题也不例外。作标题要善于省略,就是要省略掉那些消息的来源、不必要的议论,只保留事实的核心部分和事情发展的结果。同时,必须善于概括,在锤炼字句上下功夫,适时、适当的采用简称。比如《全球经济二战后今年首次负增长》(3月10日《广州日报》),文字言简意赅,使读者一下子明了目前全球经济的恶化状况。省略并不意味着删弃,一些说明性、解释性或是交代场景、烘托气氛的内容可以在副标题或引题中点出。若把这些内容加入主标题中则是不必要的,这会使整个标题显得冗长不堪,还未开读,已产生视觉疲劳。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省略不是无限度的,也不是无原则的,如果为了所谓的简洁和省略,而使标题制作得莫名其妙,含混不清,不知所云,甚至引发歧义,则是有悖初衷了。应做到既要简洁利落,又要清晰易懂。

在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加快的情况下,许多读者都是忙里偷闲读报,通过随意性翻阅来了解周围环境、获取信息。读者阅报的随意性和无目的性,则使报纸必须以更加生活化的面孔去面对读者,表现在新闻标题中就是尽量使标题通俗化、大众化、幽默化,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信息。在标题制作上,就是更多地体现亲和力和生活味。如《万科手头“不差钱”》(3月11日《深圳商报》)巧用2009年春晚上一句搞笑的小品语言,将万科目前持有的200亿元现金隐藏其间,帮助股民分析上市公司的业绩和经营状况。

在时政、国际报道中,也可以将标题做得轻松活泼,以口语化和生活味,拉近报纸与读者的距离。如《美经济不景气三成人睡不好》(3月4日《广州日报》)、《“小白脸”承认骗了德国女首富》(3月10日《广州日报》)。

当今报纸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与编排中,十分重视版面的视觉形象,加强标题的刺激性和冲击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展示视觉形象不仅可提高可读性和必读性,更是当前文字新闻与广播,电视新闻竞争的有效武器。

标题的视觉形象是多角度、多侧面、多视点、全方位地展开的。一是制造“轰动效应”,或言人所未言,或出人意料,让人震惊,引人注意。如《一美元拍卖一栋房(主题)美国大量房屋被法院强制收回拍卖,低价亦无人问津(副题)》《冰岛四大银行全军覆没》《纽约时报买楼还债》(3月11日《深圳商报》)等标题,出人意料又精彩动人,使读者过目难忘,阅读欲望油然而生。

传统的新闻标题多以严肃、中性的口吻来陈述事实,而当今新闻的标题却越来越多地力使主题形象、生动。特别是标题的口语化趋势。报刊读者的文化水平千差万别,其理解能力也参差不齐。与书面语相比,口语化标题可以直接进入读者的记忆系统而不必让读者将作品信息理解之后再转换成自己惯用语言储进大脑。因为口语亲切、通俗,易于理解、记忆,即使是严肃的政治题材新闻,用口语化标题也可以因其亲切而易被选择。例如一条关于局级干部公费洗脚按摩事件激起公愤的新闻:《干部主管部门三玩“躲猫猫”》(3月4日《羊城晚报》)。标题用“躲猫猫”这种网络上流行的口语、俗语来揭示主管部门三次回避新闻记者采访的态度。又如表现首批女飞行员中“80后”的标题:《靓小丫开“空客”》(3月10日《羊城晚报》)。其中的“靓小丫”也是通俗易懂的口语。

强调标题的“可读性”还要注意标题内容的情感穿透力。一个标题有没有情感的穿透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在表现新闻事实时是不是充满感情。一般认为作者以情生文,则受众会读文而生情,从而让作者与受众之间产生情感互动。

增加辅题的信息量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阅读新闻总是带有太多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于是在新闻标题中蕴含尽可能多的新闻信息就成为一种趋势。这样可以使一部分只读标题的读者在短时间内即可获得较多的信息。当然,这些内容只放在引题和副题内,主标题还是不宜过长。否则会使整个标题显得累赘,且中心不明确。

一条好的标题是一条好新闻的开始,也是读者的一个好向导。如何造就一条好标题?如何增强报纸新闻标题的吸引力?这是一个值得长期实践的问题。报纸新闻的标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连接受众和新闻内容的桥梁,特别在当今这个眼球争夺的时代,着手抓好新闻标题的质量,既能增强报纸的市场竞争力,亦符合报纸经营的长远利益。

央视主持人罗京的真实死因是什么?

罗京(1961年5月29日-2009年6月5日),出生于北京市,祖籍四川省彭县隆丰镇(今四川省彭州市丹景山镇)。

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同年到中央电视台工作,担任《新闻联播》播音员。

罗京是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央电视台播音主持人队伍的领军人物,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主播之一,中央电视台播音主持人业务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新闻采编部播音组副组长,播音指导,

人送外号“国脸”、“国嘴”, “冷面小生”、“难得一笑”。

但好人常常一生不平安,年仅48岁的罗京与2009年6月5日7时05分离开人间。其死亡原因一致公认死于淋巴癌。本人持不同观点,本人认为罗京最后死于过度化疗和抗生素,理由如下:

一、治疗过程

1、早在去年五月央视内部体检时,查出罗京患有淋巴肿瘤(怀疑是淋巴癌)。由于奥运直播工作繁重,罗京不得不参与奥运直播报道,并在8月31日坚持主持完当天的《新闻联播》后,这才开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名,住入北京肿瘤医院接受治疗。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在我国,其占所有恶性淋巴瘤的比例超过40%。它多发于中老年人,40~50岁多见。在临床上,患者常表现为迅速增大的淋巴结,10%~15%患者有骨髓侵犯,40%~50%患者有淋巴结外病变,患者常出现发热、盗汗、进行性消瘦等全身症状。医学上讲,这种病按期来分,分为一期,二期,三期,四期。如果四期这个病就很难治愈,因为说明肿瘤已经转移到其他身体部位。而二期还属于原发性肿瘤,罗京发现的时候,他已经是三期,属于有部分转移了。

罗京从检查出肿瘤之间,他依然坚持工作了三个月,这对于他的病情治疗有了一定的影响。身体有什么异常要一定去医院排查,什么病都是早发现早治疗。

最常见的弥漫大B细胞非淋巴瘤,通过6至8个疗程的R-CHOP方案化疗,可使近80%的病人获得治疗效果。其中在早期病人中,小于60岁的患者,治愈率接近70%,即使年龄大于60岁,早期病人亦有近50%的治愈率。而在晚期病人中,则主张先予以6个疗程的R-CHOP方案化疗,再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

2、罗京在北京肿瘤医院住院一直是保密的,但树大招风,不小心9月10日被某论坛爆料罹患重症住进北京西边定慧寺附近的北京肿瘤医院化疗病房。而其病症也疑似癌症。当日晚上18点,罗京亲口对北京平面媒体证实自己确实有病在身,但是目前已无大碍,可以出院,并向央视请假三个月进行治疗。

“罗京住在8楼的高级单间病房,每天600元房费,里面冰箱、彩电、沙发一应俱全。这里所住的都是癌症病人。罗京穿着大背心,下穿没膝裤衩,出去检查化验时总低着头,不面对人,面对墙,像怕被别人看到,但他的那张‘国脸’还是很容易被人认出。他的太太经常陪着他。8楼小护士们有时还叽叽喳喳讨论罗京的病情,过往的家属和住其他单间的病人都能听到他的名字。”

一位医学专家说:“罗京这种全身器官都出现淋巴瘤的情况比较少见,也复杂一些,需要很好地配合医生做治疗,如果治疗及时,治愈的希望还是很高的,5~10年的生存期没问题。”

罗京在北京肿瘤医院,主要进行的是放化疗,放化疗属于保守治疗,一般适用于早期患者,或者是特殊部位不易于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淋巴癌目前医学界已经有足够的治疗手段。

3、307医院移植科主任陈虎回忆说,去年8月份罗京做完“骨穿”后,医生就劝他治疗,但是罗京一直等到奥运会以后才到肿瘤医院接受化疗。前两个疗程比较有效,到了后面就没效了,而且出现耐药,肿瘤也迅速扩散,经过有关专家的讨论后,决定给他做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

4、今年春节过后,2月7日,罗京转移到了307医院,在这里他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118天。在相关专家参与会诊后,罗京于2月9日成功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是他哥哥,跟他完全配型配上了,做完移植也很顺利,很快肿瘤就全部消退了。1个月后,罗京在身体复查时发现,淋巴结淋巴瘤细胞消失,病情缓解后,医生去检查时就完全没有肿瘤了。当时医生都很高兴,他自己也很高兴,3月份的时候,他还打电话给同事说要回去上班了。

随后,罗京进行了口腔溃疡等并发症的治疗,病情相对稳定。没想到不到三个月就复发了,而且用了很多办法,也没有能阻止它扩散。”

陈虎说:罗京求生欲望异常强烈,坚持做了9次化疗。

癌症患者最大的痛苦是要想治愈,必须接受化疗,如果化疗无效,要接受移植,这些对身体都是很严重的打击。接受化疗,会出现呕吐、掉头发等等不适应,很多人就因为不能接受化疗,放弃了治疗。而罗京坚持了九个疗程,这是少见的。

陈虎说:“实际上他后来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那就是更大剂量的一个化疗。他那个时候白细胞降到了零。意味着身体无免疫功能了,完全要靠他哥哥的造血干细胞在里面重新长起来以后,才会有免疫力。这种痛苦是常人难以想像的。”

5月29日,罗京在医院度过了自己48岁的生日,当时他的精神状况还非常好,与在场的主治医生、家人和同事愉快地聊了1个小时。

5、6月1日,他的综合并发症突然暴发。6月4日下午2点,全国专家对其进行会诊。下午4点左右,他出现心衰,虽然已进行了抢救,病情也逐渐平稳,但昨日早上仍不幸去世。

6. 医院移植科主任陈虎惋惜地说:“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以后,他的肿瘤达到了完全缓解,而且开始也给了我们希望,可是只持续了3个月就复发了,非常可惜。复发了以后,肿瘤进展的速度也是很快,最终还是因为肿瘤去世。”

二、死因分析

1、不是过劳死

人民网2009年06月06日09:03 的文章,《罗京病逝折射出三大心痛》第一心痛就是认为罗京的死是“过劳死”,“过度劳累已成为健康的一大杀手,不懂得享受生活、放松自己,成为当今一些人们的通病。中央电视台人员的工作肯定很累,而作为一个金牌主持人肯定更累,这种劳累不仅是身体表面上的,还有心理上的,这些足以构成对身体健康的伤害。这些年,包括罗京在内不少英杰眨眼间撒手人寰,比如侯耀文、高秀敏、古月、傅彪、郑培民、王均瑶等等。在这些病逝的背后,不由得不让人想起“过劳死”!现今的社会,人们的工作节奏太快,竞争激烈,大家拼命的工作、拼命的挣钱,不懂得享受生活,不懂得轻松一些,即使在享受生活的,也是一种不健康的方式、糜烂的生活。这实在让人心痛!”

《东方时空》制片人包军昊说“罗京早逝从另一方面证明了电视行业的压力太大了,我们生活没规律,对健康很有损害。”李瑞英说:“罗京主持《新闻联播》25年来,每次有急活和重活总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工作岗位。比如1997年2月邓小平逝世,整整两天两夜,他一直在工作着。”

本人认为罗京的死与过劳没有必然的联系,全国全世界过劳的人太多了,为什么99.9%的人都没47岁得淋巴癌,48岁死呀!偶然的事件不要当作必然,公认的中央电视台的主播,还需要过分竞争吗、还需要拼命工作养家糊口吗?

家家都有难唱曲,主持人如果都会早逝,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干呢?

2、不是抑郁亡。

还有的说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有很多得了抑郁症,列举了崔永元抑郁了,白岩松抑郁了,罗京也说压力太大。难道抑郁症是中央电视台的“职业病”?

3、不是高风险

有人说新闻工作是高风险职业,没有任何法律根据。

4、不是死于无钱医。罗京的死肯定不是没钱医,他如果没钱医,那几亿老百姓就更得等死了。

5、不是因为献血。还有人说罗京多次献血,有因献血而感染的可能,同样没有任何依据

6、罗京最后不是死于淋巴癌。

罗京得了淋巴癌确定无疑,但造成罗京最后死亡的原因是合并症,造成合并症的根本原因是过度化疗、抗排异和抗生素。

三、罗京最后死于化疗和抗生素

1、化疗让罗京精疲力竭

罗京从2008年9月起,做了九次化疗,前两次都有明显效果,但后来不但不明显了,而且严重了。化疗对人的伤害是很大的,九个月九次化疗更是伤害严重,使罗京的病由中期变为晚期,有体力正常变为体力不支。

2、在晚期淋巴癌患者中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唯一有希望的办法。但移植(器官、骨髓、干细胞)手术是西医目前最前沿的医术。不很成熟,风险高,费用高。这种手术常常出现手术被形容为是成功的,但人却死亡的结论。原因是有两个难题,就是“排斥”和“感染”。医生常用“干扰素”和“免疫抑制剂”来抗排斥,用来保证移植的成功,但是却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的恶果,造成易复发,易受病菌感染。

3、淋巴癌复发,计划再次移植。由于第一次移植后出现复发和感染现象,使罗京病情已到危重状态,进行第二次移植还有一点希望,已经找到干细胞移植配型成功者,但是根据罗京的体力和病情,估计即使进行第二次移植也很难回天

4、抗排异,抗感染让罗京丧失生命

由于罗京是淋巴癌首先需要化疗,但过度的化疗使罗京抵抗力很低,希望寄托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必须应用抗排斥药物,应用抗排斥反应药物必然会使罗京的免疫力更低,医生说已经是0;由于免疫力是0,又必然容易引起残留癌细胞的复发和病菌感染,罗京的口腔溃疡一直不好就是明显的病菌感染;引起了病菌感染就必然要用抗生素,可是现有的抗生素,对正常的人还有用,对罗京免疫力是0的人,不但杀不死病菌,抗生素的副作用就可以要了他的命。抗生素为什么变成了杀生?就是因为全世界对抗生素的滥用!

前几年,傅彪肝换治疗死亡也是死于术后感染。台湾首富郭台铭的弟弟白血病治疗死亡也是同命相连。移植成功的大多是体力强,无其他基础病和感染的人。

所以,这些人在出现病菌感染后如果有有效抗生素应用,患者家属不会“人财两空”,因此我说罗京最后死亡的原因是没有可用的抗生素,导致病菌长驱直入,任意泛滥,再加上药物的副作用,必然会出现心、肺、肾多脏器损害现象,短时间死亡。

公开报道罗京死于淋巴癌,上上下下无异议,大多老百姓仍然认为得了癌症就是九死一生。如果公布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是术后复发,还可以第二次移植。但术后感染,病情加重,因抗生素无效导致多脏器衰竭而死亡,祸根是滥用抗生素,上上下下会怎么想?

四、抗生素滥用是百年祸根

1、上述事实说明如果全世界没有抗生素滥用而造成病菌严重的抗药性问题,罗京不会死。

2、中国是全世界严重滥用抗生素国家之一,抗生素在中国创造了三个第一,全世界产量第一,医院应用抗生素比例第一,老百姓对抗生素迷信程度第一。由于抗生素滥用,细菌出现了严重的抗药性,小感染也要大剂量,并且中国出现了无敌菌,任何抗生素都拿它没办法。如果抗生素有效,罗京还会死吗

追求利润是医疗大害,抗生素滥用是百年祸根,今天罗京的病无药可医,明天不知道还会有多数人无药可医。

五、今天一个罗京倒下去,30年后一万个罗京站不起来。

这个结论只实用于北京,不包括其他地区。这个结论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是极可能出现的,理由如下:

1、北京是全中国的中心,北京的常见疾病的发病率也大多名列前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抑郁症、老年痴呆、癌症等疾病的发病率都超过全国平均值。

2、卫生部门日前公布的对本市肿瘤患者死亡年龄统计显示,因患淋巴瘤死亡者的平均年龄不到50岁,而患其他肿瘤死亡者的平均年龄则在58岁左右。

3、80年后的北京人,生长在中国改革大潮中,各种压力,让他们奋斗、苦恼、竞争,各种不健康因素的后果,会在30年后突出表现出来。

4、中国是从1980年后开始逐步走向滥用抗生素这条路的,80年后出生的北京人,必然要受到滥用抗生素的影响。

5、80后的北京人,在抗生素吊瓶下长大。每当天气变化稍大的情况下,北京儿童医院就会人满为患,日门诊量达上万人,90%的点滴抗生素,明知感冒大多是病毒,抗生素无效,但患者要求用,医生首选用,各大医院的点滴大厅,人满为患。抗生素的伤害,大多数不是短时间可以表现出来的,30年后伤害的结果才会陆续出现

6、80后的北京人,在矿泉水、纯净水、可乐、啤酒里成长。这些东西都是寒凉的,过多应用,也有不良后果,也要在20年后陆续出现。

7、80后的北京人,有50~70%的人在空调房间里生活,自以为是科学,是享受,其实是伤害,伤害的表现也要在45岁以后陆续出现。

由于上述七个原因,导致这些人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埋下了不健康的种子,30年后陆续出现50岁左右早逝的罗京事件。现在一个罗京倒下去,30年后一万个罗京站不起来!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